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精选文摘(第55辑)

2014-02-12 11:08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4年9期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研究

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精选文摘(第55辑)

Essential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Chinese No.55

◀总论▶

AELⅠSC 3483-55-14(9)社会信息公平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调查研究/吴正荆(吉林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等//图书情报工作,2014(2):22-26.

归纳国内外信息公平问题研究现状,探讨社会信息公平的表现维度,提出包括权利、资源、机会、设备和机构在内的五维度模型,构建信息公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邀请15位领域专家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价,据此计算出指标的权重值。基于该指标体系设计“社会信息公平性评价与公共图书馆利用状况”调查问卷,在全国24个省区展开广泛调查,并针对问卷反馈结果,从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收入水平方面对民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进行统计分析。(闫东芳)

AELⅠSC 3484-55-14(9)文化信息资源进村入户工程知识产权制度研究/邹序明(湖南图书馆)等//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16-20.

作者以共享工程为例,研讨各类文化工程在“最后一公里”中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共享工程的进村入户有多种模式,但不论何种模式都不可避免要涉及著作权人、服务提供者、用户三方面,在资源建设阶段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问题有复制权和网络传输权;进村入户阶段涉及信息网络传播权、放映权、广播权和网站链接服务。作者通过对进村入户工程版权策略的分析,提出四点建议:(1)坚持在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下解决知识产权;(2)坚持在合法的框架下进行建设和服务;(3)坚持非营利公益性服务;(4)积极保护自有知识产权。(刘丹)

AELⅠSC 3485-55-14(9)信息剩余与信息短缺:政府信息公开中的悖论解析/王新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聂云霞(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南昌大学历史系)//情报科学,2014,32(1):3-7.

文章在正确看待政府信息公开中“信息剩余”和“信息短缺”悖论性问题的基础上,从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角度深入分析了相关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三个合理措施,包括建设政府信息公开的常态化制度和内外监管机制;加强法律体系建设;营造信息公开和自由传播的政治文化环境,从而有利于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阎秋娟)

AELⅠSC 3486-55-14(9)实证主义:LibQUAL+○R备受质疑的典范成因/张艳芳(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等//情报科学,2014,32(2):21-25.

作者对实证主义进行了简介,包括它的特征、发展历程以及两个相关概念。详细地介绍了4个实证主义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观的批判:实证主义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观、LibQUAL+○R质疑者的实证主义典范、LibQUAL+○R实证主义质疑观点的批判、国内图书馆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批判。提出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研究的未来走向是多元典范观,并据此指出我国图书馆学亟需加强典范研究和将科学哲学设为图书馆学本科生必修课的建议。(刘丹)

AELⅠSC 3487-55-14(9)我国LIS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唐义,李金芮(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图书情报知识,2014(1):11-17,25.

文章通过对我国75所LⅠS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现状的网络调查,并与外国iSchools人才培养模式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了我国LⅠS教育人才培养的制度设计,包括学位设置、招生方式、培养目标、质量评估与认证制度,以及我国LⅠS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包括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培养方式、培养要求等。在此基础上,从本科生招生制度、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导师制度改革、培养要求的科学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提出了变革我国LⅠS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建议。(樊晶晶)

AELⅠSC 3488-55-14(9)我国LIS教育中实践教学的调查分析/肖希明,田蓉(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图书情报知识,2014(1):18-25.

文章对国内28所拥有LⅠS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和11所LⅠS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教育机构有关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分析了这些机构在实验课程设置、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及学生科研活动等方面的情况,并对各学校为实践教学提供的保障条件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发挥实践指导作用、制度发挥激励与约束作用、基础设施发挥支撑作用一一进行说明,认为我国LⅠS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行业的交流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樊晶晶)

AELⅠSC 3489-55-14(9)我国LIS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李硕,肖希明(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图书情报知识,2014(1):26-33.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国LⅠS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毕业生就业领域广泛分布于各类信息行业,大多从事与“信息”有关的工作。大多数毕业生认为LⅠS教育应该面向更宽广的信息职业,但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还不能让毕业生在工作中很好地发挥信息方面的优势,培养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据此,文章从对职业能力与学校培养目标的认识、对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等方面对LⅠS专业毕业生对专业教育的反思,提出了LⅠS教育改革的建议,并对学科整合、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和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说明。(樊晶晶)

AELⅠSC 3490-55-14(9)公共信息服务质量问题研究——基于建立政府与公民信任关系的目标/周毅(苏州大学)//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7(1):17-21.

政府与公众信任关系的建立取决于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信息服务质量。文章简述了该问题相关研究进展,并通过理论与实证举例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公共信息服务质量内涵和其对政府与公民信任关系的影响。初步构建了公共信息服务质量模型,从安全性、可靠性、响应性和公平性等指标上形成了公共信息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并提出了进一步丰富公共信息服务的形式与内容、吸纳公众参与公共信息服务的全过程、拓展公共信息服务的供给渠道等措施。(刘丹)

AELⅠSC 3491-55-14(9)我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戴维民,刘轶(南京政治学院)//图书情报工作,2014(1):24-29.

目前,我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面临以下挑战:(1)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体质内强外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整体效益提高和功能发挥;(2)网络舆情信息研判工作不平衡;(3)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不够准确;(4)舆情产品功能同质化严重,语义分析能力精度不高,案例建设缺乏,预警与处置能力不足。作者提出了加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几点对策:加强网络舆情工作者的政治素养培育;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机制;拓展网络舆情工作的科学研究领域。(闵星星)

AELⅠSC 3492-55-14(9)科学前沿迁移的研究进展/张丽华,张志强(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图书情报工作,2014(3):5-12,19.

