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籽化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014-01-04 00:42徐嘉民
茶博览 2014年5期
关键词:茶籽化石茶树

徐嘉民

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地球人饮茶、用茶。

“茶之为饮,发乎于神农。”国人饮茶、用茶的历史,可上溯到河姆渡文化时期,距今至少有七千年。

饮茶思源,那么茶叶作为一个物种,最早起源于哪里?自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的近200年间,至少有三种不尽相同的说法:

——1824年,英国人布鲁士在印度阿萨姆发现一处野生茶树群落,其中最高的一株约13米,径围不到1米,树龄不过150年。布鲁士以此为据向全世界宣称阿萨姆就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

——20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一株高达十余米、树龄至少1800年、号称“茶树王”的野茶树在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被发现,从此有了世界茶叶源于云南西双版纳之说。

——世界之茶,源于中国;中国之茶,源于贵州。

那么在云贵这片偌大区域内,茶叶最核心、最原始、最集中的源头地带在哪里呢?“世界之茶,源于贵州”最客观、最充分和最科学的依据是什么呢?

茶籽化石证明茶树起源地

时间追溯到1980年7月,晴隆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卢其明在晴隆和普安两县交界处碧痕镇新庄村营头大山上发现了一枚疑是茶籽的化石。卢其明将其送到贵州省茶科所,经专家初步鉴定是茶籽化石。

这到底是不是茶叶种子化石?为了慎重起见,贵州省茶科所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将之珍藏于标本陈列室观察研究近八年之后,送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做了国内最权威的鉴定。请看1988年10月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鉴定报告——

结果:化石标本的外形,大小,其种脐,其周边,稍突起,种脐旁有凹痕,种子顶端扁平或微凸,这些特征与现代四球茶的种子最相似,化石可归属于四球茶;

区别:与壳斗科的斛果接近,但壳斗科的果实均有壳斗壳,种脐大而扁平,无周边突起,因此,化石与壳斗科无关;

时代:晚第三纪至第四纪。

从以上鉴定报告,我们已清晰地看到,该化石确定为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有100万年以上。作为目前世上唯一的茶籽化石发现地,晴隆被认定为世界茶树起源地。

我们了解到,茶科化石很罕见,尤其是茶科种子化石是非常珍贵的。它对研究茶叶历史及茶科的发展演化提供了宝贵的证据。

地质年代第四纪为新生代最晚一个时期,上限可逾千万年,下限大约也有200万年。无论是印度阿萨姆野茶树的150年,还是云南“茶树王”的1800年,与200万年相比,都短暂得可以忽略不计。这块化石的发现说明至少在200万年前,今天贵州黔西南一带就已经生长着大量茶类植物了。茶界许多学者认为这块化石是全球至今唯一的茶叶种子化石,是茶树起源于贵州的主要证据。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贵州之所以成为茶类植物起源的核心地带,与这里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贵州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雨雾的自然环境,为茶类植物发育生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自然条件,是茶类植物发育生长的最佳环境,也是茶叶源于贵州最充分的环境科学依据。如今在黔西南许多高峰峻岭,云雾山中,仍可见到茶类植物的活化石,即一片片年代不同、大小不等、参差不齐、品种多样的野生原始古茶树。

迄今为止,贵州发现的茶属植物,足有十三种之多。现存的大量野生古茶树,为茶叶源于贵州提供了充分的实物证据。

如果说贵州是世界茶叶之源,那么贵州茶叶与其他地区茶叶的关系,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关系。虽然贵州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品牌影响、市场广度目前远不如其他地区,但绝不能就此否认贵州是世界茶叶起源的核心地带。根据普查,贵州现存的古茶树,不仅数量多,而且分布广,生物特性最原始。普安县普白林场上万亩天然林中,野生古茶树就有上千株,其中不乏堪为茶树活化石的白茶树;兴义七舍有古茶树230多株,最老的有上千年;兴仁三道沟、巴玲和雨樟百年以上老茶树就达700余株。此外贞丰坡柳、安龙仙鹤坪等地,都可见到不少原始古茶树。

让茶籽化石为产业发展服务

2014年2月22日,根据贵州省委领导安排,由贵州省委宣传部、省农委联合组织的“黔茶发现之旅”采访团来到了茶籽化石发源地——晴隆县新庄村营头大山。年过七旬的茶籽化石发现者、时任晴隆县农业局茶专业技术人员的卢其明带领我们来到山上,讲述了他的“发现之旅”。“那次上山是想看一看有没有落地的茶树种子,却偶然发现了这颗化石,今天想起来,依然非常激动。”尽管已经过去了30多年,对卢其明老人来说,那一次考察仍然历历在目,彷如昨日。“缺憾的是我们化石的功能还没有发挥好和利用好。”说到这里,卢其明哽咽了。

在我听来,这更像针一样刺在心里。我们要反躬自省,沉睡百万年的茶籽化石被发现,到今天已过去整整34年,现在这块化石却依然在保险柜里睡大觉,没有完全发挥它应有的价值、释放它应有的光彩,对此,贵州的茶界人士是有责任的。

