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松年的荔枝画

2014-03-13 07:44
西江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荔枝树荔枝树干

杨 彦

文化意韵

林松年的荔枝画

杨 彦

《南国荔枝红》

林松年的荔枝画,画出了荔枝的魂。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的荔枝画,描绘的是荔枝的魂,给人火红的激情与美好的梦想。

林松年认为,他的国画必须有南方特色,南方最有特色的是红棉和荔枝。林松年对荔枝林特别熟悉,因而下决心攻下荔枝画。

很多前人都画过荔枝画,吴昌硕、娄师白、齐白石的荔枝画是意笔技法,李寿庵是工笔和意笔相结合的技法。林松年更喜欢朱瞻基和居廉的工笔荔枝画的技法。

齐白石大师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艺术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林松年认定必须“外师造化”,从大自然的观察中,去创造新的荔枝画技法。

林松年认为,荔枝画的构图由几个部份构成:荔枝果、树干树枝、树叶、禽鸟。

一颗荔枝画千笔

林松年首先观察荔枝果。

他发现荔枝的外壳是由网纹构成,朱瞻基和居廉的工笔荔枝画,是由点状构成,因此画面显得不够细腻,突显形象稍差。他决定采用网状刻画的创新技法,来画荔枝外壳。

林松年用曙红(洋红)没骨法画荔枝外壳。他先用铅笔在外壳画出不同的蜂巢状的网纹,用曙红在六角形网内画散发状的松针笔划,尖顶和凹面处,画斜纹针状,然后在中间画蜂巢状六角,边画扁形。在画完蜂巢状网纹后,在蜂巢中间的散松针状的结,他用洋红和淡墨轻点,使网纹更为清晰,外壳更有立体感。

林松年创造荔枝画这种新技法,是吸收了西洋画的光学透视原理,画出荔枝的圆润和立体。除了网状的笔划外,细心地渲染也是关键。一颗荔枝画出来以后,要渲染5至6次:在未画网纹前,要渲染一至二次,使荔枝体分阴阳和远近;笫三次是在网纹出来要补染;待略干后,再对每只荔枝补染,使荔枝间的色相平衡,前后有序,层次分明。

林松年画荔枝果时,每颗荔枝要用工笔画近千笔。

林松年说,一颗荔枝蜂巢内要画10多笔松针散笔,外壳要画近百只蜂巢网状,再加上每颗荔枝要渲染5至6次,一颗荔枝要画一千笔。画一颗荔枝就要一天,画一幅有100多颗荔枝4尺宽的荔枝画,就要用一年。他画《南国荔枝红》这幅画,要画400多颗荔枝,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他说,为了画荔枝,他吃了几千斤的荔枝,吃了20多年,现在还在吃。荔枝上市的两三个月,他每天将各个品种的荔枝买一斤,一次就是几斤。他对照《荔枝谱》,对不同品种荔枝写生,这样一天几斤荔枝,累积就多了。

入画的荔枝,林松年多数是用黑叶荔枝的外形,因为一串黑叶荔枝,大荔枝总附有小荔枝,大小和青红,在构图和色彩上都是很美的。

正因为林松年对荔枝有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他画的荔枝颗颗饱满鲜活。

树干苍劲有力

林松年在画荔枝树干和树枝的技法上也有创新。他学习古典树干的画法,观察荔枝林树干的形象,创立有自己特色的荔枝树干。

他想到常年画的松树,松树那种不屈的精神,能否表现在荔枝树干上?他开始想用画松树的笔法,来表现荔枝树干。经过试笔,他觉得不行,因为松树是有松鳞的,而荔枝树是没有树鳞的。

他在大量的观察写生中发现,在老的荔枝林中,老树苍劲有力,在树干上有扭纹,而且有突出的一个个泡状的树节,这就是荔枝树的特点。林松年高兴极了,他在画面上进行艺术表现,形成了有特色的新的技法。

《晓风》把荔枝树的扭纹和起泡艺术地表现出来,画中工笔和意笔相结合,使人感到它苍劲挺拔,有一种不屈的精神。《晓风残月》可以说是浪漫主义的中国画,同时运用印象派的光影技法, 对扭纹的展现更为突出,这是对荔枝树干的另一种表现。

枝叶千姿百态

林松年为了创立画荔枝树叶新的技法,临摹了许多古典名画家的工笔花鸟画。最后,他认为宋朝画家赵昌花鸟画中的树叶最有动态,他的笔法和用色最为鲜明,他喜欢这种笔法。同时,他在荔枝林中画了几百幅荔枝树叶的写生,知道荔枝叶有新老、正斜、仰俯、转侧的状态,心中有了树叶千姿百态的形象,他在构图下笔时就得心应手。

林松年常说,画工和画境皆源于生活,作画定要先观察入微,胸有成竹才下笔。

《晓风》

在《南国荔枝红》中,我们不但看到荔枝的美,还看到荔枝叶千姿百态的美。这幅国画,是林松年所有画作中影响最大的一幅。1974年,全国美展在国庆节举办,《南国荔枝红》入选,这幅画同时入选《百年中国画集》、《现代中国花鸟画全集》、《广西美术50年》,该画最后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百年中国画集》中的作品是由中国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等权威机构认定的百年好作品。《南国荔枝红》入选《百年中国画集》,奠定了林松年在画坛的地位。