目前科学前沿迁移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引文的方法、基于主题词的方法、基于网络的方法以及基于离群数据的方法,其常用的分析工具分为数据分析工具、引文分析工具、时序分析工具以及网络分析工具。从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来看,侧重于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典型的可视化技术包括时间线可视化、科学地图可视化、Histcite引文编年可视化、知识领域可视化以及ⅤxⅠnsight可视化。从研究数据对象来看,主要使用ⅠSⅠ的Web of Sicence数据集;从研究内容来看,侧重于科技文献中范式的迁移,较少关注科学前沿载体的迁移;从研究新兴点来看,开始关注低频现现象。(闵星星)

AELⅠSC 3493-55-14(9)长期保存系统监控服务内容框架研究/吴振新(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等//图书情报工作,2014(3):51-57,94.

长期保存系统需要监控的因素很多,仔细分析相关参考模型和可信赖认证标准及保存系统的实际应用,数字对象变化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数据处理过程的影响因素、数据保存过程的影响因素、数据分发过程的影响因素、数据保存基础设施影响因素和其他非系统因素。监控服务内容框架从监控系统原有静态参数的系统环境监控,监控系统运行时各个环境状况的系统运行监控,保证数字对象生命周期内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理解性的系统内部数字对象监控三个方面对系统监控服务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闵星星)

AELⅠSC 3494-55-14(9)国外数据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综述/张静蓓,吕俊生,田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图书情报工作,2014(4):136-142.

国外关于研究人员数据共享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研究人员数据共享或不共享程度的现状调查;(2)数据共享给研究人员带来的好处与不便;(3)数据共享影响因素研究。目前影响数据共享行为的因素有制度因素、技术因素和个人因素。从国外的研究现状来看,由于政策制定目的与内容的不唯一性、技术因素的复杂性以及个人因素的主观性,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只能说明某一因素在研究特设的条件下对研究人员数据共享行为所起到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很难明确地总结出各个层面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科学数据的共享,但是它们对于科学数据共享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目前国外的研究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理论基础不明确,研究模型不健全;(2)研究对象的学科范围受限;(3)研究方法单一。(闵星星)

AELⅠSC 3495-55-14(9)国家信息安全协同治理:美国的经验与启示/陈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情报杂志,2014(2):10-14.

国家信息安全协同治理是指在一个综合的协同治理体系中,以政府、企业、公民、非营利组织委代表的多中心主体,通过法律规章、协商对话等治理工具来加强彼此协调和互动,最终实现整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信息安全的治理目标。其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目标协调、子系统协作。美国国家信息安全协同治理的经验:(1)从顶层来推动信息安全的协同治理;(2)各种信息基础设施是国家信息安全的原子,必须通过整合才能提高协同治理的治理效果;(3)健全信息安全协同治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对我国的启示有以下方面:(1)政府应制定一个整体性框架来培育协同的信息安全治理环境;(2)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整合力度。第一,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维护部门的整合;第二,构建专门的国家信息安全整合中心;第三,利用云技术整合数据中心;(3)构建利益协调保障机制。(闵星星)

AELⅠSC 3496-55-14(9)预测市场应用于技术预见的可行性分析及其实施流程/李国秋(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王小云(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图书馆杂志,2014(1):8-19.

文章从多源多类的信息聚合等几个方面对预测市场用于技术预见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从原理上,预测市场完全可以用于技术预见,成为一种新的技术预见工具。同时,归纳总结出技术预见的一般流程,结合预测市场机理和对应实例的总结,论证了预测市场可以成为一种常规化和体制化的技术预见工具,并尝试建立预测市场用于技术预见的工作流程。(杨蕾)

AELⅠSC 3497-55-14(9)开放、交流与合作,构建中阿博览会信息中心——以中阿博览会为契机/王岗(宁夏图书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1):65-68.

简要介绍了中国-阿拉伯国家经济贸易论坛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的历史背景、文化交流的协定、取得的成果。因着地缘、民族优势,借助中阿博览会合作框架,提出在宁夏建立“中阿博览会信息中心”,以促进中阿多方共建共享的文化合作,实现中阿共同全面发展。提出中阿博览会信息中心由三个部分组成:中阿博览会专题图书馆;中阿博览会信息博览园;中阿博览会数字图书馆。(杨蕾)

[信息资源管理]

AELⅠSC 3498-55-14(9)学术期刊利用数据之规范化探讨/叶继元(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与情报,2014(1):1-7.

学术期刊利用数据对于图书馆发展、学术评价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开展期刊利用统计以来,取得了诸多成绩,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包括:传统统计方法局限、过分重视“引文”、利用数据过于表面、统计主体分散、利用数据应用不够。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国图书馆自身定位、管理体制、业务细节设计、人力物力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借鉴欧美国家学术期刊利用数据统计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应该重点从馆际合作,联合期刊编辑出版机构、全文数据库商等利益相关者,制定统计规范,建立统一统计平台,获得经费资助等方面开展学术期刊利用统计的研究与实践。(阎秋娟)

AELⅠSC 3499-55-14(9)国外数字期刊及其它资源利用统计项目的经验及启示——以COUNTER项目为例/谢欢(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与情报,2014(1):8-11.

相较于国内,国外数字资源统计工作起步较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Counting Online Usage of Networked Electronic Resources(COUNTER)项目就是国外众多数字资源统计项目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文章通过对COUNTER项目的成立背景、组织成员、日常管理、业务的介绍以及其成功因素的分析,认为我国也亟需加强对数字期刊及其他资源利用情况的统计,并提出了相关建议。(阎秋娟)

AELⅠSC 3500-55-14(9)科技论文关键词特征及其对共词分析的影响/胡昌平,陈果(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情报学报,2014,33(1):23-32.

