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宗教文化的音声表述
——以《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中卷)为中心的考察

2014-03-08 23:24黄慧慧
关键词:音声儒教梅山

黄慧慧

[河南大学,开封 475001]

20世纪90年代初,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以曹本冶教授为代表发起了“中国传统仪式音乐研究计划”(2007年依托上海市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在上海音乐学院成立了“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该项目实施以来,在近20年的时间内,对香港及大陆的民间仪式音乐开展了系统化、全方位的考察与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本文所要评述的《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中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即是上述研究成果之一,该卷由五位中青年学者(吴凡、齐琨、赵书峰、刘嵘、杨赛)的研究论文组成,是对湖南省民间仪式音乐的一次集中的展示。综观全书的选题内容,有以下特点。

一、 该卷主要集中于对湖南省 民间仪式音乐的系统研究

湖南省悠久的历史文化语境孕育了很多较为复杂的民间信仰体系。对于它的系统整理与研究有助于拓展湖湘文化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近些年,学界对于湖南民间信仰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民俗学、民族学、宗教学等领域,而音乐学领域则很少引起关注,自2008年以来,几位中青年学者开始深入到湘中、湘南等地进行田野考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吴凡、齐琨[1]、赵书峰[2]等学者,他们对湘中地区(隆回、新化、安化、冷水江等)的师公教、民间道教等传统仪式音乐进行了考察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

尤其是几位学者如吴凡、赵书峰博士对湘中地区师公教仪式音乐的考察研究是一个热点。我们知道,师公教是湘中梅山文化①最重要的代表。它是一种似巫似道、糅合多种文化为一体的民间信仰,最能体现梅山文化的形态特征。因此,近些年来对它的宗教学、民俗学特质研究较多,对其仪式音乐的形态特征关注较少。所以,音乐学界参与其中,有助于对梅山文化的整体研究。目前对于梅山文化区域内的民间信仰体系的考察与关注多集中在民族学、宗教学、民俗学领域。当下,以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系陈子艾教授主持策划的科研课题“湘中宗教与乡土社会”,是对湘中地区的民间信仰体系进行的类似于集成式的记录与普查。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宗教学、民俗学等方面,缺乏音乐学的考察。因此,目前来看,有必要结合民族音乐学、音乐形态学的方法对湘中地区复杂的民间信仰仪式音乐进行系统考察,这样才能推动梅山文化的整体性研究。

该卷中的首篇文章为吴凡的《音声中的集体记忆——湘中冷水江地区太公仪式音乐调查报告》,文章主要集中于对师公教仪式中的“唱太公”、“抛牌”仪式音乐进行考察与描述。作者认为:“在这两类仪式之中,相对于上下句重复吟唱的旋律,或是其他参与构成仪式音声而言,作为‘音乐’构成三要素的‘行为’似乎更为重要。所有记忆都是凝结在音乐行为之中,聚焦于相互配合、共同执仪的一举一动里。”[3](P27)可以看出,吴文是对梅山文化中的宗教仪式音乐的考察做了一个有益的尝试。然而,不足之处是,由于受考察时间的限制,对于师公教中的其他仪式环节,作者没有观察到。因此,有必要对师公教仪式的其他环节做一个全程调查,对其音乐以及宗教象征内涵进行观照、比较,借以探求师公教仪式中某些环节与周围文化之关系问题。比如重点考察其中的“和梅山”仪式与其他少数民族梅山教(如瑶族梅山教)仪式之间的文化渊源关系。另外,在对师公教仪式音乐的整体分析与描述方面,力度显然不够。湘中师公教仪式音乐结构十分复杂,而且还有傩戏、民歌、说唱等之类的表演艺术。

