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市场经济
——论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

2014-03-29 03:28董岗彪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理性

董岗彪

(常熟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理性与市场经济
——论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

董岗彪

(常熟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马克思主义充满着现代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逐渐充实了现代理性的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体系。从“理性”的源头讲,理性不仅仅指人的理性,它首先是指宇宙万物的本性、法则、秩序等,即客观理性。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经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论证了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既有方向上的深化。

理性;市场经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是在现代文明(现代理性、科学技术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新生、中华文明新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此尤其是对现代理性有无深入理解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充分表明我们党选择了和深化着一条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既有方向上的深化。

一、马克思主义与理性

何谓文明?在笔者看来,既然文明与野蛮相对,那么文明的基本内容即是人类理性的累积成果。现代文明逐渐把理性审查一切(包括理性审查自身)、人是目的树立为基本原则,这是现代文明达到的高点。

马克思主义从其根源说是现代文明的产物,直接建立在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之上,是对德国理性主义(尤其是康德和黑格尔)的扬弃。马克思主义充满着现代理性,这深刻体现在它的唯物立场即坚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坚决排斥任何附加和主观臆测;体现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24;体现为主体理性和客观理性相互作用并一体化的实践辩证法;体现在它对客观规律的强调,把社会历史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体现为它把共产主义理解为现实的辩证运动,对社会历史发展持乐观主义,等等。有学者就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理性的根本规定性既不是纯粹的主观理性,也不是绝对的客观理性,而是一种使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互化融合的实践理性,是主体在实践活动过程合乎逻辑(主观辩证法)、合乎规律(客观辩证法)、合乎规则(社会辩证法)、合乎人性(人本辩证法)、合乎目的(实践辩证法)地认识和改变总体世界的总体性视野中的主体思维方式、认知结构和理性运用能力。”[2]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理性原则和精神,是因为我们目睹了太多的片面化、庸俗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大观园,从第二国际到苏联再到中国,从经济决定论的马克思主义到唯意志论的马克思主义,太多的人不懂马克思主义深厚的西方理性主义传统根基,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庸俗化、浪漫化。脱离了理性主义传统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简直是不可想象的,马克思思想是理性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的产物,而其基调是理性主义。透过理性原则和精

神,我们才有可能辩证地吸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否则就有可能吸取不到精华反而把糟粕拿来;我们才有可能在时代基点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由传统农耕社会和专制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沉重转型,历史上此起彼伏的革命和民粹是专制和愚民的必然产物。中国社会当下的理论、舆论领域的纷争,根本在于要不要接受现代理性,而接受现代理性根本在于接受市场经济的洗礼。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和文明理性程度的提高,都是在市场经济中收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然是一个逐渐充实了现代理性的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体系,体现为追本溯源、面向世界和未来、科学理性地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这些理性的回答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基于辩证法的实现人类解放的理论,社会主义不是共同贫穷和两极分化,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建设指向,发展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体现为清醒定位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基本国情,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把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国家;体现为强调改革开放,有领导、有步骤地逐步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排除顽固保守和激进观念的干扰,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体现为论证和确立了一条实现全面现代化,发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道路,一条反对左右激进主义、“不走老路,不走邪路”的理性道路。今天,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不争论”说法,我们终于有了正确的理解,即它不是指压制争论,而是指党在指导思想上自觉排除左右激进主义的干扰,坚持理性中道原则,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建设道路上“不走老路,不走邪路”,走自己的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申明把“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尤其是抓住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一起来,表明它已经达到了一种理论高度——一种回到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具有开放性、面向未来、兼收并蓄的现代理性高度。

