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备“三顾茅庐”过程的情节描写

2014-03-22 10:55罗桂荣
教育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刘备诸葛亮

罗桂荣

摘要:在史实基础上,作者通过虚构事件进程,通过语言、行动、心理、细节和景物等情节,详细描写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具体过程,使故事具体、生动,具有生活实感,成为烩炙人口的历史故事。

关键词:三顾茅庐情节描写

刘备“三顾茅庐”是家喻户晓、妇儒皆知的故事。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献上《隆中对》,使刘备茅塞顿开,于是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大业。诸葛亮出山辅佐前,从公元184年刘备24岁应征入伍讨伐黄巾起义军起,到公元207年刘备47岁这23年间,刘备一直处于寄人篱下(先后依附曹操、袁绍、刘表)、颠沛流离的境地;公元207年,诸葛亮出山辅佐后,刘备即于第2年即公元208年和孙权结盟,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继而占荆州、夺益州、定汉中,仅用14年时间,刘备就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使东汉末年的历史发生了转折,形成魏、蜀、吳三足鼎立局面。假如没有刘备“三顾茅庐”,也许就没有蜀汉政权,也就没有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因此,“三顾茅庐”可以说是东汉未年的重大历史事件。而在史书《三国志》中,描写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的过程只有94个字。为突出刘备“三顾茅庐”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在史实基础上,演绎若干故事情节,用15169个字,横跨4章回,详细描写刘备的思贤、求贤和礼贤情节,描写刘备“三顾茅庐”的曲折过程,给读者造成悬念,盟发阅读劲头。因此,经过罗贯中的文学创作,使“三顾茅庐”故事有血有肉,成为烩炙人口的历史故事。

1. 听说“伏龙、凤雏”,夜不能寐--思贤心切!

《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描写: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后,刘备当晚便“因思水镜之言,寝不成寐”,到半夜有客人来访水镜先生时,刘备竞“起床密听之”,当听到水镜先生对他的客人说“公怀王佐之才,宜择人而事……且英雄豪杰,只在眼前”时,刘备便“闻之大喜,暗忖此人必是伏龙、凤雏”,等到天一亮,刘备就马上“求见水镜”,问“昨夜来者是谁?”,并“求与相见”和“问其姓名”,同时又再问“伏龙、凤雏,果系何人?”,刘备在见不到“伏龙、凤雏”及水镜先生“友人”情况下,立即提出要“拜请水镜出山相助,同扶汉室”。

2. 7次误认7个人为“伏龙、凤雏”--求贤心切!

刘备因想得到“伏龙、凤雏”来“安天下”心切,但凡见到贤者都把他们认作“伏龙、凤雏”,以防错过认识“伏龙、凤雏”机会。从刘备夜宿水镜先生处起到“三顾茅庐”全过程,共7次误认7个人为“伏龙、凤雏”。第一次是在水镜先生家夜宿时,半夜起来偷听水镜先生与徐庶谈话,因水镜先生夸徐庶说“公怀王佐之才”,因而刘备从其才干猜测,误认徐庶为“伏龙、凤雏”而“大喜”;第二次是在新野街上碰见徐庶,从其外貌、穿着及唱歌歌词内容猜测,误认徐庶为“伏龙、凤雏”而“下马相见”;第三次是刘备即将启程“一顾茅庐”前,工作人员汇报“门外有一先生,峨冠博带,道貌非常”,从其外貌猜测,误认门外水镜先生为卧龙先生而“遂整衣出迎”;第四次是刘备“一顾茅庐”返程时,碰见博陵崔州平,因见其“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等奇特外貌,而误认博陵崔州平为卧龙先生而“急下马向前施礼”;第五次是刘备“二顾茅庐”途中听到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在酒店饮酒作歌,因歌词内容奇特,刘备便猜测“卧龙其在此间乎!”,因而下马入店,然后“揖而问曰:‘二公谁是卧龙先生?”;第六次是刘备“二顾茅庐”到诸葛亮草堂听到诸葛亮弟弟诸葛钧吟念《梁父吟》时,误将诸葛钧认作诸葛亮而“上草堂施礼”;第七次是刘备“二顾茅庐”不见诸葛亮而走出草堂后,听见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吟念《梁父吟》时,觉得歌词“极其高妙”,误认黄承彦为诸葛亮而“滚鞍下马,向前施礼”。

3. “三顾茅庐”全程表现--礼贤至极!

