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①

2014-03-11 08:34胡电喜杨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意识大学生文化

胡电喜杨 光

(1.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2.玉溪师范学院校团委,云南玉溪 653100)

[教育教学]

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①

胡电喜1杨 光2

(1.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2.玉溪师范学院校团委,云南玉溪 653100)

创业管理;文化视域;创业意识

目前,大学生创业主体不多、成功率低、层次不高等问题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薄弱息息相关,而创业文化与氛围的滞后无疑是造成学生创业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为此,反思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的文化因素,革新家庭文化氛围,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强化大学创业文化发展,加大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力度,可为其成功创业奠定扎实文化基础。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的客观需要,是破解就业难题的现实选择。创业意识是创业活动的最初动力,体现了主体的价值理念,表现为理解创业、认可创业、支持创业、积极创业的行为取向。针对最具创新、创业潜力之一的大学生群体开展创业意识教育,是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人才的必备环节。德鲁克曾指出:“今天真正占主导地位的资源以及绝对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要素,既不是资本,也不是土地和劳动,而是文化。”②陈敏.构建大学创业文化[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65.鉴于此,本文从文化视域这一切入点探索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创新性策略。

一、创业教育、创业意识与创业文化

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其重心并非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目前,创业教育正由过去主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的就业教育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即首先需要实施创业意识、创业兴趣的熏陶和引导,接着进行创业基础理论的学习,最后是创业技能的训练。创业意识是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所引发的创业动机、创业志向和创业愿望,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出发点与内驱力。大学生是否创业、创业的方式等均受创业意识的影响,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基础任务就是帮助他们树立创业意识。这是因为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创业意识决定和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和行为。

创业文化是关于创业意识形态、知识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精神风貌、文化氛围和制度体系,是体现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意识和行为方式的文化范畴,是一种与创业有关的特定群体心理素质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氛围。①施险峰.试论当前大学创业文化的建设[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5):28.借助创业文化的移植和嫁接,能够为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赢取独特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才华与创业意识,促进大学生实现由“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跨越。

二、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的文化因素反思

据调查,我国大学生创业主体不多、成功率低、层次不高等问题与创业意识的薄弱息息相关,然而创业文化与氛围的滞后无疑是影响创业意识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如下:

1.家庭教育观念的负面影响

家庭是子女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因其先导性、感染性、针对性、终身性、个别性等特点在众多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家庭教育受“以家为本、亲情至上”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较深,出于“为了孩子、关心孩子”的主观目的,家长经常“超载”的教育责任心容易吞噬孩子的独立性与批判性。家长对于创业的态度往往干扰子女的职业发展规划,他们认为大学生要以学习为重或以稳定就业为主,倾向于追求舒适和稳定的职业选择,而不太支持甚至极其反对儿女参与创业活动,难以给予大学生创业精神与智力的支持。甚至有些家长纵容子女的非就业行为,宁愿提供“啃老式”的经济援助,也不鼓励孩子尝试创业。另外,许多独生子女大学生从小生活在溺爱的环境氛围中,缺乏磨练,依赖性较强、自主性和独立性差,往往不愿意承担自主创业的风险和艰辛,甚至将找工作的重任寄托于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在传统社会结构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交织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多效仿前人和听从父母的规划,以个人利益的稳定作为自己就业的取向,而不是把创业当成职业生涯中的一种长远目标,仅有极少数大学生在正常就业失败后才被迫选择创业,可谓是无奈之举。由于自主创业的准备不足,当大学生真正实施创业时非常容易出现创业意识消极被动、创业风险认识不够、创业条件缺失、抗挫折能力薄弱等问题,以致于一旦遭遇挫折就会情绪低落或者丧失信心,甚至导致创业终结。

2.社会文化环境的不良误导

“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和传统文化残留的清心寡欲、求稳怕变、畏惧竞争、甘于清贫、安于现状等消极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从业文化与创业文化对立的社会心理和环境。知识精英阶层的意识形态反映了社会文化归属心理的主流,也深刻地影响着校内大学生的职业心态和人生定位——求安稳、求地位、求名分,这显然与创业教育的文化精髓是背道而驰的。②周春芬,金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困境与超越[J].教育与职业,2012(12):96.目前,虽然创业成功的个案较多,但是并没有根本改变大学毕业后应该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任职或大公司工作的看法。另外,社会上普遍盛行“以成败论英雄”的评判标准,往往给予创业成功者称赞,而对于失败者则宽容不够,潜意识里认为大学生创业为非正经的就业之道,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特思维的发展,导致部分大学生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和进取精神差,缺乏强烈的创业欲望和个性意识。为此,即便是有意向选择创业的大学生也承受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不敢贸然推进正常的创业梦想。最后,我国整体的市场文化发育尚不成熟,社会诚信意识依然淡薄,各种违法、违规经营和商业欺诈行为屡见不鲜,而多数大学生一直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庇护下,短期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这也为涉世未深、思想比较单纯、缺乏商场历练的大学生创业者带来潜在经营隐患,间接影响了创业意识的塑造。

