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要素改革路径

2014-02-05 14:44
浙江经济 2014年12期
关键词:海宁新一轮经济体制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海宁改革作为浙江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试金石,还须在反复探索、总结中寻求完善

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各项改革重拳出击,要素市场化改革已然成为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过去30多年,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走出了一条渐进式的道路,兼顾了社会稳定与市场竞争。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建立,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扭曲亦逐渐显现。为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全方位转型,改进资源配置的效率,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已是弦上之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即“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市场化改革被推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风口浪尖。

浙江作为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大省,在过去30多年间凭借民营经济的强劲发展态势成就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期。然而,长期粗放式的要素驱动模式,带来的是要素价格的扭曲,加之垄断性公共资源要素的不合理配给,浙江经济的旧有增长动力已力不从心。在新一轮市场化改革中,浙江惟有蹚路先行,才能形成新一轮经济增长动力。

要素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改革的趋势是,为要素市场主体的成长奠定宽松的体制环境,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体制框架的不断改进,迫使政府逐步退出经济运行领域,进而使政府成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者。

改革从基层着力,往往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成效。2013年9月11日,浙江省政府批复《海宁市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同意在海宁市开展试点工作。海宁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恰是浙江市场化改革的探路之举。从土地、能源、金融、科技人才要素配置入手,历时9个多月,海宁改革实效已经显现。在亩均产出综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要素资源实现了差别化配置,不断向优质市场主体倾斜。

在改革的过程中,要素资源配置牵涉到经济体制核心部门的现实利益,要素资源市场化的推进经常遭到强大的抵制力和阻力。为加快要素资源配置的主体归位于市场,海宁改革加快政府向市场放权的速度,推进行政审批高效化。

作为一场重塑“路径”性的改革,海宁改革打破了要素资源政府配置的旧有模式,将主动权交还给市场。改革明确了政府的职能,政府不再担当要素配置的主导力量,而只是为市场参与主体提供公平的游戏规则,弥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时的不足。短短9个月的探路前行,海宁改革改出了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改出了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改出了发展空间的扩容,改出了浙商回归的热潮。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海宁改革作为浙江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试金石,还须在反复探索、总结中寻求完善。过去的经验证明,简单地推行市场化改革,往往会导致市场的过度竞争和微观市场主体的失败。海宁改革的优势在于,从县域层面入手,可以将改革的失败成本降到最低。同时,以改革试点的形式推进,在省级层面为其开设的各种“绿色通道”之下,各项要素配置市场化的改革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落到实处。

毋庸置疑,以海宁为先行军的浙江要素市场化改革红利已初步释放。通过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合力形成要素配置与企业质量和效益相挂钩的机制,切实推动资源配置向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转变,推动企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政府管理向积极有为、强化服务转变。

然而,县域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如何向更广的范围推开,还需要全方位考量。从县域的角度而言,改革效果或许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改革若是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开,或许需要兼顾更多的全局因素。毕竟,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需要时间,不可能瞬间完成。资源配置在经历重新洗牌之后,经济发展在短期内必然会呈现出结构调整的阵痛。因此,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循序渐进的要素市场化改革才是省级层面和全国层面的改革之道。

猜你喜欢
海宁新一轮经济体制
刘海宁作品(一)
平凡的人 伟大的事
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经济稳健发展
天下奇观海宁潮
探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光辉历程
中国加大力度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
国电资本:新一轮改革蓄势待发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将新一轮土地改革纳入法治轨道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