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的成效评估
——基于华东地区的实证研究

2014-03-20 07:19韩晓燕石丹理2
关键词:课程内容选项量表

韩晓燕,石丹理2,赵 鑫

(1.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上海 200241;2.香港理工大学 应用社会科学系,香港)

一 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青少年适应问题(adolescent adjustment problems)通常包含心理和行为问题,例如抑郁、焦虑、自杀、犯罪、网络成瘾和药物依赖等。近年来,适应不良问题在国内外青少年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Tepper等人对中美青少年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儿童行为量表中的青少年自我报告(Youth Self Report of the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显示,国内样本中大约有6.8%的男孩和4.4%的女孩有抑郁症状,男女生抑郁程度均明显高于美国青少年[1]。以往学者发现,自杀是15-34岁年龄段青年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约有15.2%到19.3%的青少年有自杀意念,1.7%-7%的青少年在过去两到五年内曾企图自杀[2-5];且在过去12个月内,17%的中学生曾有自伤行为[6]。

另外,研究显示,青少年的各种成瘾问题正日益严重。例如,在关于网络成瘾的研究中,有研究者对长沙2620名高中生进行调研,发现2.4%的学生有网络成瘾[7];在江苏省33427名的学生样本中,2.2%符合网瘾的标准[8];在河南省7144名青少年中,约1/2至2/3的青少年尝试过酒精,14%-18%的青少年曾经醉酒,41.7%的中学生尝试过吸烟[9][10];在广州青少年样本中,约有高达4%的青少年曾使用过摇头丸、大麻、K粉或海洛因[5]。

除了青少年适应问题外,随着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传播,受到快速工业化和西方化的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问题正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首先,社会变迁和经济转型导致青少年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剧烈变化。基于对中国七个城市中学生和大学生的研究,文萍等人发现,在1987年至2004年间,青少年价值观有实质性转变,与1980年代积极关注远大抱负和成就意识不同,当代青少年更倾向于个人主义,诸如个人愉悦和享受快乐等[11]。叶庆松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青少年正变得更加自私,崇尚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此外,青少年更加以自我为中心,对家人的关心和关怀表现不足[12]。伴随网络在青少年中的普及,马晓辉和雷雳发现网络道德价值和网络异常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13]。

有学者指出,自独生子女政策施行30多年以来,作为家庭和学校关注的中心,中国的青少年变得更加以自我为中心[14]。兄弟姐妹的缺失和家人的过度保护助长了青少年自我中心意识的发展。同时,青少年中物质主义的盛行以及对物质价值的关注在中国正日益引起重视。Chan、Zhang和Wang的研究发现,与家人和朋友的交流、媒体监督和广告收看的动机都预示着青少年对物质价值的推崇[15]。Auerbach、McWhinnie和Goldfinger调查了中国中学生推崇物质价值的情况,研究显示,越是追求物质价值的学生越容易在遭遇逆境6个月后出现危机行为[16]。

鉴于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各种问题的日益增长,如何将问题最小化的同时促进青少年形成积极正面的价值观,值得引起学术界的积极关注。在香港,“共创成长路”课程项目自2005至2009年施行以来,获得了非常正面的评价结果,其在中国大陆实施的可能性值得我们探讨。该项目以预防科学理论为基础,以体验式课程实施为载体,旨在提高中学生的正向能力①。基于过去三年在上海闵行区梅陇中学的项目实施经验,“共创成长路”课程资料在中国大陆获得了初步开发,并取得了积极的评估结果。在此背景下,田家炳基金会在中国华东地区资助了一个试点项目,以4所田家炳学校为试点,这4所学校分别来自上海、苏州、扬州和常州。本文将对田家炳“共创成长路”项目的项目参与者和项目实施者的主观评估结果进行检验。从项目参与者收集客户满意度数据,是一种常见的做法,本研究亦收集了这方面的数据[17-18]。

二 研究方法

(一)被试

在2011—2012学年,来自中国华东地区4所中学总计1049名学生参与了“共创成长路”课程项目,其中A学校183人,B学校344人,C学校243人,D学校279人。一学年的课程完成后,学生被邀请填写学生主观成效评估表(A)[17],共得到1049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100%。

同时,在一学年课程完成后,该课程项目的实施者,即课程教师也被邀请填写教师主观成效评估表(B)[18],表达他们对课程的观点和意见、他们对自己表现的看法以及对课程有效性的评估。这是一个使用简体中文的版本。课程实施的第一年结束后,共有21名教师参与了调查,其中12人来自学校B,5人来自学校C和4人来自学校D。有效率为100%。

