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行为中的本真性原则
——以马关版画和鹤庆瓦猫为例①

2014-03-11 08:34范玉洁徐曹明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鹤庆真性版画

范玉洁 徐曹明

(玉溪师范学院,云南玉溪 653100)

[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行为中的本真性原则
——以马关版画和鹤庆瓦猫为例①

范玉洁 徐曹明

(玉溪师范学院,云南玉溪 653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关版画;鹤庆瓦猫;本真性;生产性保护

关版画和鹤庆瓦猫,是云南非遗开发行为的典型案例,前者主要特点是产业化经营和专家介入;后者没有专家的介入,是市场经济的自觉调控。两种模式对非遗的本真性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影响。从案例分析看,坚守本真性,对非遗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而非产业性保护,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只有在不影响非遗项目本真性的前提下的商业化经营,才符合非遗内在需求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社会趋势。

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数量众多,特色鲜明。截至2010年底,云南省已有各级政府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8590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90项,省级保护项目197项。已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542人,居全国前列。②云南新增2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EB/OL].http://www.lawtime.cn/info/zscq/changshi/2011071882755.html.而马关版画和鹤庆瓦猫,不仅是云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艺术,同时其开发过程也形成了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两个典型案例。前者主要特点是产业化经营和专家介入;后者没有专家的介入,是市场经济的自觉调控。两种模式对非遗的本真性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影响。下面,笔者以马关版画和鹤庆瓦猫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为非遗)开发行为中的本真性原则。

一、马关版画和鹤庆瓦猫开发现状

马关版画近年来蜚声国内外,当地阿峨村村民在劳作之余,刻制黑白版画,身兼农民和艺术家双重身份。全村100多户人家,400多人,拥有70余名版画作者,30余名马关版画协会会员。参与者有年近70岁的老人,也有8岁的儿童;有强壮劳力,也有绣花妇女。在农村有如此高的美术创作人数比例,在全国极为少见。村民们创作的黑白版画主题鲜明,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和艺术感染力,表现内容多为生产、生活、科普、竞技、节庆、娱乐、恋爱、宗教活动等等。经过近40年的发展,马关已经成为云南民间美术的一个代表地,是马关文化发展的重要项目。

马关版画今天的繁盛与知名度,与当地相关机构、部门的重视和大力开发有着直接的关系。早在1974年,马关就邀请州、县专业美术教师进驻阿峨对农民进行辅导,20世纪90年代马关版画就是当地文化宣传的重点。2004年,马关版画协会成立并对马关版画进行了一系列大力度开发,投入了大量资金,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除了修路、整治村容村貌、建展览馆和销售厅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改善,还采取了许多目的在于提高农民版画家创作水平的措施,例如组织版画创作人员到云南艺术学院等地学习考察;每年邀请省内外专家如清华大学版画专家代大权等入村对农民进行指导;邀请版画专业师生到新寨村进行版画采风创作及交流;举办民间艺术节;举办马关版画研讨会;大力拓展马关版画销售渠道,等等。经多方努力,马关版画在国内国际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版画数量大大提高,农民画家也从中获得了经济收益。

相比较而言,大理鹤庆瓦猫的知名度逊于马关版画,但是其艺术价值并不亚于马关版画,也是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品。云南民间瓦猫制作历史悠久,在汉族、彝族、白族居住的很多地区都有在屋脊上立瓦猫以镇宅辟邪的传统。目前鹤庆瓦猫的生产仅限于家庭作坊的生产模式,年产量在20000只左右,并能在当年全部售完。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瓦猫以其造型的夸张性、浓郁的地方特色被国内外游客作为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带到四面八方。同样,鹤庆相关部门及民间团体同样也很重视瓦猫的发展,进行宣传,设立传承人制度,但是没有干预瓦猫手艺人的创作思维和过程。

二、马关版画和鹤庆瓦猫开发行为对其本真性的影响

马关版画在国内外宣传的轰轰烈烈,其开发模式被视为民间工艺品传承保护的成功范例,而鹤庆瓦猫“长在深闺人未识”,其发展道路几乎没有外界干预,而是市场经济的自发行为。但是,事实上,从目前看来,马关版画的开发负面影响却是个问题,从艺术的角度而言很值得商榷;相反,少有外界干预的瓦猫因为了非遗的本真性,却是成功的。两种非遗开发行为之间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瓦猫保留了本真性,而马关版画的开发严重伤害了非遗的本真性。相关团体、部门举办马关版画研讨会、邀请专家指导农民画家,是基于帮助这一民间艺术繁荣发展的良性预期,但却使马关版画失去了本真性。专家介入对农民画家版画创作的技法、思维、心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破坏了非遗的本真性。

