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精致应用特色的文科
——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文科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2014-03-29 03:28顾永安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理工类文科新建

顾永安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建设精致应用特色的文科
——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文科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顾永安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常熟理工学院升本十年来在应用文科人才培养、部分学科研究方向、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成效显著,积累了基于办学格局发展精致文科、基于类型定位发展应用文科、基于品牌培育发展特色文科的基本经验。基于成就回顾和经验总结,提出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要因势而为,明晰文科发展的基本定位;分类指导,遵循文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勇于担当,承载文科育人的重要使命;校地互动,促进文科与地方文化建设和谐共生。

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文科发展;精致;应用;特色

常熟理工学院升本十年以来,在学校发展的宏观战略层面,注重顶层设计,明确提出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校地互动的发展路径和创建品牌大学的奋斗目标;在学校发展的内涵建设层面,明确提出“做精文科、做强理科、做大工科”的学科专业建设总体定位。转型发展期的新建本科院校如何推进文科建设、提升文科建设水平?理工为主的办学格局下的文科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赢得发展的空间?等等。笔者基于对新建本科院校文科发展的感知与体悟,也基于常熟理工学院升本十年文科发展的成就回顾和经验总结,提出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推进文科发展的思考。

一、常熟理工学院升本十年文科发展的主要成就

常熟理工学院升本以来,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在全国同类院校率先提出并基本实现了向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期间,学校文科建设全面展开,文科发展水平全面提升。通过档案文本查阅、数据对比分析和文献资料梳理,常熟理工学院文科发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应用文科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2004年5月学校升本之时,有汉语言文学(师范)、历史学(师范)、小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师范)、英语(师范)、音乐学(师范)、美术学(师范)等7个挂靠苏州大学招生的文科类师范专业,大多数专业录取分数在本二批次省控线及以上,个别专业需要降分投档。到2014年5月,学校共设置51个本科专业,覆盖文、理、工、管、历史、法、教育、经济、艺术9个学科门类,其中非理工科的大文科学科门类7个,专业数的比例达42%。文科专业已经拓展到秘书学、历史学(文化产业方向)、学前教育、音乐学(音乐表演方向、乐器学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文化方向)、日语、朝鲜语、德语、日语(翻译方向)、英语(翻译方向、国际商务方向)、财务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市场营销、经济与金融、旅游管理等20个本科专业(方向)。近年来,各专业录取分数线平均超出本二批次省控线以上10分,文科录取最高分及集中分数段所处省内排名呈现出逐年稳定上升趋势,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十年来,文科专业布局结构完成了从升本之初的以教师教育专业为主,向教师教育专业与非教师

教育类应用文科专业并存、以应用文科为主的转型。

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呈现出一批亮点: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江苏省特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面向二十一世纪普通本科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改革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获得江苏省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应用文科人才培养的实训条件得到改善,学校建有省级经管实训中心以及校级的教师技能中心、文秘实训中心、音乐实验中心等;应用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展开,如经济与管理学院推行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文科专业案例教学法及实训课程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学院完善“以专题性教学和案例型教学为内容的课堂教学模式,以社会公益活动、经典著作选读和社会调查为内容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平时作业、专题小论文和网上考试为内容的考核模式”,并获批江苏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点建设;外国语学院从单一的英语(师范)拓展到多语种的师范与应用文科并存,主要培养能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国际商务与翻译等工作的应用型本科外语人才,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一次通过率年均90%以上,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通过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管理、艺术、汉语言文学、历史等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校地互动、校政合作、校企合作,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汉语言文学、历史、音乐、英语、美术等教师教育专业以打造“精致实用的教师教育”为理念,坚持开展“走进基础教育行动”和“基础教育名师进高校行动”,与中小学、幼儿园结成“伙伴学校”或建立教育教学实习基地,推进了校校(园)合作,提升了师范生人才质量,保持了教师教育专业的传统优势。

从总体上来说,文科学生的考编率和高质量就业率不断上升,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在校内外享有良好声誉。据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提供的《常熟理工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3)显示:本校2012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最高的学院是人文学院(80%),就业现状满意度较高的专业是学前教育(100%)、汉语言文学(师范)(96%)、小学教育(85%)、音乐学(师范)(85%);就业竞争力指数最高的专业是学前教育(93.9%);本校2012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最高的学院是人文学院(95%),对母校的满意度较高的专业是历史学(师范)、美术学(师范)、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均为100%。