当收集评估数据时,研究者清楚地说明评估的目的,并反复强调所有填写者的数据均严格保密。研究者请学生和教师表明他们是否不想回答评估问卷,所有填写者均自愿回答问卷中的所有问题,并且均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问卷。

(二)评估工具

本研究评估工具由学生主观成效评估表(A)和教师主观成效评估表(B)构成。

1.学生主观成效评估表(A)

研究显示,学生主观成效评估表(A)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特性[17]。总的说来,本评估由以下部分构成:

(1)学生对课程的看法,如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堂气氛、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等(10项)。

(2)学生对课程教师的看法,如教师的准备、专业态度、投入、与学生互动等(10项)。

(3)学生对课程有效性的看法,如促进不同的社会心理能力、抗逆能力、全人发展等(16项)。

(4)学生会推荐本课程给具有类似需要的其他人的程度(1项)。

(5)学生未来会加入类似课程的程度(1项)。

(6)课程的整体满意度(1项)。

(7)4个开放式问题,例如学生从课程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和最值得欣赏的地方。

2.教师主观成效评估表(B)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程教师对课程的看法,如目标、设计、课堂气氛、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的课堂投入等(10项)。

(2)课程教师对自己实践的看法,如对课程的理解、教学技能、专业态度、投入、与学生的互动等(10项)。

(3)课程教师对课程有效性的看法,如促进学生不同的社会心理能力、抗逆能力、全人发展等(16项)。

(4)课程教师会推荐项目给具有类似需要学生的程度(1项)。

(5)课程教师未来会教授类似课程的程度(1项)。

(6)课程教师认为自己从本课程获得专业成长的程度(1项)。

(7)4个开放式的问题,例如课程教师从课程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和最值得欣赏的地方。

(三)数据分析

项目研究团队将原始数据输入到Excel文件中,自动计算每一个变量内各题目的频率,并经过SPSS软件分析后形成研究报告。研究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如下:1.描述性统计分析使用百分比数据来了解课程参与者和实施者的看法,每个变量的得分(即感知到的课程内容质量、课程实施质量和课程有效性)由变量总分除以题目数得来;2.信度分析用以检验变量题目的内在一致性;3.皮尔森相关分析用于检验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是否与项目有效性相关。多重回归分析用于进一步检验课程有效性的预测因素。所有分析均采用SPSS17.0。

三 研究结果

(一)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者与课程成效的内在关系

信度分析显示,学生主观成效评估表(A)具有良好的内在一致性,其中课程内容10道题目的内在一致性系数α为.96,课程教师10道题目的内在一致性系数α为.97,课程成效16道题目的内在一致性系数α为.97。以上36个题目所反映的课程总效用,其内在一致性系数α为.98(见表1)。相关分析显示,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师分别与课程成效有着密切相关,其中r课程内容与课程成效=0.70,P<0.01,r课程教师与课程成效=0.60,P<0.01)(见表2)。

表1.课程内容、课程教师、课程成效及总效用的均值、标准差及信度系数

表2.课程内容、课程教师、课程成效的相关系数

说明:**=p<0.01。

表3显示了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学生对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师的评价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对课程成效的评价(p<0.01),两个预测变量能够解释课程成效49%的变异量。进一步分析显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评价(β=.64)比学生对课程教师的评价(β=.075)具有更强的预测力。

表3.学生对课程成效评价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说明:a=标准化系数,**=p<0.01。

(二)学生对课程内容、课程教师及课程成效的评估结果

根据封闭式问题所得到的定量数据,从百分比的分析中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第一,学生对课程有正面积极的看法,最为明显的包括“课程的目标很清楚”(95.69%),“教学活动安排得很有条理”(94.91%),“课程内容设计很好”(94.73%)(见表4)。

表4.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评估结果

说明:采用李克特6点量表(其中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有点不同意,4=有点同意,5=同意,6=非常同意),表中只列出了持“同意”选项(4-6分)的人数及百分比数。

第二,学生对课程教师的表现也有非常正面积极的评价,最为突出的三项包括认为“教师表现很投入”(97.21%),“同学有需要时,教师乐意提供协助”(97.03%),“教师关心同学”(96.84%)(见表5)。

表5.学生对课程教师的评估结果

说明:采用李克特6点量表(其中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有点不同意,4=有点同意,5=同意,6=非常同意),表中只列出了持“同意”选项(4-6分)的人数及百分比数。