针对传统共词分析中高频词共现矩阵的构建方法提出了一些疑问,包括:抽取高频词作为分析对象的可靠性、高频词矩阵对领域内重要共现关系的保留程度、关键词的语义类型特征和关键词缺失可能带来的影响。通过实证数据揭示了科技论文的关键词词频、共现关系、语义类型的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它们对共词分析方法的影响,包括:基于关键词的共词分析只能分析热门知识节点,共词网络实质上是建立在不稳定的单次关联基础之上,而高频词矩阵则会丢失大量重要的共现关系,这些问题是由关键词的语义类型特征决定的,该特征是实现词语间差异化乃至语义化处理的重要切入点。另外,文章在对比关键词增补前后的共词矩阵后发现,增补关键词实质上无法优化高频词矩阵对所分析领域的代表性。在结尾部分,提出了两种可尝试的思路:一是结合关键词频次和共现关系强度抽取分析对象;二是以关键词语义类型为维度构建多维共现矩阵以更好地挖掘多种语义关联。(阎秋娟)

AELⅠSC 3501-55-14(9)论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运行模式、保障机制及优化策略/王晴(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1):3-9.

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是实现知识增长的重要途径,一般以公益性和商业化两种模式运行。为了保障开放共享的效果,国内外20余个组织相继制定或实施了30余条政策、法规和制度,同时,信息技术的演变更新为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提供了技术平台,图书馆、科技信息研究院所以及第三方机构为数据共享提供了组织和服务保障,建立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体系,设立数据管理教育和培训项目并完善数据共享法规的顶层设计,是优化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主要策略。(樊晶晶)

AELⅠSC 3502-55-14(9)美国图书馆参与科学数据管理的经验/邱春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1):10-15,26.

科学数据管理逐渐成为图书馆学研究和实践的新领域。美国图书馆在科学数据管理领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在科学数据管理实践的源起方式、参与实践的主要图书馆类型、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和服务、图书馆积极探索自身定位、图书馆相关组织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多元化的职业者培训等方面积累了科学数据管理的实践经验,可以为我国图书馆开展科学数据管理工作提供借鉴。(樊晶晶)

AELⅠSC 3503-55-14(9)国外馆藏资源可视化研究综述/邱均平(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情报资料工作,2014(1):12-19.

文章利用Web of Science平台检索,对国外馆藏资源可视化研究做了全面而深入的调研,发现馆藏数字资源可视化研究最为活跃。从关联表示可视化、查询过程可视化、检索结果可视化、可视化评价四个维度对相关研究做梳理和归纳,据此提出馆藏数字资源可视化的四大趋势,即馆藏资源语义关联可视化、馆藏资源深度聚合可视化、开发专业可视化语言和支持新型数据可视化,最后提出要从技术角度和图情学科方法同时出发完善馆藏资源可视化模式。(樊晶晶)

AELⅠSC 3504-55-14(9)国内馆藏资源可视化研究进展分析/吕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情报资料工作,2014(1):20-26.

文章通过梳理发现目前国内馆藏资源可视化的五个研究热点:基于本体技术的信息检索可视化和可视化数据挖掘、基于GⅠS和RFⅠD技术的图书馆可视化信息系统、信息可视化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基于元数据和知识地图的高校图书馆可视化知识服务、图书馆OPAC系统可视化交互设计。按照馆藏资源语义化、聚合和可视化的关系初步构建了基于语义的馆藏资源聚合可视化模式。(樊晶晶)

AELⅠSC 3505-55-14(9)本体与关联数据驱动的图书馆信息资源语义整合方法及其测评/欧石燕,胡珊,张帅(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情报工作,2014(2):5-13.

探索语义网技术在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中的应用。首先,提出一个本体与关联数据驱动的资源语义整合框架,以实现图书馆中不同格式、不同类型文献资源的整合,不同数据集合中信息资源的语义整合,图书馆馆藏资源与外界相关资源的链接与集成,从而构成一个可无限延伸与扩展的开放的资源整合体系。其次,构建一个资源整合演示系统。最后,将该系统与使用传统资源整合方式的CALⅠS OPAC系统和CNKⅠ进行实验对比。(闫东芳)

AELⅠSC 3506-55-14(9)国外协同信息检索系统比较分析/吴丹,余文婷(武汉大学信息管理系)//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1):14-21.

文章介绍了国外的四个典型的协同信息检索系统及其分类情况:Annotate!、Cerchiamo、CoSearch、Search Together,对其框架结构、技术支撑、实现功能和性能评价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显性协同信息检索系统支持同步检索,多为C/S结构,采用即时信息和自动分工技术,功能丰富;隐性协同信息检索系统则支持异步检索,多为多层次结构,采用数据或代理技术,功能较为单一。通过对比分析,为协同信息检索研究及系统开发提供参考,建议开发者根据用户功能需求进行选择,并采用相应的支持技术。(刘丹)

[知识产权相关研究]

AELⅠSC 3507-55-14(9)数字出版物法定呈缴制度客体研究/吴刚(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1):93-102.

为了保存国家数字文化遗产,传承民族记忆,需将法定呈缴制度的课题延伸至数字出版物。通过调研国外典型立法,发现数字出版物概念的内涵发生了显著变化,公开提供获取利用的数字资料都可视为数字出版物,应将其纳入到法定呈缴的客体范围。国家立法经验显示,网络出版物客体的界定事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可以从创建发布者、资源内容判断纳入一个国家法定呈缴体系的网络出版物客体。为了适应客体的变化,需要革新法定呈缴实施的方式。(闫东芳)

AELⅠSC 3508-55-14(9)近十年我国图书馆领域知识产权研究的计量分析与评价/邱均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图书馆理论,2014(1):1-6.

AELⅠSC 3509-55-14(9)微量许可对图书馆合理使用的冲击与应对策略研究/吉宇宽(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图书馆,2014(1):20-22,40.