近年来,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地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黔党发【2007】6号文件及2012年全省茶产业发展大会精神,整合资源,合力推动,茶产业走出了一条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成功道路,成为贵州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的一张亮丽名片。可以说,茶在黔中大地上蓬勃发展,快速崛起,走出了一条交响乐般的壮美之路,演绎了一篇史诗般的多彩华章。

但是,如何发挥文化的力量,向全世界宣传、推介贵州深厚的茶文化,是新时期茶产业转型发展中,我们必须面对、必须去思考的问题。发挥茶籽化石的文化属性、经济属性、历史属性就是贵州茶人必须去研究和开发的一件大事。

开发利用茶籽化石的建议和思考

综上所述,茶籽化石在当前和今后的贵州茶产业发展中,应该有所作为。没有文化的产业,是没有生命力的产业。文化是产业的根基,特别对茶产业来说,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里,将本人实地调查后的思考整理如下,以希抛砖引玉,树立贵州茶文化、产业、历史的自信。

1.从产业的角度来看,茶籽化石是张扬贵州茶产业名片的金子招牌,我们要把茶籽化石的多元功能发挥好、研究好。

截止到2013年12月,贵州茶园面积611万亩(投产茶园270万亩),居全国第一位;全年茶叶产量13.6万吨,总产值105亿元,综合产值152亿元,产量、产值分别占全国的6.8%、9.1%,居全国第六位、第四位。

从以上综合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贵州茶产业这几年的发展思路,有别于其他地方。贵州茶产业在这个大背景下,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贵州茶今天的影响力和地位,只花了短短的7年时间,用这个速度来看,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仅仅7年,贵州茶从量上实现了大的突破,创造了我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奇迹。

梳理下来,贵州茶的核心竞争力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首先是品质、生态、安全等构成话语权的基本组成部分;其次是600万余亩的茶园面积构建了贵州茶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了量的优势。但这600万余亩茶园还不完全具备竞争力,我们必须要站在宏观的高度、微观的视野,找准切入点,使贵州茶产业走得更稳、更好,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可持续产业。将“贵州”打造成“世界茶树起源地中心”,有助于在消费者头脑中形成“贵州”就是“绿茶”品类的代表或代名词,增加贵州茶的知名度。

因此,我们必须发挥茶籽化石的多元属性,研究、探讨、开发茶籽化石的文化、历史、经济等多元价值,这对提升产业、产品的竞争力尤为重要。我们要依托各方资源,对茶籽化石进行系统的开发和推广,使其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

2.从茶树品种的溯源角度来看,不少优良茶树种,都是这块茶籽化石“兄弟姐妹”的后代,要使其成为贵州乃至中国茶树品种的研究基地,这对我国茶树品种的改造升级有深远的意义。

贵州产茶的地区,处处都有古茶树。贵阳花溪区的久安乡,毕节的金沙、纳雍,黔西南州的普安、晴隆,遵义的湄潭、正安、习水、务川,铜仁的松桃、沿河、印江、石阡等地分布大量的古茶树群。从普安四球野生大茶树和晴普两县野生茶树居群,到金沙清池的千年“茶王”,纳雍、沿河等地有上千年历史的人工栽培古茶园为贵州是世界上最早驯化、栽培和使用茶叶的地区提供了充足的证据;从沿河、务川的千年万亩栽培茶园到花溪久安3万余株古茶树,到今天的600万余亩生态茶园,茶树生长繁衍得生生不息,延续进化的历史轨迹,充分证明了贵州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茶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贵州全省古茶树群居面积达10万余亩,初步考证贵州上千年的古茶树就达万余株。

在茶籽化石发源地晴隆县,不少优良茶树种,都是这块茶籽化石“兄弟姐妹”的后代。我们看到晴隆县已率先一步,建立了古茶树品种的苗圃园,对当地许多优异的品种进行嫁接和培育。加大对这些苗圃园的扶持力度,使其成为贵州乃至中国茶树品种的研究基地,对今后贵州茶树品种的改造升级有深远的意义。

3.从文化和旅游的角度来看,以茶籽化石为起点,发起一次“世界茶文化寻根之旅”,让全世界从事茶叶、茶文化研究的人来晴隆参观,考察茶籽化石。

要用文化的软实力为产业服务,促进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积极申报贵州是“世界茶籽化石之乡”的金字名片。系统地研究整理贵州多姿多彩的民族茶饮、茶俗。在茶籽化石发现地,筹建贵州茶文化生态博物馆晴隆茶籽化石分馆,发起一次“世界茶人茶树寻根”活动,把旅游开发和资源保护科学地结合起来,不断深化探寻、科考、观光的主题内涵,坚持保护、开发、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全世界的人士都来参观、考察,将其打造成科考、研究基地。

“茶叶的价值分为茶叶本身的价值及其外延价值。以文化为依托,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又用旅游业的兴盛反作用于茶产业,这就是茶叶产业链的外延之一。”开发利用好茶籽化石为产业服务,将会打开贵州茶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茶籽化石茶树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那年学捡油茶籽
徐纪英:呼之欲出的“茶树花挂面”
西藏高海拔区不同处理对6种茶籽萌发的影响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茶叶树的留种及种子育苗技术
茶籽多糖抗氧化性及其对DNA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两个推荐茶树品种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