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超稀植大中棚钵体旱育苗技术

2013-12-05 08:13王希坤
科技致富向导 2013年22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水稻

王希坤

【摘 要】大棚钵体旱育水稻是水稻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本文就这一技术的要点和优点进行了阐述,为广大种植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水稻;大中棚;钵体旱育苗;栽培技术

我省维度较高,属于旱地种植区域,水稻生产受到早春低温、回暖慢等因素的影响,水稻生长没有较高的安全系数,加上生育的时间有限,很懂的中晚熟优质水稻品种都不能够进行大面积种植,所以优质农业的发展道路受到阻碍。大棚钵体水稻旱育技术为这一矛盾提供了解决方案。

1.技术优点

1.1提早育苗、抢积温、促进早熟

优质高产品种生育期长、无霜期短,而大棚钵体旱育正好解决了这两个基础条件需求。大中棚可以提前一周至10天进行育苗,提前成熟5天左右,增长8%以上,大米质量好,成熟度高。

1.2成苗率高,壮秧效果好

大中棚可以有效的进行温度调控,让内部的早晚温差差异性小,抗逆缓冲能力较好,可以避免水稻倒春寒。高温温度极值小,低温温度极值高,白天黑夜的温差小,有利于水稻积累干物质,提高产量。此外,大中棚的采光性好,湿度恰当,青立枯病几率降低,提高了水稻秧苗的质量。返青快、生长快、分蘖多。

1.3提高秧田的管理水平

大中棚内部空间可以让人在内部直立行走,所以内部的育苗管理业不会受到天气等因素的制约,浇水、施肥、调节温度等等工作都能够顺利的进行,种植者的劳动强度可以获得缓解。管理水平提高了,秧苗的质量自然有所保障,出苗率高,苗壮。

1.4育苗成本低、省种,省工

大中棚的温度和采光都很理想,所以水稻秧苗出苗齐,苗的质量高,比起小棚的成苗率要高出10%,边苗也能全部利用。超稀值栽培每公顷用种量为15-20公斤芽种,较普通旱育稀值栽培节省种子24-30公斤。用种量少,秧本田比例可由l:60-80减小到l:100-150,可以节省秧田三分之一,节省了大量的育秧物资和管理用工。另外由于大中棚可以育出大龄带蘖壮秧,搞超稀植栽培,插秧进度快,提高工效20%以上。比普通旱育稀植栽培每公顷减少 30-80平方米苗床,并节省农用物资和管理用工,秧田成本可降低50%。

1.5 单位面积用苗少,省工省成本

超稀植栽培中,南部采用9x8寸规格,中北部地区采用9x6寸规格,平方米只有12.5-16.7穴,每穴插2-3株基本苗,平均需苗25-38株(9x9)或33-50株(9x6),较普通栽培减少30-62株基本苗,并且提高插秧速度,节省了插秧用工。

1.6 可变营养生长期长,分蘖成穗高

品种相同的情况下,稀植可以提供更好的生长条件,所以叶龄进程快,获得更多的营养生长期,分叶多一片,比起普通的种植来说分蘖期要多7天左右,越到后期,分蘖越快,成穗很高。

1.7穗部经济性状好

超稀植栽培由于植株空间环境好,所以穗部经济性状明显好转,为依靠穗大粒多创高产奠定了可靠的基础。超稀植栽培一般每平方米有效穗数比普通栽培少100-150穗,但是穗粒数,结实率、干粒中等明显优于普通栽培,穗粒数多16.3-41.3粒,结实率提高1.5-3.9%,千粒重提高0.2-1.5克。

2.大中棚的建造

大中棚采用钢骨架,可以预先定型,根据说明书来安装即可,搭建非常的简单,一般的人都能够自行完成。还可以使用价格低廉的竹木结构大中棚,经济性比较好。

2.1 建造地点

大中棚最好是建立在靠近本田的地方,在庭院建棚,在本田地留好秧田地。棚的地点选择以平坦、高燥、背风、近水源、土壤微酸、无病虫害肥沃的地段;若为纯水田,则需要先将排水沟挖好,还需要搭建高于地面半米的高台,来进行旱育。

