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紫砂壶题字对其文化品味的提升

2014-02-12 18:51艾雅芝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4年10期
关键词:品茗文化底蕴诗作

艾雅芝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那独特而鲜明的个性不仅体现在茶叶的种植、采摘和焙制方法上,而且也体现在泡茶、品茗和优美的茶具制作上。作为品茶名器的紫砂壶,其制作过程更体现着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拓展。因此,我们有必要结合紫砂壶上的题字内容,探讨其对紫砂壶文化品味的提升。

在紫砂壶上题写与茶相关的古诗、对联,既是对传统茶文化的一种继承,又是对紫砂壶文化品味的一种提升过程:

首先,选取与饮茶相关的诗作提升紫砂壶的文化底蕴。

众所周知,苏轼是一位大文豪,不仅古文写得好,而且词作也具有清新的特点。他非常地喜欢饮茶,其所作《汲江煎茶》不仅写出自己对茶的喜爱,而且还记录了古人煎茶的方法。其诗作全文如下: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

如果紫砂壶的制作者能够把这首作品里的“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雕刻在茶壶上,那么,作者取“深清”,用“活火”,煎“香茗”的清闲而风雅,就可以通过紫砂壶上那节选的诗句,传递给紫砂壶的使用者。

在紫砂壶上雕刻相关的诗作虽然能够提升其文化底蕴,但因雕刻的面积有限,所以,在雕刻诗作的时候,需要我们细心地选择。唐朝的白居易是一位非常其名的品茗行家,他曾经写过一首这样的诗作: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麴尘。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在这首诗作中,作者不仅写出品茗的情趣,而且还写出他与朋友的深厚友谊,如何利用这首诗作来提升紫砂壶的文化底蕴呢?经过仔细的思考,我们可以通过“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这句诗作来体现饮茶的情趣。因为这句诗歌写出了饮茶人之间的友谊。

大诗人白居易还有一首与茶相关的诗作,原文如下:坐酌冷冷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皿,寄与爱茶人。这首名为《山泉煎茶有怀》的诗作,通过作者取水,煎茶的细致描绘,写出作者对茶的喜爱,特别是诗中最后一句“由持一皿,寄与爱茶人”更是把作者对茶的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是把爱茶人与爱茶人之间的那种品茶、爱茶的情感表现得细致入微。

其次,通过紫砂壶上的相关对联和典故,再现紫砂壶的文化底蕴。在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关许多经典的故事已浓缩于相关的对联之中,如果能够在紫砂壶的制作中,节选这样的对联并雕刻于其上,更能突出茶文化的历史魅力。

饮茶是种文化,从饮茶中悟出人生的哲理更是这种茶文化的精髓所在。有这样的一个与茶相关的对联: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无须花。

对联虽然篇幅短小,但其却蕴含着重要的人生哲理。这幅对联告诉我们饮茶人:醇香的茶也能像酒一样使饮用者陶醉,使饮用者着迷;意蕴深厚的书籍也能像那芳香的花儿一样使欣赏者有所收获,使欣赏者陶醉在那沁人肺腑的芳香中。

如果把这样的对联雕刻于紫砂壶上,不仅能使饮茶者重温茶文化的魅力,而且也能使饮茶者在品茗的过程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再如下边这幅与茶相关的对联,它不仅写出了煎茶时对水的讲究,而且还通过这种相关的讲究,突出了品茗人对人生的感悟:泉从石出情宜冽,茶自峰生味更圆。在这里,一句“泉从石出情宜冽”既写出了水在煎茶中的重要性,又从另一个层面诠释以古语中那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名言。

再如,下边这首杜耒的诗作《寒夜》,原文如下:寒夜客耒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这是首历史上咏茶诗的名作,历来为爱茶者称道。诗人在诗作中不仅写出了古代人民“以茶代酒”的民俗传统,而且也从另一个角度,为当代“酒驾”盛行现象提出了一个绝佳的解决方案。如果把这样的诗句雕刻在紫砂壶上,既能警示世人酒驾的危害,又能传承古老的民俗,可谓一举两得。

最后,通过上边的叙述可以让我们知道一个这样的道理,即古诗名句可以提升紫砂壶的文化底蕴。但是在利用古诗名句提升紫砂壶文化底蕴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雕刻的字体,一定要注意文字的布局与茶壶的形状。只有在雕刻中把这些因素综合考虑好,才能实现通过古诗提升紫砂壶文化底蕴的目的。

总之,茶文化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引人入胜的文化魅力。如何通过紫砂壶上的题字,既增添紫砂壶的文化底蕴,又传承古老的茶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紫砂壶制作者都应该给予关注的话题。

猜你喜欢
品茗文化底蕴诗作
品茗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岁月如歌 品茗知味
安溪寿星爱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