荔熟蝉声远

林松年的荔枝画,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是画中有蝉,且形象生动,令人喜爱。

林松年擅长在画中表现季节变化中蝉的生长变化,和不同荔枝品种的变化。

《晓风》这幅画,是表现初夏的荔枝树。树上两只蝉,一只白色,一只黑色。黑色那只是刚爬上树的蝉蛹,半夜时分,蝉脱蛹而出,露出双翼,全身白色,几分钟后蝉身变黑而飞。蝉声初鸣,说明是三月初夏。画家画的荔枝是“三月红”,是一幅初夏荔枝图。

《荔熟蝉声远》表现深夏的荔枝树。成熟的蝉,声声深远,如一个歌手,歌声不断。画面上的荔枝是桂味荔枝外形,蝉声相映照。这是初夏进入盛夏的荔枝图。

《清风半夜蝉鸣》是表现盛夏的荔枝树。月白风清,一只黑蝉在圆月中长鸣,画面上的荔枝是黑叶荔枝。这是盛夏荔枝图,荔枝最旺盛的成熟季节,市场上大量的荔枝上市,黑叶荔枝是主要品种。

《流响出荔香》是表现初秋的荔枝树。成熟的蝉不再伏树长鸣,它展翅飞翔,传宗接代进行交配,它们在寻找爱侣。画面上的荔枝是迟熟荔枝糯米糍的外形,是初秋荔枝图。

画家精心的构图,细心地描绘,让品味荔枝画的人,对画家发出会心的感叹。

在林松年的荔枝画中,不少画面画到蝉蜕,一白一黑,美丽动人。这些神来之笔,是早年林松年在乡间卧伏多个晚上,细心观察蝉退壳过程的结果,所以下笔如有神。

古人对蝉的生长是这样描述的:“蝉之发声,三年始鸣。蝉鸣尽而终,动卵入地。一年潜伏,二年成虫,三年长翼,破土而出。枝头蝉鸣,声声是血。”

许柏龄教授在林松年先生画册《序》中,是这样评述他的艺术成就的:

“松年童年生活在广东珠三角河畔,与荔枝林朝夕相处,对其情有独钟,画荔枝数十年。对朱骥基、罗两峰、蒋南沙、居廉及李、黄二师和全国画荔枝名家的画作潜心研究,取其精毕,在画坛崭露头角。其后师法自然,积累写生画稿上千幅,取其神韵,得其生趣,形似精微,神似自然。运用技法既继承传统,又开拓创新。”

画家林松年的荔枝画,开创了岭南画派刻画荔枝的新技法,创立了雅俗共赏的新形象。

林松年简介: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名沛、金沛,生于1927年,广东南海官窑镇人。

3岁入顺德黄连镇小学读书,跟老师林钧铺学画。

6岁随父迁往广州芳村,入读广州32小学,坚持对芳村种花场鲜花进行写生。

10岁到澳门做学徒。1938年10月, 日军攻陷广州,12岁的他到梧州,为柴店劈柴做工谋生,并坚持绘画写字。

1945年随父回广州,拜在岭南派名画家李寿庵门下,学习花鸟画和山水画。同时也入读名画家黄鼎苹的学习班, 学习画动物,特别是画猿猴。

1948年夏天,由李寿庵主持,在广州举行黄达真、林松年、游树棠、刘清华四位同学全省画展。1948年10月1日,应邀在梧州举行个人画展,12月10日参加广州市四人画展。

1949年4月,辞职随父回梧州,在大东路开档卖字画。

1960年全国手工业合作化,参加新组建的梧州美术公司, 任美术设计。1973年梧州文印厂改为工艺美术制品厂,担任美术设计。

1984年调梧州市书画院,从事专业创作至退休。

主要艺术成就:

1956年5月笫二届全国画展,林松年的国画《秋菊》通过评审参展。

1974年全国美展,林松年的国画《南国荔枝红》通过评审展出。再画由中国美术馆收藏2幅,外交部收藏2幅。这幅画入选《百年中国画集》、《现代中国花鸟画全集》、《广西美术50年》。《百年中国画集》是由中国文化部、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等权威机构认定的百年好作品。

1989年,人民大会堂成立30周年举行庆典画展,特约林松年画《丹荔瑞猿图》展出并收藏。

1994年,天安门城楼管委会,特约林松年画《远瞻山河壮》,该画在天安门城楼永久展出并收藏。

2003年,中国美协在广东顺德举办《中国名家作品展》,通知林松年作品送展,林松年送国画《苍龙直上势凌霄》参展。

责任编辑:傅燕兰

《晓风残月》

猜你喜欢
荔枝树荔枝树干
岭南荔枝红
两棵树
Fruit of the South
树干为什么要长成圆柱形
千里采荔枝的鹤
迷人的荔枝
荔枝
为什么要在树干上刷白浆
为什么要在树干上刷白浆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深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