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共同体及其对阅读的影响

2014-02-12 11:08陈广金宁夏图书馆银川75001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9期
关键词:共同体个体群体

●陈广金(宁夏图书馆,银川750011)

读者共同体及其对阅读的影响

●陈广金(宁夏图书馆,银川750011)

阅读;读者共同体;个体阅读;社会阅读

读者的阅读行为往往存在着群体归属意识,以此形成多样的阅读者共同体。文章从人类社会学角度介绍了共同体和读者共同体以及读者共同体的特征,剖析了读者共同体对个体阅读和社会阅读的影响。

1 读者共同体及其特征

1.1 基本概念

人类社会学认为,共同体是指那些具有共同价值取向、关系密切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当代意义上的共同体,并不包括诸如国家、民族、阶级等更大规模的群体,而是指由有限数量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其中的成员“在同一种社会关系中形成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以某种群体的活动显示其存在”。[1]一个人群共同体的形成和维持,是以某种共同利益或共同价值为联系纽带的,它们不仅拥有接纳新成员的方式,同时也能够承认并维系自身与其他共同体之间的区别。

读者共同体是指其成员有着相同或相似的阅读目的、阅读行为,情趣相投,倾向相近,以语言文字为纽带,有着鲜明的群体归属意识的一个社会群体。德国学者沃尔·伊瑟尔的读者反应理论对读者共同体的形成有较贴切的解释,他认为文学的功能是建立在阅读的社会效果之上的,每一文本都有与其相适应的读者群,也就是由阅读兴趣、审美倾向、读者价值观以及鉴赏水平不同的读者构成的阅读共同体,是一种通过阅读进行对话与交流的“无形学院”。[2]

从宏观角度而言,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读者共同体大体上可以划分出若干大类型。如按照职业划分,可以分为机关工作人员读者共同体、工人读者共同体、农民读者共同体等;根据年龄划分,可以分为儿童读者共同体、青少年读者共同体、成年读者共同体、老年读者共同体等;根据性别划分,可以分为男性读者共同体、女性读者共同体等。不过,由于读者阅读群体划分标准不一,归属不同,同一个读者可能分属于不同的读者共同体,如一位男性读者,同时也可能是一位教师读者,还可能属于成年读者群体。进一步说,即使是同一读者群体,也有可能表现出多样的阅读需求。如老年读者共同体,有的在离退休前一直热衷阅读政史类文献资料,退休后阅读兴趣可能发生改变,更多地关注养生保健等实用类知识。但无论如何划分,同一读者共同体都会深深烙上该读者共同体归属意识的影响。

1.2 特征

(1)读者共同体中的个体与群体具有双向同构性。这是从读者共同体内部关系而言的。在现代教育理论中,主体性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育教学就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在这个文化生态圈中,每个个体与整个文化生态系统之间是一种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双向同构关系,是一种共荣共生、一损俱损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每个个体都是文化生态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当个体有助于这个文化生态圈的良性循环时,才会实现自己应有的价值;另一方面,每个个体在文化生态圈中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3]学习者文化生态圈中个体与整体间的这种关系特点,同样适用于读者共同体中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读者个体首先有种先天的依附意识,对自己所属的阅读群体自然地流露出从众心理。“从众是指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从众性主要出于个体的相信他人、寻求安全和忠于集体的心理。”[4]同时,每一个个体读者又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独立自主地阅读。因此,读者的阅读既是主动性的也是群体性的,二者交互作用,互为“营养”。此外,由于阅读载体不同,阅读个体与群体间的关系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在传统纸质阅读环境下,阅读则较多地体现出个人化倾向,往往不经意间贴上“个体”标签。在网络环境下,人们通过数字平台交流阅读心得,评价读物优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人对于该读物的心里取向,渐趋中构建了属于自己领地的阅读空间,阅读群体社区应运而生。“网络社区文化的力量使得我们的阅读环境从一个小山村走向了整个地球村,你影响着我,我影响着你。”[5]

(2)读者共同体之间具有显著差异性。这是从不同的读者群体之间的差异而言的。法国学者埃斯卡皮认为,书籍都是为了满足某一特定的社会圈子的需求而生产出来的,书籍的阅读传播首先与语言集团有着密切关系,每一集团内部又都存在依据政治制度和民族界限划分出来的文学群体。文学身份最清楚的社会群体就是文化读者共同体,与之相对应产生出大众读者共同体,两者的群体心理与行为均体现出不同的特征。文化读者共同体中的文人,往往有着较高的教育素质,有着足够多的时间阅读,有着充裕的经济条件购买图书;大众读者共同体中的民众,其工作与生存条件不大可能有足够多的闲暇时间进行阅读,其经济收入状况也不大可能经常地购置图书。而且不同的读者共同体又会具体地体现出不同的阅读兴趣与阅读倾向,如学者们偏好于学术类、理论类等;农民朋友们偏爱于生产、生活类等;女性们倾向于家庭教育、保健修养、时尚休闲类等;中青年朋友喜好管理、创业、励志类等。当然,同一读者群体内则体现出一定的共同阅读目标与阅读规范,大致趋同的阅读价值和阅读方式,相似的文本阐释方式和阅读风格,如学者读书是为了治学,青少年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与才干。