文章论述了著作权人网络授权许可合同——微量许可的模式兴起的缘由,认为虽然微量许可不是直接针对图书馆及公众个人使用来设计的,但是它以接受格式合同条款作为许可使用作品为条件,不再区分合理使用和非法使用者的身份,导致阻止非法使用的同时,却限制或者剥夺了图书馆及公众合理使用的法定权利。作者提出了图书馆的应对之策:图书馆有条件地向网络延伸合理使用权、对微量许可合同定价提出合理的主张、倡导弥补作品合理使用区域的减损,才能有效维护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杨蕾)

AELⅠSC 3510-55-14(9)人权视角下的图书馆权利及其保障研究/常安(西北政法大学),燕辉(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1):13-16.

人权是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权利,是其他权利产生的基础。图书馆权利作为权利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也建立在对人权的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而图书馆权利作为受教育权的一种,本身即为第二代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权中的自由、平等思想也对图书馆权利的衍生、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比较研究人权与图书馆权利间的关联,发掘图书馆权利中的人性特性,理解人权视角下的图书馆权利存在的基础性和不可或缺性,将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图书馆权利的内涵、价值定位及其存在发展的重要意义。(杨蕾)

[知识与知识管理]

AELⅠSC 3511-55-14(9)机构知识库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张晓林(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2):1-7.

文章首先对机构知识库即ⅠR进行了简介,说明要在知识环境动态变化中认识机构知识库。在分析数字科研环境的需要和ⅠR潜力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利用从知识内容形态到知识应用形态的场景谱系和从个人到机构的需求谱系组成二维框架,综合分析业界思考与实践,筛选可能的发展方向。提出ⅠR支持非文本信息存储利用、支持教育科研活动、支持机构战略性知识管理这三个未来发展趋势和一系列可能的服务。提出机构知识库作为机构知识基础设施,将发展成为知识服务平台的设想。(刘丹)

AELⅠSC 3512-55-14(9)我国科研人员对机构知识库认知与使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宋海艳(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等//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2):8-16.

文章首先介绍了机构知识库即ⅠR的研究现状及背景,以国内教育与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以中国机构知识库推进工作组的14个成员单位为基础,通过定额抽样的调查方法,运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果:掌握了调查范围内科研与教育人员对ⅠR的认知和想ⅠR存缴学术成果的态度、条件和期望;基于调查数据,发现专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科研人员在存缴态度、方式和条件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最后,文章分析了此次调查的局限,针对调查结果提出对推进中国机构知识库实践、提高机构知识库成果应用的思考。(刘丹)

◀图书馆学、图书馆事业▶

AELⅠSC 3513-55-14(9)书目数据新格式BIBFRAME及其应用/刘炜,夏翠娟(上海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1):5-13.

文章基于书目控制的历史和当前背景及需求,通过剖析新的书目框架格式BⅠBFRAME的关联数据模型、需求与用例、工具与服务,分析了其开放性、语义化、向后兼容性等特点,提出其在应用上将遇到技术门槛过高、与FRBR/RDA等已有标准的融合与冲突、与Shema.org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BⅠBFRAME不仅是MARC的替代品,还将为图书馆数据融入更广阔的互联网环境带来巨大的潜力和可能性。(阎秋娟)

AELⅠSC 3514-55-14(9)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访问学者研究基金分析及启示/陆莉(广西财经学院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1):29-33.

美国高校图书馆重视资源的深度利用,纷纷依据本馆的资源特色设立了访问学者研究基金,通过提供差旅费、研究费等方面的资助,邀请校外读者到本馆进行长期或短期的研究工作。文章分析了美国高校图书馆访问学者研究基金的特点,介绍了访问学者研究基金的来源、金额及用途、申请及遴选等情况,并归纳了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几点启示:基于馆藏资源为校外读者提供科研支持服务;设立访问学者研究基金;开展面向访问学者的嵌入式服务;建立校外学者科研服务联盟。(阎秋娟)

AELⅠSC 3515-55-14(9)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服务后的若干启示/方家忠(广州图书馆)//图书馆杂志,2014(2):4-9.

文章以广州图书馆新馆开放至2013年底的服务绩效为例,结合社会反应及自身多样化服务和专业化管理的探索,系统梳理新馆开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归纳为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图书馆需求依然旺盛;公共图书馆承担了城市窗口的社会效用;降低门槛是图书馆提升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未成年人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服务群体;图书馆作为公共交流平台的价值开始显现;专业化管理推动图书馆服务模式变革;文化服务与未来公共图书馆活动转型等方面。(樊晶晶)

AELⅠSC 3516-55-14(9)政府购买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新尝试——以无锡新区图书馆为例/贺伟(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图书馆杂志,2014(2):37-40,94.

公共文化服务是重要的社会公共服务内容之一,是促进社会文明建设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政府购买服务是一种全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理念。文章通过案例介绍了政府购买图书馆公共服务的购买主体、内容、动因、模式、监督和评估机制、资金筹集与支配等,分析了政府购买图书馆公共服务的效果,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以不断完善和发展“政府购买图书馆公共服务”这一新型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樊晶晶)AELⅠSC 3517-55-14(9)国家图书馆的部委分馆建设与发展——面向特定机构用户的参考咨询服务/葛艳聪,白云峰(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1):33-37.

图书馆的用户指的是需要利用图书馆服务的个人和机构,与个人用户相比,机构用户有其明确的信息需求和用户个性,多为长期连续性的用户,机构用户的服务是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信息需求量也相对较大。国家图书馆的机构用户可分为立法决策用户、企业用户和行业用户。国家图书馆通过部委分馆建设,构建立法决策服务平台,针对中央国家机关这一特殊机构用户,开展文献信息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樊晶晶)

AELⅠSC 3518-55-14(9)论智慧图书馆与知识可视化/李小涛(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情报资料工作,2014(1):6-11.