(二)部分学科研究方向全国领先

升本之初,各级各类文科项目仅有7项,到2012年、2013年分别达到57项、86项,涨幅分别为8倍多、12倍多。文科科研在经费、专著、论文、获奖及投入与产出比方面都有明显增加。

在学校学科建设布局中,中国语言文学获批为学校一级重点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学、音乐学、英语语言文学、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等获批为学校二级重点建设学科。经过近年来的学科建设,各学科方向进一步凝练,人员结构趋于合理,资源配置逐步优化,服务能力得到提升,部分学科科研方面成绩斐然。

2004年,中国现代文学二级学科成为校级重点学科。2011年,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成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目前,该学科成员中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博士16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近五年来,该学科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4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10余篇,CSSCI收录40多篇;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奖4项,市厅级哲学社会科学奖近30项。该学科已成为队伍结构合理、科研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在江苏省高校和全国同类高校中具有领先地位的重点学科,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研究方向形成了自身优势与特色,在学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如许霆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新诗理论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百年中国现代诗体流变史论》、《中国现代诗学史论》、《中国现代诗学论稿》等系列著作7部,成为国内中国新诗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丁晓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散文、报告文学,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发表100多篇论文,其中30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复印,出版《中国报告文学三十年观察》、《五四散文的现代性阐释》、《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等著作,获全国首届报告文学理论奖、中国文联优秀文艺评论奖等多项奖项,在国内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王健教授的研究方向为汉语语法学、汉语方言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苏皖区域方言语法比较研究”、“江苏江淮方言语法比较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徽州地区方言语法比较研

究”和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苏南吴语语法比较研究”,在《中国语文》、《方言》、《语言科学》等权威及C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篇,在相关研究领域中具有很高的学术影响力。

近年来,教育学重点建设学科稳步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研究方向团队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2项,主持省厅级相关项目10多项,出版专著2部,在《高等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中国高教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成果获10多项市厅级和省级奖;依托新建本科院校研究的成果,学校荣获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称号。顾永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受到国内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刘献君、龚放、王洪才和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同仁的高度好评,认为“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层和课题组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这一领域的开创之功是有目共睹的”[1],“通过转型发展进行突破,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很有启示性”[2],称赞专著“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新建本科院校问题的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3],是“一部指导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的力作”[4]。陈新民教授基于CSSCI来源期刊论文(2000-2012年)的计量与分析发现:在机构分布方面,“以第一作者所在机构统计,192篇论文分布在104个一级机构中。其中,常熟理工学院有12篇,该机构成为了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研究的重要基地。”在作者分布方面,“发表论文3篇及以上的作者有8位,其中顾永安教授发表7篇位居第一。”这“体现了这些作者在本领域相关研究中的核心地位”,也“集中反映出了这些高校对自身发展问题的高度重视”。[5]

(三)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全面展开

升本之初,学校全面履行高校职能的理念、意识、能力和贡献度都明显不足。办学十年来,随着转型发展的推进,文科院系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通过开展课题研究、继续教育、文献整理、文艺演出、志愿服务等形式,自觉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积极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特别是在人文社科与地方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搭建人文社科研究平台,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常熟理工学院重点建设学科注重凝练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方向,如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苏南文学研究”、音乐学科的“苏南区域音乐文化”;《常熟理工学院学报》设立“吴文化研究”、“苏州研究”专栏;大型人文社科类学术刊物《东吴学术》开设“苏州研究”、“东吴讲堂”、“东吴研究”等具有区域特色的专栏。2009年7月,学校成立苏南区域文化建设研究中心,研究中心集聚校内学科和人才的资源优势,以文化学为基点,结合文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学科,为苏南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建设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2012年以来,学校相继成立了苏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吴文化研究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吴地音乐文化研究所等。学校、学院层面的科研平台在推进校地文化互动和协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挥科学研究优势,积极服务和参与常熟文化建设。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获批数十项各级各类文化课题。其中,不少课题与地方文化密切关联,如曹培根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苏州传统藏书文化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常熟藏书文化研究”、国家清史工程项目“常熟乡镇旧志集成”等,音乐系教师主持的“环太湖民间宣卷与山歌研究”、“高校音乐教育与地方文化建设的互动研究——以白茆山歌为例”、“苏州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虞山琴派为例”等课题;出版了一批具有常熟地方文化特色的专著,如曹培根教授的《文献史料论丛》、《书乡漫录》、《常熟翁氏文化世家》、《瞿氏铁琴铜剑楼研究》,沈潜教授的《宗仰上人集》、《出世入世间:黄宗仰传论》、《翁同龢》(与常熟市翁同龢研究馆合著),史琳教授的《苏州胜浦宣卷》,方良副教授的《钱谦益年谱》,赵平副教授的《王石谷年谱》,王小龙博士的《沙家浜石湾山歌集》(副主编)、《江南文化生态中的古琴艺术》(参著)。此外,常熟理工学院一批专家教授编撰的《常熟文学史》,作为国内首部县级市的地方文学史,填补了国内空白;《常熟乡镇旧志集成》入选国家清史文献丛刊,是全国县级市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志书类书籍;等等。