二、理性及其与市场经济

从“理性”的源头(古希腊)即可以看出,理性不是仅仅指人的理性,它首先是指宇宙万物的本性、法则、秩序等,可以说,人的理性来自于这个世界,人的理性与世界的理性原本一体,西方哲学的思维和存在同一的命题出自于此。人的理性,简单说,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即遵循事物本性,尊重自然,尊重人,遵循社会规律,尊重社会底线规则,在此基础上发挥自觉能动性。但规律总是人表达出来的,因此,把握规律的唯一途径在于争论、商谈、对话,而逐渐逼近真理。现代化的精神内核和根底在于现代理性,现代化就是一个全面理性化的过程,一个从传统宗教和教条中“去魅化”的过程。现代理性表现为科学技术的发达,各个经济单元依据市场机制、市场信息进行计算或规划,管理上的科层化、制度化,司法过程的程序化,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的世俗化,等等。现代理性并非单纯的主体理性,而应该是主体理性和客观理性融汇的全面理性。从“理性”的源头来看,理性化不是主体理性对社会的全面设计和控制(妄图全面设计和控制社会的主体理性已经是非理性了),而应该是尊重事物本性、客观规律。当然,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也不是无所作为的。康德就为人的理性的认识能力划出了边界,为自由、道德、信仰留出了地盘。他认为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精彩地论证了主体理性的谦抑原则,这个原则表现为用理性来审查理性本身、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马克思精彩地论证了主体理性和客观理性相互作用的实践的历史辩证法,他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时的痛苦。”[1]11马克思主义认为,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的前提,自由在于对必然的认识和利用,超越于客观世界的自由是虚妄的自由。就是说,只有在尊重世界的理性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理性的作用,否则人的理性会走向它的反面,如近代所确立的主体理性在某些时空、领域取得至上地位时,就走向了它的反面——非理性。

在中国尚未完成社会和人的理性化、现代化的时候,在尚未建构起现代秩序的时候,传统非理性、现代理性、现代非理性和后现代主义相互纠结,造成了种

种混乱,导致现代化一再延迟。通过总结历史教训,我们终于理解,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遇到的种种艰难和挫折,根本在于传统非理性、前理性、现代非理性(主体理性至上)、“越轨的实用理性”(“实用理性”不能超出一定的范围,所以现在我们需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的干扰;而后现代是未来的事情,目前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后现代主义的干扰。因此,党和国家终于逐渐理清了一条实现现代化,发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道路,一条反对左右激进主义、“不走老路,不走邪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有人会认为,人的理性不是也会走向反面吗?“理性的自负”不是也会带来恶果吗?两次世界大战、科技异化、毁灭性武器、环境污染等不都是现代理性造成的吗?这只能说,中国人对理性很隔膜,对理性一知半解,完整的理性内蕴是“对话”、辩证、分析、反思、批判、自由、客观、谦抑、尊重自然、尊重人、尊重规律、尊重规则的精神,最重要的尊重事物本性、客观规律的精神,对人来说,“理性作为一种高级的认识能力,表现在它能够‘如事物所是的那样真实地’感知事物”[3]29。“理性的自负”、两次世界大战、科技异化、毁灭性武器、环境污染等是主体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僭越、至上、迷信,这已经不是理性而是非理性了。有人还会说,过于强调理性不是会压抑感性吗?我们认为,放纵感性是毁灭之途,我们要维持个体和社会的存在、良性运转离不开理性;再者,感性也要分动物式的感性和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感性,人之为人、社会之为社会,就在于超出了动物界。因此,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感性才是属人的感性,和谐的理性和感性才是个体和社会建立良好自我认同(自我形象)的基础。现存各种社会问题正是由于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缺乏理性造成的。

在经济领域,尊重规律本质上即是尊重市场机制、减少过多的人为(权力、垄断)干预,政府的主要职责在于服务市场运行、维护市场秩序、提供托底保障,即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4]。亚当·斯密著名的“经济人”假设证明了市场经济和人的理性的关系。在笔者看来,市场经济的运行不仅仅是因为市场经济中的人有理性,更在于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经济,即市场经济依其理性来运转,市场经济内含着理性;市场经济不仅要求市场主体依其理性来进行活动,而且必然要求政府以理性的方式来发挥作用。市场经济是理性、独立、自由、平等的天然土壤,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理性经济。马克思对市场经济和交换价值有很精彩的分析,他说,“市场是天生的平等派”[1]103,它遵循价值规律,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作为纯粹观念,自由和平等是交换价值过程中各种要素的一种理想化的表现;作为在法律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关系上发展了的东西,自由和平等不过是另一次方的再生产物而已。”[5]477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晰、遵守契约、自由平等交换,显然这是对市场主体独立人格、规则意识和平等意识的最生动的要求和教育。

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抓住了要害

十八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就在于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论证了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既有方向上的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运行体制,而是一个整体的社会体制。如何看待政府(计划或宏观调控)和市场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端之际就面临的“牛鼻子”,从改革开放之初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一个重大的突破期;从1992年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另一个重大的突破期。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上升到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层面,强调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例外,这第二次的理论突破则更为彻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要使市场遵循其理性来运行,使政府也遵循现代理性来运转,可谓是抓住了逐步解决中国发展中的一切难题的要害。

