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城市群核心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及影响因素

2013-11-21 01:05马永俊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浙中金华义乌

张 乐,马永俊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 金华 321004)

浙中城市群由于各城市的规模和功能都较为薄弱,相对其他县市更具有核心城市地位的义乌与金华因各方面因素均无法单独成为浙中城市群的增长极[1],因此需要两市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提升金义联合中心的能级,带动整个浙中城市群的发展.目前,对于区域经济联系的研究方法主要存在以下3种,一种是采用比较传统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影响较大、应用较多的主要是赖利模型、康弗斯模型、引力模型以及潜力模型[2];第二种则是采用分析城市间要素流动的方法来揭示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从城市群节点、通道、流、基质4类结构要素与特征认知为切入点[3],分析城市群空间及功能特征;第三种则是韩会然[4]等学者尝试采用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国内有关区域经济联系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方向、格局、经济区划等[5-7].对影响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的相关因素,尤其是制度因素对城市间的劳动力流、资金流的影响研究较少[8].本文以浙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金华、义乌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从区域经济联系视角分析目前两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相对于两市与浙中城市范围内其他县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是否密切;二是分析两市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因素,为浙中城市群的金义联合中心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金华与义乌两市经济联系强度现状

1.1 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及引力模型

1.2 金华义乌两市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因用测算所得绝对经济联系量来表征两市的经济联系强度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标准和分类,故而只能用相对经济联系量来描述金华和义乌两市的经济联系强度的强弱.将2010年金华、义乌两市与其周边城市(包括金华义乌两市之间)的GDP总量、地区人口总数以及距离等数据代入公式(1)和(2),结果如表1.

表1 金义两市与周边城市的绝对经济联系量及经济联系隶属度表

数据来源:《2011年金华统计年鉴》、卫星电子地图测算的最短交通距离.

由表1可以得出,金华与兰溪的绝对经济联系量最高,与磐安的绝对经济联系量最低,而与义乌的绝对经济联系量位于第二位,其值不足金华与兰溪绝对经济联系量的一半.即兰溪与金华的经济联系最为紧密,其次分别是义乌、永康、武义、东阳、浦江以及磐安.从经济联系隶属度来看,兰溪在所有金华周边城市中与金华的经济联系占有绝对的优势,故而从经济联系方向来看,金华—兰溪是目前金华在浙中城市群中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周一星[11]提出的城市与区域城市体系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理论中有两个论点:城市的实体地域会沿着它的对外联系方向延伸,会偏重于主要对外联系方向发展;城市沿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发展的基本原则是最小努力原则.据此理论,在浙中城市群范围内,金华更加偏向于金兰方向延伸发展.

义乌与东阳的绝对经济联系量最高,与磐安的绝对经济联系量最低,而金华与义乌的绝对经济联系量位于第三位,其值不足义乌与东阳绝对经济联系量的1/6.即东阳与义乌的经济联系最为紧密,其次分别是浦江、金华、永康、兰溪、武义及磐安.从经济联系隶属度看,东阳在所有义乌市周边城市中与义乌的经济联系强度占有绝对优势,故而义乌—东阳是目前义乌在浙中城市群中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按照上述周一星的理论,在浙中城市群范围内义乌更加偏向于向东阳方向的延伸发展.

从金华、义乌两市经济联系方向的空间格局来看,呈现如下2个特征:首先,以金华和义乌分别作为核心牵引着三条经济联系轴线(其中包括金义两市的经济联系轴线),其空间格局基本呈现出“工”字型,即北部为“义乌—东阳—浦江”经济联系轴线,南部为“金华—兰溪—永康—武义”经济联系轴,南北之间由“金华—义乌”的偏弱经济联系所联结的空间经济联系格局.其次,金华与义乌市的经济联系力受金兰两市和义乌东阳两市强经济联系力的作用,使得金义两市微弱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弱化,不利于两市的经济集聚发展,对于浙中城市群双核聚合发展模式有一定的阻滞作用.因此,在忽略外力影响的情况下,分析金义两区域系统中内在经济联系强度偏弱的影响因素,对于强化金义主轴的联结力,进而更好地发挥金义双核的辐射力和牵引力,带动整个浙中城市群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影响金华与义乌两市经济联系强度的因素分析

从协同学原理来看,城市群体中各城市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特定的自组织结构,表现出一种有序状态,即城市间通过人流、资本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来产生凝聚力和协同力[12].因此,金义两市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主要取决于两市之间要素双向流动,自由的、频繁的要素双向流动有利于加强两市的经济联系,进而促进两市的空间整合均衡发展,更好地发挥两市带动整个浙中城市群发展的核心作用.在本节中,笔者主要从理论角度尝试分析区域经济差异以及地方分权化对两市之间要素双向流动的作用机制,间接反映两者对金义两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影响,并从定量的角度加以验证.

