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教学实践

2014-02-26 03:52魏秀莲
实践新课程 2013年12期
关键词:反思性素质理念

魏秀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如何把新课改理念和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内化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对教师研究教材,处理教材和课堂上驾驭教材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换句话说,只有教师具备了在理解领会课改理念内涵和学科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并按照相关的要求研究处理教材的能力,才能在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有效地落实好“三个维度”的侧重点,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反之,毫无理论指导、理论支持和理论支撑的教学实践,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很困难的。

何为素质?理论上说,其内涵有三:一是指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二是指事物本来的性质;三是指完成某类活动所必须的基本条件。基于“素质”一词三方面含义的诠释,拙文所提及的教师素质重点是指教师完成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即:教师管理班级的能力,教育学生的艺术,相对稳定的文化知识功底,理解把握处理学科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和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等等。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形势下,针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无数实践,结合教师培训的实际,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素质在体现课改理念要求,执行课程标准上,仍有很大的差距,需加以着力提高。

教师培训工作的实践证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各种形式。就其基本途径而言,根据自己的体会和认识,笔者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对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和载体。

所谓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指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馈,同时,又是作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

为什么说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

实施新课改以来,为使教师尽快适应课改的需要,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业务培训部门应该说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和辅导。而培训后的实践表明,这些培训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影响,通常觉得把所谓的先进性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灌输给教师,就以为教师熟记了这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技巧,教师的素质就会明显提高,就能在日常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把这些理论性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其实不然,大量的实践证明,任何形式的培训,如果忽视教师主体能动作用的自我教育,就很难培养出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高素质的教师。

所谓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指作为教师主体的个人,自己对自己实施的教育。这个教育过程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是把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自我教育伴随着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发展可以使教师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教的转化,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自觉提高。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刻地反思,那么,不管其教令多长,经验多丰富,他的素质只会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尤其是那些年龄偏大,接受新事物能力差的教师更是如此。

所以说,要想提高教师的素质,就应该提倡如何搞好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促进自我教育。换言之,只有教师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一般说来,教师素质是指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知识功底,理论水平,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备课、讲课、辅导能力,教学技能,等等。而在这些素质中,教学理论水平是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

如前所述,在以往的教师素质提高培训中,培训者误认为对教师通过教学理论的专题培训,就会导致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或改善。倘若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在培训上不走出这个误区,培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走出这个培训误区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就是反思性教学实践。这是因为: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加以审视和分析,从而再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加以改进,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实效性,而这个过程就是教学理论的转化过程。例如:新课改理念提倡的教学中“要张扬个性化行为”这一要求。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学生在课堂上怎敢提出自己的学习建议。有的只能是服从或听从教师的说教,否则,轻者被视为破坏课堂纪律,重者扰乱教学秩序,肯定会受到批评。而新的课改理念对此提出的要求,就是希望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尤其是阅读教学,更为张扬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平台。

不能否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新的课改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意识已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受传统的教学理论的影响,教学中对新理念意义的体现和发现还存在着不足,表现突出的是,一些教师现代教学理论讲得头头是道,烂熟于心,但观察其具体教学实践,发现其教学行为与所讲的教学理论却相去甚远。因而,也就有了“穿新鞋走老路”,“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等一些个人认为较正确而普遍的评价与说法。所以说,利用反思性教学实践迫使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活动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并通过教师相互之间的观摩讨论,使教师看到或感到“说”与“做”之间的不一致,使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理论认识,增强内化效果,并在转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的转变

大量的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在学术上有一定研究成就的学者型教师可谓凤毛麟角,而以经验型居多。就教师素质而言,绝大多数教师具有的只是从事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以及一般的教学技能或教学经验,缺乏发现教育问题,探究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于是乎,教师的素质就显然不能适应课改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更不可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从理性的角度考虑,反思性教学实践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的转化。

四、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更是教师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

新的历史时期,课程改革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那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教什么,不知道怎样教”;“知道教什么,知道应该怎样教,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教的教师”根本不可能把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落到实处。因此,循环往复的反思性教学实践,能够促进教师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堪称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成功典范,他的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实际上就是一部教学实践的反思性总结。

(作者单位:吉林省桦甸市教师进修学校)

责编/张晓东

猜你喜欢
反思性素质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互联网+背景下高中数学反思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用心处事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
数学素质浅谈
现代陶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