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还是“伤害”

2014-02-26 03:52王秀清
实践新课程 2013年12期
关键词:帮助助学金放学

王秀清

前些天,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以“伤人的助学金”为题,报道了一所学校让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按照学校的要求,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来诉说自己的家到底穷成什么样,由同学来进行评选,按照评选得票的高低来决定同学们都能够获得什么样等级的助学金。为了拿到助学金就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演讲,要自证贫穷,学校方面也一再说我们进行的不能说是演讲,是在班集体内部进行摸情况的一种方式。但是我们将心比心,如果换了我们,用这样的一种方式,站在讲台上跟同学们诉说自己的家庭贫困情况,我们又会怎么想呢?央视新闻和搜狐网一起进行的调查显示,有67.5%的人认为,这样的一种方式是当众揭伤疤,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由此我不禁想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这种“善意的伤害”确实屡见不鲜——

为了使某学困生的学习有所进步,老师特意安排他与全班成绩好的同学同桌,希望“以优带差”。结果,在优秀的同桌面前该生感觉到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无所适从,心理压力倍增,对学习反而失去了信心。

为教育犯错误的学生小刘,老师将他叫到办公室,苦口婆心地开导。面对其他老师异样的目光,这名同学顿时感觉到脸面全无,显得极其不耐烦。结果谈话后他依然我行我素,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为了帮助部分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放学后某老师点名请他们几个留下,老师愿意放弃休息给他们补补课。可学生学得并不起劲儿,因为这些同学觉得自己是被老师留下的,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抬不起头来。

凡此种种,教师可谓用心良苦,而学生却“不领情”。做为教师,如何才能摆脱这种教育尴尬的局面呢?我们还是先从上述现象说起。

对于某学困生的座位安排,教师不妨尊重学生本人的意见,给他一定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在此前提下再建议他选择与自己情投意合的成绩较好的同学同桌,并经常给他们以协调与指导,能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对学生小刘的教育,不应该在人多“耳”杂的教师办公室里进行,因为这样的谈话一般需要单独空间,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理;如果不方便,边走边聊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即使叫到办公室,也应让他坐下说话,而且教师要尽可能地心平气和,并认真倾听他的解释和想法。至于怎样让学生乐意补课,我们不妨看看一位老师的做法。这位老师事先找到那几名学生,将补课的打算告诉他们,并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确定补课的时间。这天放学前,教师满面笑容地对同学们说:“今天天色还早,如果哪些同学还想在教室里多复习一会儿功课,放学后可以主动留下。老师可是很愿意帮助你们哟!”话音刚落,班上几十双小手竟都举了起来。老师开始有些惊讶,随后诚恳地说:“由于时间关系,只能选几名同学留下来。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谁幸运地被我摸中了头谁就留下。”结果没被老师摸头的同学在一阵惋惜声中离开了教室。那几名学生当然被摸中了头,不过这次他们是自豪而愉快地让老师补课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心灵。”是啊,学生稚嫩的心灵就似露珠,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教师是播撒爱心的天使。教师应对学生倾满腔的爱,在学生生活、学习、成长中遇到困难或困惑的时候伸出爱的双手,帮他们一把,扶他们一下,使孩子们都能愉悦地生活,健康地成长。这无疑的确是教师爱心的体现。但是,教师的爱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体验到,就必须关注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如果教师的关心与帮助,有意无意中伤害了孩子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那还能称其为“爱”吗?所以,教师在通过各种形式扶持和帮助学生的时候,首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保护他们做人的尊严,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他们——而这正是孩子们成长、向上的原动力。这就需要我们这些为师者,能够想出更聪明,更智慧的办法,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人而异巧妙施助,使这些孩子在受助的同时真切地感觉受到自己与其他同学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都能“抬起头来走路”。只有这样,我们对学生的关爱与帮助才能真正促进其品德、智力和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以确实达到预期的帮助目标。

(作者单位:河北省武邑县职教中心)

责编/齐鲁青

猜你喜欢
帮助助学金放学
放学
放学歌
给予初中后进生更多的爱
现代教育技术与图书馆的关系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放学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