本真性一词源于希腊语的“authentes”,意为“权威者”或“某人亲手制作”,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文化研究的领域。随后的民俗学、文化人类学和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表明,本真性不仅成为建构民俗和作为民俗中一个类别的民间叙事的基本要素,而且,对“真正”、“真实”、“完整”的追寻,已然成为18世纪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巨变的驱动力。①瑞吉娜·本迪克斯.本真性(Authenticity)[J].李扬,译.民间文化论坛,2006(4):102-103.本真性,本质在于还原非遗的真实面貌,对于民族民间艺术而言,本真性的概念包含“真实性”、“原本性”、“独特性”、“创造性”等艺术的本质属性。是否保留了本真性,是非遗保护和开发行为的底线。文化部非遗司相关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背离了本真性原则,就会在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导向上产生负面影响。有的人认为非遗项目本身的观赏性不够,艺术性不强,所以必须加工、提高、升华,加一些自己的创造,这会对不了解非遗的人产生先入为主的错误导向。”②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非遗的本真性极富魅力[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10/05-28/ 2310284.shtml针对不少机构和团体以“保护”的名义进行的大量的非遗开发,如果缺失了以本真性原则为基本的衡量准绳,将给非遗保护工作带来混乱、矛盾甚至无法弥补的损失。

艺术之所以存在、有价值,本真性是它的本质,创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赋予了它灵魂。民间工艺虽然不是大师级的,不是学院派的,但仍然是属于艺术的范畴,艺术品必须遵从于艺术的生存法则。来指导马关农民艺术家制作版画的专家所受的教育是今天全中国的艺术院校统一的、西方的、“正统的”美术教育模式,他们对马关农民画家的指导必然从素描、色彩、构图、光影、解剖学、国外大师作品这些角度出发,却忽略了马关版画的创作群体是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接受并熟练掌握西方化的创作思维和技法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而在此期间,农民画家抛弃了原有的思维和技法,却还没掌握新的东西,出现了真空期。

鹤庆瓦猫则不同。它没有受过正统教育的“专家”的介入,部分学者研究它,但仅仅是记录性的,没有介入其中。如果鹤庆相关部门也投入资金邀请雕塑界的专家来辅导当地瓦猫制作师傅,从西方解剖学的角度改进瓦猫,那么鹤庆瓦猫不久后也可能会失去其本真性。

不同的艺术类型,创造性都是不可或缺的灵魂。马关农民版画之所以人们的喜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它的作品体现的是从农民的眼中看世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张版画,而是他们的单纯、淳朴和可爱,看到他们对家乡、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张张作品鲜明的反映了他们的性格,版画就是他们自己,而不是别人。专家的介入,对创作题材、创作的内容的引导使得观者在版画中看到的是某一位专家和某一种艺术流派的影子,而不是创作它的农民。马关版画的艺术价值中最珍贵的农民自发创造性被淡化,转而在专家的指导下迎合经济利益和主流文化,“本真性”大打折扣。专家代表的是以西方为代表的主流文化,这种强势文化的垄断地位在我们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十分突出。长久以来,边缘性的民族民间文化本来就一直处于被忽视、抛弃的弱势地位,如果再人为地引入西方文化,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无异于雪上加霜。

与专家介入不同,创作作为一种思维惯性始终贯穿于瓦猫的产生、发展过程中。瓦猫的原型来源于虎,白族语中将虎称为“大猫”、“猫猫”,经过夸张化制作的瓦猫张着血盆大口,威严地立于屋脊之上,为主人驱邪避灾。可见变形的意念、创造的内在驱动,从一开始就伴随着瓦猫的制作过程。随着瓦猫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客户的喜爱,制作匠人可以按客户的喜好订做,比如著名的瓦猫制作传承人郜金福师傅就按照客户的喜好将蛇、孔雀融入瓦猫的造型,受到客户的欢迎。除此之外,郜师傅还创作了许多新的瓦猫造型,在传统单个的、站立的瓦猫的造型基础上,创作出了蹲着的、卧着的、单脚站立的、双猫、三猫、多猫等很多造型。郜师傅创作的一个名为“全家福”的瓦猫造型就是现代民间工艺创作的精品。

