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现状

2014-03-26 23:45赵立波王迎寒刘玉玲张晓峰董岫岩郭洪杰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方药平滑肌腹痛

赵立波,王迎寒,刘玉玲,张晓峰,董岫岩,郭洪杰△!

(1.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2.承德医学院)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胃肠道功能障碍性疾病,近年已被公认为特殊的心身疾病[1],临床症状以腹痛或腹部不适、排便行为异常和大便性状异常改变为主要特征,临床常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腹泻便秘交替型和腹痛型[2]。据统计,IBS在西方国家发病率达到10%-15%,且好发于45岁以下的中青年。亚洲国家的IBS发病率稍低于欧美,达到了6.5%-10.1%,且有上升趋势[3]。该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与多种因素有关,发病机制和病因尚不清楚。本文主要针对目前国内外有关IBS的中西医治疗作一简述。

1 IBS的西医治疗

基于IBS病因尚不明确,西医疗法多采用综合性疗法,个体化对症治疗方案。在一般治疗即合理饮食、合理休息前提下,采用药物治疗。临床常用于治疗IBS的药物包括:

1.1 调节胃肠运动及降低内脏敏感的药物

1.1.1 胃肠平滑肌选择性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如匹维溴胺(得舒特)、奥替溴胺、钙通道拮抗剂等。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进餐之后的胃结肠运动,缓解胃肠道平滑肌痉挛。从而延缓肠道通过时间和肠道生理性蠕动,达到有效缓解IBS患者腹痛、腹泻和便秘等症状。

1.1.2 5-HT3受体拮抗剂:如阿洛司琼、盐酸阿扎司琼等。这类药物可有效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减慢肠蠕动,减轻腹痛等与肠功能有关的临床症状。

1.1.3 5-HT4激动剂:如西沙比利。这类药物可增加肠道平滑肌运动,增强胃排空速率和缩短小肠结肠转运时间,可以改善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肠道症状、腹痛及胀气症状。

1.1.4 胆囊收缩素受体拮抗剂:如右氯谷胺。此类药物可加快胃肠运动及缩短胃排空时间,有效增加排便频率,从而缓解便秘等症状。此外,氯谷胺可有效缓解胃肠高敏感性引发的IBS。

1.1.5 生长抑素衍生物:如奥曲肽。奥曲肽是人工合成的生长抑素8肽,具有与天然生长抑素相似的生理作用,可抑制胃肠蠕动,减少内脏血流量,抑制肠道过度分泌。小剂量奥曲肽对小肠具有促动力作用。

1.2 微生态制剂 也叫活菌制剂(Bigone)或生菌剂,具有“患病治病,未病防病,无病保健”等其它药物不具备的优点,可降低肠道的pH值及内毒素水平,对肠内腐败菌,食物中毒菌等有抑制作用,因而可以减轻胃肠道的炎性反应和肠黏膜损伤,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可明显改善IBS患者腹泻、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腹胀等症状。

1.3 抗生素类药物 虽然肠道感染被认为是引发IBS的发病因素之一,但IBS发病是否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仍存争议。目前,临床治疗IBS应用抗生素屡有报道,但应用抗生素治疗IBS尚缺乏充分有效的证据。Navak等分别用安慰剂与甲硝唑治疗IBS患者,甲硝唑组患者症状改善更为明显。但抗生素治疗IBS仍应慎重。

1.4 抗抑郁药物 IBS目前被公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心身疾病。有调查结果显示,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与IBS发病高度相关,长期疾病迁延不愈可致病人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反之,心理问题又会加重IBS的临床症状。多虑平、曲米帕明、阿米替林等药物多被应用治疗IBS伴有抑郁和(或)焦虑的患者。一些资料显示,其治疗IBS疗效较好,耐受性尚可,但此类药物起效慢,需要服用一定的疗程(3-4个月)。

2 IBS的中医治疗

中医将IBS归属为“腹痛”、“泄泻”等范畴[4],治疗IBS已取得了一定优势和明显特色。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编写的《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中关于IBS的标准,中医将IBS分肝郁脾虚证、脾虚湿阻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湿热证[5]。临床治疗可依据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方药,并可随证加减,灵活用药。临床可治疗IBS的方药包括健脾化湿汤、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葛根苓连汤、宁肠汤、四神丸和理中汤等方药。近年实验研究证明,以上方药治疗IBS均有较好疗效。大量临床试验研究发现,中药治疗IBS毒副作用小、远期效果好、不易复发。

3 结语

综上所述,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是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异常、肠道感染、精神心理社会因素、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参与作用的结果。临床治疗本病多只采用个体化对证治疗,近年来中医治疗IBS已取得较明显优势。西医治疗IBS只能根据对症治疗的原则,虽见效迅速,但采用的西药靶点单一,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且治疗周期长,费用昂贵,易复发。中医治疗IBS疗效慢,但远期效果好,长期用药副作用小,复发率低。因此,如何更好地提高药物治疗IBS的疗效,成为今后研究的主要目标。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4.422-423.

[2]罗小雨,钟良.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0,30(6): 321-324.

[3]Chang FY,Lu CL,Chen TS.The current prevalence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Asia[J].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0,16(4):389-400.

[4]毛丽娟,韩树堂.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诊疗进展[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1,3(1):30-32.

[5]田力男.浅议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 (10):139-140.

猜你喜欢
方药平滑肌腹痛
家庭解酒方药集锦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喉血管平滑肌瘤一例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痛候”导引法
中医药抗癌应重视扶正方药的应用
下腹部腹痛应做哪些检查诊断
肠系膜巨大平滑肌瘤1例并文献回顾
“体-量-效”方药关系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