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理性

2014-01-21 19:03庄丽静
关键词:伦理理性价值

庄丽静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论生态理性

庄丽静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要从哲学认识论根源上矫正生态问题,人类必须转换思维模式,用生态理性替换现代理性。生态理性是以生态伦理为依据,以整个生态利益为目的,奉行人地共生价值理念的实践精神活动,它呈现出整体和谐、有机生成的新特征,要求人们在栖居自然时恪守生态优先和人类自律双向原则。本文探讨生态理性的理论基础构建,从对其内涵、特征及其原则的初步系统探索中,以丰富人们对生态理性思想意蕴的认知。

生态理性;内涵;特征;原则

从认识论根源上讲,生态问题是是现代思维方式的实践产物。要全面彻底地认识和解决生态问题,就必须从自然环境恶化这一表面现象中超脱出来,探究现代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层根源。为此,要消除全球性生态问题和危机,必须重建理性思维模式,即以人地共生的生态理性来取代控制自然的现代理性。如此才能让人与自然重新和解,亦使人类重获自由和新生。

一、生态理性的内涵阐释

现代理性是指现代化以来贯穿在一系列现代实践中主体至上的思维观念,是主体和客体截然二分、工具和价值矛盾断裂的理性。这种理性观念虽不直接显现却似一个霸道的指挥棒,它决定了现代的文化、价值和制度形式。我们有时可以说,现代性的绝对控制首先是服从于这种理性的逻辑。不可讳言,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现代理性的工具性为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工业文明的蒸蒸日上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但另一方面,现代理性的种种滥觞也致使工业文明陷入了日益严重的现代性泥潭——生态问题或生态危机。因此,唯有用生态理性置换现代理性,才能从本根上消弭人与自然的尖锐对峙,才是人与自然和解的必由之路。

倘若以卡逊《寂静的春天》一书作为生态理性觉醒的开启,生态理性崛起迄今已有50年的历程。何谓生态理性?笔者认为,生态理性是与现代理性相比较而言的,强调生态整体性、有机性和价值性的主观意识。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生态理性的本质内涵:

其一,从主体认识而论,生态理性是理性认识和人本身的生态重塑。汉考克从认识论范式指出,“生态理性是一种基于关注所有生命形式的理性”。[1]奈斯更是强化了这一理论,他的深生态理性意识——诸如“大自我”、“生态自我”等提法都丰富和深化了生态认识论的意蕴。生态理性摈弃现代理性绝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片面观点,从一叶障目的迷雾中渐次醒觉。生态理性不仅重视人的价值,也重视自然界的所有存在物,指认出它们都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人不是高贵的独特存在,而只是自然界中的普通成员。正如利奥波德所说:“事实而言,人只是生物队伍中的普通一员,这一点已被有历史的生态学所证实。”[2]对此,人的生态重塑要求遵循奈斯的“生态中心平等主义”,其要义是:“在生物圈中的一切存在物都有生存与发展的平等权利,都有一种在更大的自我实现的范围内,达到他们自己的个体伸张和自我实现形式的平等权利。”[3]所谓的生态中心的平等,它彻底挣脱了绝对人类中心主义以自我感知为中心、胸中只有小我而无大我的狭隘观点,把平等的范围扩展至整个生物圈,把权力拥有者的范围扩大到了所有的非人类存在物,从而完成了个体自我向“大自我”、“生态自我”的蜕变。鉴于此,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生态理性是一种在相对人类中心位置上重塑人的生态行为模式的理性。通常情形下,具有生态理性的人,他的行为不会偏狭地考虑个人利益,而会有一种冯友兰先生所谓的“天地境界”的大气魄,看到宇宙万物的生意是与我们的生命同在,明白人不能只囿于人类社会的“公民”道德,更应有自然宇宙的“天民”德行。凡是一切与环境相关的事物,他会自觉地对其作出符合生态学的评估,维护整个地球生态圈,捍卫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它即是正确的,而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2]如此,人、社会、自然才能和谐有序、生气盎然。

其二,从价值取向而论,生态理性从单极价值走向多元价值。现代经济理性支配下的人,他们作为人的真正差异性被消弭了,其差异不再是人格上的而是物格上的。高兹认为,“经济理性作为一种认识——工具理性,……使生活世界殖民化、异化和支离破碎”。[4]强大的资本逻辑使得“物性”代替了“人性”,盲从于工具价值而忽视了对生态价值的关注。与此相反,生态理性着眼的是人类未来的利益与处境,在人与现实、人与自然的维度上,呈现了人多维的价值取向,敞开了人生存的全方位空间,是真切关怀人类生活世界及其生存本质的生存论意义上的理性。对于生态理性的当代生存论意义,唐代兴先生赞誉有加,“生态理性既要关注感觉、经验的世界,又要关注存在的世界,尤其特别要关注存在着的整体世界,更要关注生意盎然的心灵世界,还要关注行动的世界。”[5]生态理性的人性化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化,也即凸显出理性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合理化。生态理性关注的价值属性是多元的,不仅表现在对自然使用价值的适度关切,还特别重视生态环境内在的生命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等。即是说,生态理性更注重人文价值、关切意义世界,保护物种的丰富多样性,维护生态圈的动态平衡,以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多元价值视域下,生态理性应在生存论的自觉规约下“合乎中庸”地执行理性的当代职能,这是生态理性自律性的使命。