2.1 理论分析

2.1.1 区域经济差异与经济联系强度 在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的背景下,一般经济相对发达区域市场规模较大,生产效率较高,对周边区域的集聚效应明显,吸引周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要素的单向流动,而这种要素单向流动又会进一步加强集聚效应,产生累积因果循环效应[3].根据缪尔达尔的累积因果循环理论,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二是扩散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从要素流动角度来看,即要素的流动主要以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单向流动为主.在理性决策者的假设下,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决策者为了追求更高的发展水平,更倾向于向周边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或更高的区域谋求合作发展,弱化与经济差异大的落后地区的经济联系.

2.1.2 地方分权与经济联系强度 分权化赋予了地方政府更多的发展地方经济的自由权[13],正是因为这些自由权,使得地方分权成为了对不同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或者空间经济相互作用有显著影响的制度因素,它主要通过政府行为来发生作用,借由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来限制市场作用范围进而影响城市间的要素流动[14].并且限制市场作用范围的主动权基本掌握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城市的政府手中.如果该政府倾向于与周边城市共同发展,就会主动地制定一系列政策,放宽或者取消城市之间的各种壁垒与界限,促进两市之间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最终形成两市密切的经济联系,推动城市空间集聚发展,反之亦然.

2.2 定量分析

2.2.1 变量选择 为了深入分析金义两市经济差异以及地方分权化对金义两市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程度,选取相应的指标变量,然后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探讨上述两方面因素与金义两市的经济联系强度的定量关系.所使用的指标数据为2001—2010年共10年的相关统计数据.

在变量选择上,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差异对两市之间的人流、资本流、信息流的影响,假定该影响主要源于经济生活水平差异、生产效率差异以及对外开放度差异3方面,选取如下指标分别加以表征:两市GDP比值(GDPij)、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SCGSij)、人均GDP比值(PGDPij)用以反映经济生活水平差异;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PSFCIij)用以反映生产效率差异;地区进出口总额比值(IEMij)则用于反映对外开放度差异.计算指标数值时,本文统一采用较大值除以较小值,即保证各指标值均大于1,同时各指标的比值越大说明差距越大.而在制度因素的量化上,本文参考了胡向婷[15]等的方法,以两个城市企业所得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之和(记作TAX变量) 来间接度量地区间贸易壁垒的程度,这个比重越高,政府的保护动机越大,贸易壁垒越是严重,进而反映分权化程度.

2.2.2 模型计算及结果分析 由于未经数值变换的各项解释变量及因变量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多元线性关系,故而笔者将解释变量与因变量都先进行对数变换,进而在SPSS20.0环境下观察,发现经对数变换后的解释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多元线性关系,且偏回归系数在相应的置信水平下十分显著,结果如表2所示.

模型Ⅰ中,从统计学角度来看,R2的值十分接近于1,且F值的显著性水平(sig)远小于0.05,说明该模型拟合度较高,回归方程总体线性关系很好.从结果来看,两市GDP比值、两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值与金义两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存在正向性,即两市的GDP差距越大、两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差距越大,金义两市的经济联系则越紧密;而两市人均GDP比值、两市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值、两市进出口总额比值以及企业所得税占财政收入比重之和与金义两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存在负向性,即这些指标变量越大,则越会弱化金义两市的经济联系.

表2 计量模型I变量及主要参数

上述模型由于将变量全数引入,并未考虑多重共线性的干扰.从Vif[注]Vif值为方差膨胀因子,是检验多重共线性的方法之一.Vif值等于1时无多重共线性;值越大说明所观测的自变量与其余自变量的线性相关性越高,多重共线性越严重.值来看,GDPij变量、SCGSij变量、PSFCIij变量的Vif值明显大于5,其中GDPij变量的Vif值最大,说明模型Ⅰ各变量之间的确存在着多重共线性的干扰.鉴于此,作者在SPSS20.0环境下采用向后剔除法对模型进行优化,共剔除3次,剔除的变量分别为IEMij、PSFCIij、SCGSij,最终模型保留的解释变量分别为GDPij、PGDPij、TAX,即为模型Ⅱ,其主要参数如表3所示.模型Ⅱ的R2值十分接近于1,F值的显著性检验sig值基本接近于0,说明该模型拟合度高,回归方程的总体线性关系极好.而剩余的解释变量的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sig值均小于0.05,同时Vif值均小于5,基本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干扰.故而该模型优度较佳.则金义两市经济联系强度与各解释变量之间的多元线性关系式为ln(ERI)=4.408+15.139ln(GDPij)-13.268ln(PGDPij)-0.339ln(TAX).