3.1“三顾茅庐”前,对徐庶依依不舍。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之前,徐庶是刘备的主要谋士,后因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奸计,赚至许昌囚禁,将欲加害”,因而徐庶拜别刘备要回许昌,刘备竞“闻言大哭”并“乞再聚一宵,来日饯行”。对徐庶的离去,刘备“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饯行时刘备和徐庶“相对而泣,坐以待旦”;送别徐庶时,刘备“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当目送徐庶“被一树林隔断”时,刘备命令“尽伐此处树木”,以便举目远送徐庶。由于刘备如此的“礼贤”,深深地打动徐庶,使徐庶极力推荐诸葛亮,这样,才有刘备“三顾茅庐”之举。

3.2 “一顾茅庐”,到“庄前…下马”。“一顾茅庐”到卧龙岗时,刘备“来到庄前”即“下马亲叩柴门”,当得知诸葛亮已外出后,刘备不是立即打道回府,而是仔细询问童子诸葛亮“何处去了?、“几时归?”;当打听不到诸葛亮的去处及归期时,便“惆怅不已”。虽然这样,刘备并不灰心,还要在那里“…待片时”,以期望可能碰见诸葛亮回来,当等不到诸葛亮回来后,刘备又亲自交待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待上马回程数里后,刘备还“勒马回观隆中景物”,并“观之不已”。

3.3“二顾茅庐”,到“庄前…下马”。“二顾茅庐”前,刘备先派人去探听,听说诸葛亮已回来的信息后,刘备马上“教备马”,冒着严寒天气投卧龙冈而来。到卧龙岗时,刘备也“到庄前下马”,当得知诸葛亮已外出后,刘备也并不是立即打道回府,而是询问诸葛亮“何处闲游?”,当打听不到诸葛亮的去处时,刘备感叹自已“如此缘分浅薄,两番不遇大贤!”。同样,刘备这次也不灰心,还要呆在那里询问诸葛均是否知道其兄“熟谙韬略,日看兵书”事情,并留书给诸葛均转交诸葛亮,并向诸葛均“再三殷勤致意而别”。刘备准备回程时刚好碰见诸葛亮岳父黄承彦,他首先问黄承彦的第一句话是“曾见令婿否?”,这时侯虽然“正值风雪又大”,刘备仍然不断“回望卧龙冈”,“悒怏不已”而回。

3.3“三顾茅庐”,“离草庐半里之外…下马”。“三顾茅庐”前,刘备表现更虔诚,他“令卜者揲蓍”来“选择吉期”,并“斋戒三日”和“薰沐更衣”后,再启程去卧龙冈拜访诸葛亮。到隆中后,刘备“离草庐半里之外”,“便下马步行”,到草庐门口知道诸葛亮还在“草堂上昼寝未醒”时,他叫童子“且休通报”,不让惊扰诸葛亮休息,然后“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了“半晌”,才见诸葛亮“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这时他又叫童子“且勿惊动”诸葛亮,于是继续“拱立阶下”,又等了“一个时辰“。待诸葛亮醒来知道刘备在“阶下”“立候多时”时,才到后堂更衣,这样,刘备又继续在“阶下”等“半晌”,诸葛亮才整好衣冠出迎。见到诸葛亮后,身为刘皇叔的47岁的刘备竞给27岁的“村夫”诸葛亮行“下拜”之礼,当听完《隆中对》后,刘备又对诸葛亮“顿首拜谢”,接着刘备马上“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见诸葛亮不肯“出山相助”时,刘备竞泣成“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4.诸葛亮“出山”后--待贤至诚!

