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体育促进措施

2014-03-23 03:26冯甜王斌李改侯斌李亚伟
湖北体育科技 2014年10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心理健康儿童

冯甜,王斌,李改,侯斌,李亚伟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体育促进措施

冯甜1,王斌1,李改1,侯斌1,李亚伟2

研究旨在考察课内外体育活动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及体育活动现状,发现:留守儿童自我意识较低,情绪较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和谐,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较少;体育课开课率低,规范性欠缺,课外体育活动不足,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和体育师资资源匮乏,管理制度不完善,家庭缺少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研究分别从课内外体育活动的视角,探讨以体育游戏、心理拓展训练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体育促进途径实施的意义和价值,提出针对性实施方案,为留守儿童体育教育指导提供参考。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体育促进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1]。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留守儿童为2,200万,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总数比例的14.7%[2]。由于与父母分离以及生活环境等原因,留守儿童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孤独、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1]。体育作为塑造人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承担着“育人之心”的功能。本研究试图考察校内体育活动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体育活动现状

1.1 心理健康状况

黄艳苹和李玲通过研究发现,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留守儿童总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曾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均差[4],同时存在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年龄越小心理问题越突出,但高亚兵调查发现,初中留守儿童比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和不良人格特征更严重[5]。留守女孩表现出的躯体化、抑郁、焦虑高于留守男孩[1]。父母外出对子女的影响极大,而单亲看护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来说较好[4]。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人格与自我意识方面:留守儿童在聪慧性上与普通儿童没有显著差异,但实际调查中却发现留守儿童性格较为内向,有严重的自卑感,较低的自尊和自身评价。就主观幸福感而言,初中生在中等程度以上,女生高于男生,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1]。2)情绪方面:留守儿童情绪较不稳定,主要包括冷淡、孤独、委屈、难过、拘谨、焦虑、抑郁、少年老成、冲动任性、自我中心主义等,遇到问题时常选择幻想、合理化、退避、求助、解决问题和自责的方式,且倾向于对事件的结果做外归因,留守儿童大多有盲目反抗心理,大多对父母充满怨恨。其中攻击型人格的情绪表现为自控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畏缩型人格的情绪表现为冷漠、畏惧、自卑、优柔寡断[6]。3)人际关系与社会支持方面: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问题较突出,因其害怕与人交往,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不和谐,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较少,导致留守儿童受欺负与攻击,放任与自暴自弃等,一些留守儿童不服管教,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有些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1.2 体育活动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特殊对象,如何更好地通过体育活动发展和完善其心智,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将成为研究者的重要方向。首先,农村体育教育应为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然而唐红明通过对农村小学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存在边缘化现象[7]:1)体育课教学现状:农村体育课程实际开课率低,且有部分学校没有开设体育课;正常开课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率及使用教案上课率与城市学校相比在数量上和规范性上都相差甚远;课外体育活动严重不足。2)学校体育教育资源:场地器材的匮乏是农村学校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学历层次不够,年龄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比例不足;管理制度中无明确的体育经费开支要求或者无法保障体育经费的专款专用。3)家庭体育教育现状:不到两成的农村家庭购买体育器材及组织家庭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条件的无法保证,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现状不容乐观。我国学者高建磊,黄永飞,康辉斌对农村留守儿童活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描述[3,8]:1)体育兴趣:近三成留守儿童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2)体育活动内容:农村学校、社区的体育娱乐设施缺乏,学生体育文化活动比较枯燥,项目较为陈旧和落后。3)体育活动形式:留守儿童体育活动时间少,内容单一,缺乏正确的组织和引导。4)体育活动中的表现:留守儿童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比普通学生低,活动中易紧张,害怕参与竞争,课上或情绪低落,或采取破坏、捣乱等暴力行为。5)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父母或代理监护人体育与健康意识淡薄;留守儿童所在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教师知识能力结构不完善;学校体育设施较为匮乏。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亟待改善,但由于上课及活动时间少、内容单一、设施、师资及经费缺乏、家庭教育不重视等原因,使得留守儿童的体育意识不强、热情不高,且活动中并未对留守儿童表现出的消极情绪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纠正,导致了不良行为的发生,体育活动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也无从体现。

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体育促进措施

许多学者关注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体育活动的心理效能包括改变态度、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提高知觉和反应的能力、促进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身心松弛、提供身心解脱方式、获得运动操作技能七个方面[9]。张立敏,张力为通过回顾研究发现,体育课能提高小学生身体自我观念,且对低自尊、低自信、低身体自我价值感、低身体意向等特殊被试可能会有较大的效果[10]。同时,高建磊,黄永飞发现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减轻留守儿童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等不良心理,提高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意愿[3]。