第三,如表6所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课程促进了他们的发展,包括“增强我分辨是非的能力”(96.35%),“增强我表达及处理情绪的能力”(95.87%),“促进我与人相处的社交能力”(95.48%),以及“促进我的整体成长”(95.59%)。

第四,有94.12%的学生表示会向其他有相似需要的学生推荐该课程。

第五,有93.34%的学生表示如果将来有机会他们会再参加此类课程。

最后,如表7所示,有96.84%的学生对整体课程表示满意,包括愿意建议情况相似朋友参与这类课程达94.12%,将来还会愿意参与类似课程的达93.34%(见表7)。

表6.学生对课程成效的评估结果

说明: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1=没有帮助,2=帮助不大,3=有点帮助,4=颇有帮助,5=有很大帮助),表中只列出了持“同意”选项(3-5分)的人数及百分比数。

表7.学生对整体课程的满意度

说明:(1)(2)所有选项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1=一定不会,2=不会,3=会,4=一定会。表中只列出了持“同意”选项(3-4分)的人数及百分比数;(3)所有选项采用李克特6点量表(1=十分不满意,2=颇不满意,3=不满意,4满意,5=颇满意,6=十分满意),表中只列出了持“同意”选项(4-6分)的人数及百分比数。

(三)课程教师对课程内容、自身表现与课程成效的观感结果

通过导师主观成效评估表B所得到的定量数据,我们得到以下结果。

第一,课程教师对课程表现出非常积极的看法,例如“课程的目标很清楚”(95.24%),“在课程中,同学间有很多交流”(95.24%),“教学活动安排得很有条理”(95.24%)(表8)。

表8.课程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评估结果

说明:所有选项采用李克特6点量表(1=非常同意,2=不同意,3=有点不同意,4=有点同意,5=同意,6=非常同意),表中只列出了持“同意”选项(4-6分)的人数及百分比数。

第二,绝大多数课程教师对他们自己的表现有正面积极的评价,例如“我准备的功夫充足”(95.24%),“我的专业态度良好”(95.24%),“我关心同学”(95.24%)(表9)。

表9.课程教师对自身表现的评估结果

说明:所有选项采用李克特6点量表(1=非常同意,2=不同意,3=有点不同意,4=有点同意,5=同意,6=非常同意),表中只列出了持正面回应(4-6分)的人。

第三,如表10所示,除了“鼓励我参与及关怀小区”的选项,所有教师都认为课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包括“加强学生面对逆境的能力”,“促进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增强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的整体成长”等。

表10.课程教师对课程成效的评估结果

说明:所有选项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1=没有帮助,2=帮助不大,3=有点帮助,4=颇有帮助,5=有很大帮助),表中只列出了持“同意”选项(3-5分)的人数及百分比数。

第四,所有课程教师都表示将会把课程推荐给有类似需要的学生,并且表示他们希望自己将来有机会继续教授类似的课程。

最后,100%的课程教师表示这个课程帮助了他们的专业发展(见表11)。

表11.课程教师对课程成效的总体评估结果

说明:(1)(2)所有选项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1=一定不会,2=不会,3=会,4=一定会。表中只列出了持“同意”选项(3-4分)的人数及百分比数;(3)所有选项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1=没有帮助,2=帮助不大,3=有点帮助,4=颇有帮助,5=有很大帮助),表中只列出了持“同意”选项(3-5分)的人数及百分比数。

四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田家炳“共创成长路”项目在中国的试点课程进行了综合性的主观成效评估。对4所田家炳中学1049名学生的评估结果显示,课程成效和教师质量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时,21位“共创课程”教师对课程本身、对自己及对课程成效的看法显示了极为正面的评价。这一结果说明,“共创成长路”课程能够有力促进学生及教师的正向发展,有力地支持田家炳“共创成长路”项目在中国的继续开展与深入评估工作。

本研究对未来相关研究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从研究结果中,我们不难看到,正面成长课程得到了正面积极的评价,受到参与者和实施者的欢迎。对百分比结果的分析显示,对课程的积极回应比例甚至高于香港的相应比例。比如,在香港约有80%的项目参与者认为课程是有帮助的,但在本研究中,更高比例的参与者认为课程对未来发展有帮助。对于这个观察结果可能会有两种解释。首先,参与者特点可能导致这个差异。在国内,儿童和青少年更倾向于对成人表现出“听话”,可能导致不敢做出负面的评价。如果当要求学生们写下他们姓名时,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其次,中国的教学可能更倾向于“说教”式,“共创成长路”计划的互动教学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是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因此导致了绝大部分参与者和实施者均有正面积极的回应。