非遗的本真性除了体现在作品中,还体现在创作心态的“真”,即真诚的心态、真实的描绘、真心的热爱,而任何附加的技术、观念、诱惑都必将导致作品真实性的削弱,也就必然使作品失去本真性。马关开发行为中的专家辅导、考察学习、大量宣传、资金引入等这些“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政策,对马关版画的创作环境造成了明显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农民画家的创作心态。笔者三次采访马关,深切感受到了农民画家创作环境和心态的变化。如今,农民画家接待各地游客和来访越来越频繁,作者的作品也日益增多,版画收益已经远高于田间劳作。农民画家的版画中,更多的出现了现代经济社会中大众化的、普遍化的图案和形象,题材明显能感受到迎合市场需求的痕迹;出现了很多过去少有的套色作品及设计稿,有明显的市场化倾向;因为想卖一个更好的价钱,制作技法更为精良。马关版画的发展趋势是抛弃了原有的本土化创作题材和思维,导致近两年几乎看不到像早年《哇,天鸟》这样的技法拙涩但却让人惊叹的优秀作品。马关版画越来越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失去了它引以为傲的纯净和质朴。

过多的宣传,不当的市场化操作,改变了马关版画作者的心态,从自娱自乐转化为迎合主流文化和大众社会的功利心态,从而导致作品的创作意图、创作思想、创作过程打上了拜金的印迹;作者的目的已经少有“为创作而创作”,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最终会成为“为经济而创作”,作品就会远离艺术的真实,远离过去作品存在的真诚,失去艺术的吸引力。艺术应该是纯净的,是艺术家的情感诉求,这样的艺术才有生命力。

瓦猫在变,马关版画也在变,但是瓦猫还是瓦猫,只是变得更好;马关版画却已经不再是农民版画了。外界对瓦猫的干预体现在购买力的增加和对创造性的鼓励上,并不干预瓦猫的创作过程,这项民间工艺的本真性并没有受到影响,专业人士对造型的热爱,有闲人士猎奇的需要,市场经济的调控,推动了瓦猫的良性发展;而专家的介入,对马关版画“独特性”、“原本性”这些“本真性”最基本的原则造成了无法逆转的伤害。马关版画开发行为中,用珍贵的“本真性”换取经济利益,对马关版画的影响是致命的。

三、从我国非遗保护看本真性原则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浩大艰巨且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靠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也要靠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由此形成文化遗产保护的合力。但从现实情况看,大规模的行政介入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近年来,政府或民间团体为当地的民间艺术传承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在实践中,一些机构或团体打着非遗的旗号牟取经济利益,而其理论依据便是“以非遗的开发实现保护”。国际国内学术界对于非遗的保护和开发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部分学者坚决反对非遗的开发,而另一些学者认为开发才能更好的保护,理论依据的混乱造成了非遗相关行为概念上的含混不清、模棱两可。

笔者认为,社会发展是不可抗拒的,我们不能阻止偏远地区的经济社会受到全球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更不能要求收入偏低的村民们自发地把传统文化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甚至继续使用那些效率低下的工艺技术来生产日常必需品。而且,开发与保护并不是矛盾的对立面,关键在于怎样开发才能达到更好的保护目的。学者刘锡诚先生在综合和归纳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成果后,清楚的解释了两个非遗保护的概念问题,而这种解释对于当前非遗保护的模糊和混乱的现状是非常有必要和帮助的。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保护不是一回事,商业性经营和产业化经营不是一回事。产业化要求有规模、有标准,但文化要求个性、要求独特、要求差异。产业化要求低成本、批量生产,这和手工技艺正好相悖。刘锡诚提出,“所谓商业性经营,就是将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品作为商品所进行的商业化营销;而产业化开发则是指将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开发项目,对其实施的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①马知遥.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是否能并举[E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这两种情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在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生产性保护和商业性经营应该成为保护工作的有益补充,而且应该根据不同对象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在不破坏文化遗产本真性的前提下,获得保护和发展的经济利益,改善当地村民的生活,使非遗保护成为传承人自发的活动,从而使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进入良性循环。笔者认为,非遗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保护的区别在于是否保留了本真性。马关版画和鹤庆瓦猫的“保护”行为中就很典型的显示了对待“本真性”这一基本原则的态度。

任何一项民间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都兼具商业属性和文化属性。本土化、创造性、历史价值等因素构成了珍贵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属性。非遗的本真性体现在它的文化属性而非商业属性中,坚守非遗的本真性,还要求在开发过程中注意商业属性和文化属性恰当的比例,二者之间的比例决定开发行为是商业化开发还是产业化经营。对此,刘锡诚先生已经明确指出,两种经营模式对非遗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不能让商业属性压倒文化属性,否则本真性就会逐步丧失,民间艺术沦为粗制滥造的低质手工艺品。

