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风骤雨撼病国 俊才憔悴苦艰辛
——清末滇中文化名人严天骥诗歌创作

2014-03-11 17:57赵锦华罗雅馨谭云华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诗人

赵锦华 罗雅馨 谭云华

(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玉溪 653100)

[文学]

高风骤雨撼病国 俊才憔悴苦艰辛
——清末滇中文化名人严天骥诗歌创作

赵锦华 罗雅馨 谭云华

(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玉溪 653100)

玉溪文化;严天骥;诗词;

诗歌彰显时代精神与人文风貌。清末滇中文化名人严天骥胸怀报国之志,经历了时代的洗礼、家国的伤痛、坎坷的仕途。《玉溪文征》收录其诗词凡125首,体现了他拳拳报国志、诚挚爱国情、郁郁不遇怨、绵绵思归情,风格尽显豪迈悲壮之风,立体呈现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风雨飘摇、历史演进给人们带来的强烈冲击,其措辞清新雅致,用典贴切别致,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人文情怀,为清代滇中、云南的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国诗词的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

中国诗歌史上文人骚客灿若星辰,诗人们以各具特色的风格激扬文字,意气与才思巧妙结合,透露心中各种难以名状的情怀。时代烙印赋予他们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精神气质,书写出迥异的佳作流芳百世,为人们所景仰和传诵。清末滇中文化名人严天骥便是如此。他胸怀报国之志,经历了时代的洗礼、家国的伤痛、坎坷的仕途,其诗词作品中体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报国之志、不遇之怨、思归之情,风格尽显豪迈之风,措辞清新雅致,情真意切。作为清朝晚期一位热血男儿,也作为一名文人墨客,严天骥为我们立体呈现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风雨飘摇、历史演进给人们带来的冲击,也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人文情怀,为清代滇中、云南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国诗词的发展增添了一抹亮色。

一、严天骥简介

严天骥(生卒年不详),字伯良,云南新兴(今玉溪)人,清光绪庚子(1900年)、辛丑(1901年)并称举人,官江西盐大使等职,师承杨高德①杨高德(1826~1900),字竹溪,云南太和(今大理市)人,白族,他生不逢时,颠沛流离,因与优伶为伍,醉辄佯狂,虽无惊天动地业绩,但教书育人,编演曲目,多有贡献,堪称名师和著名民间戏剧艺术家。,与弟严天骏②严天骏(1868~1927),严天骥二弟,字仲良,号仲叟,光绪辛卯举人,官湖北长阳县知县,有《长阳集》(未见)、《苍云阁文钞》(《滇文丛录》录10篇),《玉溪文征》录有《仲叟诗存》。为清末新兴翘楚,曾与冯汝骙③冯汝骙(?~1911年),字星岩,河南祥符县(今属开封市)人,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进士,曾任陕西布政使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江西巡抚,任内整顿税务,推行新政;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南昌新军起事响应,推举汝骙为都督,宣布独立,冯汝骙拒绝,于是被遣送离开省城。行至九江,汝骙服毒自尽。清廷谥忠愍。《清史稿》有传。同朝为官,宣统禁烟时期冯汝骙曾查处戒烟不力官员,上谕试用其为县丞,积极禁烟④邵鸿主编.清实录:江西资料汇编:下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1195.又参见:《宣统政纪》卷五,《清实录》第60册第105 -107页。,撰有《严伯良遗诗》(《滇诗丛录》录17首⑤玉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玉溪市志[M].中华书局,1993:942.又参见: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 1986年,第632-633页。),《玉溪文征》录125首。严天骥是清末云南滇中玉溪如数家珍的几位才俊之一,对其诗作的深入研究可以丰富云南文化,积聚玉溪文学宝库的精华,无论是对滇中文化、云南文化还是对祖国文化都具有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