第二,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学生对课程内容与课程教师的评价均能够显著预测学生对课程成效的评价,且前者的预测力更强[17][19]。数据显示,课程内容是影响课程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青少年正面成长项目的发展,定期更新课程材料,使用更加互动启发的教学技术、生动的教学过程是很重要的发展方向。在香港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在应对日益增长的青少年问题时,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被认为是解决青少年问题的有效手法[20][21]。因而,如何不断促进本课程的有效性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第三,这是在国内社会工作领域运用主观效果评估量表验证方法探索课程参与者和实施者观点的前沿性实证研究,本研究可能提供了一个范例来说明评估可以通过使用主观效果评估的方法来达到,并且课程或项目的参与者和实施者都可以被纳入到分析之中,以丰富对课程或项目成效的解释。

注释:

①具体课程内容,可参看:石丹理等人著《“共创成长路”青少年培育计划概念架构及课程设计手册(全两册》,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文献:

[1]TEPPER P, LIU X, GUO C, et al.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arent, teacher, and self reports[J].JAffectDisord, 2008,(2-3):291-298.

[2]高鸿云,吴增强,邓伟,等.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及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1):32-37.

[3]LIU X, TEIN J Y. Life events, psychopathology, and suicidal behavior in Chinese adolescents[J].JAffectDisord, 2005,(2-3):195-203.

[4]XING X Y, TAO F B, WAN Y H, et al. Famil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icide attempt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 students: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urvey[J].JAdolescHealth, 2010,(6):592-599.

[5]WANG J, DENG X J, WANG J J, et al. Substance use, sexual behaviours, and suicidal ideation and attempts among adolescents: Findings from the 2004 Guangzhou Youth Risk Behaviour Survey[J].PublicHealth, 2009,(2):116-121.

[6]WAN Y H, HU C L, HAO J H, et al. Deliberate self-harm behaviors in Chinese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J].EurChildAdolesPsychiatry, 2011,(10):517-525.

[7]CAO F, SU L.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Prevalence and psychological features[J].ChildCareHealthDev, 2007,(3):275-281.

[8]戴月,袁宝君.江苏省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4):328-329.

[9]XING Y, JI C, ZHANG L. Relationship of binge drinking and other health-compromising behaviors among urban adolescents in China[J].JAdolescHealth, 2006,(4):495-500.

[10]杨汴生,何健,钟娅.河南省4城市高中学生物质滥用行为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1,(3):187-188.

[11]文萍,李红,马宽斌.1987-2004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纵深研究及教育建议[J].社会科学家,2005,(2):65-70.

[12]叶庆松.当代未成年人价值观的演变特点与影响因素——对安徽省2426名未成年人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2006,(12):1-9.

[13]马晓辉,雷雳.青少年网络道德与其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0,(10):988-997.

[14]顾蓓晔.对独生子女自我中心问题的异质分析[J].心理科学,1997,(3):226-229.

[15]CHAN K, ZHANG H, WANG I. Materialism among adolescents in urban China[J].YoungConsumers:InsightandIdeasforResponsibleMarketers, 2006,(2):64-77.

[16]AUERBACH R P, MCWHINNIE C M, GOLDFINGER M, et al. The cost of materialism in a collectivistic culture: Predicting risky behavior engagement in Chinese adolescents[J].JClinChildAdolescPsychol, 2010,(1):117-127.

[17]SHEK D T L, SUN R C F. Participants’ evaluation of the Project P.A.T.H.S.: Are findings based on different datasets consistent[J/OL]. [2013-04-25]. http://dx. doi. org/10.1100/2012/187450.

[18]SHEK D T L, MA C M S. Program implementers’ evaluation of the Project P.A.T H.S.: Findings based on different datasets over time[J/OL]. [2013-04-25]. http://dx.doi.org/10.1100/2012/918437.

[19]SHEK D T L, MA C M S.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condary 3 program of the Project P.A.T.H.S.: Observations based on the co-walker scheme[J].AdolescMedHealth, 2012,(3):261-266.

[20]SHEK D T L, MA C M S. Consumption of pornographic materials among early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 Profiles and psychosocial correlates[J].DisabHumDev,2012,(2):143-150.

[21]SHEK D T L, MA C M S, Tang C Y P. Delinquency and problem behavior intention among early adolescents in Hong Kong: Profiles and psychosocial correlates[J].DisabilHumDev,2012,(2):151-158.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选项量表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