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运动对2型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变患者的改善作用

2014-03-12 02:31曾玉萍陶雪斌朱嘉雯牟晓颖乔雪云唐艳君
护理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爬梯躯体步行

曾玉萍,吴 媛,陶雪斌,朱嘉雯,牟晓颖,梁 丹,乔雪云,唐艳君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老年内分泌科,广西 南宁 530021)

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外周血管病变(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患者多达20%~30%,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外周血管病变的风险因素包括吸烟、糖尿病、高血压与血脂异常,其中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1%,外周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就增加26%[2]。虽然,控制风险因素是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变患者护理的基本手段,但其效果远差于运动干预。研究显示,医务人员监督下的运动干预,可通过增加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变患者行走距离、爬梯距离与速度,从而减少外周血管病变造成的损伤[3]。尽管监督下的运动疗法对改善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病变症状有确切疗效[2,4],但仍存在局限性:目前有效的运动疗法需要医务人员的监督,即以医院为基础;其次,运动方式较为单一,基本采用踏板运动,每次治疗时间约55 min,每周3次,疗程3~6个月。这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各种不便和负担。为此,本研究团队试图通过建立一种基于家庭的运动疗法,达到治疗改善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管病变症状的同时,尽量减轻患者的负担。

1 研究资料

收集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月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合并外周血管病变住院及门诊患者共129例。纳入标准:年龄≥50岁,符合2011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5],外周血管病变确定依据为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0.9 或趾肱指数 (toe-brachial index,TBI)≤0.7。排除标准:无通讯工具者;截肢患者;严重肢体缺血、6个月内行下肢血管成形术者;3个月内心肌梗死或心绞痛者;收缩压高于180 mmHg(1 mmHg=0.098 kPa)或舒张压高于 110 mmHg 者;1年内被确诊患有肿瘤者;运动时出现下肢疼痛以及运动不耐受者(如关节炎、呼吸困难、眩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随机将患者分成干预组65例、对照组6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踝肱指数以及外周血管病变危险因素 (高血脂、高血压、吸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2型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变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 研究方法

2.1 干预方法 两组患者在干预前都接受过糖尿病与外周血管病变的宣传教育。(1)干预组患者回到家中进行步行锻炼,每周至少3次,每次间隔不能超过4 d,建议每次50 min;用电子计步器记录行走距离、步伐频率、速度。每2周,研究人员对其进行电话回访、评估。(2)对照组患者,未做上述运动要求,每2个月研究人员与患者进行1次电话交谈,收集患者近期的疾病信息,如血糖、血压、血脂水平,吸烟习惯等。

2.2 评估方法 采用行走受损问卷,包括行走距离、步行速度及爬梯能力3个方面。分数为0~100分,0分代表完全无法完成任务,100分代表行走距离、快速行走无限制,无需休息1次能完成3层楼的爬梯运动[6]。采用医疗成果简短格式调查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功能、生理职责、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与心理健康方面的评分。分值为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7]。整个干预过程共持续6个月。

2.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4.0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各指标中,如是连续变量,组间比较采用俩独立样本t检验,如为类别变量或构成比的比较,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行走受损问卷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6个月的运动(步行)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步行速度(P=0.03)、躯体功能评分(P=0.02)、心理健康评分(P=0.01)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项目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详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2型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变患者各项指标变化(±S)