二、严天骥的诗歌创作

艺术是人的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表现。艺术家们将自己的人生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撷英采华,用美来缔造艺术,处处流淌着墨韵书香,给人以证据丰富而又实在的魄力,从而触动人们微妙的心灵共鸣。严天骥一生,时值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矛盾和民族危机,国势日衰,流水落花,好景难再,不禁凄然相问,潸然泪下。制度的弊端性和人们旧时的习惯限制了读书人的思维,在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时显得异常的盲目、迟疑、踟蹰和保守,同时政治的黑暗,使得诸多有识之士空有满腹经纶却有志难酬。而大众的惶恐和自发的排外情绪,渴望回归恬淡的田园生活,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等,这些都给诗人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素材。

《玉溪文征》收严天骥词8首,诗117首,其中有86首七言诗,31首五言诗。其诗歌按照题材划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写景抒情

追求“情与境会,意与象偕”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最高境界,自古诗人、词人在创作中总在追求一种“言外之意”的艺术境界,严天骥也不例外。《玉溪文征》收录严天骥的诗中,游山观景、登楼晚眺、寻幽觅静的内容随处可见,诗人或独行或与友人携伴相游,走近自然感悟人生,冀望回归灵魂的栖息地。其笔下奇峰异石、密林幽谷、古刹暮鼓、夕阳雄楼各色景致描写细致、别样,祖国山河雄奇多姿,色彩绚丽,饱含诗人道不尽的喜爱。

山水美景,彰显河山魅影 历代山水佳作多如李白神游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旷达写意,或如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的细微、清丽与隽永。严天骥笔下无奇绝山水,多于平常视角中显新奇,汇聚春秋冬夏万千风景,以传统意象而续写千古情怀。春韵犹存,寄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其笔下,春景皆和谐美好,斑斓绚丽,对春的喜爱溢于言表。如:

倚栏人隔雾冥冥,/絮点纷纷欲化萍。/江上波光楼上白,/池中柳色雨中青。/依簷瀑布侵书幌,/绕郭春山作画屏。/赌酒客来输一笑,/何妨也号醉翁亭。(《衙斋春兴》)

“絮点纷纷欲化萍”可谓动静结合,作为“对诗歌中动态性的描写”的动态意象“白”、“青”和“对诗歌中静态性的描写”①陈植锷.诗歌意象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8.的静态意象“波光”、“柳色”的结合,作者将江水粼粼的波光与雨中池塘的动景和楼台的白亮和柳色的青绿、柳絮的纷纷飘落描绘得相得益彰,别有趣味。后面一句更是大胆运用拟人和比喻修辞,把瀑布“侵书幌”,绕城的青山“作画屏”,可谓是大气之笔。他以乐景写哀愁的传奇手法把诗作的情致上升到个人对春的一种特殊情感,把自己从伤感的浮沉身世融入对乐春的陶醉之中,身似浮云轻似燕一般。诗的末一句“赌酒客来输一笑,何妨也号醉翁亭”便是他的旷达写意,抒发其对欧阳修所描述的山林赏玩宴饮的喜爱,表现了他对欧阳修的人格魅力的追求。夏日炎炎,易生烦躁,然严天骥诗中的夏季却另辟蹊径——心静自然凉。如:

岩泉浑讶雨声来,/长日阴晴冷翠苔。/钟磬音和楼外转,/海棠花压石头开。/莲花妙谛清凉界,/水月空明法象台。/借得僧房聊小住,/卧游诗思绝尘埃。(《息鹤禅避暑二首》其一)

雨声、连日阴晴、佛寺钟磬,几个意象的组合,已然给酷热难耐的炎炎夏日带来阵阵清凉,莲花、水月、僧房静思让诗人所处之境、心境更加趋于澄明、宁静、出尘绝世。文人墨客,特别是身处官场的清廉志士都喜欢以莲自比,严天骥也甚爱莲。一句“莲花妙谛清凉界”,让酷热的暑意荡然无存,不难看到诗人对莲花的喜爱与高扬,亦可看到诗人的坚定信念及寄望乱世为官的仕子们能够以身作则,传承莲的高洁品性。境由心生,正是诗人心存对国家、百姓无私的大爱,方能在追名逐利、为个人利益甚而出卖国家利益的浮躁、浑浊、昏乱的官场、现世,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的莲花般保存永远的芳菲,清雅、高洁傲立于世,心存净土,静心思考,踏实做事,万古流芳。严天骥作为身处乱世、官场浑浊的仕人,同样拥有像莲花一样的高尚情操。

