丹参酮-ⅡA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

2013-09-21 12:59吴让兵达州市中心医院四川达州6350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年7期
关键词:丹参酮传导神经

王 华 吴让兵 高 霞 (达州市中心医院,四川 达州 635000)

糖尿病(DM)周围神经病变(DPN)是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属于DM微血管病变,其发病率约达60% ~90%,且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目前认为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血管代谢障碍、神经障碍以及血液成分改变,早期表现为四肢远端部位的感觉出现异常,有麻木感,触觉敏感性显著下降,临床较常见的典型症状为烧灼感、伴随针刺样疼痛,其发病部位可累及患者下肢,患者可明显感觉四肢远端部位手套、袜套样的疼痛感,冷觉减退〔1~3〕。目前对该病还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措施。本课题拟研究丹参酮-ⅡA联合甲钴胺治疗DPN的疗效及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老年科、内分泌科的DPN住院病人264例,男140例,女124例,年龄60~79〔平均(67.82±6.18)〕岁。其中,1型 DM 16例,2型DM 248例;病程4~31年,平均(14.63±8.57)年。临床症状表现为足趾色黑或淤斑8例,怕冷70例,多汗48例,腹泻或便干148例,口干、口渴112例,皮肤干燥16例,皮肤瘙痒82例,烧灼感6例,足部发冷98例,感觉过敏26例,小腿肿胀24例,四肢疼痛68例,四肢麻木86例。所有患者在知情同意基础上,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2例。观察组患者年龄61~78〔平均(68.79±8.12)〕岁;男68例,女64例;病程4~30年,平均(14.59±8.59)年;治疗前平均空腹血糖(7.61±0.49)mmol/L。对照组患者年龄 60~79〔平均(67.84±6.23)〕岁;男72例,女60例,治疗前平均空腹血糖(7.70±0.45)mmol/L。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病程、治疗前平均空腹血糖比较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3〕①有痛觉感觉障碍、无力、烧灼感及麻木等四肢感觉神经病变;②查体提示患者跟腱、膝反射消失或减弱;③患者神经传导速度较正常人减慢。

1.2.2 排除标准 ①高龄(年龄>80岁)或未成年(年龄<18岁)患者;②哺乳期、妊娠期妇女;③并发酮症酸中毒的患者;④同时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或肝、肾损伤严重;⑤依从性较差、不合作或拒绝合作的患者。

1.2.3 病情严重程度分级〔4〕①早期(1级):无明显临床症状;②中期(2级):有神经病变的相关临床表现;③晚期(3级):相关功能受累。

1.2.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根据自身的血糖测量状况,口服降糖药或联合胰岛素降糖治疗,且均一日三餐正常饮食。控制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餐后2 h的血糖指标控制于10.0 mmol/L以下。观察组:丹参酮-ⅡA 50 mg+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甲钴铵 1 000 μ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滴,1次/d,4 w为一个疗程。对照组:甲钴铵1 000 μ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滴,1次/d,4 w为一个疗程。

1.2.5 评价指标 ①实验室辅助检查: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②相关症状、体征:腱反射、麻木、趾(指)端疼痛、感觉减退情况、病变边界等。

1.2.6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平均MNCV增加不低于5 m/s,腱反射正常,末端束缚感、麻木、趾(指)端疼痛减轻明显,且可平稳行走;与治疗前相比,感觉减退平面至少降低5 cm。好转:平均MNCV增加<5 m/s,腱反射大致正常,末端束缚感、麻木、趾(指)端疼痛有一定减轻,可平稳行走;与治疗前相比,感觉减退平面降低1~5 cm。无效:患者各辅助检查、症状、体征等均无改善。治疗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39%(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感觉疼痛减退范围比较 治疗15 d后,观察组中、晚期患者感觉疼痛减退范围明显缩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9 d后,观察组所有患者疼痛范围明显缩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29 d后的疼痛范围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感觉疼痛范围比较(cm,± s,n=132)

表2 两组患者感觉疼痛范围比较(cm,± s,n=132)