二、常熟理工学院升本十年文科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基于办学格局,发展精致文科

2004年升本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情况,学校明确了以理工为主的办学新格局;同时,提出了“做精文科、做强理科、做大工科”的学科专业建设总体定位。文科要做精,这是理工学院

背景下文科专业获得发展的根本出路。所谓做精,一是控制文科规模,“有所为有所不为”,使文科规模精小,与理工科保持合理比例,原则上不新增非应用型文科专业;二是整合校内文科资源,避免“就文科论文科”、“就理工科论文科”,避免文科专业的弱、小、散,避免文科专业的相互孤立无援、缺乏融通性和支撑性,通过整合使文科力量更加精干;三是发展高品质的精致文科,创建应用型品牌大学,离不开高品质的精品文科的支撑。根据学校做精文科的思路,学校通过几次院系调整和专业设置调整,基于“大人文”的构架,在中文系、教育系、社科系、音乐系的基础上成立了人文学院,有助于整合文科师资力量,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培养高质量有特色的文科人才。

(二)基于类型定位,发展应用文科

2004年升本时,学校明确提出推动转型发展,坚持走校地互动之路,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理工学院办学背景下和基础文科具有比较优势的情况下,相对于由理向工的转型,向应用文科转型更加显得困难重重、步履艰难。学校通过办学思想讨论、专家报告、学术论坛等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坚定由基础文科向应用文科转型的决心和信心;坚持应用文科与基础文科共生共进,注重应用文科发展;坚持应用学科与专业建设并重发展,注重学科专业相互支撑;坚持教师教育专业和应用文科专业融通并进,注重保持教师教育专业优势;坚持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注重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基于以上转型发展的战略谋划和系统设计,学校在做大工科组建若干工科学科专业群、保持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应用文科专业,取得了实效。如经济与管理学院是升本以来新兴的以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定位的学院,学院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过程,目前设有公共管理系、市场营销系、财务管理系等系科,设置了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经济与金融等专业,现有在校学生近2600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企业管理学科成为校级二级重点学科建设点,成立了苏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和苏州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

(三)基于品牌培育,发展特色文科

学校首届党代会提出创建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品牌大学奋斗目标,品牌大学战略的内涵要素之一就是特色。新建本科院校文科必须体现精致和强调应用的特点,做出特色,形成品牌,才能有自己的地位与优势。升本以来,按照优势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和梯次发展的建设原则,着力培育学科特色,打造特色学科。目前,中国语言文学一级重点建设学科的中国新诗理论、散文报告文学评论、汉语语法学、苏南地方文学与文献等研究方向以及教育学二级重点建设学科的新建本科院校研究方向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优势突出、特色明显;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等应用性学科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和部门决策咨询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文科发展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育专业特色。2010年,汉语言文学获批省级特色专业;2011年,小学教育、英语、公共事业管理3个专业成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专业将“反思实践型人才”设定为“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理想形象,以“实践能力提升”为突破口,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在时间上具有全程实践的特点,而且具有理论与实践、实践的各个环节及要素之间有机融合、密切关联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次考编通过率达80%,就业率达到100%,培养质量获得用人单位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好评。

三、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提升文科建设水平的思考

常熟理工学院等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表明,走精致、应用、特色的文科发展之路,是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文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文科建设水平的理性选择。

(一)因势而为,明晰文科发展的基本定位

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大多由工程类、师范类专科学校升格而成,其文科发展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单纯由工程类专科学校升格的,往往文科比较薄弱;二是单纯由师范类专科学校升格、转型的,一般文科相对较强;三是由这两类专科学校合并升格的,文科具有较好的基础与优势,需要整合文科资源与力量。这些院校的文科发展面临着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在以理工为主的办学格局中的文科发展如何定位?二是在深化转型发展、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背景下如何确定文科发展的目标定位?