秋意凄苍,道尽无限沧桑。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展现秋的萧瑟、肃穆是意蕴不绝的,秋景历来都以这样的姿态浮世,诗人内心的苍凉感写尽了秋天本性。严天骥深得其意,并一改古人传统写意,把秋的“新味”展现在读者面前。如《秋初晚眺》:

省识新秋味,/疏桐摇晚天。/斜阳鸦背影,/荒驿马头烟。/微雨洗青竹,/野风吹白莲。/悲吟怀老杜,/祗觉意缠绵。(《秋初晚眺》)

“疏钟”、“斜阳”映“晚天”,乌鸦、荒驿、青烟都是孤寂的化身,使得秋天傍晚的气氛倍显苍凉,甚至有些阴冷,这正是诗人内心孤寂惆怅、悲凉凄冷的心境,官场的动荡,壮志难酬,数十载白驹过隙鬓花白,面对此时此景,感同身受杜甫的情怀。在他的心中,微雨、青竹、野风和白莲都那么的高尚,对比手法的运用,倍显名节之重,归隐意绵绵。诗人用身边细微事物来传达自己为官生涯的惆怅与无奈,此时眼中的秋景是内心心境的外在寄托,苍凉感充满他的生活,他愤世嫉俗的心境便了然于心了。

冬日凛冽,世态炎凉寒彻骨。纵观诗篇,“寒”字意味深长地刻画出冬日下诗人描绘的景语。朔风凛冽,江水滔滔,冷眼看尽冬日诸景,“入夜朔风寒,重衾苦不热”(《雪霁晚眺》),连厚重的衾衣都不能让自己暖和,清江水结冰了,崇山峻岭也积满了雪;“孤舟钓客稀,野径人踪灭”(《次哦松晓起望诸山薄雪》),野外垂钓的渔翁踪迹少了,这样的寒气逼人却是“梦冷冰天忘世味”(《和哦松冬日过山家题壁韵》)。“十年壮士空磨剑,五斗先生懒折腰。”(《和柚斧踯躅元韵》)这个炎凉的世态,早已让自己失去斗志,面对昏庸无能的统治者,只愿“探梅”以寻得内心的平静。在这样混杂的年代,人民生活水深火热,而为官者为求自保,阿谀奉承,这样的世态就如冬日般让人心寒,刺骨之痛难耐,梅花在万花俱衰的时节不畏凌寒独自怒放的精神在诗人笔下的意义是重大的。

诗人将自己无限的真挚感情融入到自然景物的描写之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景物在诗人眼中早已充满了感情,在诗人的笔下更加韵味十足,成为诗人表情达意的寄托。而多种意象的运用,又使得诗人的感情得到进一步地升华,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田园意趣,绘安居乐业夙愿 虽为晚清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边疆诗人,但诗风词韵尽显陶潜遗风,傲骨挺立,宁可“独钓寒江雪”,亦不攀权附贵,在世俗的浑噩中秉持内心的清幽与高洁。而且,对田家人民无拘无束的恬淡生活场景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心系民生、关心百姓的热诚,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志愿。

“烟村四五家,绿林藏野屋。”(《和哦松沿长阳县沿山行二三里元韵》)诗中对农家生活与世隔绝的隐逸描写极为灵活,一个“藏”字刻画的不仅是对村社清幽环境的赞美,更是本人隐居的意愿写照。碧苔、乱峰、晨晖、甘泉、蔬菜、豆麦绿,一副多么色彩明丽的田园风光图,加之田家人民勤奋耕作,自给自足的乐趣场景,和谐而美满,这样闲适的田园生活与他“拘促”的仕途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霁雪新晴漾麦苗,傍花随柳路忘遥。江鸣碧玉将城绕,座列青山举酒邀。小市村童张虎戏,谁家少妇隔江桥。何妨乘兴相追逐,听取流莺百转骄。”(《闲眺和哦松韵》)这些对田家生活趣味横生的描绘,表现的是诗人在浊世中寄居田园的向往,他希望人民能够真正的有这样愉悦的生活,也希望能够脱离险恶官场,像陶潜一样能够返回自然陇亩。“闲情彭泽渊明赋”(《闲眺和哦松韵二首》),可以说,这是他关心人民的表现并希望人民能够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望。正是对现实的厌恶,其笔下多提及诸如陶渊明、杜甫等心系百姓、品性高洁的豪客,希望自己也能追随他们的脚步,不求名留千古,只求内心的高洁志向而不为乱世所沾染。“羡煞孤山林处士,梅妻鹤子乐家庭。”(《次冬晴晓望原韵》)诗中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渴望与选择,可终究身处内忧外患时,严天骥力难做到纯粹避世归园。如:

