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培酮治疗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

2014-01-14 06:37白丽娟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锥体外系利培精神病

白丽娟

(山西省荣军精神康宁医院,山西太谷 030800)

利培酮是苯并异恶唑衍生物,为新一代抗精神病药,它是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选择性单胺拮抗剂,与5-羟色胺受体和多巴胺受体(D2)有很高的亲和力。利培酮作为强有力的D2拮抗剂,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同时其对中枢神经系统5-羟色胺和多巴胺拮抗作用的平衡可以减少发生锥体外系副作用的可能。目前,关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很多,但大部分集中在比较其与其它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面[1-4]。而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利培酮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较少,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利培酮治疗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纳入标准:均符合ICD-10疾病分类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60分;年龄18-55岁;15天内未服用过任何抗精神病药物;患者本人及法定监护人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入组前曾使用过任何长效抗精神病药物;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使用过2种或2种以上不同化学结构的抗精神病药物,足量足疗程治疗后疗效欠佳的患者);怀孕或哺乳期妇女;实验室检查发现特殊异常的患者;脑器质性疾病或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对利培酮过敏者。

1.1.3 退出标准:安全原因(如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依从性差(不愿配合检查,中途失访);严重违反治疗方案;中途自愿退出。

1.1.4 入组及完成情况:2011年2月15日至2012年7月15日在我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8例,其中103例完成8周观察,脱落率为4.6%(5/108)。脱落原因:3例脱落前最后一次PANSS评分减分率>50%,后失访;1例因不能耐受锥体外系反应换药;1例不愿参加本研究自行退出。

103例中男61例(59.2%),女42例(40.8%);首发年龄平 均(25.83±7.65)岁;病 程 平 均(8.78±8.27)年;小 学文化16例(15.5%),初中文化50例(48.5%),高中文化26例(25.2%),大专文化7例(6.8%),大学文化4 例(4.0%)。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案:入组后给予利培酮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治疗,开始0.5mg,2次/d,根据药物反应每隔2-3d增加1mg左右,逐渐加量至3-6mg/d,最高剂量为6mg/d。治疗期间不合用其它抗精神病药物,可适当使用镇静催眠药。

1.2.2 疗效评定:依据PANSS量表减分率评定:<25%为无效,25%-50%为有效,50%-75%为显效,≥75%为临床治愈。每例患者均由2名经过培训的医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第2、4、6、8 周末使用PANSS和CGI量表评定。

1.2.3 安全性指标:包括体重、生命体征、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分、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量表(RSESE)评分。并于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第6-8周末检测血常规、血生化及心电图。

1.2.4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行等级资料的卡方检验、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疗效

2.1.1 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比较: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临床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1.2 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女性、男性患者,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后的PAN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各治疗时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患者治疗前的PANSS评分明显高于女性患者(P<0.01);治疗8周末,男性患者的PANSS评分明显低于女性患者(P<0.05)。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PANSS评分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aP<0.01;与2周末比较:bP<0.01;与4周末比较:cP<0.01;与6周末比较:dP<0.01

治疗时点 女性 男性 t P例数 42 61 -- --治疗前 87.12±13.54 96.78±14.63 3.178 <0.01 2周末 76.27±8.90a 76.70±15.27a -0.038 >0.05 4周末 64.59±9.39ab 58.08±23.09ab 1.977 >0.05 6周末 57.49±9.51abc 54.02±13.05ab 1.560 >0.05 8周末 50.54±9.24abd 46.47±9.15abd 2.210 <0.05

2.1.3 治疗前后PANSS因子分比较(见表3):男性、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PANSS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P<0.05)。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的PANSS因子评分均明显高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P<0.01,P<0.05);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的阳性量表评分、一般精神病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P<0.05,P<0.01)。

表3 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PANSS因子分比较(±s)

表3 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PANSS因子分比较(±s)