众所周知,在南方传统文化的历史语境中,民间丧葬仪式大多以道教仪式为主,尤其是民间正一道文化在南方的民间丧葬仪式中尤为常见。该卷部分文章选取南方较为少见的儒教丧葬仪式做个案研究,意义价值重要。因为,目前对湖南儒教音乐的研究考察不多,最早见于20世纪60年代的《湖南音乐普查报告》[4]中对儒教音乐的描述与记录。相对师公教仪式音乐,儒教音乐的音声与乐器种类相对繁多,不但有打击乐,同时也有拉弦类乐器,如二胡等,以及吹管类乐器唢呐、竹笛等。在唱词方面,大多选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唱词,再结合本地传统的民间曲调进行改编。而且很多儒教仪式是与道教仪式一起进行的,尤其是儒教仪式音乐通常在道教丧葬仪式中起一个补充作用。不像道教仪式通常有执仪者主持法事,儒教音乐通常在仪式中起到一个补充道场音乐的作用。因此,对于儒教仪式音乐的研究有益于我们从整体上去观照儒教音乐与其他民间丧葬仪式音乐,以及与地方传统民间音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该卷中,收录了两篇关于上述问题的研究文章:齐琨的《天地共享的音声——湖南省湘阴县七龙村儒教丧葬仪式与音声表述研究》。作者认为,通过对七龙村儒教丧葬仪式中的27种音声元素进行组合,在不同仪节中形成有结构的多种多样音声段落,以泛用于神、鬼、人和专用于某类/位神、亡魂、某些人两类表述方式,达到对天地间神、鬼、人的 净白、超度、感化。[5](P144)目前来看,对民间丧葬仪式音乐的研究,多集中于对道场、佛教音乐的考察,而对儒教丧葬仪式音乐的研究不多,因此,该文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儒教仪式音乐的形貌特征以及与其他宗教仪式音乐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杨赛的《洞庭湖琓区佛教道场丧葬音乐仪式》描述了同一个丧葬仪式中的场景中儒释道三教合一现象。从宗教的核心文化特征来看,佛道宗教文化本身有很多不同之处,甚至存在根本的差异。尤其在宗教的核心理念方面存在着相互排斥之处。但是我们能看到在同一场丧葬仪式中佛道两种宗教仪式相融一体,这种文化现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湘中地区存在着儒教与道教相融的现象,即在一场丧葬仪式中有儒教、道教两种仪式存在,彼此之间既互相独立,又配合默契。这种儒释道仪式音乐相互融合的现象,是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状况以及当地的民俗文化现象密不可分的。然而,如何从宗教学的角度去说明这场丧葬仪式中三教合一的现象,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科研课题。另外,杨文缺乏深入的音乐分析。儒教仪式音乐的音乐特征以及乐器配置相对较为复杂,因此,对于其仪式音乐的分析描述,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整体上把握儒教仪式音乐的综合特征。同时对于考察当地的儒释道仪式音乐与其地方传统音乐之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另外,该卷收录了两篇文章:赵书峰的《湖南瑶传道教仪式音乐与梅山教的文化关系研究——以蓝山县瑶族“还家愿”与资兴市“祭祀梅山神”仪式音乐为例》、刘嵘的《土家族还愿仪式音声的比较研究》。前一篇是对湘南瑶族传统仪式——瑶族还家愿与梅山教仪式音乐的研究,文章中用大量的篇幅对瑶族《盘王歌》以及祭祀梅山狩猎神仪式音乐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后一篇涉及湘鄂土家族还愿仪式音乐的研究,是作者对湖南湘西的龙山土家族还土王愿以及桑植、湖北省鹤峰、宣恩县还傩愿仪式音乐的地域性的横向比较研究。

总之,“华中卷”中的五篇文章都涉及对湖南省民间仪式音乐的研究,它的出版发行是对湖南民间仪式音乐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二、涉及对少数民族梅山教 仪式音乐的深入研究

梅山教文化主要传播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它代表了以狩猎文化为主的一种民间信仰。目前,民族学、宗教学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多,如胡起望、张有隽、张泽洪、雅克·勒穆瓦纳等学者的研究,而音乐学界对其仪式音乐的研究很少,尤其是对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梅山教仪式音乐的研究文章甚少。目前看到的只有两篇文章主要集中于对瑶族梅山教音乐的研究。一是杨民康、吴宁华的《瑶族“还盘王愿”、“度戒”仪式音乐及其与梅山教的文化关系》,[6](P268-387)文章首次关注到瑶族梅山教仪式音乐,开启了对梅山教仪式音乐研究的序幕。二是赵书峰的《湖南瑶传道教仪式音乐与梅山教的文化关系研究——以蓝山县瑶族“还家愿”与资兴市“祭祀梅山神”仪式音乐为例》,作者主要考察分析了瑶族道教与梅山教宗教内涵及其音乐之关系问题,是一篇对瑶族道教与其梅山教仪式之关系进行深入探讨的文章。作者的研究主要建立在音乐形态学基础上,对瑶族道教仪式音乐与梅山教音乐的本体特征给予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这也是目前能够看到的首次对瑶族梅山教仪式音乐所做的分析研究。作者还对瑶族道教与其梅山教仪式及其音乐的关系做了相应考察,得出了以下结论:“瑶族梅山教是一种集道教信仰与瑶族原始信仰、始祖信仰、多神信仰为一体的复合型的仪式音乐文本。它代表瑶族先民在‘刀耕火种’生活状态下的一种极其原始的生活方式,是瑶族传统文化与道教文化‘濡化’、‘涵化’的结果。”[5](P217)该文对于引导与推动对包括瑶族在内的其他南方少数民族梅山教仪式音乐的研究具有积极的作用。当下,对瑶族梅山教仪式音乐考察研究的学者很少,多数人只关注其宗教文化层面,缺少对其音乐形态的考察。我们知道,瑶族梅山教仪式是一种典型的狩猎文化信仰。它的信仰、仪式和音乐与整个狩猎过程密不可分,由对瑶族的这一传统信仰的考察机会很少,有时候甚至很难完成田野考察,因此对瑶族梅山教仪式音乐的考察是一项相当困难的工作。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文化历史语境中的梅山教仪式音乐的系统考察研究,以及探求各少数民族梅山教系统中音乐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是一些亟待开展的课题。

