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班集体现状及特点探析

2014-01-21 19:03成荷萍
关键词:文化背景班集体辅导员

成荷萍

(湖南女子学院 女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 湖南 长沙 410004)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班集体现状及特点探析

成荷萍

(湖南女子学院 女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 湖南 长沙 410004)

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班集体现状及特点,以进行系统梳理总结,进而创造性、建设性的提出高校班集体建设的新对策、新举措,以期推进高校班集体建设。

多元文化;高校班集体;现状;特点

高校班集体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一个演绎着大精彩的小舞台,成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前沿阵地和链接点。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是全球性的文化交流和文化激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同时,各种外来的思想观念、价值准则、生活方式、道德思维等意识形态不断涌入,既带来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同时,也将西方腐朽的落后的陈旧的文化裹带而来,对大学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新时期,加强高校班集体建设对增进大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进而增强他们的向心力、凝聚力、创新力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意义。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班集体现状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高校班集体作为微缩版的社会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它是大学生展示个性、接触社会的媒介,更是大学生成长的摇篮,成就理想的梦工厂。[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班集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在当前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班集体建设如何更好适应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少固定教室,班级松散,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大打折扣

我们国家很长时间里,大学生在高校里学习和生活都有属于自己的班集体、属于自己的教室。大家在这一共同精神家园里同窗同习,共同经营属于自己的“领地”。然而,随着1985年学分制的推行,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开始解体。大家依然同班,有共同的教室,但由于选择的课程不一样,同班不同习、同习不同班日渐普遍,班级日加松散。教室逐渐远离大家的视野,若没有班会、集体活动等很难将大家聚集在一起。更大的危机是1995年后高校大规模合并、1999年后高校大规模扩招、2000年后专科院校大规模升本,原有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不到位和不合理、新建教育教学资源难以满足需要等原因,教室也变得更加缺乏,同班学习和生活日益“奢侈”。大家失去了自己依赖和寄托的家园,再加之多元文化下大学生更加独立、自由、开放,如同“一盘散沙”,所谓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再有,何谈对班级建设的责任感。因此,要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2]

(二)集体观念模糊和淡化,缺少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影响创新力

高校里大学生如何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关键是给予他(她)一个表达自我、展示自我、获取关怀、受到认可的舞台。班集体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在班集体里,大家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可以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成功,遇到困难挫折时可以相互依偎和搀扶,有对班集体的向往之情,为班级贡献自己力量的自豪感。班集体能够将大家牢牢凝聚在一起,然而,由于学分制的实行推行,选课方式瓦解着班集体;大学生课余时间远远大于上课时间,宿舍成为大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阵地,大量“宅男”、“宅女”由此产生;学生宿舍日渐小型化,现在多为四人或六人间,甚至向二人间或公寓化宿舍发展,大家生活在自己狭小的圈子内。自然大家心中只有自我,没有他人,更无班集体,集体观念也就日渐模糊淡化,最终,缺乏集体后盾的个人创新力也就受到影响。

(三)缺少经费支持,自收自支开展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日渐消逝

班级活动作为班集体教育的经常性形式,是大学生诠释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也是大学生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平台。同时,班级活动作为维系和凝聚班级精神的重要依托和载体,成为高校班集体建设的首选。但并非那么简单。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班级活动是需要一定的经费的,然而国家没有这笔开支,大多数高校也没有,即使有,也是寥寥无几。根本无法满足开展班级活动的需要,那班集体建设更无从谈起。绝大部分班费只能有学生自己缴纳,除极少部分来自于优秀班级的奖励,无形之中就已在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班费支出时,缺少民主性,俨然成为每个人或几个人的私有财产,随意支出、盲目支出,真正用到开展竞赛评比、陶冶情操、增进友谊的却很少。因而,大家不能加入其中,也就对班集体日渐模糊,何来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现有评价考核机制过于机械,难免存在漏洞和盲点,有失偏颇

大学生参与班集体建设除自发性和自觉性之外,关键要做好评价考核机制,给予每一个学生以科学合理的评价,使其找到自己的位置,认清自我,激励他(她)更好的为班集体建设出力献策。然而,当前不少高校现有考核评价机制已滞后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一方面,学习成绩是评价考核的硬指标,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忽视学生对班级的贡献力,致使很多大学生仍旧高分低能;另一方面,量化考核的弊端日渐显露,不少学生为评优评先做出有倾向性的选择,对无关内容高高挂起。再者,高校班集体“两头小中间大”,在班集体建设中,往往注重“两头”——优秀的和差的,而占学生多数的“中间”—一般的却容易被忽视。这不可避免的使现有评价考核机制存在漏洞和盲点,扼杀为数不少的学生,必须为之重视。