智慧图书馆可以实现图书馆、馆藏资源和用户的高效互联互通,为用户获取知识提供极大的便利。但智慧图书馆所提供知识的内容和形式与以往相比并未有明显改进,并不能使用户对知识的吸收、利用情况得到根本改善,而知识可视化技术通过构建便于理解和传播的视觉表现形式,来促进知识的传播、利用和创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效途径。文章介绍了智慧图书馆的产生背景、研究概况、主要特征,分析了知识可视化的发展情况、研究概况及其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可视化在智慧图书馆中的应用,构建了知识可视化在智慧图书馆的应用流程模型,并指出了知识可视化应用中急需解决缺少理论框架、技术规范和评价体系的问题。(樊晶晶)

AELⅠSC 3519-55-14(9)农家书屋与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融合发展探析/金武刚(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信息学系)//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1):84-92.

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农家书屋在日常运行管理中出现了设施运行没有保障、图书资源不能满足农民需求、服务形式单一等问题。同时,农家书屋与农村公共图书馆功能重合导致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为解决这些问题,不少地方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包括开展专业化培训,建立图书流动网络,丰富服务形式,实行农家书屋与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等。综合各地经验,可以将农家书屋纳入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实现建设主体合一、经费统筹使用、设施统一管理、服务统一规范、人员统一培训,通过两者融合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闫东芳)

AELⅠSC 3520-55-14(9)透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研究主题及趋势——以2001——2012年国家科学基金为研究视角/赵蓉英(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等//情报理论与实践,37(2):1-5.

文章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者结合的角度综合分析2001-2012年间的立项项目,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共词分析法对科研立项的年代和不同阶段的研究主题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图情档案学科研究主题正向着知识化、网络化、应用化与人文化的趋势发展,在结合传统核心研究内容的同时,又结合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图情档学科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刘丹)

AELⅠSC 3521-55-14(9)高校图书馆网站的服务分面模型构建/贾君枝,李婷婷(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情报理论与实践,37(2):98-102.

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分面分类法的研究现状,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网站服务分面模型的构建目标,并从数据对象、实体列表、创建分面、焦点及排序、修改测试和维护五个方面对分面模型的构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说明,为高校图书馆网站及用户所需的服务进行了指导性的说明,旨在帮助用户快速准确地查找到自己所需信息。(刘丹)学术道德、学术诚信、学术腐败、操作规范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得出了不少有益的结论。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研究的空白与薄弱之处。西方图书馆学界在学术规范的宣传教育、操作指南、法律法规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闵星星)

AELⅠSC 3523-55-14(9)构建面向未来的国际大都市图书馆互联网——关于大都市图书馆创新发展的思考/王世伟(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图书情报工作,2014(1):17-22.

智能互联正在驱动大都市图书馆转型升级,即实现智慧图书馆的互联、高效和便捷发展的愿景,成为数字图书馆的升级版——智能互联的图书馆:(1)突破了过去数字图书馆网络终端空间的限制,实现了泛在的网络化;(2)突破了过去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过程中基于静态信息的限制,实现了泛在实时的交流与互动;(3)突破了过去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和网络终端中的可视化的限制,实现了即时实况式和参与互动型的人和物的可视化新形态。大都市图书馆互联网的各种服务技术正在成为培育并提高市民信息素养教室,也成为城市智能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城市所在政府的信息政策也将推进大都市图书馆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闵星星)

AELⅠSC 3524-55-14(9)映射重组全关联——新一代图书馆系统设计理念探讨/赵乃瑄(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王正兴(淮海工学院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2014(4):5-10.

新一代图书馆系统,其映射围绕工作任务及流程展开,子系统重组依据业务流程进行,关联则围绕以资源为主线的子系统内部关联,子系统与以任务管理为主线的模块关联,以及人工参与、人机对话展开,形成完整的运行系统,使资源发现成为系统面向用户的中心,服务成为系统的主要任务,流程优化与资源管理成为完成任务的支撑,机构知识库成为系统的副产品,人的参与则是目标实现的根本。映射、重组、关联的表达,作为一种理想化阐述,在技术上的可行性有待探索。(闵星星)

AELⅠSC 3525-55-14(9)资源共享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复制权例外构建——写在《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之际/李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2014(1):23-26.

从图书馆业务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两方面论述了公共图书馆复制权例外构建的必要性,并通过对公共图书馆复制权例外构建法理依据的分析,确认了基于保存目的的公共图书馆复制权例外以及非保存目的的公共图书馆复制权例外。提出了在考虑著作权人的权利与图书馆职能实现的前提下,根据公共图书馆的职能和三步检测法,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案例,确定符合我国国情且能满足图书馆业务开展之需的我国公共图书馆复制权例外制度为:保存的复制权例外;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的复制权例外。(杨蕾)

AELⅠSC 3526-55-14(9)近20年国内图书馆绩效管理研

AELⅠSC 3522-55-14(9)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研究综述/王浩(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建设,2014(1):5-9.

图书馆学学术规范的内涵应包括三个层面:精神层面、行为层面、物质层面。国外对“学术规范”的探讨由来已久,其在学术规范的原理、概念、原则、功能、实施、意义等方面都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和见解,西方发达国家在学术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保障,有公认的学术准则和规范。国内学界对学术规范问题的关注程度比较高,主要围绕究综述/凌征强(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图书馆),卢桥(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图书馆,2014(1):59-63.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源对1992-2012年所收录的核心期刊图书馆绩效馆里研究论文进行计量统计,分析了近20年来我国图书馆绩效管理的研究概况和研究内容,并对几个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其一是对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从借鉴到局部探索;其二是对绩效评估的方法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其三是对馆员的绩效评估以学科馆员为中心;其四是强调了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绩效管理研究的重要性。(杨蕾)

AELⅠSC 3527-55-14(9)图书馆如何迎接大数据时代/陈超(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图书馆杂志,2014(1):4-7.

