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敏从圆运动理论解析失眠病机*

2013-11-14 08:18黄春华范宇鹏张锦祥杨志敏江西省中医院南昌33006广东省中医院广州51010
江西中医药 2013年3期
关键词:肝木中焦中医学

★ 黄春华 范宇鹏 张锦祥 杨志敏*** (1.江西省中医院 南昌33006;.广东省中医院 广州51010)

所谓圆运动,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及人体中气机的圆运动,也就是指正常人体中气的升浮降沉,如环无端的运动形式,即黄元御所谓的“一气周流”[1]。

民国彭子益理论上承清代黄元御《四圣心源》,所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通过宇宙大气热的升浮降沉圆运动之理来阐释中医学的生理、病理及医理,构建了人身生理病理的动态模型,并结合天地人一起论述,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很好指导意义。国内中医学者李建西对此套理论高度赞许,提出圆运动理论是中医的王道之法,是目前已知最系统、最完整、最有高度也是最通俗易普及的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整体阐述,并列举了中医两个较具代表性的学派—扶阳派(着重于圆运动的左升和中气的运转,治疗的重点放在中下焦)和温病学(着重于圆运动的右降部分,治疗的重心放在上焦)各自在圆运动中立足点及治疗的侧重点[2]。杨教授对此也表示赞同,提出从圆运动理论认识失眠的本质内涵并指导临床治疗,以期寻找新的中医系统调治法则。现将其理论体系及方法介绍如下。

1 存在于人体的圆运动

宇宙大气中存在着气机的升浮降沉运动,这种现象早在《黄帝内经》就已被描述,如《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人与天地相参,在人体中同样存在着类似的气的运动,民国彭子益在其所著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对这种运动进行总结归纳,构建出体内循环气机生理病理的动态模型,即“圆运动”学说。[3](如图1、2)

图1 五行整个圆运动图

图2 六气圆运动之图

彭氏认为人体五脏与五方、五季相对应:身之左部位东方,属肝,应春气,主升;身之胸部位南方,属心,应夏气,主浮;身之右部位西方,属肺、胆,应秋气,主降;身之脐部位北方,属肾,应冬气,主沉;胸脐之间位中央,属脾胃,应中气,脾升胃降。

1.1 气机在五方的运行 中气旋转于中央,四气升降于四维,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转轮运,气机才能“如环无端”。分五脏而论:肾为水火之宅,内寄元阴元阳,肾火温动肾水上承,水沸精转而化为真气,充养周身。另一方面,肾火温煦肝阳,肾水涵养肝木,水火相济,共助肝木之升发。肝主左升,肝木升发顺畅,由木生火,是为心火浮于上,又谓之君火。君火借肺金、胆木之气等下降之力从右而降,加之中焦脾胃为轴,脾升胃降,枢转中焦气机,最终沉于肾水中,心肾相交,完成整个圆运动。健康之人五行调匀,运动常圆,故只见浑圆一气之运动而不见五行,便是我们常说的阴阳平衡,气血顺畅;若轮轴失衡,五行偏见,圆运动不圆则疾病立至。

1.2 气机在五季的运行 二十四节气中,宇宙中大气的热经秋降入土中,经冬藏于土下的水中,经春由土下的水中升出地面,经夏浮于地面的天空。宇宙阳热如此循环,人亦应之,生生不息。在此循环中,升发与下降之启动尤为重要:①沉降的启动:春分后,地下阳热减少,阳根已动;至夏至,地上热极,土下虚极,此时热力必须沉降才能使圆运动复归平衡。彭氏认为“热之能降,金气之力”,夏至后热气能降为阳气归位的必然保证,必借助肺金、胆木之力乃能沉降。至秋分地上地下热气平均;秋分后,地上之热渐少,地下之热渐多,此为降之顺。②升发的启动:冬至一阳生,降极欲升,此时地下阳热最多,与水互抱,蓄积来年升发之力。得肝木之力,阳热出水渐升,交春升泄出土,春分地上地下热力又归平均;春分后地上的热渐多,地下阳热渐少,此为升之顺。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二十四节气如此,一日之内亦当同此。