一声长啸楚天哀,宝剑沉沙锷已苔。难把雄心挥落日,徒携诗卷渡江来。(《酬哦松题拙集元韵二首》之一)一曲讴歌播管弦,手拈红豆擘蛮笺。琵琶弟子今犹在,且把临川当辋川。(《酬哦松题拙集元韵二首》之二)

辋川,王维曾经在这里隐居,王维40岁时候做了左补阙,是年他开始迷恋山水,来往于朝廷与辋川之间。朝廷的险恶,伤害着他的心;辋川的美妙,却给他的心以慰藉。他既做官吏,又当隐士,往返于人类斗争与自然情调的两极。严天骥哀啸九天、宝剑沉沙与剑刃长苔,“难把雄心挥落日”,抑郁、壮志难酬,朝廷给予他的是无尽的无法言喻的伤痛。“且把临川当辋川”,王维的处事方式对于无奈、思归不得、为尘世所烦的严天骥亦是一种积极的效仿榜样,丝竹、新曲是他慰藉心灵的良方、继续关注民生的动力。

“古人云:‘行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之谓也。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①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317.他用心灵书写秀美的河山,颂扬自然之美,享受山川给自己带来的快慰,诗中松、竹、菊、荷、鹤、鸠、鸾凤、鸦、鹊,俨然是他的化身,他在山水中寻觅那些早已遗失的气节和风骨。《呈罗四峰观察》一诗,他用豪放笔触描绘的挺拔秀丽山姿,无不映射出诗人胸襟的广阔,他喜欢像云一样自由飘荡,看遍天下美景,游遍天下奇境,诗歌极具“闲看门前花开花落”闲情逸致。然再优美奇异宁静的广阔山川原野也终究平静不了严天骥澎湃的内心,感怀乱世浮沉、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浓或淡、或含蓄或直白地始终充斥在他的诗篇中,读来让人压抑不止内心的激动,随其一起感慨唏嘘。

2.吟咏怀抱

严天骥咏怀诗有相当的比重,多是借助即景记事和与挚友出游赏玩的诗作来吟咏怀抱,始终以古人先贤的心境来自比,在无形中以事寓景,通过具体的事件来直抒胸臆。如果细细品味,总能寻觅到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人面对困境时坚强、洒脱的身影。

怀乡思亲,感悟人生 思乡念里是羁旅客居之人特殊的情怀,古人常借明月、山川抒写自己人生轨迹下不同的情感升华,从而表达对故里的特殊感情和对亲人的眷念,渴望安宁的生活,这类诗在诗人笔下往往缠绵柔绕、动恻心扉。清淡平和的严天骥则多是借助塞外的春寒阴冷的环境,期盼着返回故里,从对亲人的思念之中得到些许宽慰。如:

天气冷于冰,/月光明如画。/仰天望明月,/寒风吹满袖。/月光圆复缺,/对月心凄切。/悠悠客子心,/此恨向谁雪。(《冬夜望月有怀》)

憔悴天涯泪满巾,/茫茫身世苦艰辛。/亦知道蹇才何取,/始信书多难免贫。/明镜有花空色相,/佛门无果证缘因。/回头岸是仙源近,/莫向渔郎再问津。(《感怀》)

远离家乡出仕为官,虽满腹经纶、满怀报国豪情,终是“一官鸡肋鬓星星”(《酬胡松垓广文》)、“慷慨十年常作客”(《重九鹤楼雅集次屏凤元韵》)。天寒地冻,冷风冽冽,月光明澈,凄清的环境,只能平添忧思,徒增伤感,感同身受游子对故乡的情切,更加渴望回归故里。世风日下,仕途艰辛,他甚至觉着写书信回家都是一种奢侈,真是“悠悠客子心,此恨向谁雪?”