与治疗前比较:1)P<0.05,2)P<0.01;与对照组比较:3)P<0.05,4)P<0.01;下表同

组别 病情 治疗前 治疗15 d 治疗29 d对照组早期 6.09±1.24 5.15±1.27 3.78±1.671)中期 22.53±22.86 20.60±19.89 19.01±19.13晚期 202.98±118.92 194.03±115.75 184.18±114.39观察组早期 5.54±1.47 4.31±1.19 2.03±1.062)3)中期 12.67±2.59 10.84±2.541)3) 6.17±2.432)4)晚期 183.48±106.66 109.73±72.181)3)78.63±62.292)4)

2.3 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SNCV、MNCV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对比(m/s,± s,n=132)

表3 两组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对比(m/s,± s,n=132)

组别 病情 治疗前 治疗15 d 治疗29 d对照组早期 38.05±1.74 38.75±1.49 39.86±0.901)中期 36.95±3.27 38.06±2.59 39.08±1.951)晚期 29.60±6.25 30.87±5.87 32.75±5.671)观察组早期 36.75±3.61 42.62±3.051)3) 52.19±5.582)4)中期 38.68±2.53 40.76±1.991)3) 46.43±2.852)4)晚期 29.24±6.15 34.73±4.951)3) 40.43±2.862)4)

3 讨论

近期DPN文献报道逐年增多,之前大多数研究都认为DPN的主要致病原因是缺血和缺氧,其发病的主要机制为为微血管的广泛病变,主要包括微血管的基膜增厚、微血管供血功能障碍,同时还伴随神经内蛋白糖基化,并进一步妨碍神经组织的自身功能,及神经对血管的滋养等,因此,改善患者血管微循环现状,并进一步改善微循环的神经营养状况是治疗该疾病的较有效手段之一〔5〕。由于学术界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尚未完全阐明,临床治疗一般采用血糖控制的方法,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如何采用综合性的防治方法,确保神经及微循环的功能恢复,目前尚未有较特异的结果〔6〕。本文采用丹参酮-ⅡA联合甲钴胺治疗DPN,经治疗一个疗程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提示其联合治疗可作为共选择的方法之一。

DPN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多由消渴日久,耗伤气血,气血亏虚,血运不畅,闭阻脉络,肢体筋脉失养,而致麻木、疼痛和感觉异常等。丹参具有较好的祛瘀止痛、活血通络、除烦安神、凉血消痈之功效〔7〕。而丹参酮ⅡA作为中药丹参根部的主要药效成分,以其稳定细胞结构、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和提高机体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的药效而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祛瘀止痛、活血通络、除烦安神、凉血消痈,可以有效发挥其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而增强临床疗效的疗效〔8〕。作为维生素B12的衍生物之一,甲钴胺可渗入至神经细胞中的各细胞器内,从而达到调节神经功能的目的,且其神经传递性功能良好,参与了抗酸蛋白质以及脂质的代谢,能够促进核酸、蛋白质和磷脂的合成,修复损伤的神经髓鞘,改善神经传导速度,从而改善神经损伤症状。甲钴胺为甲基供体,其在脑磷脂和成为卵磷脂的过程中,可协助神经细胞的相关功能,从而将受损害的神经纤维修复〔9〕。因此,丹参酮-ⅡA联合甲钴胺治疗DPN,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丹参酮-ⅡA联合甲钴胺治疗DPN的有效治疗率、感觉传导速度、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均显著优于单用甲钴胺,良好的护理对策对于发病各期的症状、体征亦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该治疗方案值得临床进一步的推广使用。

1 彭颜晖,郭念昆,李涌涛,等.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3;26(5):438-9.

2 李光伟,北京弥可保临床观察协作组.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1999;38(1):14-7.

3 陈 炜.中药周洛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3.

4 包世华.甲钴胺联合不同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对比〔J〕.山东医药,2009;49(20):96-7.

5 李文奎,范志伟.针灸配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8例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3):2817-8.

6 苏艳文.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疗效观察〔J〕. 天津药学,2009;21(3):48-9.

猜你喜欢
丹参酮传导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anshinone Capsule in the Treatment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神奇的骨传导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基于一测多评法的丹参酮提取物质量控制△
亚临界水萃取康定鼠尾草中丹参酮类成分工艺的优化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神经”病友
丹参酮ⅡA对腹膜透析患者慢性炎症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