2 读者共同体对阅读的影响

2.1 对读者阅读态度的影响

读者共同体是读者的阅读群体。任何一种阅读群体都有其共同特征,它能促使共同体中的读者产生内聚力,形成群体意识,再由群体意识形成群体压力,使读者共同体对读者的阅读态度产生重要影响。“群体压力是群体借助规范力量形成的一种对其成员心理上的强迫力量,以达到对其行为的约束作用。群体压力不是权威命令,它并不强制个体改变自己的行为,但它对于个体来说,却是一种难以违抗的力量。当一个人的意见与群体大多数人的意见不一致时,就会感到紧张,这种紧张来自对偏离群体的恐惧。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处于独立的境地,他就会在群体压力面前顺应大多数人的意见。”[4]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有相当多的读者或许并非发自内心的喜欢某种图书,抑或并不了解某些图书,只因在自己的话语共同体中,为了能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产生共同的语言交流,协调人际关系而去了解图书、阅读图书。总之,群体总是有意无意地影响着个人的态度。而且群体对个人的态度构建表现为双重作用,一是改变其成员的态度,使其与群体的态度保持一致;一是支持成员的态度,促使其抵制外界的影响。群体正是依靠此种对个体态度的构建作用,维系着群体的内部凝聚力。

2.2 对读者阅读兴趣的影响

由群体阅读目标和阅读规范构成的读者共同体意识,对个体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行为也会产生深刻影响,使其与内部其他成员达成一致。这种个体读者产生的与群体相一致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行为,也是个体读者从众心理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个体读者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行为的趋同,会促成阅读共同体的规模扩大和阅读热点形成。如近两年我国掀起的“莫言热”,动因源于莫言先生荣膺2012年诺贝尔文学大奖。一时间,不论老少、不分男女与职业,大家一股脑涌入书店、走进图书馆,都想一睹莫言先生获奖大作,咀嚼世界文学最高殿堂里精神食粮的美味佳肴。这种超越年龄界限,跨越性别之分、职业之别的超大读者共同体的形成,是因为在一个更大层次、更高水平上近乎人人谈莫言、户户读莫言作品所形成的大群体的趋热氛围使然。又如,近些年,我国大学生中出现的“考研热”和“考证热”,形成了相关图书的阅读热,图书馆借阅率居高不下,图书市场热闹非凡。这固然与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与许多学生的从众心理有关。当考研、考证形成一股群体意识与行为潮流时,有相当多的学生就会改变自己的人生规划,调整自己的读书兴趣,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从众行为。

2.3 对社会阅读活动的影响

作为社会组织中的阅读者,因其职业各异、专业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有别以及知识储备与专业背景的差异,自然隶属于不同的读者共同体,其阅读需求也呈现出差异性与多元化。在当下建设阅读型社会、大力促进社会阅读发展的潮流中,借助群体归属意识以促进读者阅读行为,进而影响社会阅读活动展开,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手段。目前,在阅读推广活动中,以组织读书会的形式,促进读书俱乐部内部读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推动社会阅读活动发展,在全国可谓方兴未艾,在国外也是家喻户晓。据有关资料显示,仅在上世纪的德国,当时固定的读书会就有几百个。读书会,这种以书会友、大家一起共享阅读心得体会的群体性读书活动,之所以能在推动社会阅读活动中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主要是它满足了新时代自主、自由、多元与开放的阅读需求。此外,近年来,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旨在打造家庭阅读环境,创造温馨、求知、上进的文化氛围,成就充满读书乐趣的高品质的家庭生活。实践证明,这种家庭亲子阅读活动已收到满意的教育效果。可以预见,随着家庭亲子阅读活动进一步深入,它必将成为引领书香社会的一道亮丽风景。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仅就读者共同体对阅读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际上,读者共同体作为提升图书馆读者服务能力、开展阅读推广活动[6]的重要元素,应受到图书馆的高度重视。

我国著名学者谢冕先生曾说:“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以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的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人人都有,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独有。”[7]而独享这份厚礼的读书人,因为天然的喜好结成阅读同盟,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并用即定的目标与规范,指引社会阅读前行。在这里,阅读“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辽阔而宽广,坚韧而顽强”。[8]

[1]刘军宁,等.自由与社群[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8.

[2]读者反应理论[EB/OL].[2013-04-25].http: //zhidao.baidu.com/question/69586448.htm l.

[3]郑葳.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8.

[4]郑雪.社会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71.

[5]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国内外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2009-2010)[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326.

[6]莫泽瑞.阅读推广的国内研究状况及展望[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8):30-32.

[7]读书人是幸福人[EB/OL].[2013-04-25].http: //www.douban.com/group/topic/5830046/.

[8]王余光,等.中国阅读文化史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40.

G252.0

A

1005-8214(2014)09-0019-03

陈广金(1967-),男,宁夏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信息与教育评价,已发表论文数篇。

2013-11-20[责任编辑]王岗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个体群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