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语文是和学生并肩翱翔

2014-03-21 10:10◎毕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31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师生语文

◎毕 艳

毕艳,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责任编校:王 玲

语文原本是一门美丽的学科,但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么是老师说个不停,拼命展示自己,灌输知识,要么是放任学生进行所谓的“自主学习”,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所学却甚少。语文教学的精髓应该是培养思维品质,提高人文素养。

许多年来,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传道、授业、解惑”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只有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主动地去学,才会事半功倍。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学习语文,用自己的真诚和学识潜移默化的去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榜样,和学生并肩翱翔在美丽的语文世界。

一.课堂——与学生并肩学习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从而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在课堂上,教师是指引者,也是参与者,和学生并肩学习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这应该是本质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的伙伴,这样二者的关系才平等,教师才可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时时刻刻地配合学生,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而不是让自己成为导演,教材成为剧本,学生只是一个个演员。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就要与学生同悲共喜,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教师这样做,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的意识,主动的意识,参与的意识,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在教学九年级下册《〈庄子〉故事两则》课堂小结时,我大力赞扬惠子的种种崇高精神,让学生要多向惠子学习,班上一位同学就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惠子身上确实有许多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可从课文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也有狡辩的缺点,我们应该“择其善者而从之”,而不能像老师说的什么都向他学。我充分赞赏了学生的独特性与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超越,又和学生一起探讨这一问题。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把他们看作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在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中,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有效地增进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上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状态下发表意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探索的可能和发现的惊喜,逐步把学生浅层的、表面的理解带入进一步的思考,并鼓励学生充分地展示出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学记》中所倡导的教学相长,在崇尚终身学习的今天,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作为一位学习的参与者,倾听学生创新的观点,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符合新的课程改革的精神,它能让教师和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共同提高、一起成长!

二.课后——与学生并肩阅读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是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做这样的要求,显而易见的是希望学生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充分汲取营养,有了足够的阅读储备,学生才有可能、有能力去很好地表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重视课外阅读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显而易见的作用。

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将每日的阅读看作任务、作业,绝非自我需求;有的孩子拒绝阅读,宁愿花时间在电视、游戏上;还有的学生阅读时不能静心,对所阅读的内容不甚了了。师生共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现在许多老师也知道阅读的重要,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量,我们的老师费心费力,但很多时候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阅读兴趣,而如果老师和学生共同阅读一本书,那效果就不一样了。

在每次向学生推荐新书之前,我都会自己先把书认真地读一遍,一方面是了解这本书是不是适合学生,另一方面在向学生推荐时也更有说服力。如果简单地将之推荐给学生,往往很多学生提不起兴趣,根本没有阅读欲望。相反,当自己看过这些书后,你就有足够的判断能力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书籍,有足够的魅力把你看到的精彩讲给学生听,然后卖个关子挑起他们的阅读欲望。比如:介绍高尔基的《童年》时,我先从原苏联的历史说起,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走进书本;推荐《聊斋志异》时,我给他们先介绍蒲松龄和他生活的时代,让学生先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的文章; 《爱的教育》则选了其中一个极为感人的故事《小抄写匠》 读给他们听,当我绘声绘色读完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时,学生希望看到更多……

因为是教师推荐的书籍,无形之中书籍成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一座桥梁,因此学生看完推荐书籍时,常常会饶有兴致地与教师分享他们的所得。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这样不仅能在知识上有所收获,也能帮助他们养成思考的习惯。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每周我都会抽出一节课和学生共同阅读,学生写读后感我也写,并和学生进行交流,班级建立图书角,我也会把自己心爱的书捐献出去,每隔一段时间班级还会举行各种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重视课外阅读切忌流于形式,当我们思考并通过师生共读的形式研究如何将课外阅读教学转化成学生内在的需求时,从中得益的将不再是少数学生。只有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方法阅读,寻找最佳的阅读途径,改变原本只注重量而轻于质的课外阅读误区,才能真正将学生引入课外阅读的殿堂。

“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通过引起他们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与学生一起阅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作家陈建功说:“我读屈原,感到自己的卑琐;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与学生一起阅读,不仅使学生增加了阅读量,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使自己渐渐消失的阅读热情重新被点燃,与学生一起阅读,与学生一起进步。

三.检测——与学生一起考试

老师该不该与学生一起参加考试,这是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不敢与学生同台竞争,还要教育孩子,没有金刚钻,还要揽这个瓷器活,是说不过去的。我们发现,随着教书时间越来越长,老师们的知识水平在慢慢降低,许多大学学的东西都慢慢遗忘了。

有人说,在中国,最应该读书的那一群人却不读书。这群人很可能说的就是老师。我们一些老师靠着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本教学辅助用书打天下。这些说法也许有些尖刻,但不能说毫无道理。现在与学生一起体验一下考试的滋味,除了可以感受“被”赶着学习和应试的艰难,也可以检验一下自己的学科素养的层次。这有什么了不得的?假如考下来很不错,那就更多了自信,在学生面前可以更加得心应手;假如发现问题,知道不足,则知耻近乎勇,可以更多地学习研究,更多地大力度追求。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事。

笔者所在学校每年都会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做题竞赛,和学生一同进行考试,少数老师确实考的分数较低,他们只有自责,进而表态要奋发,要苦学,否则便觉得对不住学生,对不住这个职业。老师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少学习,不多读书,用这种方式促进一下,是好事。跟孩子一起考试,体验学习生活,这恰恰是我们可以并应该做的,其带给教学、与孩子沟通的益处一定是莫大的。如果认为这样就对教师有所损害,我觉得这是多虑了,实际上即使是那些看到老师被考而幸灾乐祸的学生,也会更加尊敬老师的。

有人曾经说过,一个本科生到高中,教十年书,如果不学习,最多相当于一个优秀的高中生了,教十年初中呢,教十年小学呢?但是假如他分到高校,十年后,可能就被逼成一个教授了。

以前看试卷,也会先看题目,在脑子里形成一个初步的想法,紧接着就看答案,从答案的思路给学生讲。而在考场环境下,自己的做题思路得到了检验,原来自己也不是所有题目都能一下就能想到答案上去。这在作文上尤其明显,在规定时间里要写出像样的文章,的确是不容易的。老师给学生讲作文,总是有很多思路,很多方法,因为老师已经看到了很多写得好的和不好的作文,思路打开了,在考场,老师的思路也不一定能打开。自己写一篇“下水”作文,才能更好的从学生角度去考虑教学。以前自己讲试卷是“纸上谈兵”,自己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不一定能做到,而现在,通过与学生一起考试,对于该怎么讲,在什么地方要强化,通过真正的考试就更清楚了。

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阅读、一起考试,在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使自己不断升华。

最美的语文是和学生并肩翱翔。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师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麻辣师生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