显然,在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中发展文科,不应照搬综合性大学的文科发展模式和路径,也不应照搬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的文科发展模式和路径。加州理工学院等国外一流大学秉承质量和控制规模,学科不

求过多,范围不求过宽,严格保证学生入学和学习质量,宁缺毋滥,精益求精,将其为数不多的文科专业建成了全美高等教育的精品,证明了坚持理工为主的学校定位与发展一流文科是可以两相其美的;欧洲一些应用技术大学虽然是以理工科为主,但并不排斥经济、管理等应用文科专业的建设;因此我国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文科虽然大多数是“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院校”中的文科,在规模上不能(也不必)与理工科相提并论,但也不应成为理工科的点缀或处于配角地位,更不应自降标准定位于二流。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也应本着创办一流的标准,从教学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到教学科研等方面加强文科建设,使文科精致、精干、精品,成为与理工科共生互利、协调发展的同等重要的角色,成为学校甚至全国同类院校的亮点、特色与品牌。

因此,我国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文科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找准定位,不攀大求全;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等教育发展大势,结合学校发展战略、文科发展基础与优势等及其在全国、省内同类高校中的生态位置作出综合分析与研判,在兼顾传统优势文科、基础文科的前提下大力培植应用文科、特色文科,坚持走精致、应用、特色的文科发展之路。

(二)分类指导,遵循文科发展的内在规律

大学是按学科组织教学、研究的社会机构。大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利用多学科之间的相关性、相融性、互补性,使学科之间知识对流、理论互鉴、模式组合、方法碰撞,在多学科之间自然的耦合互动和多向交流中,促进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繁荣。[6]在当今世界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发展、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走向融合的大趋势下,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发展要使各学科文理渗透、相融互补、互生互利,防止采取简单的“拼盘”方法,而不进行院系建制和教学、科研资源配置方式的调整重组。

刘献君教授在谈到理工大学发展文科的实际感触时说:“在理工大学办文科十分艰难,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难,主要难在要克服传统的习惯,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创建适合文科发展的气氛。以工科为主的学校,从上到下,对文科的重要性往往认识不足,因而不容易引起足够的重视。一套工作方式都是适合工科的,往往用对工科的要求来规范文科。”[7]又如,索耶校长在其就职演说中强调:“能为学生提供最通用、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在终极意义上最实用的知识和智慧资源,是那些不实用的文理科,通识教育早就是以它们为中心的”。①转引自[美]安东尼·克龙曼《教育的终结——大学何以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诸惠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7页注①。

这些思考对于推进理工类院校文科建设具有颇多启迪意义。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大多数是以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等多科性并存的院校,既要尊重文科的地位和作用,又要遵循文科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应用文科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如由于文科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存在滞后性,如果沿用与自然科学评价标准相一致的量化考核标准,会使文科科研成果的质量受到影响。因此,需要构建符合文科发展特点和规律的文科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又如,基于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发展阶段性特征和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律,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成本核算的需要等因素,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战略改革应明确强调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即把自己相对的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捆绑发展,紧密结合区域(地方)产业,通过学科、专业的重新整合,建立符合自己定位与特色的、以应用文科为主的文科学科专业群;再如,要按照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等国家文件,引领并加强文科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比如按照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不低于20%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文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等。

(三)勇于担当,承载文科育人的重要使命

1984年美国发表了引起高等教育界强烈反响的《必须恢复文化遗产应有地位——关于高等学校人文学科的报告》,该报告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对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论其专业是什么,所应具备的学识有一个清晰的看法。并以历史、哲学、语言和文学的学习为基础,重新布局大学生必需的课程,人文学科与西方文化的学习必须在高等学校的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8]可见,高校文科的发展在履行人才培养等高校职能中承载着重要的使命,具有大有可为的空间。

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文科要自觉作为,勇于担当,将着力点放在以文科滋养理工科建设、以文科培育人文精神、以文科丰富校园文化、以文科推进素质教育、

以文科促进校地文化互动上来。当下,高校文科难以融入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内在潜质开发的整合教育之中,大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文化修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究其原因,大学教育长期以来“过强的功利导向、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分的实用主义、过早的职业定向和狭隘的学科专业本位”难辞其咎。大学学习生涯往往循着专业或职业需求的轨道发展,成为片面的“经济人”、“职业人”,大学成了高级职业培训机构而不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精神殿堂[6],成了制器的场所而不是育人的阵地。这种境况在新建本科院校或高职本科院校尤其明显。在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进程中,更加要防止培养缺乏文化内涵、素养的“经济人”、“职业人”!