表2 干预前后两组2型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变患者各项指标变化(±S)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64) 干预组(n=65) t P 对照组(n=64) 干预组(n=65) t P行走受损问卷行走距离(m) 492.0±218.6 438.0±221.7 1.40 0.17 521.0±231.3 474.0±224.6 1.17 0.24步行距离(分) 45.3±27.1 42.6±33.2 0.51 0.61 43.6±28.7 48.4±30.4 0.92 0.36步行速度(分) 42.6±28.7 44.9±29.3 0.14 0.89 40.8±28.7 51.9±29.3 2.17 0.03爬梯能力(分) 48.2±27.8 50.6±25.3 0.51 0.61 51.3±28.6 56.4±27.7 1.03 0.31生活质量(分)躯体功能 55.3±22.5 53.1±24.6 0.53 0.60 50.7±26.1 62.3±27.9 2.44 0.02生理职能 53.6±37.2 55.9±36.3 0.36 0.92 48.7±40.4 57.3±38.3 1.24 0.22躯体疼痛 53.7±27.6 49.3±28.9 0.88 0.38 56.1±29.4 55.3±31.6 0.15 0.88总体健康 52.4±26.7 56.6±28.3 0.87 0.39 53.6±29.6 58.3±26.7 0.95 0.34活力 53.1±22.7 57.4±22.3 1.09 0.28 55.6±26.9 58.3±24.3 0.60 0.55社会功能 83.2±24.8 84.6±27.3 0.30 0.76 80.1±28.4 81.6±26.7 0.31 0.76心理健康 82.6±17.8 78.3±18.4 1.35 0.18 76.8±15.8 84.4±17.3 2.60 0.01指标

4 讨论

本研究采用一种基于家庭的运动(步行)干预,经过研究对比发现,虽然此种运动干预不能帮助2型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变患者提高行走距离与爬梯能力(P>0.05),但能提高患者的步行速度、躯体功能以及心理健康水平(P<0.05)。尤其步行速度对于患者日常生活有重要的影响,能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以往被证实能提高步行速度的运动干预均需要患者在医务人员监督下,且往往是在踏板机上才能实现[8]。而本次研究采取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干预方案,不需要依赖医院的人员和设备进行,对于患者来说更为方便。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研究样本数量还不够多。为期6个月的运动(步行)干预后两组患者各种临床参数缺失,无法分析干预与各项客观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此外,在最后的评估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干预组还是对照组的患者都知道本次研究目的,对照组患者极有可能为了达到好的结果刻意自行采取运动干预方式,因而可能存在参与性偏倚。

总之,本次研究针对2型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变患者,建立的可在家中完成的运动(步行)干预方案,能提高患者的步行速度、躯体功能以及心理健康状态。在临床护理中,建议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外周血管病变的患者,采取类似的干预措施。此外,对于其他发生外周血管病变高风险的患者,也应进一步研究类似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改善并且提高生活质量。

[1]Mukherjee D,Cho L.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Considerations in Risks,Diagnosis,and Treatment[J].J Natl Med Assoc,2009,101(10):999-1008.

[2]Norgren L,Hiatt W R,Dormandy J A,et al.Inter-Society Consensu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TASC II)[J].J Vasc Surg,2007,45(Suppl):5-67.

[3]Mays R J,Regensteiner J G.Exercise Therapy for Claudication:Latest Advances[J].Curr Treat Options Cardiovasc Med,2013,15(2):188-199.

[4]黄冬荷,钟书凌,练桂英.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1,18(7B):40-42.

[5]Mellitus D.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Care,2011,27:5-10.

[6]Bian R W,Mo Y Z,Mo Y Z,et al.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Walking Impairment Questionnaire in Patients with bo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Diab Vasc Dis Res,2011,8(1):29-34.

[7]Ware J E,Gandek B.Methods for Testing Data Quality,Scaling Assumptions,and Reliability:the IQOLA Project Approach.International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J].J Clin Epidemiol,1998,51(11):945-952.

[8]McDermott M M,Ades P,Guralnik J M,et al.Treadmill Exercise and Resistanc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with and without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AMA,2009,301(2):165-174.

猜你喜欢
爬梯躯体步行
逍遥散治疗躯体症状障碍1例
步行回家
半挂车机械爬梯装置的设计与研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高大平房仓入仓斜爬梯改进后的优势与缺点
现在干什么?
输电线路上落导线稳固式爬梯的研制
从步行到奔跑
搬家
会平爬梯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