(五)学生干部队伍说与做不一致,团队意识不强,素质能力待提高

班级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基层力量,负责上传下达,更重要的是为同学们提供帮助和服务。一个班集体建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其学生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如何。多数班集体拥有团结协作、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但是,仍存在着不少与之相反的现象。由于班级学生干部的地位不凸显,没有什么“权力”,也就没有学生会那样富有魅力、具有吸引力,多数学生认为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对班级职务默然视之,班干部不愿意干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严重影响着班集体建设。此外,不少学生干部的竞选宣言斗志昂扬、激动人心。然而,当选之后又是另一番景象,或“尸位素餐”,或过分注重个人利益,不能兑现当初竞选承诺。更有甚者,虽然平时大家一起为班级建设出力,但也是貌合神离、逢场作戏,毫无团结协作意识,何谈默契。一旦碰到评优评先,尤其是省级以上的,这时跃跃欲试,丝毫不让步,甚至拉帮结派、勾心斗角、背后告黑状等,这样的学生干部是不能起示范带头作用,更谈不上为班级发展服务。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力量必须加强,素质必须提升。

(六)辅导员职责过于行政化,注重于上传下达,缺乏深入学生之中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3]作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他们是班级建设的直接决策者和参与者。他们的一言一行事关班级建设的大局。然而在高校之中,过于重视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却忽视了其对班集体建设的作用。与此同时,辅导员岗位过于行政化,多数忙于应对上级检查、参加各种会议或召开各种学生会议,成为上传下达的“听筒”,处于游离状态,很难深入学生之中。有的自认为是领导,高高在上,不愿走进学生,久而久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也就无法切实了解每个班级,对班集体建设的建设性和创新性意见和建议也就只能是空话和套话。这成为严重影响着班集体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班集体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多元文化的发展对高校班集体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也带了严峻的挑战。经过多年发展建设,高校班集体虽存在一定问题,但是成就是主要的,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由强调行为能力向注重素质拓展转变

班集体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阵地。长期以来,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大量实用性和应用性人才的需要,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强调学生行为的规范性和能力的实践性。班集体成为实施这一人才培养方略的基地和媒介,非常重视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受到严重冲击。在班集体发展建设中,强调行为能力已不能满足内在需求和现实需要,实践育人被提上日程,并开始了经常性的探索。以班集体为单位,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和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形成了注重素质拓展的新格局,成为高校班集体建设的显著特点。

(二)从注重行政化向提倡人文关怀转变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绿洲,是精神家园。只有学生才是班集体的真正主人,班集体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离开他们班集体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或化为泡影。以往,高校班集体管理建设中,学校依靠辅导员,辅导员依靠班级学生干部,往往借助行政手段,在执行中,过多依靠命令、强制等生硬的方式,企图建设和谐高效的班集体。多元文化背景下,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倡人文关怀已成为新时期高校管理建设中的核心价值思想和主流价值选择。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已彻底摈除行政化管理方式,推进班集体发展建设,将学生摆在突出显著位置,在学校、辅导员、班集体和学生之间,构架起相互认同、尊重、理解与宽容的桥梁和纽带,更多采取沟通、对话、协商、谈判、疏导、调研等具有人性化的方式,成为高校班集体的必然选择。[3]

(三)从被管理向自我管理转变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真正的集体并不是单单聚集起来的一群人……而是在自己面前具有一定共同目标的那种集体。”[4]为这一目标,需要每一个个体的努力,缺少任何一个都不会实现。传统文化背景下,无论学校,还是学生个人,都没真正认识到他(她)对班集体的重要性。在班集体管理建设中,往往处于受动者,听从辅导员和班干部的领导,没有想法,即使有也很快被自己扼杀,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被管理者。随着多元化的交织碰撞,大学生的独立、自由、开放等个性日益迸发涌流,切实认识到、感受到自己作为主人,应该展示自己主人翁的价值,开始真正积极关注、重视和加入班集体之中,成为一个管理者。从被管理者向自我管理者转变,是高校班集体最显著的特点和标志,只有这样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科学合理和谐的班集体。