当然,任何一项传统技艺文化要想发展,就离不开市场运作,马关版画和鹤庆瓦猫的传承保护同样也都面临商品流通问题,但差别就在于商业属性和文化属性两者比例的影响。瓦猫在没有专家介入前提下的市场化经营带来的竞争促使瓦猫艺人不断创新,而创新产生的文化价值给民间艺人带来经济收益,民间艺人生活的改善会促使其不断创新,这种良性循环为艺术作品生产和创作带来良性效益。而马关版画在开发过程中过分注重经济效益,以主流文化更换原有本土化思维,这对艺术本性的保护与传承是不利的。

目前,非遗保护行为损害“本真性”的现象较多。在申遗的过程中,一些机构认为当地的民俗歌舞太“土”或者不够“美”,必须添枝加叶,精心改造;在非遗的旅游资源开发中,认为当地非遗项目本身的观赏性不够,艺术性不强;或者认为民间百姓的艺术表演和作品没有经过训练,是业余的,在作品中加入现代的理念和创作手法才是专业的。这种认识将非遗项目往专业化的模式靠拢,把学院派、现代化、时尚感作为标准来改造非遗,甚至有人错误地认为其行为是成功的新模式,导致很多非遗项目的本真性逐渐消失。

因此,要使商业流通、市场化操作朝着有益非遗本真性的方向发展,非遗项目市场化就应该有个合适的度和正确的操作方法。任何一项非遗项目在开发保护前应该谨慎,需要经过艺术、经济、非遗保护等领域专家和普通民众的大量论证,不能用商业化的标准,比如售价、销售量来评判非遗的价值,不应将产量作为衡量保护的标杆,不能以经济指标作为目标数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其所保护的主体是非实体存在,不同类型的艺术,难以用统一标准来阐明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自然不能用一概而论的开发方法。非遗保护工作的学术性、专业性和政策性很强。不同门类的保护项目,其特征、发展和规律既存在共性,也有差异。对其保护不能盲目借鉴已有经验,也不能相互套用一种模式,而是需要对每个门类的保护项目进行研究,探寻一些可操作的方法,研究符合非遗项目的科学性和规律性的保护模式,从政策层面加以指导和倡导。

非遗保护,落实到根本上的还是传承人,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核心与关键,所有的地方性政策都是为了激发传承人的传承热情,为传承人提供更好的传承空间。所以,为传承人营造相对纯净的、较少功利性的创作环境,对于非遗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不论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心城市还是偏远村寨,无功利性的创作心态是最重要的,心态不纯净,艺术之路难以走远。在非遗商业化经营中,创、产、销要严格分工,尽量减少干扰作者创作心态的因素。

总之,在不同时代和地方,其文化均具有各种不同的层次和表现形式,保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自身的精神需求,而正是由于本真性的存在才使文化的多样性得以保存。非遗传承和保护必须保持原真性,过于“现代化”的变相嫁接、创新、改造将使原生态的非遗变得程式化,失去本真性。因此,对非遗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商业化经营而非产业化保护和产业化经营,保护民间艺术的本真性,是非遗资源开发行为的底线。

On the Authenticit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Taking Maguan Engravings and Heqin Wamao as Examples

FAN Yujie XU Caoming
((Yuxi Normal University,Yunnan Yuxi 653100)

authenticity,protection,experts directed,Maguan engravings,Heqing Wamao

Maguan prints and Heqing Wamao(tile cat),are typical cases of Yunn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guan engravings is industrialized management and experts directed.However,Heqing Wamao is not industrialized and experts free.The two entirely differe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s produced ver-y different effects.The protection of authenticity is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the bottom lin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 exploitation.The authenticit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not industrial protection,can protect the diver-sity of world culture.Commercial oper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der the premise of authenticity should not dam-age the authenticit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which meet with the social trends of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diversity.

J5

A

1009-9506(2014)12-0038-05

2014年9月10日

范玉洁,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环境艺术设计。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世纪云南少数民族绘画史”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B2013091.

猜你喜欢
鹤庆真性版画
版画作品选登
建筑原真性探微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民族艺术学习之新华启示
鹤庆古城考
明清时期鹤庆科举史研究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转化为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1例
真性,真孝,真才子——为丰坊辩
漾共纸与雕版印刷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