与男性治疗前比较:*P<0.01,**P<0.05;与男性治疗8周末比较:#P<0.01,##P<0.05

项目 女性(n=42) 男性(n=61)治疗前 治疗8周末 P 治疗前 治疗8周末 P阳性量表分 23.54±7.81* 12.36±2.34## <0.05 27.45±6.23 10.23±2.35 <0.01阴性量表分 25.65±5.26* 18.54±4.36 <0.01 30.21±5.23 19.45±3.35 <0.05一般精神病量表 38.12±9.56** 26.35±5.12# <0.05 42.35±6.35 23.14±5.38 <0.01

2.2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女性以月经紊乱(73.8%,31/42)、锥体外系反应为主(57.1%,24/42);男性锥体外系反应也较多见(60.6%,37/61),男性、女性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实验室检查 103例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及血色素、血小板计数、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血脂、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心电图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治疗前后、各组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不同性别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4:

表4 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和体重比较(±s)

表4 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指标和体重比较(±s)

观察指标 女性(n=42) 男性(n=61)治疗前 5.73±0.53 5.65±0.73空腹血糖(mmol/L) 治疗8周末 5.52±0.72 5.60±0.62 P >0.05 >0.05治疗前 7.49±1.70 7.52±1.54餐后2h血糖(mmol/L) 治疗8周末 7.42±1.51 7.22±1.28 P >0.05 >0.05治疗前 1.25±0.40 1.50±0.50甘油三酯(mmol/L) 治疗8周末 1.45±0.75 1.59±0.56 P >0.05 >0.05治疗前 58.94±11.37 66.43±11.25体重(kg) 治疗8周末 60.71±9.82 67.81±10.70 P >0.05 >0.05

2.4 药物剂量 利培酮治疗8周后,男(4.58±0.53mg/d)、女(4.35±0.67)患者利培酮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在临床治愈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提示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利培酮治疗后疗效可能存在差异,结果还表明该种药物对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均有效。

本研究中所见使用利培酮的不良反应以月经紊乱和锥体外系反应多见,其中锥体外系症状占首位,这可能与加药速度相关。本研究还发现不同性别患者使用利培酮治疗后体重均有所增加,这可能与抗精神病药不同程度地对各种神经递质有阻滞作用而增加食欲有关[5];但男性、女性患者治疗前后的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服用利培酮可能会对患者代谢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不显著。经过8周的治疗观察,发现服用利培酮短期内对血糖、血脂等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这与章华等[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本研究因条件限制,样本较少、观察期也较短,尚不能明确长期使用利培酮是否会对糖脂代谢造成明显影响。

综上所述,利培酮是一种新型的非经典抗精神病药,为5-HT2和D2受体平衡拮抗剂,通过大量临床使用和国内外研究报道,利培酮是一种疗效好、安全性高、依从性好的新型抗精神病药[7-8]。本研究结果显示利培酮可能在改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方面优于女性,且对男女两性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偏少,观察时间较短,可能会对结果有一定影响,有待今后扩大样本进一步证实。

[1] 孙爱民.卓乐定与维思通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3):350.

[2] 蒋荣泉.阿立哌唑与维思通治疗精神分裂症120例[J].中国药业,2012,21(17):93-95.

[3] 姜伟宏.冬眠灵与维思通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对比[J].当代医学,2011,17(8):141-142.

[4] 卢锦秀,车丽娜,刘明山.齐拉西酮与维思通治疗86例女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5):1812-1813.

[5] 张丽.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体重增加的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7):47-48.

[6] 章华,刘忠纯,王高华.不同剂量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及安全性的比较[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37(1):26-29.

[7] 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11.

[8] 郝伟.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96.

猜你喜欢
锥体外系利培精神病
抗精神病药物与苯海索联用治疗精神病的疗效分析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布南色林致锥体外系综合征1 例*
都有精神病
认知行为与利培酮联合治疗精神分裂症残留型的临床疗效分析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22例临床观察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利培酮与阿立哌唑用于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