(四)由单向度评价向构建多维度评价转变

学生评价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融入班集体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激励和推进作用。以前,多数高校在学生评价上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封闭式的单向度评价,注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加活动的多少、获得的奖励、是否学生干部或哪级学生干部等,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涉及面狭窄,多数人被拒之门外。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需要,学生的群体特性和个性的激发,学生对自身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及实践,不少高校认识到以往评价机制的缺陷。为此,它们不断探索在班集体背景下,从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指标、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的力争囊括所有学生的多维度评价机制,以激发所有学生的活力和动力。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班级体建设对策探析

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5]系统梳理总结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班集体现状和特点,从班集体文化、交流沟通、学生干部、辅导员等四个方面,提出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对策和举措,以推进高校班集体建设。

(一)以班集体文化建设为着力点,构建和谐班集体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以班级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为载体和媒介,形成的群体心理、群体行为和群体组织,以及蕴含并体现的群体价值观念、道德品质、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班级文化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仅是班集体的主人,而且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新时期,高校必须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应以班集体规章制度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着眼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文化素养的提升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推进和谐、宽容、文明、进取、多样的班级文化,以其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品质,重新焕发和激发班集体的内驱力、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从而构建和谐的班集体,切实推进高校班集体建设的目标。

(二)构建信息网络交流服务平台,疏通“堰塞湖”现象

能否实现学校、辅导员、班级“三元”要素之间的互动,发挥三者的正向合力,关键在于能否开展及时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机制。传统条件下,高校普遍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学校行政命令于辅导员、辅导员行政命令于班级,生活于“金字塔”下层的辅导员、班级受到压制,交流沟通受阻,学校政令不畅,出现“堰塞湖”现象。对此,当前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完全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机通信网络技术、数字电视技术提供的技术手段,如:互联网、手机通信、微博、博客、播客、微信、QQ群、校内网、校园广播等,构建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交流服务平台,疏导交流沟通渠道,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增强互信互认。信息网络交流服务平台的建立,实现了高校管理工作、辅导员工作、班集体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人性化、交流化和开放化,发挥其正能量,疏通“堰塞湖”,推进高校班集体建设。

(三)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合理化的选拔任用制度,提高学生干部的公信力

学生干部是最活跃的学生群体,是班集体建设的中流砥柱,是联系学生与辅导员、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具有示范带头作用。能否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团结好的学生干部队伍,直接关系到班集体建设的成效。因此,必须将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摆在突出显著位置,首当其冲的是学生干部队伍的选拔任用。为此,必须集中民智、集思广益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学生干部选拔任用规章制度和评价考核机制,严把学生干部选拔任用关,注重能力的同时,必须将“德”优先考虑,并兼顾学习、人际关系和责任感等,还要尽可能考虑到学生干部之间的契合性和互补性,真正选拔任用那些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学生干部队伍确立以后,如何才能发挥他们的作用,成为班集体建设的重中之重。通过身体力行,借助于各式各样的活动,走进同学之中,维护正当权益,与他们打成一片,赢得他们的认同,获取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以提高学生干部的公信力,为高校班集体建设提供坚定领导核心和强有力的领导力量。

(四)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实践人文关怀工作理念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育者、管理者和朋友三重身份。其最重要的职责在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指引者和扶持者。这决定了新时期辅导员必须走下“权力”的殿堂,脱去行政的外衣,立足于思想的引领、品质的塑造、行动的指引、日常的帮扶,从而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认清自己所要履行的职责。辅导员开展工作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践行“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走进学生之中,向学生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发展学习,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怀学生、帮助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人性理念和人文气息,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消除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隔膜,实现良性循环互动,促进高校班集体建设,进而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1] 刘亚军.和谐视域下高校班集体建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14(9):135-136.

[2] 刘 潇.网络文化视阈下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的主体构建与实践突破[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3):135-137.

[3] 肖 晗.高校辅导员博客的构建与应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111-112.

Analysis of Class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in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CHENG He-ping
(Woman’s Mental Health Research Center,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4, Hunan, China,)

The class collective is not only the basic elements and important carriers of the education practic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also the cornerstone in the forefront of student’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ructing the class collective in the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new countermeasures and new measures about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 collective were put forward.

multi-culture; university class collective; curr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

G416

A

1673-9272(2014)01-0154-04

2013-09-09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和谐班集体建设研究”(编号:XJK012BJG008)。

成荷萍(1964-),女,湖南宁乡人,湖南女子学院女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学和高等教育研究。

[本文编校:李浩慧]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班集体辅导员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我爱我的班集体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传承中国女排精神: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
立足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