按照“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逻辑,把握理解“大数据”本质并树立新的“数据观”。现阶段的图书馆遇上大数据,可以说对传统图书馆的现实影响力还不大,但图书馆需要致力于开展基于数据的服务和管理创新,更重要的是要获得并利用数字阅读带来的阅读行为为数据改进服务。其次要把图书馆放到出版产业链中考察“大数据”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改变图书馆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角色和地位,尝试利用已有的大数据技术对书籍内容进行处理分析来创造新的阅读服务。(杨蕾)AELⅠSC 3528-55-14(9)城以才兴:城市创新与图书馆发展/吴建中(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所)//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1):9-12,24.

从城市转型对图书馆的意义,社会对图书馆的期待,图书馆如何应对挑战以及图书馆如何推进社会的发展等方面做了较深层次的分析研究,认为人才是创新型城市的基础和动力之源,城市能否适应新形势,实现新跨越,取决于人力资源的支撑。结合上海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实践,提出图书馆要适应城市转型的需要,进一步提升信息素养,丰富体验方式,提供就业指导,创新学习环境。(杨蕾)

AELⅠSC 3529-55-14(9)大服务视角下的图书馆业务布局重组实践/郭晶,陈进(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2):11-14.

所谓大服务是指立足用户的服务需求,构建业务体系的整体支撑框架,有效重组资源,减少业务接口,倡导全员服务文化,形成全方位、全业务、全过程的服务体系。分析了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大学图书馆的业务布局案例,重点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业务重组的实践,其重组流程具体包括:顶层设计,重塑理念文化;重组机构,优化业务流程;管理开拓,锐意改革创新。并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从被动发展模式转变为适应变化、用户驱动的主动创新个体,这种管理模式对泛学科化服务体系的推行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杨蕾)

AELⅠSC 3530-55-14(9)图书馆学专业“中国古代目录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傅荣贤(黑龙江大学信息资源管理研究中心)//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2):15-19.

中国古代目录学包括三大方面的内容:一是“部次条别”的检索价值,二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史价值,三是重视“道术”诉求的理想价值。这表明中国古代目录学是一个兼有技术、知识和价值信仰的统一范畴,这三大范畴从内容本体的角度限定了古代目录学只能有这样的形式而不是那样的形式。因此,文章倡言古代目录学的教学内容应该从内容旨趣的“所指”入手,以“所指”带动形式结构的“能指”,从而真正从形式的角度优化古代目录学教学的课程体系。改变重视书目形式而疏淡书目内容的教学现状,让学生领会古代书目由内容到形式、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的学术本质。(杨蕾)

[自动化、网络化]

AELⅠSC 3531-55-14(9)大数据环境下嵌入科研过程的信息服务模式研究/邓仲华,李立睿,陆颖隽(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与情报,2014(1):30-34,40.

大数据环境下,科学研究人员的信息需求和科学研究模式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为顺应科研环境的转变,为科学研究人员提供高效的数据管理和新型的信息服务模式,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文章阐述了大数据环境下科学研究过程的信息服务需求,从嵌入式服务理念的角度分析了支持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全过程的信息服务模式的含义及其组成要素,总结了嵌入科研过程的信息服务模式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嵌入科研过程的信息服务模式所面临的挑战。(阎秋娟)

AELⅠSC 3532-55-14(9)网络信息生态链运行机制研究:动态平衡机制/娄策群,毕达宇,张苗苗(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情报科学,2014,32(1):8-13,29.

文章从结构合理、功能良好、相对稳定三个方面探讨了网络信息生态链动态平衡的标志,以平衡范围、平衡力量、平衡结果为标准对网络信息生态链动态平衡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影响网络信息生态链动态平衡的六个因素:网络信息生态链结构的复杂程度、不同层次节点的变化幅度、网络信息生态链的自组织能力、网络信息生态链的互利共生类型、网络信息生态链的排异性和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反馈控制方式。(阎秋娟)

AELⅠSC 3533-55-14(9)基于问题解决理论的导航过程认知特征研究/柯青,王秀峰,孙建军(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情报学报,2014,33(1):84-96.

文章基于问题解决理论,构建了四阶段的用户Web导航过程模型;通过发声思考方法从研究对象访问某开放存取网站的导航行为中采集实验数据;使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在不同的导航阶段呈现不同的认知心理。据此,作者将用户认知特征加入基于问题解决理论的导航过程模型,能为分析用户Web导航行为的心理机制提供研究基础。(阎秋娟)

AELⅠSC 3534-55-14(9)图书标注环境下用户的认知特征/马费成,张斌(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1):4-14.

采集了豆瓣网上2,534本图书情报学科领域的图书在四个时间点的标签数据构建标签实现网络,利用标签分析和确定概念的序化和聚类(知识结构),揭示用户在图书标注环境下的认知特征。统计分析发现:标签共现网络的网络结构具有幂律特征,并服从稠密化幂律分布,适用于研究用户认知状态动态演化;标签共现网络为非均匀网络,度数较高的节点词汇处于核心位置,是最为基本的概念,而中介中心性较高的节点词汇反映概念在知识结构中的控制能力强,对标签共现影响较大,对网络的流动性至关重要,这些词汇的共同点相对于概念比较宽泛,说明用户会优先选择易于理解的词汇进行标注和认知。(闫东芳)

AELⅠSC 3535-55-14(9)开发模式下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的设计与实现/张蓓(清华大学图书馆)等//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4(1):87-91.