而在西方社会,古希腊时代的商业文明就比较发达,工业革命以后,市场经济逐渐成熟,创业成为商业社会的主流价值。例如,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创新、与众不同的国度,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创业文化基础,有91%的人认为自主创业是令人尊敬的工作,而中国却十分缺乏创业的社会文化底蕴。2011年,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报告显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产业环境占据绝对优势,这三大区域共有14个城市入选前20强,这也说明我国的创业文化大环境还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可见,社会文化及其价值观影响创新主体的创业意愿和行为,那么全社会应该承担营造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创业文化环境的责任,这是社会发展软实力的综合体现和创业发展的基础文化。

3.高校创业文化的弱化

目前,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创业教育,然而大学校园的创业文化尚未成为一种稳定、主导的文化元素,崇尚创业、扶持创业、宽容创业失败、鼓励自主创业的氛围和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进一步加快创业文化建设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高校作为知识、文化的传承机构,其校园创业文化也受传统文化烙印的束缚,最终表现为受重视程度不高、投入资源太少、师生参与程度低、实践环节薄弱、缺乏系统性与层次性,甚至保持质疑的态度。有些高校至今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当地的行业协会、各类科技园、银行投资机构、科技中介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社会资源的对接也不够充分,难以发挥合力效应;还有些高校的创业教育仅停留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层面上,定位在“企业家速成”,期望大学生在校期间或刚毕业就能成为“比尔·盖茨式”的企业家;或者将毕业生创业指标与办学质量、就业市场完全挂钩,这些“拔苗助长”的功利性理解是异常狭隘的,这都是对创业文化的认知不到位造成的。由于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的短板,大学生缺乏创业氛围的感受和自主创业的模拟体验,其创业意识难于得到激发,更不会把创业作为一种理想选择,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天才创业者或没有更优选择的条件下才会创业。

作为系统工程,西方国家的创业教育历史悠久,极为注重良性校园创业文化的打造,将创业意识的培养作为创业教育的重点环节覆盖学业的不同层面;例如,美国形成了包涵小学、初中、高中、直到本科、乃至研究生的一个相当完备的正规教育体系。像比尔·盖茨、戴尔那样辍学创业,其创业意识、胆识和能力与他们接受的创业教育有直接关系。校园创业文化作为特殊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其核心在于熏陶、教育与塑造学生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价值取向、创新观念、冒险精神以及开拓创新精神,为创业教育的落实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和实施的平台,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财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质,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的抱负,塑造不畏艰辛、努力奋斗、团结进取的优良品质。尤其是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更应该以转型为契机,依托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将勇于创新、不畏失败的文化精髓渗透到创业教育过程之中,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对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意识,即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社会人才。

三、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业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需要精耕细作,而非急功近利之所能。一般认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主观核心要素包括果断、大胆、敏锐、领导气质等,上述优秀品质的形成固然离不开自身的努力付出,但与家庭文化氛围、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校园创业文化密切相关。

1.革新家庭文化氛围

家庭教育主要以一个个家庭为单位、以家庭成员的互动为特征,是融入家庭生活的一种特殊教育,受外界干扰比较小,能够形成内部文化的话语权系统。不仅家庭收入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受教育时间的长短,而且父母的职业、受教育水平和子女的接受能力也决定家庭创业教育的效果。整个家族成员的文化素质和兴趣爱好直接影响后代的就业抉择。家庭文化资本匮乏的大学生在个人社会地位、自身综合素质、就业生存和发展前景方面心理更容易自卑;由父母主导就业决策的权威型家庭比民主型、放任型的家庭对子女就业有显著性的影响;拥有家庭创业背景的大学生,其创业意向往往偏高,这是因为家庭成员耳濡目染的作用往往大于刻意学习的效果。很多学生的创业决定来自家人的建议与意见,同时学生的人格特征、心理素质、应变能力与创业意识大多在进入大学前就已经初步形成。可见,家庭文化资源的差异,分属于不同的权力、地位、收入和声望的不同阶层,创业意识及其培养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

大学生家长有必要转变思想观念,不能一味追求稳定、高薪和安逸,应该充分考虑大学生自身的价值取向。自主创业作为高风险型的就业,家长需要营造支持学生创业的家庭氛围,多灌输金融投资方面的相关知识,培养子女的敬业、合作、冒险、学习、诚信等企业家精神,有意识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吃苦耐劳、勇于承担责任、诚实守信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家长可以竭力利用人脉资源、关系网络、经济来源等家庭资本,鼓励那些创业意向性强和拥有创业资本的学生在创新创造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创业,进一步坚定“以创业实现就业”是高层次就业的信念。在子女创业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困难时,帮助他们做好创业的筹划,要以宽容的心态和诚恳的态度予以支持,不能仅考虑短期的成败得失,进而增强其创业的信心和动力。