表3 计量模型Ⅱ变量及主要参数

2.2.3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两市GDP差距以及两市人均GDP差距均为区域经济差异度的子指标,而其对两市经济联系强度却有着相反的变化,说明区域经济差异对于金义两市的经济联系度并不是单向性的作用,而是同时存在加强和削弱作用,是不确定的.其中GDP差距的影响系数为正向的15.139,说明两市的GDP差距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两市的经济联系.两市的总体GDP差距主要由义乌市GDP增长速度高于金华市增长速度所造成,由于义乌市仍属于金华市下的一个县级市,并没有完全脱离金华,且受自身城市规模所限,相关要素得不到充分利用,势必会发生溢出效应流入周边县市,其中必然包括地级市金华,因而对两市的经济联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人均GDP差距的影响系数为-13.268,该差距反映了人均生活水平的差异,生活水平高的城市必然会强烈吸引劳动力要素的单向流动,起到了一定的弱化作用.综合来看,金义两市的区域经济差异对于两市的经济联系度起着弱正向作用.

从地方分权度来看,政府保护度对两市的经济联系存在弱化作用,灵敏系数为-0.339,相对于区域经济差异度的两指标来说,其影响力相对较弱.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金华地区各城市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各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所进行的行政干扰较少,给予地区各企业更多自由发展的权力,为城市间的要素流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由于金华地区存在“县级市发展优于地级市”特色,尤以义乌市最为明显,这种“弱市强县”的情况使得县级市有脱离地级市管辖的动机,进而造成县级政府与地级政府之间存在着竞争.

3 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构建浙中城市群增长极的核心,需要金华和义乌紧密的经济联系作为支撑,而就研究来看,两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程度尚远低于其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密切程度;其次,从两市的经济联系方向来看,义乌偏重于“义乌—东阳—浦江”经济联系轴线发展,而金华则偏重于“金华—兰溪—永康—武义”经济联系轴线发展,两市的经济联系方向基本呈现“平行”态势;最后,通过构建相关指标变量探讨两市经济差异以及地方分权化对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发现区域经济差异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加强两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同时地方分权度越高,越会弱化两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就两市而言,区域经济差异因素相较于地方分权因素对于两市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更大.

由于影响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因素复杂多样,本文仅从两个角度考察了影响因素对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大小的贡献,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尝试关注各影响因素对“引力”大小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王鸣,柴舟跃,江佳遥.基于城市空间要素分析的浙中城市群结构特征[J].地理科学, 2011,31(3):295-301.

[2] 闫卫阳,王发曾,秦耀辰.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的演进与机理[J].地理科学进展, 2009,28(4):511-518.

[3] 陈良文,杨开忠.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原因:一个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的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 2007,29(3):35-42.

[4] 韩会然,焦华富,李俊峰,等.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变化特征的网络分析及机理研究[J].经济地理, 2011,31(3):384-389.

[5] 陈园园,李 宁,丁四保.城市群空间联系能力与SOM神经网络分级研究——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J].地理科学, 2011,31(12):1461-1467.

[6] 朱道才,陆林,晋秀龙,等.基于引力模型的安徽城市空间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 2011,31(5):551-556.

[7] 赵雪雁,江进德,张 丽,等.皖江城市带城市经济联系与中心城市辐射范围分析[J].经济地理, 2011,31(2):218-223.

[8] 李 燕,贺灿飞.新型城市分工下的城市经济联系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11,30(8):986-984.

[9] 孟德友,陆玉麒.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J].地理科学进展, 2009,28(05):697-704.

[10] 郑良海,邓晓兰,侯 英.基于引力模型的关中城市间联系的测度分析[J].人文地理, 2011,(2):80-84.

[11] 周一星.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论[J].城市规划, 1998(2):22-25.

[12] 王士君.城市相互作用与整合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1-3.

[13] 贺灿飞,刘作丽,王 亮.经济转型与中国省区产业结构趋同研究[J].地理学报, 2008,63(8):807-819.

[14] 戴学珍.论京津空间相互作用[J].地理科学, 2002,22(3):257-262.

[15] 胡向婷,张 璐.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05(2):102-112.

猜你喜欢
浙中金华义乌
张金华
义乌展
岁朝清供
在“商”就要在“言商”上有新作为——浙中新报着力做好“商”报道的探索与实践
陈金华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地方媒体如何讲好本地故事——以《浙中新报》“一带一路”新闻报道为例
浙江义乌: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浙中1000kV变电站工程强夯地基原体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