三、该卷的研究范式基本是以音乐民族志的方式呈现的

音乐民族志是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对人类创造音乐活动的一种现场记述。其总体特征是一种描述与阐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音乐民族志研究个案的意义在于,它可以通过对仪式音乐活动现场文本的全程记录与细致描述,使读者全面感受到执仪者与信奉者、观众等现场的多维互动,建构仪式音乐文本的全过程。音乐民族志的写作方法也就是将仪式音乐的现场文本转换为“书面文本”的过程。当下,在中国民族音乐学界至今还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过多的仪式程序描述,使个案研究越来越“去音乐化”,甚至认为这种写作方法还不如交给作家来完成。笔者认为,音乐民族志研究是民族音乐学研究与文化人类学文本写作方式相互融合的结果,当下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不一定完全就是纯粹的音乐形态学研究,因此,运用音乐民族志的写作方式对仪式音乐活动的描述与阐释,其目的是为了更真实地再现执仪者建构仪式音乐文本的全过程,也就是典型的音乐人类学视野下的仪式音乐研究。

首先,重仪式音乐活动的描述。综观本卷作者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音乐民族志的方式呈现的。当下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大致的趋势多是侧重于音乐民族志的研究。只有通过这种研究方法,才能真正通过文化了解音乐、通过音乐体悟文化。因此,只有通过对其音乐文化的细致描述与阐释,才能真正洞察当地人真实的生活状况。只有通过对仪式音乐的描述与阐释,让读者深入细致地了解执仪者建构仪式音声的过程,以及观察仪式中信奉者与执仪者完成“人-神”互动的、抽象的仪式过程。如吴凡、齐琨、杨赛三位学者的文章,分别对三个仪式程序给予了细致的、全息性的全程描述,使读者有一种置身于当下仪式场景之感。

其次,既有仪式音乐活动的描述,又有音乐形态的深入分析研究。在对仪式音乐的分析描述方面,主要以赵书峰、刘嵘二位学者的文章为代表。尤其是前者的文章,作者结合音乐形态学方法,用大量的篇幅,对瑶族道教音乐与梅山教音乐的形态特征,以及两者音乐之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描述。刘嵘的《土家族还愿仪式音声的比较研究》,是作者对其博士论文《土家族梯玛巫祀仪式音乐研究》[7]的拓展研究。土家族还愿仪式音乐其实也就是土家族梯玛信仰中的仪式之一,它兼有巫道信仰相融合的成分。作者对土家族还愿仪式音声的本体特征及与本地的传统音乐之关系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

综观“华中卷”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湖南省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丰富的民间信仰值得民族音乐学界的深刻关注,尤其是对巫道相融、多元信仰同坛一体所折射出的宗教文化现象,有必要予以重点考察。本卷中的研究多是对某一信仰体系的个案研究(“点”的研究),缺少对某一个案中的地域性与跨地域性的横向比较研究(“面”的研究)。另外,本卷的选题面不够广泛,主要集中与对湖南省民间仪式音乐的考察研究,不能代表整个“华中”地理区域中的民间信仰体系。因此,有必要在以后的出版中,考虑增设“补卷”部分,以增加对“华中”区其他省份民间仪式音乐的研究。但 “华中卷”的出版,对于推动湖南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弥补湖湘文化的整体性研究。

参考文献:

[1]齐琨.仪式空间中的音声表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2]赵书峰.湖南瑶传道教音乐与梅山文化——以瑶族还家愿与梅山教仪式音乐的比较为例[D].中央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11.

[3]吴凡.音声中的集体记忆——湘中冷水江地区太公仪式音乐调查报告[A].刘红.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中卷)[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4]中国音乐研究所.湖南音乐普查报告[M].北京:音乐出版社,1960.

[5] 刘红.中国民间仪式音乐研究(华中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6] 杨民康,吴宁华.瑶族“还盘王愿”、“度戒”仪式音乐及其与梅山教的文化关系[A].曹本冶.中国民间信仰仪式音乐(华南卷)上册[C].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7]刘嵘.土家族梯玛巫祀仪式音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博士论文,2008.

猜你喜欢
音声儒教梅山
文化中的乐种研究
——评陈辉《浙东锣鼓:礼俗仪式的音声表达》
图书易学与儒教建构:喻国人思想研究
无声之声:明末清初政统与儒教中的女学
道统的宗教化:王启元儒教思想研究
梅山
鄂西民间手抄唱本音声符号“”考释
陶渊明“不解音声”是个伪命题
梅山情
“音声”之疑——质疑当下流行的一个音响概念
A List of Commonly Used Chinese Characters for Three Nations Jointly Iss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