送友赠别,寻求心灵的契合 于情于景,这类诗歌表面上是书写诗人对友人无限思念的忧愁与不舍,然而潜藏的更是晚清丰富而深刻的社会现实,让诗人感时伤逝。他的诗作中出现的很多意象都是用来自比,或者用来描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友人,其中极具韵味便是三样道具——酒(出现44处)、琴(5处)、(刀)剑(13处)。

酒,承载着诗人无以言表的喜怒哀乐。“百里河山增气象,一时诗酒足豪情”(《次仲弟新晴喜成韵》,可见其豪情万丈、洒脱不羁、气薄云天;“花间数杯酒,身外满床书”(《感事集唐句三首》),“诗酒生涯付钓舟”(《重九鹤楼雅集次屏凤元韵》),可见其清雅闲适、冲淡平和、浪漫潇洒;“酒痕狼籍透重衣”(《和哦松衙斋春兴》),“酒肠欲满奈愁何”(《酬芹荪仍用仲弟韵》),“满胸心事酒难消”(《和柚斧踯躅元韵》),可见其愁肠百结无从解、借酒浇愁愁更愁,无奈江山虽多姿终究日衰落,凭栏愁吟浊世难处与高洁难保。无论豪饮、慢酌、酩酊大醉,说来终究是万斛酒万斛愁,区别无非在于是否敢于直面自己的真情实感。

(刀)剑,隐寄着诗人喷薄的报国热情与志向。(刀)剑的功用、(刀)剑的历史、与(刀)剑有关的故事,使得宝剑在历史长河中不再仅仅是最古老的兵器之一,而沉淀为寄寓着丰富情感的意象,异彩纷呈,熠熠生辉:或是侠士、将士杀敌报国的有力武器,或是忠君爱国、勇往无前、气势磅礴的勇士化身,或是志士渴望建立盖世功业的志向象征,或是雄杰叱咤风云、挥剑斩敌寇、执剑除内贼的气韵化身。严天骥诗中的宝剑便具有这样丰富的意蕴,“豪客雄心藏剑匣,何人乐府唱刀环”(《漫兴与何远丞明经》)、“十年壮士空磨剑,五斗先生懒折腰”(《和柚斧踟蹰元韵》)、“看剑饮杯缘底事,錬诗未就且长吟”(《次包柚斧和郭百迟孝廉夜坐元玉》)、“微官翻恨成疣赘,肯负弓刀旧日心”(《老桂轩为秦总戎》)、“对酒高歌孤剑在,出门一笑大江奔”(《闲门次哦松韵》之二)等,诗中的刀剑是他功业梦想的寄托、能力才干的化身,这些刀剑无论曾经怎样雄奇锐利、光芒四溢,最终或是藏匣,或是沉沙,或是高悬,或是长苔,都逃不了一个结局——无用武之地,没有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其间昭示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无言感伤。

琴,既寄寓诗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更呈现诗人渴望施展才能、建功立业却终究不得的慷慨悲音美质。“阳春白雪此高歌,琴剑天涯气骨磨”(《酬辛湄寄怀元韵》)、“西风萧瑟逼清寒,怀抱琵琶泪暗弹”(《遣怀三首》之一)“香满蟾宫人醉月,风清虎帐夜弹琴。微官翻恨成疣赘,肯负弓刀旧日心”(《老桂轩为秦总戎》)等,清和淡雅的“琴”却终是与“气骨磨”、“泪暗弹”、“恨”等令人无限伤感的境界相伴,当真曲高和寡,无奈至极。