所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就

是要排除权力、垄断对正常市场机制的干扰;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要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其中,划定政府权力的边界,依法梳理和设立“权力清单”是发挥这两个作用的正确的根本方向。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4]总而言之,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弥补市场失灵,即政府要尊重、维护市场经济的自主正常运行,这是判断政府是否更好地发挥了作用的基本标准,也是政府发挥作用的理性方式。

改革开放的核心和基础是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评价改革开放事业成败的核心标准在于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因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解决中国当前面临的一切问题和困难的基础;市场经济是公民自主生活的首要空间,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现代和谐社会、现代生态文明都是空中楼阁,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活力的迸发都是空话。实践已经证明,市场经济体制是能够在根本上惠及全民的“最不坏”的资源配置方式(及分配方式),是“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基础,民众呼吁“公平正义”,但必须意识到“公平正义”是蕴藏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的。

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相应,为防止“市场失灵”,必然就会提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问题;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相配套,必然要选择运用“法治思维”,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市场经济是理性经济,同时也就是法治经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治理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依其理性来运行,尊重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内蕴着“法治思维”和治理现代化及其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与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一脉相承的。在这次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6]这是对我们以前提出的“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化和提升,即“依法治国”方略落脚到每个领导干部个体上就是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土壤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对公民最好的教育,公民将从中自发和自觉地受到理性的教育、民主的教育、自由的教育、法治的教育、诚信的教育,等等。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的核心价值观是契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个核心价值观必须在市场经济中进行培育和践行,它生发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它们的根底。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内蕴着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真挚追求,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又离不开这些核心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前提是解放社会文化生产力,释放社会文化领域的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活力,因此,文化强国之强,亦建基于市场经济。

建立生态文明制度首要在于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形成有活力的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在一个善治、法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市场经济框架下,公民和企业自然会趋利避害,避免环境违法和环境不道德的风险、代价。如果照以往的思路把生产力、经济、资源的内涵扩大,那么生态也应该被看作生产力、经济、资源的构成要素,而且应该被看作非常重要的、首要的、基础性的构成要素。因此,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应把生态指数纳入国民经济(或绿色GDP)核算、国民幸福感的考量。我们要建立的生态文明是现代生态文明,不可能是回到基于小国寡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经济的生态,在善治、法治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公民易于达成环境共识、理顺人与人的关系、减少剥夺式开发,以市场手段、科技手段、法治手段逐渐解决生态难题。

由于市场经济的理性根底,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基

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脱胎于一个理性缺乏的传统社会,在这个传统社会中,权力大、人情大、关系大,社会运行易于陷入一种非理性状态,这个沉重的历史包袱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一波又一波损失。在这种非理性(过分的“实用理性”)面前,人人都是受害者。市场经济基于和要求理性、科学、民主、法治,可以培育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党领导国家和社会树立的改革目标。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必然要改造党的领导方式和方法,形塑党的个体的科学、民主和法治思维方式,从而实现传统政党向现代政党的转型,实现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可以期待,逐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形塑一个理性的国度,一个现代化国家,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现代理性的动力和土壤。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等,在现代理性的关键点上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华炳啸.何谓理性?——论现代性之灵魂[EB/OL].(2009-10-08)[2014-03-10].http://www.politics.fudan.edu. cn/view.php?id=2130.

[3]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6]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05(2).

Rationality and Market Economy: On the Deepening of The System of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 ittee

DONG Gang-biao
(School of Marxism,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Marxism is full ofmodern rationality,and The System of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ust be a system of theories that is modern rationality enriched gradually and evolved continuously.From the source of“rationality”,it can be understood that rationality refers to objective rationality that means nature,laws and orders of universe firstly,more than human rationality.In its essence,market economy is a rational economy.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exerting the decisive role of the market i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the better role of government”,and demonstrated the problem of correctly hand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Therefore,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System of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deepened in its direction already existing at the session.

rationality;market economy;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 ittee;The System of Theori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616

A

1008-2794(2014)03-0019-05

2014-04-04

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民族复兴研究”(2013SJB710001)

董岗彪(1973—),男,山东济宁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唯物史观。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理性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