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学探讨

2014-03-22 10:55刘鹏
教育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评价机制太极拳兴趣培养

刘鹏

摘要:本文从学生兴趣和健康意识的培养出发,阐述了职业学校“太极拳”科目教学中所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以及科学的评价机制。特别论述了改进教学方法在“太极拳”项目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太极拳;兴趣培养;教学方法;评价机制

“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是现代体育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太极拳”以其独特的健体养生作用,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作为卫生职业类院校,一直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人现将多年来在太极拳教学方面的实践,归纳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意识是太极拳教学的基本原则

1、“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兴趣具有很好的作用

太极拳项目,虽然深受学生喜欢,但教学难度较大,动作质量要求高,如果不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那些力量不足,主动性不强,协调性较差的同学,渐渐会失去兴趣,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教学方法的改进要从“注重个体差异”的原则出发,提高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还是采用“三段式”的教学方法,不重视学生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面对普遍人数超编的班级,是很难完成课时目标的。

实践证明“探究学习”的方法在太极拳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很好的效果。“探究学习”是教师在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创设类似于研究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太极拳的学习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体,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表达、演示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太极拳的知识和技能。但是,探究学习并不意味着要求学生事事都要创新,有些学习内容是约定俗成的,如太极拳的步法、手型。有些动作的细节教师可以不必先告诉学生明确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在分组交流学习中去得出结论。对于学生而言,探究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体验过程,培养兴趣。教无定法,学无常法,每节课都用同一种方法也是不行的,探究学习也一样。

2、在太极拳教学中,适时地增加一些拓展教材,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健康锻炼意识,达成教学目标

我国民族传统保健体育,具有系统的健体和养生理论,“太极拳”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和“八段锦”“五禽戏”等项目一样,其锻炼的方法和价值是相通的。這两年我们在简化太极拳的教学中增加了“八段锦”和“五禽戏”的内容,特别是“八段锦”简单易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部分,将其作为拓展教材,增加进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放到课的结束部分,即达到了放松和入静的目的,又引申出“三焦”的问题,每节课都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对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具有很好的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内功拳法,利用拓展教材进行太极拳的辅助练习,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八段锦”中的“五劳七伤往后瞧”,对理解太极拳的‘开合和‘虚实具有很好的作用;“摇头摆尾去心火”动作结构有利于理解太极拳桩的‘升降要领;“攥拳怒目增气力”体现了刚柔并济以腰发力的特点,在这一式练习中,教师可以结合“陈氏太极拳”的发力演示,加深同学对“太极拳”特点和内涵的理解;“鸟戏”的飘逸、柔和也是太极拳演练所要达到的境界。

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是“太极拳”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中要把“健康”作为主线,拓展教材的引入是服务于主线的,一定要考虑到时间、地点、对象、环境的变化,做到准确把握、有的放矢,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正确把握教学规律,合理应用教学方法,是太极拳教学成功的保证。

太极拳的锻炼是由松入柔,还柔成刚的过程,它和学生以前接触到的任何体育项目都有本质上的区别,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同时,学生对太极拳技术的认知需要经历“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学习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研究和把握教学规律,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先练“走”后练“手”

太极拳的步法包括前进和后退两种,它贯穿于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之中,练习时,要特别注意重心移动,脚放的位置、腿弯曲的程度和两腿的虚实变化等。在“走”的练习中,应该先练习前进步法,再教后退步法,待步法娴熟、进退自如后再练“手”,手法练习也应该先原地练习,待动作线路准确后再配合上下肢练习。

2、动作过程要先“快教”后“慢教”

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决定了大多数学生都喜欢节奏明快的动作,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上述特点,采取“慢拳快教”的方法,如“左右揽雀尾”,通过快教的方法,使学生对本式的‘棚、捋、挤、按要领基本掌握后,再按照太极拳正常的教学速度,配以柔和缓慢不需要休止符的拖音口令,指导学生进行连贯练习。

3、先“粗练”后“细练”

太极拳套路由数十个动作组成,每个完整的动作一般由方向、结构、顺序、攻防含义等诸要素组成。为使学生尽快地学会动作和掌握套路,教学步骤上要粗细结合、层层深入。“粗练”就是先弄清和掌握动作的方向路线,对于姿势和步型,不要求太工整,更不能强调“精、气、神”和“身、法、步”的密切配合。待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细练”,即所谓的精雕细刻。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动作姿势和步型的准确与工整,强调‘手、眼、身的密切配合,强调以意行气,以气催力的内在要求。逐步使形体动作和意念结合起来,达到形神兼备的锻炼要求。

4、“剖析”和“探究”相结合,

太极拳演练时要求用意不用力,以意念引导动作。教师在动作教学过程中,要把剖析和学生自主探究结合起来,例如,“手挥琵琶”这个动作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应从动作结构和攻防含义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剖析,便于学生记忆和演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找一名学生作为对手,当对方用右手进攻时,教师用右手迅速抓住对方的右手腕部,向下微按将手臂拉直,左掌同时迅速由下向上托住对方的肘关节,使其臂不能弯曲,然后稍加力向内旋,用反关节的方法制服对方。通过这种形象生动的剖析和演示,讲清了攻防含义和动作方法,使学生对此动作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加快了学习的速度。而对于“左右揽雀尾”动作,因为其攻防含义比较明了,教师可以只讲动作要领,不讲攻防含义,让学生通过探究和讨论,最后分组演示,教师讲评,也能收到同样的效果。

5、配乐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

在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候需要创设情境,增加学习和探究的效果,最常见的是配乐练习,配乐练习的好处在于能使学生放松和安静,也便于掌握练习速度。配乐练习不一定要在学生有一定基础后进行,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也可以引入,效果同样不错。另外利用多媒体进行太极拳理论知识教学,观看优秀运动员表演,让同学自己录制动作过程进行展示等等,都是很好的办法。

三、及时反馈和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促进作用。

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或在演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有效的反馈评价,不仅可以很好地调控教学过程,而且能够活跃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当然反馈和评价要有说服力,同时也要有感染力。

太极拳的教学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由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向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和自主锻炼的意识方面转变。实践中,我们把锻炼小组叫做“代表队”,队长叫“师父”,人数一般在6-8人,队长由大家推荐,在太极拳评价中“代表队”的分数就是每位组员的分数,分值占70%,教师占30%。从而保证,人人要参与,人人有责任,活跃了气氛,达到了教学目的。

总之,教学没有统一的模式,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勤于耕耘,我们还会发现更多更好的太极拳教学方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 教育司.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武汉;

[2] 陈雁飞.中小学武术教学新尝试[J].中国学校体育,2004,(6);22-23

[3] 谭克理.论传统保健体育与预防医学[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6);9-11

猜你喜欢
评价机制太极拳兴趣培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高中生物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探讨
灵动指尖的艺术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
扩展阅读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
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研究
光影视界
42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