2 失眠与圆运动的关系

在圆运动中,肾为元阴元阳之本,肾火温动肾水上承,得肝木之助而升泄,以养心火,则火气温润,是谓君火(心火);心火浮于上,得肺金、胆木之降而沉潜于肾水中,是谓“心肾相交”。而中焦脾胃为轴,脾升胃降,枢转中焦气机,使升降协调。故肾阳为元气之根本,肝胆脾胃肺乃运转之动力,心肾相交、水火合抱乃运行的目的。此生理机制维持,主要靠以下三点:(1)阴阳之气的相对平衡,水火合抱时才能合二为一,乃得静谧;(2)脉道经络、肌肤腠理滑利通畅,邪不阻道,气行得畅;(3)相关各脏腑的协同作用。

总之,圆运动是一个整体的运动,必阴先升而后阳乃降,必阳能降而后阴转升,在此过程任何一环节出现病变,均可导致失眠的发生。其主要病变环节包括以下几点:

2.1 阴阳相对失衡 (1)生化乏源(肾阳虚):阳气根于肾,肾阳虚时,生化乏源,阳气绝对不足,圆运动的启动缺乏动力。临床上,病人除失眠主症外往往表现出一派阳虚症状:神:目暝倦卧,无神;气: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色:面色青白,爪甲隐隐泛青;形:身重、畏寒、肢冷;口味:口吐清水,饮食无味,满口津液,不思水饮,或渴喜热饮;二便:自利;舌象:舌青滑、或浅黄润滑,但总以舌润滑不燥为主;脉:浮空或细数无力。

(2)阴盛格阳:若阴寒格拒元阳,虚阳上浮扰心,水不能纳火,阴阳不能互抱。临床上症见:口干但喜饮温水;既不耐煎炸热食,又不耐冰冻寒凉之品;虽头胸等上半身见有热象,但膝盖常冷;既易“上火”,又易外感;饮用清润之品虽略有好转,但诸症反复缠绵难愈。民国祝味菊谓之“虚人而躁甚者,气怯于内,阳浮于上……甘凉之剂,可令小安,缓和之效也,因其小效,而频服之,则气愈怯则阳愈浮矣,此非亢阳之有余,乃阳衰不能自秘也。”

2.2 相关脏腑气机升降失调 升发及下降的启动环节出现动力不足,升与降之间协调失衡,均可导致疾病发生。升之启动责之肝、脾,降之启动责之肺、胆、胃。

(1)肝胆失疏:主要表现为肝气不升,相火(胆火)不降,升降无序。临床上症见:情绪症状:焦虑激动和低落忧郁交替发生,易兴奋又易感到疲倦;躯体症状:头胀、头痛、胁痛、少腹痛、口苦、胃胀、大便不畅;凌晨1-3点肝经循行的时间易醒、醒后难再睡,或在此时间段出现烘热、汗出、肢麻等;女性还可出现经前或经期失眠加重,并伴有乳房、小腹胀痛等症状。

(2)肺气不降:肺气不降不仅影响阳热的归位,而且影响肝木的升发。彭子益认为“肝经秉春木之气,喜温恶寒,但尤恶燥”。“只要善降肺胆之经,肺经降生肾水,胆经降生肾火,水中火足,肝木之阳遂足,不惟肝木不寒,而且肝木不燥,补肝阳之妙法也,善治肝燥者,必先润肺金也。”[3]197

(3)中焦枢转不利:脾气失升,胃气失降,中轴不运,轮无以转。临床上主要症见伴有脾胃症状,如腹胀、恶心、纳差,大便不利或便溏等。这一分型很好的解释了《黄帝内经》中“胃不和,则卧不安”的原因。

2.3 窍道经络不通 《重订严氏济生方》曰:“若脏腑有邪,则有间隔,阳不得升,阴不得降,故心肾不交。”故痰浊瘀血之邪闭阻窍道经络、肌肤腠理三焦,则气机升降失常。夹痰湿浊邪时,或见头重身困,大便粘腻,舌胖大苔厚腻,脉濡或滑(有形之痰),或身觉不安,不可名状(无形之痰);夹瘀者除见舌暗瘀斑、舌底络脉曲张、脉涩等症外,还可兼见多梦、夜间烦躁等,正如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所指出:“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重者满床乱滚,此血府血瘀。“夜睡梦多是血瘀”;“平素平和,有病躁急是血瘀。”

[1]李玉宾.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

[2]彭子益著,李可主校.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90-194.

[3]民国·彭子益,周鸿飞点校.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6-26.

猜你喜欢
肝木中焦中医学
蛇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态靶结合辨治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
鼠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蛇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狗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王作顺主任运用“因时学说”治中焦病经验举隅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