因此,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要根据人文学科的特点,营造适合文科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切实把文科建设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教育、科研活动促进文科发展;要切实发挥文科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开阔其文化视野,充实其文化底蕴,培育其人文精神,最终提高其综合素养方面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文科优势,以文科推进校地文化互动,为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和地方文化良性互动发展作出贡献。

必须强调的是,以机制保障文科发展是文科大有可为的重要条件。要适时成立学校文科建设与发展领导小组,明确校领导分管文科建设与发展,要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并明确其职责;要适当加大文科经费投入,建立文科高质量成果产出的激励机制;要把本科教育质量与人文学科教育联系在一起,将学生掌握文科知识和人文治学训练的程度、学生的人文素质等作为衡量本科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9]。

(四)校地互动,促进文科与地方文化和谐共生

高校文科是承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平台,文科师资队伍是推进校地文化互动的主力军。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的文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富有人文情怀和承载育人使命之外,还应在促进地方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10]:

其一,要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深厚的文化底蕴、浓厚的学习氛围、主流的价值取向等向地方扩散,以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要把文科学科建设与地域文化特色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特色学科的形成,促进地域特色文化的发扬光大和广泛传播。其二,要主动加强与地方文化部门的合作,建设好地方文化研究和保护机构,加强地方文化研究,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发挥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资源和优势,提升文化惠民能力,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其三,要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整合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内部学科资源和人才资源,成立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开展应用性研究和基础性研究,对地方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起引领作用。其四,要促进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与地方的文化资源共享。高校和地方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艺术表演团体、文化艺术中心、民间艺术机构等均可校地共建共享、共管共益,以提高文化资源利用率,并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中心、信息中心、研究中心、咨询中心的优势,不断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引领地方文化发展。其五,要发挥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优势,培养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所需的应用型文科人才;加大对地方文化传播的力度,开设以地方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专业选修课程和全校跨专业选修课程;整合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历史文化、人力智力、教育培训等资源,建立和完善促进新建理工类本科院校文化与地方文化互动发展的平台和机制。

[1]顾永安,许霆,陆正林.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序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王洪才.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还是跨越发展——兼评顾永安等著《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55-57.

[3]刘献君.高教理论与院校研究相结合的力作——评《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J].现代教育管理,2012(12):封2-封3.

[4]成长春.一部指导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的力作——读评顾永安等著《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J].大学教育科学,2012(12):封3.

[5]陈新民.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CSSCI来源期刊论文(2000-2012年)的计量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0):76-81.

[6]别敦荣,徐警武.我们为什么要办综合性大学——兼论重点理工大学文科发展战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0(6):92-96.

[7]刘献君.总序·把文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M]//沈红.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8]威廉·詹·贝内特.必须恢复文化遗产应有的地位——关于高等学校人文学科的报告[J].金锵,译.外国教育动态,1991(5)):33-37,32.

[9]高秀琴.重点理工科大学转型时期的文科建设[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82-86.

[10]顾永安.校地互动视域下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协同发展研究——基于常熟理工学院和常熟市的调查[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3(11):1-6.

The Construction of Delicate Liberal Arts with Applied Characteristics: The Exploration and Think ing on the Developm ent of Liberal Arts in Newly-buil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U Yong-an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shu 215500,China)

For the past ten years since being upgraded as an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many aspects including applied liberal arts talent training,the research direction of some subjects,social service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novation and accumulated basic experience in developing delicate liberal arts based on the school-running pattern,developing app lied liberal arts based on the type positioning,and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liberal arts based on brand cultivation.On the basis of the review of the achievements and the summary of the experienc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 that the newly-buil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the opportunity to clarify the basic positioning of liberal arts,give classified guidance on following the inherent law of liberal arts development,have the courage to bear the responsibilities to undertake the important mission to educate students by means of liberal arts and condu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local communit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liberal arts and local culture as well as a harmonious existence.

the newly-buil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iberal arts development;delicacy;application;characteristic

G647

A

1008-2794(2014)03-0038-06

2014-03-25

顾永安(1967—),男,江苏南通人,发展规划处处长、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与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理工类文科新建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豆文科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分部积分法在少数民族预科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孙文科
3300多名本科新生清华报到 理工类超八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