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说、品、写”高中语文要有语文味

2014-03-22 10:55贾斌
教育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语言语文

贾斌

“语文味”这一理念,由广东深圳教研室程少堂副教授首次提出。他认为, “所谓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从程先生提出语文味一词,到语文味概念的成熟定义;从一线教师接受这一概念,到语文味进入课堂教学系统,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对语文学科理解的不断深入,体现的是教师对语文学科教学的高层次追求。

语文学科,既不同于数理化史地生等一般认知学科,也不同于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语文的媒体是语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我认为,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一些教育教学误区:

1、冷落教材,偏离文本去追求内容知识的拓展,语文课成了文学课;2、割裂三维目标,孤立地、机械地进行单一方面的教学,语文课成了德育课、语文知识课;3、为了创设情境而情境,一味注重使用多媒体,把课堂弄的花里胡哨,语文课成了表演课;4、更有甚者,教学目标不明确,中心不突中,内容泛化,语文课成了杂烩课,拼盘课。

我认为,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的哪一种课,都与语文课的本真味道——“语文味”背道而驰。语文就是语文,语文课还得上出“语文味”才行。

我所理解的“语文味”,是语文学科要达到的一种学术境界。它应该是,语文人想通过课堂教学,努力追求的教学境界,也是语文教师学科专业发展的境界。

我所理解的“语文味”教学理念,是这样的。

一、“说”出语文味

激情澎湃、才华四溢的教學语言,让语文课的语文味道十足。

臧克家先生在谈他的教学经验时说,他的教学语言都是以诗的几乎是疯狂的热情向学生们灌注,尤其是在讲诗的时候,他们的热情像被点燃了的火,大家在燃烧,感情像一股暖流。这样的教学语言自然就成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使学生在美学氛围中心旷神怡,回味无穷。

如果教师教学用语能够做到娓娓动人、声情并茂、亲切感人、简洁清晰、逻辑性强、深刻有力,那么,学生就能够享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状、如闻其声、如嗅其味的巨大美感。当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达到了滋养学生的心灵的效果时,语文课也便有了语文味。 不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必须是诗人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契诃夫曾说过,再好的剧本,从平庸的演员口中念出,也会变得干瘪无味,毫无创造;而优秀演员哪怕是你给他一个菜谱,他也能念得催人泪下。二者的区别是素质的区别。同理,要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要使语文课有“语文味”,最重要的是必须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语文教师首先要做个读书人,“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教师成为驾驭语言的高手了,就能自觉锤炼教学语言,授课的时候,语言就能做到意近旨远,深入浅出,点石成金。这样的教学语言,才能产生美,才能具有美的震撼力,才能引发学生产生心灵共鸣。

二、“读”出语文味

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好课,我可能一下子回答不好。但是我敢说,一堂好语文课一定少不了琅琅的读书声。

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教学,应让学生多诵读,多品味,多感悟,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带领学生挖掘课文语言的内涵,品味语言的韵味,走进了作者内心世界。

无论是什么课型的语文课,如果没有一点读的环节,没有一次诵读的过程,我敢说这节课不够成功。它没让我们倾听到学生那嘹亮而清脆的声音,也没让我们欣赏到学生们的那种青春靓丽斗志昂扬的精神风采,更没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汉语言的特有的美感。语文课堂上缺了诵读,总让人觉得语文学科的味道不够十足。

诵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当学生沉于文中,文境、心境、读书声浑然一体之时,学生会觉得越读越有味,达到“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境界。

三、“品”出语文味

“语文味”是咀嚼出来的。

咀嚼什么?就是咬文嚼字,就是咀嚼好词好句。字词就是制作“语文美食”的好原料,“语文味”正是从对具体词句的分析与鉴赏中散发出来的。

高超的教学艺术,更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思考这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

在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我设计了一个设计环节:学生先齐读文本第二段,然后把本段中“一百年后的今天”删掉,对比其达效果,让学生体会哪一种表达好,为什么。

让学生朗读、比较。经过讨论,学生们认为:课文的对话表现了水生嫂深明大义、顾大体、识大局,而改后的水生嫂却是觉悟低的形象。

因为有了品词析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在课堂中品词析句应该像竹石一样“咬定青山不放松”,定能“品”出语文味。

四、“写”出语文味

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不评点、不批注、不摘抄,只能是泛泛的读书,难有深刻的独特的领悟。

语文课上的“写”,可采用的形式非常多,但应该注意的是,无论哪种形式的“写”最好落实到纸面上或板面上,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才好。

不写不足以着眼学生实际,不写不足以展示学生才情,语文课要非写不可,只有让学生实实在在地 “写”,才可以把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将内心真实的情感流泻于笔端,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突显语文课的“语文味儿”。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让学生写出语文味。

学习《雷雨》时,我们可以向学生发问: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真的还是假的?而《套中人》就可以探讨一下如果别里科夫没死去,他的爱情结局将会怎样……

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有价值的“想象点”,巧妙启发,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创作的激情,让他们在语文课上“写”出浓浓的语文味!

总之,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将到处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智慧的交融、个性的张扬,散发着语文的独特的芳香,流淌着师生间真情的表白,涌动着灵性的互动,课堂也将成为师生生命共同成长的沃土。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语言语文
语文课文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我的语文书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