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电子企业的衰落看如何创新

2013-12-24 05:14
产业经济评论 2013年6期
关键词:三星苹果智慧

2012年的春天,对日本电子企业而言,称之为“寒冬”似乎并不为过,松下、索尼、夏普等电子巨头频频遭遇寒流侵袭,经营不善,业绩惨淡。

松下:2012年3月,松下发布了2011年的年度财报,以7,720亿日元(约合96.7亿美元)一举创下了继1918年成立以来的最严重亏损纪录。

索尼:截至2012年3月31日为止的2011财政年度,该公司净亏损4,566.6亿日元(约合57.3 亿美元),也创下了该公司的历史纪录。

夏普:根据2012年4月27日夏普的官方消息,2011财年年报显示,夏普2011财年销售收入30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8.7%;净利润亏损为46.6亿美元,同样刷新了公司最大亏损纪录,而其2010财年同期盈利2.4亿美元。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松下、索尼、夏普这三大日本电子巨头2011年业绩亏损总额累计超过了200亿美元,而且同时刷新了自己的亏损纪录,这很容易让人想到三大电子巨头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同时陷入亏损。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来看一看别的电子企业的业绩。根据各大厂商的财报,2011财年,苹果和微软的利润都超过了200亿美元,分别达到259.2亿美元和231.5亿美元,排在最赚钱IT厂商的前两位。这两家的利润比三大日本电子巨头亏损的总额还要多,看来,用外部因素来解释日企的衰落难以令人信服。

此外,据粗略统计,松下、索尼、夏普三巨头累计裁员达到5万人。流行“终身雇佣”的日本企业竟然也开始大规模裁员,这在战后日本企业发展史上是极为少见的。

这一切或许意味着,日企神话正在走向终结。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辉煌无敌的日本电子巨头陷入眼下的危机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导致日本电子巨头走下神坛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对创新的错误理解或许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以下我们就从如何看待创新与模仿的关系、企业应该选择的创新模式等方面,来谈谈对创新的正确理解。

一、智慧模仿也是创新

言及“创新”,人们很容易想到创新型企业的杰出代表——美国苹果公司。苹果接连推出了数字音乐播放器iPod、智能手机iPhone、平板电脑iPad等开创性的热销产品,拥有数量惊人的“果粉”。苹果的崛起,自然得益于不断创新。日本企业对创新的重要性同样了然于心,不过,他们却误读了创新的概念。正如日本早稻田大学商学院教授井上达彦所说,“大多数日本企业追求独创性,但是错误地理解了独创性,他们极力避免模仿。这种心态必须调整。”

翻开苹果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创新达人苹果其实也是模仿达人。例如,苹果机(MAC)实现了图形用户接口(GUI)与鼠标操作,而图形用户接口和鼠标最初是由美国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开发的,并非苹果首创。可以说,苹果是擅长模仿的一个企业。

也许大多数人会认为,模仿是背离“创造性”或者“自主性”的行为。但是,不要忘记,模仿也被称作“创造之母”。模仿有两个侧面:好的模仿与坏的模仿,或者说美的模仿与丑的模仿。

英语中“ape”和“imitate”两个词都是模仿的意思。“ape”是指“大猩猩,学……的样”的意思,不理解事物的本质,单纯从外形上进行模仿;而“imitate”,则是指在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智慧行为。

智慧的模仿带动创新。在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进行模仿是具备高级智慧的一种创造行为,只有智慧才是自主性的源泉。换句话说,富有智慧的模仿能力可以成为竞争力的源泉。还是以苹果为例,组合外界技术,用优秀的软件与时尚的设计进行包装,这是其所擅长的技巧。他们并不担心产品中包含其他公司的技术和创意,而是巧妙组合其他公司的技术和创意,稍微加入自己的品味而创作出了自己的独特产品。