其三,从共同体而言,生态理性是对共同体范围的超越。韩文辉等认为生态理性是一种以生态学为基础,从生态伦理角度而言的“以整个生态利益”为目的的实践性精神活动。[6]“整个生态利益”是对伦理道德对象的扩展和升华,无独有偶,唐代兴先生亦有“世界存在之整体”的提法,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现代理性仅关注日用人伦,生态理性对这种人类中心的伦理观展开了猛烈抨击,把道德共同体的范畴从人类扩展到动植物及所有生物,进而扩展到河流、岩石、山川大地乃至整个地球生态系。按照道德共同体范围拓展程度的差异,曾先后经历了动物中心主义、生命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论主张,道德体系应当包括人与大自然之间的伦理蕴含,自然也是权力的拥有者,应当用伦理规范来调整和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奈斯将生物中心主义的平等视为“生物圈民主的精髓”。[7]从人类中心论到生态中心论,从人际伦理到生态伦理,是一次划时代的变革,使得理性思维挣脱了种族假相、物种歧视主义的沉重枷锁,亦使伦理思维首次突破了对人的“固恋”,消弭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和鸿沟。如此说来,生态理性建构了一种合理的伦理思维范式,即在确立人类主体地位的同时,将道德关怀的对象从单方的人自身扩展到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体甚或非生命体。从而,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就应该对包含人在内的整个生态系负责。

综上所述,生态理性是对反生态现代理性的修正,在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生态理性是一种后现代理性或至少是现代之后的理性。生态理性是对生态规律的反映及内化为人对自然的尊重,其涵盖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丰富内容,以整个生态利益为考量,矢志实现人的生态重塑和伦理价值观的生态转向。概而言之,生态理性是以生态伦理为依托,以整个生态利益为旨归,奉行人地共生价值理念的实践精神活动。

二、生态理性的基本特征

从生态理性的本质蕴含中,人们可以逻辑的得出:整体和谐论和有机生成论即是生态理性的理论建构基石。那么,生态理性的主要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二个方面:整体和谐性,实现了“人的自然本质”和“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高度统一;有机生成性,演绎“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卷轴。

1.生 态理性的整体和谐性

生态理性迥异于现代理性的一个基本点,正在于它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而不再是人对自然单向无度地索取。唯有人与自然整体和谐,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才有前提和保障,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阐释的,“人类和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8]因此,不能单纯把自然理解为一个对象性的存在,而要有整体论的思维,把人类、社会、自然看成是一个整体的统一系统,确立人地共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方式。所谓人地共生,正是从人与物的尺度、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出发,突破传统伦理的局限,扩展伦理共同体的范围,整个生态系统及其存在物都具有内在价值。人类不是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存在者,而是自然界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从而就扬弃了近代以来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对立态势,“人的自然本质”和“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是高度统一的。可见,在生态理性精神的指引下,人在本质上与自然是一体的,这种和谐共存的社会是“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8]

2.生 态理性的有机生成性

现代理性的单向线性思维把世界看作是机械运转的物质体系,生态理性克服了机械论范式,代之以有机论范式。余谋昌先生指出,“科学机械论的认知模式是脱离现实,有严重局限性的。按照生态世界观,世界是‘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它是有机整体。……这就需要新的认识模式,生态学的认识模式”。[9]现代生态科学研究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样,都是一个有机系统的整体,是有机体和无机体相互融通的复杂生命网络。因此,为使生态环境朝向“符合人类本性的方向”发展,生态理性要求在遵循现代生态学规律的基础上,以系统有机的理念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呈现互利共赢、生生不息的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从而,就把有机体的观念扩展到整个地球生物圈,而不是某些特殊的生命形态,整个自然界是一个融洽和睦的生命共同体。万物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切相依、共生共存,推动自然生命共同体有序运行,在有机循环、吐故纳新中不断地生成演化,演绎“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卷轴。

三、生态理性的原则阐发

生态理性思维呈现了生态伦理蕴涵从人际转向种际的重大突破,是一大创举。从而,人类的价值观亦从纯粹的功利转向多元的丰富诉求,从传统殊死搏斗的一输一赢转向互惠互利的共赢。基于此,生态理性要求人们做到栖居自然的生态优先原则和人类自律原则。两个原则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是一体之两面。如此才能兼顾经济和生态,实行限度性发展,即高兹所谓的“更少但更好”。