2.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从地域角度看,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行为有较大的差异。区域创业文化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和“软环境”,对创业者的创业意愿,对机会的判断力和敏感性,对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渴求度,以及创业精神中的其它要素都造成重大的影响。尽管各区域创业文化的背景不同、创业价值观和创业风格各异,但其创业文化都是该区域创新创业活动的最根本支撑,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最重要基础。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相比,沿海地区的城市经济发达、地域开放程度高、创业氛围浓厚、创业政策与条件较完备,大学生的创业比例明显偏高。由于创业文化是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各地的创业文化必然具有差异性,试图移植和复制创业文化是不可能的①孙启明.创业文化的南北区域差异与交融[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但是我们可以在借鉴其他发达地区创业文化的基础上,培植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创业文化。

从社会力量层面看,则应以宽容的心态审视与支持大学生创业。这需要克服中国传统重灌输轻启迪,重共性轻个性,重理论轻实践,缺乏鼓励个人创业冒险的文化底蕴。要综合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介为大学生创业营造宽松和谐的创业文化环境,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宣传成功创业的典型事迹,政府职能部门则应重点关注促进自主创业的配套优惠政策,力争在整个社会形成“鼓励创业、宽容失败、崇尚合作”的文化氛围,以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创业浪潮。在创业初始阶段,大学生的资源实力和人脉关系常常处于劣势,需要利益相关者给予理解与帮助。例如,建议金融机构开辟特殊通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低息贷款支持;优秀企业家和创业人士可以主动、义务承担大学生创业者导师的职责,为他们提供实际指导与帮助等。从政府层面看,其一是应进一步转换政府的服务与管理职能,通过加强立法、制度建设以及宣传教育等多种渠道构筑惩戒机制,坚决清除“三乱”,严厉打击“吃拿卡要”行为,为大学生的理性创业打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其二是应继续加大创业指导扶持的力度,借助创业孵化器、政策咨询平台、专业培训机构等载体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快捷、全面、高质量的服务。其三是要做好大学生创业的后续跟踪服务,有效促进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提升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3.强化大学创业文化发展

国内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表明,一个开放的民主的自由的充满活力、鼓励创新、求新求异的环境是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而一个封闭的保守的僵化的环境只会压抑创新人才的成长。①黄培清.浅谈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营造[J].教育探索,2010(12):26.在日常的创业教育过程中,建设一种弘扬、尊重和重视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创业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和亲身体验,自觉选择和设计价值目标、生活样式,养成正确的处事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敢于竞争的意识和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与情感。这有助于帮助大学生陶冶创业情操,激发创业情感,发挥创业潜能,将创业理念深植于大学生的头脑中。

为此,一是应将创业意识的培养纳入教育目标体系,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倡导基础课、专业课、人文课程的整合协调,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模拟式和体验式等实践教学方式,着眼于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创业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诱导过程,学校要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组织不同的课程,并做到因材施教,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宽松的环境。二是加强宣传,形成良好的大学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发挥具有公信力的各种媒介广泛开展宣传创业教育,以期实现创业意识和整体指引、培养和塑造,使推崇和鼓励创业、理解和容忍失败、鼓励探索和冒险成为一种文化价值取向。三是借助以创业文化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高校可以依托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模拟营销比赛、商务谈判大赛、科技创新竞赛、创业大讲堂、企业家讲座、校友论坛、中小企业实习、贫困生能力提升等主题活动培养大学生开拓、创新、坚韧、担当、包容等方面的特质,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不断内化,为成功创业和成就事业奠定扎实的基础。四是开展仿真性模拟企业实践,激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可以让意向创业者在ERP仿真环境内体验企业的整套组建、管理和运作过程,增强大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化学生对创业活动的认知。五是高校可以利用闲置场地开辟校园创业一条街,营造真实的创业情境,依托创业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拟创业大学生“下海试水”,同时组织专业教师和创业校友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咨询服务,实现创业实践活动反哺创业意识。

Cultural Perspective on Cultivating Entrepreneurial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HU Dianxi1YANG Guang2
(1.School of Business,Yuxi Normal University;2.Communist Youth League Committee,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 653100,Yunnan,China)

entrepreneurship management;cultural horizon;entrepreneurial consciousness

Entrepreneurial consciousness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entrepreneurial activity and drive.This paper reflects on the cultural factors of weak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ship.With cultural horiz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it researches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ial path.The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innovating family culture atmosphere,optimizing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and strengthening university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G642

A

1009-9506(2014)12-0051-05

2014年10月21日

胡电喜,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与生产运作管理。

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云南高校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研究”编号:Y13020;云南省教育厅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研究课题“基于社会视角的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生存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编号:JZ13D06.

猜你喜欢
意识大学生文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