其他还有对鵰的大气磅礴之志的描绘——“鵰盘大漠风沙日,马踏寒关塞草秋”(《赠哦松》);对菊花重阳佳节思亲恋友的深情——“天教雅会集名流,佳节重阳醉菊秋”(《重九鹤楼雅集次屏风元韵》)、“数樽菊酒秋容淡,三叠骊歌别恨牵”(《十七日饼痕辛湄农耜芹荪邀余兄弟及哦松于富兴楼饯行辛湄以诗——赠别卽次元韵留别诸公》);对鸿雁、练鹊眷恋故里相思之情的流露——“留瓜鸿飞千里远,恋巢鹪借一枝寒”(《雪霁晚眺》),等等。这些赠与友人或离别、或怀念的诗作,是诗人对志同道合的友人的感情倾诉。在这样的世道,他远走他乡,唯一能够诉说胸怀之事的对象就只有朋友,他们与自己有同样的心境与追求,现实的残酷让他们无可奈何,走投无路,便只能在书画中空谈报国之志,抒发抑郁之情。

咏史怀古,感怀岁月蹉跎的忧愤与无奈 这类诗作素来以描写历史史实和人物来表达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见解,寄托诗人对现世的期愿与渴望。严天骥《杂感》组诗,借用“陶朱致富”、“卞和献玉”、“伯乐选马”、“鱼目混珠”等诸多典故来喻写自己的仕途,自比飞燕、鸾凤、鸿鹄和千里马,把无尽的“志士良多苦”诉诸世人,感叹时势变迁、有才不如无才、穷途遭白眼、人才流失、志士的无奈与惆怅,(卞和)“不炫希世珍,安有毁伤辱”(《杂感》之二),对社会的失望,几近消极待世。《题胡石广海上鸳词》中“盗国盗家为一盗,休将成败论英雄。帝王将相原无种,多在深山大泽中”的呐喊式抒写,不可谓不大胆直白,让人不禁联想到陈胜、吴广、楚霸王等等,虽败仍英雄,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相对于那“一盗”,诗人认为救国救家的人竟然“多在深山大泽中”。可见诗人不仅敢于直面惨淡的现世,更清醒的认识到政府、上位们的本质,不再抱任何幻想。“熊梦虚前席,羊裘老异才”(《子陵钓台》),对姜尚、百里奚胸怀旷世奇才、得遇贤君并施展才华建宏伟功业的钦羡之情溢于言表,对历史人物的颂扬,亦是对统治者昏庸无能的针砭。而在“破碎河山无净土,苍茫身世独登楼。狂奴故态今犹昔,烛剪巴山夜雨秋”(《感怀》)诗中,诗人面对晚清河山破碎局面,以“狂奴”自诩,彰显爱国志士殷切盼望统治者能够放手一搏、抵抗列强、保卫河山的壮志豪情。

咏物述志,树立高标人格 “梅以花贵自战国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梅花》)、“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红梅》)等,古今圣贤志士对梅花凌寒绽放、特立独行情有独钟,心怡、赞颂不胜枚举。严天骥也有慧笔,“一枝浓艳逼清寒,掩映红光透玉栏。名士风流花下醉,美人颜色雪中看。云霞衣披神仙眷,鼎鼐羹调宰相餐。春满赤城杯进紫,真教凡骨换金丹。”梅花的娇媚姿态与严酷环境的对比,使其傲骨、高洁情操跃然纸上,对梅的吟咏颇具风格,诗人的情怀与追求亦不言而喻。