1.栖 居自然的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是指,在协调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之间的关系时,要以生态学为理论依据,充分认识到尊重自然、珍视自然是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前提。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将“生态”利益摆在十分突出显要的位置,生态合理性优先于经济与技术合理性。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短视浅薄、偏狭自私,为了短暂、局部的经济利益而甘愿牺牲长远、根本的生态利益。在工业化时代,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奉行经济优先原则,有意无意地充当消耗生态资源的刽子手。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令人措手不及。如此肆意违反生态理性的经济理性,是一种生态无知的肤浅行为。早在1972年,罗马俱乐部就在《增长的极限》这一报告中,向全世界发出了一个震慑性的善意警告:需限制增长,否则后患无穷,提出了“指数增长、均衡发展”等概念,指出人类不能凌驾于生态系统之上为所欲为,人类的发展要以不损害生态利益为前提。

生态优先是生态满目疮痍、生态承载力达到极限时,顺应时代召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虽说物质经济利益是人生命得以延存的基础动力,但相较人的全面发展而言,生态利益甚或更为重要。人作为世界性的存在,他与自然界所有生命形式一样,离不开孕育自身的地球生态圈整体。“贬低自然的价值而抬高人类的价值无异于用假币做生意。这样的做法导致了一种机能失调的、独断的世界观。”。[10-11]当人们无视维系自身的生命支撑系统时,人们会变得越来越不适应生存世界本身。因此,在现存的人类发展中,关注经济效益,首先需要关切生态效益;追逐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首要需要考量的是能够创造最大化经济价值的生态价值优先性。换言之,唯有优先考虑生态,才能最大化地实现经济利益。照此看来,生态优先原则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生态优先并非不要发展,而要求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变“黑色发展”为“绿色发展”,走一条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2.栖 居自然的人类自律原则

“自律”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首倡的伦理学术语。所谓“自律”,是“自己为自己立法”,完全受实践理性自主,不受任何对象干扰,是“自愿如此行动”而非“必须如此行动”。自律原则是典型的动机义务论伦理,它区别于功利原则的结果目的论伦理。简而言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律原则把人类必须服从自然变为人类愿意自我规约、尊重自然。

罗尔斯顿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如果人们仅仅是认识到生态环境的压迫而强调生态义务,那至多是一种浅层的派生性生态伦理观。只有出于对自然生态的爱,尊重认同自然,才能确立非派生性的深层生态伦理价值观。然而,理性的自律原则虽然得到了人们的啧啧称道,但却并未真正遵奉崇高的道德律令,否则也许就不会出现一系列的现代性困境。长期以来,功利主义风潮盛行,人们遵奉利益至上。道德即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遵照结果来评估道德。如此,在对待自然生态的问题上,人们出现了太多的不应该态度和不自觉行为。伴随着生态伦理实践主体的活动后果所产生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使得人们不得不正视自身的行为,并希冀在道德领域寻求一些解决问题的良方。

自律原则的道德律令是一种“定言命令”。所谓“定言命令”,即是一种目的与手段统一的无条件命令式。当人们保护自然不是为了别的利益目的,而是为了纯粹的自然本身,即是说,当人们遵奉“应该泛爱万物”这一绝对律令来守护自然时,才是有道德意义和价值的正确行为。定言命令是终身行之有效的绝对命令。恰似于孔夫子所谓的“有一言能终身行之”。纯粹的道德律令是为了义务而义务,只是为了保护生态系的整体和谐而泛爱万物,而非自然生态对人们有利而暂加维护,更不能为了物质经济利益而攫取掠夺自然。当动机是出于敬重道德律令时,人类才能保持伦理道德的独立自足和神圣无私,才不至于沦为功利主义的附庸。换句话说,只有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遵从人类自由意志的理性自律,才不会使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迷失自我,才能使人卓然独立,独享自律的尊严!

[1] [英]简·汉考克著.环境人权:权力、伦理与法律[M].李隼译.重庆: 重庆出版社,2007:4.

[2]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M].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56,213.

[3] Pojmam,Louis P.(ed.)Environmental Ethics,Reading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Boston: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 Inc.1998:146.

[4] Andre Gorz.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Verso,1989:107.

[5] 唐代兴.生态理性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2.

[6] 韩文辉,曹利军,李晓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与生态理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6):8-11.

[7] 王正平.深生态学:一种新的环境价值理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14.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1,187.

[9] 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55.

[10] 蔡朝晖,刘宇松.隐喻能力的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4):p21-22.

[11] 李 琼. 从翻译目的论看歌词翻译[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6(5):41-42.

On Eco-reason

ZHUANG Li-jing
(Marxist College,Fuzhou University , Fuzhou 350108, Fujian, China)

In order to correct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from philosophical epistemology, human must change the mode of thinking and use eco-reason to replace the modern reason. Eco-reason is based on ecological ethics, takes the ecological benef i t as the goal and pursues the human land intergrowth practice activities in the spirit of value idea. It presents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verall harmony and organic produce. It asks people in the dwelling of nature and human ecological priority discipline with bidirectional princi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co-reason construction, explores the preliminary system on its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rinciples, in order to enrich the awareness of eco-reason implication.

eco-reason;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principle

B82

A

1673-9272(2014)01-0116-04

2013-10-22

庄丽静(1983-),女,福建莆田人,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哲学。

[本文编校:徐保风]

猜你喜欢
伦理理性价值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