因此,学校体育应当承担起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责任,无论是课程设计、组织教学还是教法等都应该考虑到心理健康因素,通过创新体育教材教法、增添趣味性教学内容等形式增强留守儿童的体育兴趣,提高他们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参与度,进而有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初步调查发现,体育游戏、心理拓展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体育游戏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曾提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著名论断[11]。同时,美国学者Morton认为,游戏是儿童的情感语言,能提供特殊的快乐来源,处理日常遭遇到的困难或贬低行为,并对心理矫正有着突出的作用[12]。体育游戏具有强身健体、健脑益智和沟通感情、陶冶性情的作用[13],多维度的动作反应游戏及创新游戏能促进智力发展,提高认知水平,能够对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提高有积极作用;有一定运动量及强度的游戏如追逐、角力、赛跑等,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留守儿童的情绪问题;互动合作性强的游戏能有效提升儿童自我认识、集体意识和合作水平,提高社会适应能力[14],因此能够改善留守儿童人际关系及社会适应不良的状况。

心理拓展训练理论是由德国的哈恩博士创建,最初用于训练海员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后指利用自然环境或人设置的各种复杂环境,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为达到“激发潜能、熔炼团队、砥砺心智”的培训目的而精心设计的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实践活动,根据训练目的分为个人项目、团队项目、领导力项目、沟通项目、执行力项目等[15]。美国学者Barrie将心理拓展训练引入到留守儿童的体育课堂中发现,心理拓展训练能提高青少年自我动机,有益于青少年的学业及个人发展[16];在学校心理拓展训练活动中发现通过沟通、团队协作、基地拓展等练习来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信心,降低自我焦虑状态,有利于留守儿童情绪的改善;游戏、攀岩、高架绳网、障碍跑等项目移植到体育课教学中,能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集体精神,还能培养野外生存技能,能够有效提高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中华民族特有的体育活动形式,具有广泛的传播对象,根据其形式和特点可分为跑跳投类、球类、水上项目类、射击类、骑术类、武艺类、舞蹈类、游戏类等[17]。长期进行武术训练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毅力和恒心,有利于锻炼儿童坚强勇敢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品质[18],有助于留守儿童自我意识的提高;参与民间传统体育锻炼能够改善心境状态[19],太极拳锻炼能降低抑郁和焦虑水平[20],因此有助于改善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状态;通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团体锻炼的配合及交流,有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合作意识,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上述分析,以上三种活动均能够对当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积极影响,以体育游戏,心理拓展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促进措施,设计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体育促进方案。

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体育促进方案

3.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体育促进活动示例

根据以上研究,分别从体育游戏、心理拓展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中选出较适用于农村学校开展的体育活动供教师参考(见表1)。针对前文分析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将体育活动分为完善自我意识、改善不良情绪以及提高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3个部分。与此同时,这些活动不仅能促进心理健康水平,同时也能保证留守儿童各项身体素质的逐步提高。

表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体育促进活动示例

3.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体育促进活动组织模式

由于体育游戏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因而将具有促进身心健康的体育游戏放在课内实施,长期作用于留守儿童可能收到良好效果。心理拓展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需要独立设计和开展,因而将其放在课外活动中实施更为可行。最后,根据农村学校的具体情况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同时对活动的开展方式也进行了探索,提出以增进留守儿童身体健康为基础,促进心理健康为导向的课内及课外活动组织安排(见图1,图2)。

促进心理健康的体育游戏在课内实施的主要步骤为讲解示范—游戏进行—即时评价与纠正—游戏进行—交流分享—教师总结。在讲解示范时,教师应在介绍游戏内容与方法的同时着重强调学生认真参与并体会心理感受,在游戏进行中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情绪、心理变化,并在游戏间歇进行即时评价和纠正,游戏结束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后进行同伴、师生交流,通过自身体会和教师点拨真正明白体育游戏除锻炼身体外的心理意义,促进积极心理状态的发展。同时,心理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及结束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对比性测评,记录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评价体育游戏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促进措施的实施效果。为保证体育游戏在农村留守儿童体育的大环境中发挥作用,在游戏的设计上仍需做出相应调整。1)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简陋,游戏内容应具可操作性,规则不应过难,可由易至难。2)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害怕竞争,应选择团体性和非竞争性游戏,创设温馨环境,鼓励全体参与,树立正确榜样,通过集体帮助使其获得归属感。同时,游戏设计应具有特异性,考虑不同年级、不同地域学生对游戏项目以及内容的倾向,结合游戏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共同促进心理健康。3)教师应注重游戏结束后的评价,多鼓励和赞许学生,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自信,应对其进行正确指导,既让学生明白游戏的作用,也确信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求进行活动,心理教师与班主任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及情绪变化。初次尝试活动时体育教师应多指导和鼓励,班主任可与同学一起参与活动。活动中间休息时,心理教师对前一阶段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表扬表现好的学生,及时纠正不良行为和消极情绪。学生再次进行活动的同时关注自身感受,心理教师与班主任注意观察学生的行为及情绪变化。活动结束后,学生进行交流分享,教师可提出探索性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报告在活动过程中的内心感受,教师记录学生感受。体育教师点评活动实施情况及学生的活动表现,心理教师进行针对性评价,包括体育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对积极的体验和情绪进行鼓励和表扬,指出消极的体验和情绪的改进方式。活动结束后,体育教师负责回收器材,整理场地;班主任组织学生有序离开;心理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第2次测评,并详细记录测评结果,根据结果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下一步活动的内容及实施方式进行调整以求获得更好效果。