作者结合当下网络、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情况,提出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设计的构想。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提出了详细的设计思路、服务流程和整体架构,并针对其中关键的技术问题,如消息接口配置、指令解析模块、服务子模块和消息关注点提出了方案建议。旨在通过设计和开发微信公众平台服务,扩展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提升读者体验,让读者在社交网络中通过指令互动即可便捷地使用图书馆服务和资源,拉近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刘丹)

AELⅠSC 3536-55-14(9)基于颠覆性创新理论的OA发展趋势预测/程文芳(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2):40-41,52.

开放获取(OA)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期刊订阅模式的全新的学术出版模式,它意味着任何用户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利用因特网链接、阅读、下载、存储、打印、使用和数据挖掘文章的数字内容,故而被学术界和图书馆视为一种促进学术交流、抗衡期刊涨价与信息获取危机的有效手段。文章基于颠覆性创新理论,利用Logistic曲线模型,对未来OA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同时论述了OA主导市场对以下几方面带来的影响:对作者和读者的影响,对图书馆的影响,对既有订阅期刊出版商的影响,对学术团体的影响。(杨蕾)

[数字图书馆]

AELⅠSC 3537-55-14(9)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模型/黄水清,任妮(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图书情报工作,2014(2):14-19.

对比分析各种类型的风险评估方法,提出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半定量分析法。介绍国际标准ⅠSO 27000、中国国家标准GB/T 20984及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几种不同的评估模型,分析它们的异同与优缺点,讨论它们对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的适用性,并通过具体的测评实践及理论分析证明宜采用中国国家标准GB/T 20984中的相乘法作为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实践模型。(闫东芳)

AELⅠSC 3538-55-14(9)数字图书馆中人机交互维度与用户交互绩效的关系研究/李月琳,肖雪(南开大学商学院);仝晓云(上海浦发银行天津分行)//图书情报工作,2014(2):38-46.

通过招募42位本科生进行实验研究,探讨数字图书馆环境中用户交互信息搜索行为与交互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用户与数字图书馆在不同维度的交互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交互绩效。其中,技术维度的“界面易用性”、“导航清晰性”和“栏目信息组织合理性”,信息维度的“所获信息充分性”及任务维度的“获得任务所需信息的信心”显著影响且可预测用户与数字图书馆的交互绩效。(闫东芳)

◀情报学、情报工作▶

AELⅠSC 3539-55-14(9)齐普夫定律在中文短语知识中的呈现/谢靖(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等//情报学报,2014,33(1):11-22.

文章对大规模汉语短语树库中的短语直接成分进行了抽取,在统计各短语结构直接成分频次的基础上排序,并进行短语成分的齐普夫定律验证。实验由局部及整体两部分组成:在局部实验中,对单一短语直接成分进行齐普夫定律验证;在整体实验中,对全部短语直接成分进行齐普夫定律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汉语短语树库中,短语的直接成分分布符合齐普夫定律。这个现象表明,从计量角度而言,汉语短语具有其内核知识,并以内核为基础在最省力原则下对不同语境进行派生,这种派生首先要围绕语法内核知识进行构建,同时又要根据不同语境进行拓展。本研究一方面实现了面向短语层次的语法知识抽取,从计量角度揭示了汉语短语构成的分布规律;另一方面对于中文信息处理中的短语识别、自动句法分析等研究提供短语基础知识支持,这些知识最终可应用于术语短语识别、自动标引、知识抽取、语义分析等研究。(阎秋娟)

AELⅠSC 3540-55-14(9)扬弃与超越:从信息用户到信息人/肖勇,张沅哲(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1):44-48.

文章首先对信息人概念予以了解读,并依据人性系统是由个性系统与社会性系统两大部分所组成之观点,剖析了信息人概念具有比信息用户概念更为丰富和深刻的人性蕴涵;然后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用信息人概念取代信息用户概念的意义,即信息人概念更适宜作为图书情报学基础理论建设的核

AELⅠSC 3541-55-14(9)信息分散下的信息行为——基于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跨学科研究的回顾/马翠嫦(中山大学图书馆馆员),曹树金(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1):60-72.

按照“理论基础、行为特征和应用改进”的研究框架,对国外图书情报学领域跨学科信息行为的眼部就经行综述。将“信息分散下的信息行为”作为该领域跨学科信息行为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从信息分散理论和文献计量学对信息分散的证明两方面说明信息分散理论的研究情况;从弱信息理论和行为、跨学科信息行为模型和信息偶遇三方面说明跨学科信息行为的研究情况。将跨学科信息行为的特征总结为:依赖人际渠道的信息获取;以知识融合和创造为目标的的研究合作和知识构建;具有群体差异性,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特性明显。从改进信息服务以及改进信息检索和信息系统两方面整理跨学科信息行为的应用研究。(闫东芳)

AELⅠSC 3542-55-14(9)当代情报学哲学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体系构建/王知津(南开大学商学院)等//情报学报,2014(2):116-129.

本文认为情报学哲学理论对于情报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马克思主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其对情报学研究的影响。再分析情报学哲学各流派观点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包括情报本体论、情报结构论、情报过程论、情报认识论、情报方法论和情报价值论的情报学哲学理论框架,并对该框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评价。(闫东芳)

AELⅠSC 3543-55-14(9)领域本体术语的抽取方法研究/张雷瀚(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网络文化与数字传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等//情报学报,2014(2):167-174.

