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原因及解决方法

2014-01-24 01:36
中药与临床 2014年6期
关键词:药品用药监测

安 祥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及新药的增加,不良反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药品是一把双刃剑,具有有效性和不良反应双重性。药品不良反应(ADR)主要是疾病在预防、诊断、治疗过程中,合格药品在正常的使用方法、用量下发生和用药目的没有任何关系的有害反应[1],临床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需要把药物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是药三分毒”说明药品的不良反应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掌握药品的ADR,有利于指导医药工作者正确用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检测管理办法》对生产制造企业的经营、医疗机构对ADR的检测都有详细的规定,明确了各自相关的职责。现将我院在用药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为医药工作者学习和研究提供参考。

1 发生ADR的原因

1.1 药品种类与ADR关系

在临床发生不良反应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抗菌药物,其次是中药制剂。我国2012年ADR检测年度报告指出:报告例次数排序前5的分别是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环内酯类及青霉素类[2]。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二重感染和细菌耐药性[3]。抗菌药物是临床中常用药物,应用广泛,ADR常见,特别是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更应注意,例如万古霉素的肾毒性一般是5%,和庆大霉素合用可增至30%以上[4]。故在临床运用中应特别注意监测。中药制剂中发生不良反应前十位的全部是注射液[5]。

1.2 用药途径与ADR关系

临床中一般静脉给药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其次是口服用药。这与医院的医疗机构有着相关联系,住院患者给药途径大多采用静脉注射,静脉注射给药途径风险较高,容易发生不良反应,ADR监测网易监测。由于静脉给药途径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血药浓度高,不良反应较口服给药迅速而强烈。如采用广谱抗菌药物特别是头孢菌素类和长期住院的容易引起肠球菌的感染[3]。据统计,发生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的中药全部是注射给药[5]。因此,静脉注射是监测的重点,以减少ADR的发生。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具体情况将鱼腥草注射液限制于肌内注射并修订了该药的使用说明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6]。门诊患者大部分采用口服给药方式,使得监测有一定的困难,医务人员不能及时全面地获得ADR信息,只能依靠患者复诊时获取信息,会导致漏报现象。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门诊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宣传力度,提高患者对ADR的监测意识。

1.3 性别、年龄分布等个体原因与ADR关系

儿童发育不全、老人功能性衰退,都易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在葛艳[7]报道中得出发生ADR的概率是女性比男性更高,说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ADR,如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男子的2倍[8];具统计资料显示,老人发生ADR的概率为15.4%,是年轻人的2~7倍,可能与老年患者的自身器官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肝、肾功能不良,免疫系统和体内调节机制变差,对药物耐受性降低有关。说明随着老龄化的进程,容易发生ADR。此外,儿童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许多脏器及神经系统发育不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体重、身高、体表面积不同,而且与成人的药代动力学有较大的差别等综合性因素,故用药必须十分小心。医务工作者在今后对患者的用药上要注意患者的性别和年龄,达到用药有效及安全的目的。

1.4 药品研发人员及企业处理不当

药品研发人员及企业在研究和设计药品时有法律义务尽可能地利用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和手段研究分析所研发的药品的药效和不良反应。但可能由于研发人员不具备深厚的药学知识和未积极更新相关知识技能,或企业在利益的诱惑和驱使下,减少说明书上的不良反应项目,从而增加用药者对药品的信任度。

1.5 超剂量给药及中西药混用

临床医生为了能够快速治疗疾病,往往盲目加大剂量用药,特别是片面地认为中药作用缓慢、不良反应较少,所以重复给药或者加大剂量给药。这种错误的观念不但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反而由于某些药物之间存在配伍禁忌,甚至加重病人病情或肝肾代谢负担。此外,在输液时部分患者滴注过快,也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7]。中药注射液必须单独使用,避免与其他药物混用而增加不良反应。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药物各成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改变其原有的化学性质,影响制剂的稳定性有关。特别是在品种繁多的心血管类药物中,中西混用较为严重,医生往往会给同一患者使用两三种功能相近的药物,但这往往适得其反,增加ADR的发生。