站在巨人的肩上,你能看得更远。智慧的模仿,成就了苹果产品强大的竞争力。

2012年,韩国三星取代苹果,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制造商,而三星成功的关键也在于“智慧的模仿”。目前,全世界也只有三星能对苹果手机构成竞争,尽管受到苹果公司的讥讽,嘲笑三星只会模仿。其实,三星并没有刻意地、照搬式地完全模仿苹果。以三星的Galaxy Note为例,苹果换不了电池,三星Galaxy Note可以换;两者操作系统区别很大;苹果屏幕很小,三星Galaxy Note称得上巨大;三星有自己独特的创意,比如桌面。苹果和三星的桌面差别大,苹果简洁,三星则更加有趣。

正因为如此,三星一直不承认侵权,而认为是智慧的模仿,是竞争。三星没有媒体的热情捧场,没有热情的粉丝,也没有乔布斯式的个人崇拜,但是,三星在全球手机销售上的成绩却让人惊艳。IDC报告称,到2012年第二季度末,三星占了全球手机市场的24.1%,苹果只有6.4%。在高利润的智能手机市场,三星占了32.6%的份额,苹果只有16.9%

而日本公司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那种积极模仿美国的创新精神,已经很难看到了,使得日本企业越来越显现出暮气。

二、怎样才是好的模仿

斯坦福大学谢德荪教授在其所著《原始创新——转型中的中国企业创新之道》一书中,将创新分为“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前者指的是能改善现有价值链的创新活动,它包括从生产到销售整个价值链的所有创新活动;后者指的是通过新理念,组合现有资源来达到欲望。它也被称为“破坏性创新”,因为它会产生新价值观并破坏现有市场。

索尼的随身听曾是一种典型的“原始创新”,它使得随身听音乐变成现实,并使之成为了一种时髦的休闲方式;夏普1992年发明的ViewCam家用摄影机和松下电器也都曾经是流行的品位之选。但自从苹果问世之后,全球电子领域的原始创新便开始远离日本企业。不仅不能做原始创新者,索尼、夏普和松下甚至没能跟上苹果系列所引发的功能全面的电子产品潮流趋势。原因何在呢?

以往,日本企业非常擅长模仿,如今却很少有这类企业了。自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日本企业就开始将“创新”误解为“创新诞生于不模仿”,于是,大多数企业开始固步自封,对外界技术进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心想着自主性。更为糟糕的是,日本电子企业缺乏创新的国际视野和思维,日本人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有问题,反而对亚洲新兴国家不断出现“好的模仿”与“美的模仿”持否定态度,认为“不过是单纯的模仿,并没什么新意”。受这样的观念左右,日本人自然就失去了模仿别人的主动性,也就制约了日本企业创新的步伐。

三、好的模仿要善于跨界组合

企业虽然意识到处于严峻竞争之中,但是模仿同行业的竞争对手,信息很有限,即便是能够模仿也只能构成同类竞争,这只是一种低水平的模仿。模仿能力强的企业,不应只是“模仿身边”,而应该“模仿外界”,从其他行业或其他国家进行模仿;或者采用时间回溯法,回归到过去的原点进行学习,这样做有时也非常有效。

怎样才是好的模仿?模仿不与实践结合就不会构成好的模仿。

实证研究表明,积累实践经验的企业,容易将别人的经验吸收进来,能够模仿其本质,而缺乏实践经验的企业即便参考别人的优秀做法,却往往无法把握内涵,即便是尝试模仿,也抓不住本质。

苹果同样是一个失败经历丰富的企业。苹果机失败后,乔布斯被赶出苹果,此后他创办NeXT公司又失败了。苹果在与微软的竞争中也曾深陷困境。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些失败,苹果才有今日的成功。其实,这一点适用于所有企业。如果企业仔细观察别人的做法,广泛从反面案例学习,积累更多经验,深入分析,那就将带来创新。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信息化已经推进到各行各业。我国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也就意味着,对企业而言,不能把眼光仅仅局限于本领域、本行业,要善于从别处寻找新的突破点。例如,智能手机,正是突破了手机只是作为通信工具这一局限而诞生的。试想,如果手机厂商坚持手机只是打电话的工具,会有今天的智能手机吗?因此,突破局限,跨界进行智慧学习,尤为重要。