图1 课内体育游戏促进心理健康组织模式图

受农村体育环境限制,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中有效开展心理健康的课外体育促进活动还应注意一些问题。1)学校应积极引进和培养心理拓展训练教师和心理辅导教师,利用学校现有设施和器材开展活动,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需要出发,设计、改进那些对设施要求较低、实施较容易、意义却较深刻的项目。2)在实施中应注意活动项目的针对性和内容的阶梯性,如低年级以内容简单或益智活动为主,中高年级以提高技巧性、协调性活动为主,且应特别注意对民族传统游戏的活动材料的运用。3)除身体锻炼效果外,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自身感悟是活动的重要部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注重身心感受,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心理变化进行测量和评价,同时由于活动内容涉及广泛,实施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安全管理。

虽然以上方案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设计,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仍旧存在适应性差异,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仍旧需要研究者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进一步调整,以求收到更显著的体育促进效果,同时也能对本方案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帮助。

4 小结

图2 课外体育活动心理拓展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心理健康组织模式图

促进心理健康的心理拓展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在课外活动实施的主要步骤为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活动结束阶段。在准备阶段需要充分发挥班主任、体育教师、心理教师的协同作用,体育教师与心理教师负责搜集、整理和设计活动;体育教师负责活动场地安排及设施准备;心理教师负责测评学生活动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学生和班主任的培训;班主任负责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实施阶段主要包括活动介绍—活动进行—教师评价与纠正—活动进行—交流分享—教师总结。首先,体育教师向学生介绍活动的名称、内容及规则并进行示范,心理教师提示学生注重内心感受。之后,学生按照要

在探讨体育活动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并在促进其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基础上分析校内体育活动的促进价值,发现体育游戏、心理拓展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引入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活动的特别优势。根据农村学校的资源情况、学生的发展阶段、项目的普适性以及实施的安全性选择合适的体育活动项目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体育发展,通过将体育游戏置于课内,心理拓展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置于课外活动实施的方式,提出以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为导向的体育课内组织模式及课外活动组织模式,为学者和一线教师提供易管理、易实施、收效佳的体育活动实施参考。

[1]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5).

[2]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8-30].http: //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2 08/141305.html.

[3]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0).

[4]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发展特征[J].中国公共卫生,2008(8).

[5]戴斌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3).

[6]唐红明.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边缘化现象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

[7]高建磊.农村留守儿童课外体育锻炼特征的调查研究——以广东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1).

[8]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张立敏,张力为.身体锻炼能提高自我观念吗——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

[10]崔石岗,任保国.鲁迅之于儿童体育[J].体育文史,1998(2).

[11]林松,彭雪涵.体育游戏对儿童自闭症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1).

[12]骆映.论学校体育干预学生身心健康的实效性策略[J].体育科学研究,2008(4).

[13]刘历红.运用体育游戏预防和治疗小学生心理障碍的实验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14]毛振明.学校心理拓展训练.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15]Barrie,J.Adolescent girls:Inner Motivational Resources and Adventure Education.(2005).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A,66

[16]陈宁,赵芳,.杨海晨,等.民族传统体育分类再研究——兼评我国近十年分类研究成果[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1).

[17]林小美.武术基础训练与儿童生理、心理发展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

[18]李林.中国民间传统体育锻炼对心境状态的影响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

[19]魏德样.太极拳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项元分析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20]苏华伟.幼儿武术教学方法探讨[J].搏击·武术科学,2012(10).

Sports promotion measurement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s health

FENG Tian1,WANG Bin1,LI Gai1,HOU Bin1,LI Yawei2

The study was designed to analyses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sports activities on left-behind children's health.Firstly it points out left-behind children have problems such as low self-consciousness and emotional instability.Moreover,they have po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maladjustment such as they are less supported.Current situation shows rural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es are less and lack of normative arrangement,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are not enough,and so on.Secondly,the importance of sports activities as a promotion measure is discussed by three ways of sports games,outward bound and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Finally this study provides activity examples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lans for reference.

left-behind children;health;sports promotion

G80-05

A

1003-983X(2014)10-0861-04

2014-03-0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一般项目(BLA090072)

冯甜(1989-),女,河南郑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运动心理及体育管理.

1.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心理健康儿童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