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诗词阅读教学策略浅析

2014-03-22 10:55叶文静
教育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诗词初中语文教学

叶文静

摘要: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可以用背景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可以从“诗眼”入手鉴赏,把握诗歌情感;可以朗读促理解,读中领略诗境;也可以多首诗对比赏析,拓展联想空间。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词;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诗歌本身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之精品,还因为诗歌对学生有陶冶情操、培养语感等重要作用,更是国为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们对诗歌的教学往往是分析多于品读,理性压制感性,结果偏离了诗歌选进教材的初衷,也远离了诗歌本来的美学价值,导致学生对诗歌失去兴趣,以致于教师不想教,学生不想学,步入了尴尬境地。笔者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就诗歌教学进行过长期探索,经反复实践,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现在此处分享,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背景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写作背景,诗歌也如此。很多诗歌写作背景往往是诗人经历的一些情感变化,或悲壮宏伟,或凄婉缠绵。这种情感变化经历又往往联系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将这些背景挖掘出来,作为课程教学导入内容,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曹操的《观沧海》,在进行教学前,教师可简要谈谈曹操其人其事。由于民间对曹操常有议论,学生大多也知晓曹操,有的甚至是熟悉。当老师提及曹操之事时,必然很有兴趣。不过,关于曹操的事很多,不可能一一详说,主要的精力还应放在与创作《观沧海》有关的故事上。像这样以创作背景故事入手,学生对要学的诗词必然兴趣倍增。

二、从“诗眼”入手鉴赏,把握诗歌情感

这里所说的“诗眼”,即诗词中最能显现诗词全部情感价值和内涵的词语或句子,是诗词之关键,也是鉴赏诗词的入口。抓住“诗眼”展开赏析,能很快把握诗之内涵与情感。比如杜甫的《春望》,全诗紧紧围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来写,这两句集中突显全诗的情感主旨,写出了“恨”的原因在于“别”,而别的原因在于“时”。人的感伤移情到物,所以就有了“花溅泪”和“鸟惊心”。总体上看,这两句中最为关键的字就是“时”与“别”,此两字就可算是全诗的诗眼。抓住这两字引申理解,学生很快就能把握全诗的情感,进而理解全诗意义。

三、以朗读促理解,读中领略诗境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优秀经典的作品,都需要读才能真正体会其要旨,诗词尤其如此。诗词的内涵只有在读中才能准确把握。如何读呢?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但为避免读得乏味,最好多种方式结合起来读,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独立读、轮流读、角色读等各种方式都应据实际而结合起来使用。最好的方式是利用媒体设备配乐朗读。配乐朗读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通过音乐的伴随而激发学生对情绪,形成对理解诗歌有利的情绪氛围。比如,在学习《关雎》这首诗时,引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配《梁祝》这首乐曲,乐曲中展现的悠悠爱情意境,能有效地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使其在最短时间内入情入境,在情境中进一步理解诗歌意义。

四、多首诗歌对比赏析,拓展联想空间

在鉴赏教学中,仅仅局限于一首诗歌,没有对比,理解上容易狭隘。有相类的诗歌进行对比赏析,才能有效加深学生印象,拓展其联想的空间,积累更丰富的知识,深化其对诗歌的理解。只有在对比中,学生才能拓展思维,才能从更深的程度上品味出诗歌的意蕴,锻炼诗歌的品鉴能力。比如,学习《乡愁》这首诗,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了其中的乡愁含义后,可以列举一些写愁的诗句来进行对比,让他们理解不同的作品中不同的愁,以及各位诗人写愁的不同技法。比如李清照 “只恐双溪般舟,载小动许多愁”这一诗句,表现的是诗人的愁,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表现的也是愁。两个人的诗句都讲愁,他们的讲法有什么区别呢?通过对比,学生不难体会到,李清照所写的“愁”有重量,给人以沉重感;李白的愁则有长度,让人感觉到绵绵不绝。两个诗人都讲愁,但认知方式不同,着力表现的角度不同,最终形成了不同的诗句。这种认识,没有对比,学生就不可能切实体会到的。再将这样的诗句与所学的《乡愁》进行对比,学生必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自古以来,写愁的诗句很多,在此不妨再举一些:如唐代常飞月《咏谈容娘》:“不知心大小,容得許多愁。”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辛弃疾《菩萨蛮》:“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柳永《八声甘州》:“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上这些诗句大多通过隐喻认知的方式,将抽象无形的愁绪具象化,使愁或有体积、或有数量、或有颜色、或有外形。通过这些诗句的对比分析,学生一方面扩展了知识面,另一方面使联想的范围得以扩大,对诗歌会有更深入理解。更重要的是,这种对比分析可使学生有效地将关涉同一概念的诗句在记忆中聚合在一起,并融会理解,使诗歌品鉴能力进一步快速提升。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应尽量以背景故事导入教学,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在学习中从“诗眼”入手,全面把握诗歌情感,以朗读促进理解,让学生从读的过程中领略诗之意境之美。为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还可将表达相同情感主题的诗句集中起来,引导学生对比品味,在对比中获得对诗词的理解升华。

参考文献:

[1] 王术井.初中语文诗词教学设计——以趣入境知诗意[J].中国校外教育,2012(26).

[2] 韩志勇.刍议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

[3] 马雪玲.初探初中语文诗词教学[J].学周刊,2012(11).

[4] 戴小婵.初中语文诗词拓展阅读教学探微[J], 网络科技时代,2007(12).

猜你喜欢
诗词初中语文教学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诗词书法作品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诗词篇】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