此外,还必须认识到,消费者的需求是创新的重要源泉。这也就是说,好的模仿还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前面已经提到,苹果很少做原创性技术的研究,它所做的工作就是把其他好的东西拿来进行组合。这种拿来主义从表面来看是在模仿,只不过是模仿的对象很多而已,实则不然。因为苹果在组合时有一条标准,就是看消费者需要什么,消费者在使用中会有什么问题,将消费者体验做到极致,是苹果一贯的做法。现在没有哪个企业敢说自己可以把所有的技术做出来。对企业而言,更重要的是找准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体验,由此激发创新的灵感。

四、企业应侧重哪种创新模式

根据创新模式的不同,通常将创新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原始创新一般是单项技术的突破,主要集中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是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创新。

苹果和三星公司的创新,看起来是“模仿”,实际上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具体体现。他们灵巧地利用各种引进的技术资源,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优化和系统集成,以此开发更好的产品,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可以说,这两家企业一直以来逆同质化大潮而行,结果,盈利水平不断提高。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苹果和三星公司的成功主要归因于智慧的模仿,而不是技术的原始创新。

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产业关联度日益提高,技术的相互依存度增强。将单项技术的原始创新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并集成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创新,由此形成的竞争优势,往往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突破的意义。苹果的创新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了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理念,灵巧地利用了别人的原始创新成果,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借势成长。

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我们认为,应该从政府和企业双方面共同努力,实现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借势成长。

1.从政府层面来说,应该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为企业集成创新打开绿色通道。

首先,应该改革对创新型企业的认定方式,不要设置行业界限。例如,生产服装鞋帽等的企业,只要其有创新,是否就可以考虑认定为创新型企业?因为各行各业都是可以走创新之路的,并不是只有高科技企业才能创新。

其次,既要鼓励原始创新,也要鼓励集成创新。与原始创新相比,从表面上看,集成创新似乎要容易得多,其实不然。想想如果很容易,为什么就一个苹果呢?将别人的东西引进消化再吸收,也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第三,要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是模仿还是集成创新,要出台相应的判断标准,对于山寨的模仿,要坚决予以抵制,而对于集成创新的成果则要旗帜鲜明地加以保护。

2.就企业层面而言,企业要洞察市场和技术的变化,要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掌控资源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从消费者体验中找到创新的灵感。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每天,甚至每个小时都有新的产品、新的创意产生,如果企业对每天的新生事物没有任何感觉,还谈什么集成创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有直接的投票权,所以,能将消费者体验做到极致,产品离成功就不远了。现在,我们不少企业热衷于做广告,推广自己的品牌,广告费用在企业成本中占有很大比重。不过,金杯银杯,不如消费者的口碑。企业可以考虑将广告费用适当压缩,转而投入到提升消费者体验中。例如,手机企业新研发一款手机拟上市,就可以考虑招募一些消费者体验,将新手机免费派发给消费者,收集他们的使用体验,根据消费者反馈的意见,再对新手机进行完善。从本质上说,产品追求品质,就是要打造最好的消费者体验。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正确理解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能否如期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作为创新的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我们的企业应该充分汲取日本企业的教训,学习苹果和三星的做法,站在巨人的肩上,不要受到观念的束缚,大胆吸收一切优秀元素,努力实现创新能力的跃升,支撑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晨路.日本电子三巨头2011亏损总额200亿美元[N].第一财经日报, 2012-05.

[2] 谢德荪.源创新:转型期的中国企业创新之道[M].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2-05.

[3] 沈惠平.对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认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1.

[4] 朱建民,魏大鹏.我国产业自主创新的现状、问题及路径选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1.

猜你喜欢
三星苹果智慧
三星Galaxy Note 20 Ultra 5G
“三星”惊现
收获苹果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
V—NAND闪存NVMe固态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