文章提出一种多策略融合的领域术语抽取发放。分析领域术语的语法结构及统计特征,构造术语抽取的逆向词性规则和领域专用停用词表;利用PATTree术语抽取模型和C-value方法获取候选术语;借鉴TF-ⅠDF及参照语料对比思想,从单个文档和领域文档集两个层面计算术语领域度,并依据术语领域度的大小筛选得到领域术语。在经济类语料上的实验结果显示:领域术语的top-100、top-500和top-1500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4.00%、85.20%和78.47%,与baseline相比,分别提高了5%、4.8%和6.2%。(闫东芳)

AELⅠSC 3544-55-14(9)语义分析系统研究(Ⅱ)——史籍推理机制/董慧(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等//情报学报,2014(2):195-203.

语义推理是基于语义数据的知识发现的一种手段,本研究所构建的二十四史语义知识库中蕴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为通过应用语义推理技术发掘史籍资料中的潜在知识,以及进一步挖掘发现有价值的史籍知识打下了基础。文章分析了语义数据的逻辑蕴含推理、规则推理、SPⅠN和SPARQL查询推理等任务的实现过程,设计了提升推理效率的策略。语义推理的实现及提升推理效率的策略在语义分析系统中取得了较好的运行效果。为深入分析研究中华史籍创造了条件,也为基于语义数据的语义推理研究提供了借鉴。(闫东芳)

AELⅠSC 3545-55-14(9)语义分析系统研究(Ⅲ)——中华史籍语义分析系统实现/董慧(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等//情报学报,2014(2):204-214.

作为知识表达与组织的一种技术,语义技术具有强大的推理能力和共享与互操作特性。近十年来,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用语义技术开发信息系统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然而在历史文化领域,语义技术的深度应用还很缺乏。文章系统地论述了用语义技术搭建中华基本史籍分析平台的研究成果,从史籍资源的处理、应用系统的实现等角度对该平台的核心技术进行了阐述,并对系统中涉及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剖析,验证了语义技术在历史文献领域应用的可行性,为构建史籍语义分析系统探索了新思路。(闫东芳)

AELⅠSC 3546-55-14(9)各国竞争情报专业教育发展态势与特征分析/彭靖里(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等//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37(1):8-12.

文章介绍了SECⅠ的概念,简述了各国SECⅠ的发展概况及其主要类型和特征。并详细地介绍和分析了美国,日本,其他发达国家如法国、英国、瑞典等,发展中国家如巴西、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的SECⅠ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SECⅠ发展概况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台湾地区找到了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而大陆地区目前CⅠ教育发展与欧美国家等在学科领域、教学目标和内容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刘丹)

AELⅠSC 3547-55-14(9)论情报主导竞争/赵冰峰(北京和君咨询有限公司)//情报杂志,2014(1):1—5.

在情报主导下的经济组织将具有敏捷而充满智慧的经营特性,这种特性集中地表现在科技研发、市场营销和竞争战略三个方面。(1)科技情报主导组织的科技研发和创新,表现在:保护自己的战略性科技成果不外流不外漏;获取别人已经拥有而自身还不具备的战略性科技成果;阻止别人发展某种战略性科技成果的路线与基础。(2)商业情报主导经济组织的市场营销。市场战略的制定本身需要商业情报的调查和研究。(3)经济情报主导竞争战略。情报首先具有经营环境感知和预警功能,通过信息的扫描和收集,发现环境变化,并制定出预警策略;情报具有参谋作用,通过情报分析和情报设计,形成竞争决策方案,为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情报具有改造竞争环境功能,通过情报设计和情报行动,利用各种事物与关系,对竞争对手或者产业进行进攻或心概念、与主流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能接轨、能丰富和补充现有的体系化的人学研究;最后文章呼吁要在人学范畴背景下实现以信息人为逻辑起点的图书情报学基础理论的创新。(阎秋娟)防御,重组竞争格局。(闵星星)

AELⅠSC 3548-55-14(9)Intelligence视角下的美国情报学研究进展——以Studies inⅠntelligence解密文献为例/胡雅萍,潘彬彬(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情报杂志,2014(1):6-10,15.

文章以中央情报局的内部刊物《Studies inⅠntelligence》(情报研究)为文本研究对象,利用计量方法与内容分析对美国情报学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揭示了美国情报学研究的热点——情报理论研究、重点——情报历史研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a.研究内容方面,逐渐与国家战略相结合。b.研究视角从传统安全领域研究逐步转向非传统安全领域。C.情报资料来源,从传统战时谍报秘密手段,转向为公开源情报的搜集整理。d.情报研究方法趋向多元化,引入融合更多学科领域的分析方法,以便为我国情报学研究引入新的视角。(闵星星)

AELⅠSC 3549-55-14(9)试论国家情报体制的管理——基于美国情报界的考察/高金虎(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情报杂志,2014(2):1-5,9.

历史上出现过的三种类型的情报管理体制,即分散型、有限协调型、集中型。一个合理、完善的情报体制应该注意两个原则:一是适度归口,二是有限竞争。与9.11恐怖袭击前的情报管理体制相比,当今美国情报管理体制最大的变化是中央情报主任的取消和国家情报总监的设立,国家情报总监设立了一系列实体机构和任务主管,来协助他调控情报界的活动,设立任务主管是国家情报总监管理情报界的有效形式,它不是一个集中型的情报管理体制,离集中型体制还有一步之遥,并在实际运作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正确的选择是,国家情报总监应该摒弃具体的情报冗务,专心致志地扮演好情报界首席执行官的职责。(闵星星)

2-2013年间我国图书馆领域知识产权的研究状况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中国学术期刊

总库为数据源,采用信息计量学和社会网络的理论与方法,从论文年度分布、来源期刊分布、基于关键词的研究主题分析、高频被引论文及其知识基础分析等方面对获取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与评价,总结近十年国内图书馆领域知识产权研究主题,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出建议。(刘丹)

猜你喜欢
图书馆信息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图书馆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去图书馆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