三、结 语

细品茗,严天骥诗词恰似一壶刚刚沏好、馨香深长香茶,沁人心脾、奥妙不绝于心——“乐住山林,志求寂静”可与王维媲美;“诗酒人生,琴剑天下”堪比李白情韵;“忧虑国家,同情百姓”可与杜甫同日。他的诗词凝聚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流露的更是他萦绕心头的丝丝情怀,清新淡雅,质朴纯真,意韵深远,汇聚和传承了我国诗歌传统的民族特色和人文情怀,沿袭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现实性、时代性、音乐性与格律性。其冲淡平和的田园诗风、豪迈旷远的山水写意,或雄浑豪放,或沉郁悲慨,或俊爽冲淡,或旷达工丽,或直率含蓄,或自然清幽,或绚烂明快,用典、比喻、拟人、借用等多种手法的共同使用,使得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思完全融合在一起,尽显其高远、淡泊、心系民生等情怀,体现出诗人蔑视权贵、不愿与当局同流合污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追求的思想。其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厚的文学素养,为读者创造出身临其境之感,其诗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严天骥诗歌还贵在真。艺术的真,源于感情的真;感情的真,源于其立身行事的主张和真朴作风。严天骥深处跌宕的清朝晚期,国家日益衰落,西方列强入侵,统治集团内部尖锐的斗争和混乱的社会秩序导致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诗人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有着深重的责任感、使命感,其诗歌多层、立体彰显对时代的关注、对现实社会的关切。有志之士在政治黑暗、满目疮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虽满心伤痛,终是空有报国之志却无能为力。壮志难酬始终牵制影响着严天骥的生活,以至于几十年仍然官居原职。虽然他不满当时的社会政治,作为当时江西盐大使,他仍能坚守本职,清正廉洁,为民服务;当他走上仕途,身不由己,有家难归时,仍不忘关怀家乡,关心故土民情;当故乡发生旱情时,他诗中对雨的特殊情感便可见证一斑;当滇云起兵祸时,他首先对家乡英勇抗敌的豪杰予以颂扬,对故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自己却无能为力表示痛苦万分,感慨政治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一朝烽火警狼烟,六诏安危谁手定。天教回鹘肆猖狂,虎视耽耽孰敢当。承平日久不知战,央央白旆遍滇疆。当时大吏土木偶,粉饰升平妄战守”(《奋武行挽张南金镕》),这是他的旗帜鲜明的呐喊与毫不隐晦的批判。他的一生深怀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情怀,秉持着中国古典诗歌中所兼有的“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出了人民的痛苦、争斗和希望,反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反对外族的压迫……它反映了时代,反映了时代的矛盾,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性。甚者无论赏花观景、题画咏物,严天骥诗皆俨然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敢于直陈眼所观、心所想,世事的衰微、百姓的艰辛、书生的踟蹰与报国无门皆真实可感、历历在目。这也是严天骥诗词最为可贵、最具历史价值之处。诗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虽书生救国无力空遗恨,但他始终秉承最初的那份坚贞,用手中的笔抒怀惆怅、述志陈情,时而豪放,时而哀婉,时而悲壮,时而沉郁,永不停息声声呐喊,给后学留下诸多作品,为人榜样,为时代、家乡的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向世人彰显了生生不息的云南、滇中人特有的气节和云南、滇中人身处困境却矢志不移、坚忍不拔形象。

[1]《云南辞典》编辑委员会.云南辞典[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2]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玉溪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玉溪玉溪文史资料[M].玉溪市印刷厂(内部发行),1991.

[4]玉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玉溪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3.

Nobly Lamenting over the Tumbling Nation under Great Personal Suffering:The Poetic Writings of Yan Tianji,a Great Scholar of Central Yunn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ZHAO Jinhua LUO Yaxin TAN Yunhua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Yunnan 653100)

Yuxi culture;Yan Tianji;poetry

The spirit of the age and the features of its people and culture are carved in its poetry.Yan Tianji was an important patriotic scholar of Central Yunna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He experienced the baptism of his times,endured the adversities of his family and country,and survived his lumpy official career.He wrote poetry and 125 poems under his name were collected in Yuxi Literature Anthology.Patriotic passions,loyalty to the state,and unfading nostalgia permeate these poems in heroic but tragic style,vividly betraying the tremendous shocks brought to the people by a country that was collapsing.His diction was fresh and elegant,with proper allusions used in unique context,revealing considerable literary accomplishments and profound humanistic concerns of the poet.His works add a ray of bright light to the Chinese poetry.

赵锦华,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文献学、汉语史研究工作。

I207.22

A

1009-9506(2014)05-0032-07

2014年3月6日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2011Z096),云南省高校古委会基金。

罗雅馨,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滇中文化保护与研究工作。谭云华,副教授,主要从事文献学、古代文学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诗人
访谈:和诗人一起进入诗歌的梦
诗人的书画
诗人的书画
最帅的诗人
“诗人”老爸
愤怒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