2.2 规格

大中棚一般为南北走向,建造高1.5-2.5米,宽5-8米,长度根据本田面积计算,竹弓一般长6.0米以上,要去掉竹弓上的毛刺,还要尽可能去掉立柱和棚条相接处的夹角,使之光滑,用旧农膜包好也可以,以免磨损农膜。棚内设立柱5道,正中间立柱与棚同高,注意立柱顶上不能加横梁,以免横梁和防风绳磨坏棚膜。棚膜裙围高80-100厘米,立柱入土深度30-50厘米,立柱间隔依据春季风力大小、土质疏松情况而定,一般为1.5-3米。大中棚西侧建栅栏防风。

2.3扣棚

扣棚应在播前10-15天,增温解冻。棚膜宜选用0.08毫米以上的无滴防老化兰色膜,具体扣膜方法:一是整幅扣法,以6.0米膜扣5.4-6.0米棚,优点是节省棚膜,防风能力强,缺点是不便通风,要双侧开门;二是单侧开闭式,开闭缝在背风侧,两块农膜交叉重叠30-60厘米,大幅膜6.0米左右,小幅膜2.0米左右,重叠处距地面1.0左右,优点是方便通风,便于管理,缺点是浪费农膜;三是脱裙子式,整幅农膜盖在顶部居中,两侧分别用开闭式,通风时将农膜向上或向下拉,优点是方便管理,盖膜后要拉好防风绳,注意防风。为提高保温效果,还可加盖草帘、棉被或遇有霜冻时在棚内生烟增温。也可采用三层膜覆盖,增加保温效果。即在大棚内作小床,小床上扣小棚(类似于小棚育苗),苗床上在铺一层地膜。这种方法保温效果极好。一般可用于早育苗或育大苗采用。

3.大中棚钵体旱育苗

(1)选种。要选用优质、高产、抗病及分蘖力中上等的偏穗重型品种。第一积温区以五常、泰来为代表,适应选择五优稻l号、松梗2号、滕系140、五稻3号、牡丹江19等为主栽品种;第二积温区以宁安、方正、延寿、桦川、绥化为代表,适宜以垦稻8号、通系112、富士光、合江19、绥粳4号。龙艘10号等为主栽品种:第三积温区以木兰等地为代表,适宜以空育131、绥粳3号。龙艘8号、上育397等为主栽品种。

(2)作床。棚内的土壤融化超过10厘米的时候就可以进行耕翻做床了。耕翻前先使用腐熟的农家肥撒泼在土壤上,事先将土壤的大块细碎处理,清理完土壤中的杂物和根茬,然后方可耕翻。在棚中间留好管理的步道,两旁以长方形做床。苗床隆起5厘米高,应用钵盘育苗,在作苗床时,要注意苗床的有效宽度与摆放盘的组合宽度目吻合,以免浪费苗床。

(3)配制营养土。营养土用肥沃的旱田土和腐熟的猪粪按7: 3比例混合堆制,或用旱田土、腐熟草炭和猪粪按4:4:2比例混合堆制,播种前用6-8目孔目筛,然后加入壮秧剂充分混拌后使用。每平方米用床土20公斤,均匀拌入床土耕层3厘米;钵盘育苗;如561空钵盘,每公顷稻田约用400盘(因成秩率和插秧密度有差别),每个秧盘约用2公斤营养土。

(4)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3天,用比重为1.1-1.3的盐水或黄泥水选种,捞出禾咯,清洗后再用施宝克浸种消毒(水温15-16℃,浸种5-7天);浸种后30-32℃条件下破胸,当有80%左右的种子破胸时将温度降到25℃催芽。当芽长到1-2mm时温度降到15-20℃晾芽、待播。

(5)播种。先将待播种的床土浇水,要浇透,在钵盘穴底床面接触的地方不要留空隙,平均每个穴播撒种芽3粒,采用抽屉式播种,亦可人工播种。

(6)秧田管理。管理主要是为了以下几个内容:第一,避免过高的棚温而让秧苗虚弱;第二,避免缺水让秧苗成为小老苗;第三,避免温度的过大变化而引发立枯病。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水稻
中国水稻栽培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水稻种子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