2 如何预防或避免ADR

2.1 合理用药

在临床中,医生采用普遍的治疗手段为联合用药,用之合理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容易引起ADR,所以联用时应该谨慎。比如含有钙镁铁等金属离子的中药或是中成药与四环素等连用会降低疗效。强心苷类药物不能与含有麻黄碱的中药联用,会导致心律失常或者心率衰竭,还有洋地黄类强心苷以及胰岛素合用刺激消化道,会导致胃肠出血。所以临床医生在用药过程中要切实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合理,避免联合用药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ADR。

2.2 掌握药源性疾病的诊治与预防

药源性疾病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原因有年龄、遗传、性别等[9]。例如,6-磷酸葡萄糖酶缺乏者,易诱使对某些药物发生溶血性贫血。所以在诊断的过程中,要警惕药物可能是致病因子参与发病情况,排除药物的危害。

2.3 重点关注品种

关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通报》中的品种,重视通报中的不合理用药干预,促进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关注重点监测品种的ADR,特别是抗菌药物、中药注射液引起的ADR。关注国外ADR信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盟药品管理部门发布的的安全性公告,结合国内外ADR监测工作新动态,促进合理用药。加强医院用药动态消耗统计,具有动态性[10],做到有的放矢。

2.4 完善ADR上报措施

2.4.1 发挥护士在ADR监测中的主力作用 护士是临床用药的直接执行和观察人,发现ADR的概率高,而且护士细心,观察力敏锐。护士是联系医师、药师、患者之间的桥梁,应该特别重视护士在ADR监测中的作用。

2.4.2 药师在ADR监测中的作用 通过发(退)药,对老病号、重点科室的患者和重点品种进行询问,如用药后身体有无不适症状,是否严格按照说明书服用等情况,并进行追踪监测。临床药师的参与更加保障患者临床用药的安全。

2.4.3 用药咨询台 医院设置有专职药师的用药咨询台,患者可以就用药问题进行咨询,医护人员也可以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咨询,通过这个平台,药师可以通过患者用药动态及时发现可能存在不良反应。

2.4.4 加大ADR的基础建设和培训 ADR监测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建立国家监测网络,而且还要提高信息利用的水平,促使ADR监测工作向强调报告评价和利用的成熟阶段迈进[12]。

2.5 加强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监测制度

根据2010年国家ADR检测报告,来自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报告数量占12.7%[11],但是在美国、日本和加拿大ADR数据大部分来自药品生产企业,数据分别是90%,60%和70%。截止2010年底,我国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有419518家,但是大多数企业的ADR监测制度流于形式,机构形同虚设,缺乏专职人员。

3 讨论

药品的不良反应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医学风险,是无法回避的。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减轻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提高医务人员对ADR的正确认识,避免不良反应重复发生,合理用药,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13]。为了防止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医院医务工作人员要重视用药安全,实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14]。

根据本院的ADR的情况显示,常见的不良反应药物前3的为抗感染类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主要是在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中常见,医生在临床用药中应该重视几种药物的适应症,避免中西药随意合同,减少不合理用药的风险。并且积极发挥医、药、护三者的积极性,提高不良反应检测,从而达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减少可避免的药害事件发生,从而造福患者。

[1] 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及超敏反应[J].抗感染药学,2009,15(2):49.

[2] 李军,顾海滨,郭之通,等.35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13(9):834.

[3] 陈灏珠,廖履坦,杨秉辉,等.使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62.

[4] 范平平.89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1,8(10):624.

[5] 辛征骏.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监控模式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

[6] 娄婷.我国药品不良反应预防与救济制度的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3.

[7] 葛艳.2012年某院药品不良反应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19.

[8] 田小英,冯春雷.参与药物不良反应检测工作的体会[J].卫生政策与管理,2013,51(27):119.

[9] 刘丹红.警惕药源性疾病的危害[J].海峡药学,2007,19(10):123.

[10] 金贞姬,姜莲花,杨长青.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运作之探讨[J].中国药房,2006,17(10):726.

[11]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0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检测年度报告[EB/OL].[2011-04-25].http://www.sda.gov.cn/WSOl/CL0051/60952.html.

[12] 龙伟艳.浅谈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药物与临床,2010,5(1):68.

[13] 刘杰,黄寿和.我院2006-2008年519例药品的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使用药物与临床,2010,13(1):56.

[14] 李邦生.100例西药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3,22(5):788.

猜你喜欢
药品用药监测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向“不合理用药”宣战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