诸葛亮于公元207年春出“茅庐”后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近1年时间里,还没建什么功勋,但刘备仍然“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与诸葛亮“终日共论天下之事”,并告诉关羽张飞:“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

5. 小结与讨论

5.1清代学者章学诚曾指出《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即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实有的,而事件进程及人物言行的具体细节是虚构的。 在史实基础上,作者通过虚构事件进程及人物言行,详细描写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具体过程,使故事具体、生动,具有生活实感,使刘备的思贤、求贤和礼贤形象跃然纸上,既感动诸葛亮,也感动读者。

5.2“三顾茅庐”过程,作者通过反复描写刘备的思贤、求贤和礼贤情节,从而使故事更具感染力,成为“求贤”千古佳话!如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时,先“令卜者揲蓍”来“选择吉期”,并“斋戒三日”和“薰沐更衣”后,再启程去卧龙冈。到隆中后,“离草庐半里之外”,“便下马步行”,到草庐后“徐步而入…拱立阶下”,见到诸葛亮后“下拜”,听完《隆中对》后,又“頓首拜谢”,“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见诸葛亮不肯“出山相助”时,竞泣成“泪沾袍袖,衣襟尽湿”,诸葛亮出“茅庐”后,刘备“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

5.3“三顾茅庐”前,刘备的官职曾为平原县县令(公元191年),徐州牧(公元195年),宜城亭侯(公元196年),豫州牧(公元197年),左将军(公元198年),而且是“帝室之胄”,辈份为汉献帝叔叔(人称刘皇叔),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也称刘备为英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顾茅庐”时,刘备47岁,诸葛亮27岁,以刘备的官职(相当省部级干部)和辈份之尊,竞对无官无职的、年幼的“村夫”诸葛亮(比刘备小20岁)如此渴求!如此恭敬!读后确实让人感动、叹服!作者通过对刘备思贤、求贤和礼贤情节描写,既丰富了故事内涵,也为诸葛亮“出山”后之所以能为蜀汉事业“鞠躬尽卒,死而后已”埋下伏笔。

5.4作者描写刘备在见到诸葛亮前,先见到司马徽、徐元直、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均和 黄承彦等 7个与诸葛亮关系密切的人,这 7个人是诸葛亮的亲(诸葛均、 黄承彦等2人)、师(司马徽)、友(徐元直、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4人),在这 7个人身上,都烙有诸葛亮的影子,在刘备眼里,这 7个人都是“大智者”,因而曾误把这 7个人认作“诸葛亮”。通过加入这些情节,大大增加了故事吸引力,让读者也急于想见诸葛亮面目、睹诸葛亮风采、观诸葛亮才气,从而使故事更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读者爱不释卷,读完为快。

5.5描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在创作“三顾茅庐”文学故事中,作者通过语言(刘备向童子、司马徽、徐元直、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均和 黄承彦等询问诸葛亮情况)、行动(刘备“下马”、“下拜”、“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徐步而入”、“拱立阶下”等)、心理(心理判断,猜测司马徽、徐元直、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均和 黄承彦是“诸葛亮”,而去施礼相见)、细节(如刘备问水镜先生“昨夜来者是谁?”,向童子询问诸葛亮“何处去了?、“几时归?”以及“勒马回观隆中景物”、“观之不已”,“回望卧龙冈”、“悒怏不已”等)以及景物(“一顾茅庐”时的隆中美景、“二顾茅庐”时的寒风雪雨、“三顾茅庐”时的阳春美景)等情节描写,成功地把“三顾茅庐”历史事件创作成活龙活现的历史文学故事,从而使“三顾茅庐”故事万人景仰,流芳百世!

参考资料:

[1] 罗贯中(明),《三国演义》,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2年3月。

[2] 陈寿(晋)《三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6年

猜你喜欢
刘备诸葛亮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诸葛亮隆中决策
三顾茅庐
相面
徐庶以马试刘备
不划算
刘备的江山不是哭出来的
简雍智谏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