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ACTE模式的翻译能力探究

2014-03-29 07:52颜冬梅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双语译者语言

颜冬梅

(济宁学院 外国语系,山东 曲阜273155)

基于PACTE模式的翻译能力探究

颜冬梅

(济宁学院 外国语系,山东 曲阜273155)

翻译能力是翻译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当前国内外译学研究者普遍关注的研究内容。西班牙PACTE研究小组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翻译能力的构建模式,包括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知识能力、工具能力、策略能力以及生理心理要素。翻译能力是一种复杂的综合能力,并不仅仅等同于双语转换能力,还包括很多子能力。本文在PACTE翻译能力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当前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尝试提出新的翻译能力模式,强调认知能力、双语能力以及翻译专业能力。

翻译能力;PACTE;认知能力

一、翻译能力的定义

1. 翻译能力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翻译能力”,翻译研究领域目前尚无统一的明确定义。研究者们对翻译能力的概念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各种名称指代翻译能力,如转换能力(transfer competence)、翻译的能力(translational competence)、译者能力(translator competence)、翻译表现( translation performance)、翻译能力(translation ability)、翻译技能(translation skill)。目前更多学者倾向于使用翻译能力(translation competence)。

Bell将翻译能力定义为“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translator must possess in order to carry out a translation”(为了完成一项翻译工作,译者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巧)[1]。西班牙的PACTE(Process of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s,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小组采用的定义为“the underlying system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needed to be able to translate”(为了能完成翻译工作所需要的潜在的知识和技能系统)。穆雷在探讨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的关系时认为这一定义是“最为完善”的[2]。

2.翻译能力的结构分析

在西方早期研究的结论中,翻译能力的构成因素比较单一,研究者大多集中关注译者的语言或语篇能力,强调其语言转换能力和译文生成能力。21世纪以后的研究不断完善对翻译能力的界定,认为翻译能力是由一系列相关联的分能力所构成的,翻译能力包含但不限于双语能力。研究者对翻译能力的概念界定不同,他们所建立的翻译能力构成体系或模式也不同。Neubert主张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篇能力、主题能力、文化能力、转换能力, 并认为转换能力建立在前几项能力的基础上,同时将它们统一协调起来,使译者能够完成翻译行为。[3]Schaffner认为翻译能力包含语言能力、文化能力、语篇能力、学科知识能力、研究能力、转换能力,强调转换能力的特殊地位[4]。

二、PACTE 翻译能力模式

目前国内外较为认同的是PACTE小组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5-6],他们的论述更为完整清楚,影响力更大。

PACTE小组成立于1997年10月, 主要从事译者翻译能力习得研究。1998年PACTE小组首次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中包括六种翻译子能力:双语交际能力、语言外能力、专业操作能力、转换能力以及之前的研究中未曾涉及的策略能力(或“称为解决问题能力”——problem-solving competence)和心理生理能力。在这个早期的翻译能力模式中, 研究人员认为翻译能力的核心是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的能力。

PACTE小组于2000 年进行了一项探索实验,研究人员从实验中发现,所有双语者都具备初步的翻译能力,但双语者所具备的这种能力与专家译者的翻译能力有着明显的区别。专家译者的翻译能力是其他子能力的相互作用,尤其是策略能力的作用。因此,翻译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是翻译的策略能力,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于是,经过修订的翻译能力模式包括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知识能力、工具能力、策略能力以及生理心理要素。

三、翻译能力模式再构建

(一)理论回顾

国内外已有的翻译能力构成研究大都在PACTE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构成因素并逐一加以解释。虽然每个研究的翻译能力构成模式不尽相同,但其基本能力构成成分本身具有相似性。许多研究都强调译者的语言能力、文化能力、知识能力、理解能力和转换能力等,例如苗菊分别从三个视角概括翻译能力的构成成分: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8];杨志红、王克非将翻译能力的五个分项能力分为三类:(1)基础能力: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2)核心能力:翻译知识与策略能力;(3)外围能力:工具能力[9]。

PACTE首先对翻译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确定了翻译能力与双语能力之间的关系,既否认翻译能力是双语能力发展的衍生物的观点,也不认同翻译能力完全不同于双语能力的看法,认为翻译能力不仅包含双语能力,还包含其他多种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能力不是一种双语能力,而是专业译者所必备的能力, 是一种专业知识系统,是翻译中所必需的潜在知识和技能系统。

国内外在翻译研究领域普遍认可PACTE提出的构建模式,已达成的共识是翻译能力是由一系列相关联的分能力所构成的,翻译能力包含但不限于双语能力,区别在于除了语言能力之外,对于其他能力成分的看法各有不同。也就是说目前还没有一个翻译能力模式是经由实证检验行之有效并得到广泛认可的。

(二)翻译能力模式再构建

翻译能力的研究在翻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是翻译教学的中心。不同层次的翻译教学,对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也有所差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将英语专业本科笔译课列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翻译课程的学习,“能运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文学原著译成汉语,或将我国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学作品译成英语。译文要求忠实原意,语言流畅。”基于PACTE翻译能力模式,结合国内专家有关翻译能力的研究成果,并针对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教学,笔者通过对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和专业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分组进行访谈,提出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翻译能力构建模式:认知能力、双语能力以及翻译专业能力。

1.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包括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原文本是认知对象,译者的认知能力也就是对翻译活动的认知能力,并通过翻译实践提高这种认知能力。PACTE早期的模式把翻译活动中的“心理生理成分”作为一种子能力,修订后的“心理生理能力”成为“心理生理要素”,可见心理生理要素对整个翻译过程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就包括认知能力。苗菊指出认知能力是翻译能力至关重要的环节,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译者[8],从认知的角度探讨翻译能力的提高,为高校翻译教学提供了崭新了视角。传统的翻译教学缺乏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激发,一味强调翻译技巧的学习。因此,应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从翻译的体验性、翻译的语篇性和翻译的创造性等方面改进翻译教学。

2.双语能力

双语能力就是“在母语之外能够熟练使用另一种学得的语言”的能力[10],也就是“交替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11]。双语能力是翻译的必要条件。无论哪种翻译能力构成模式,都把翻译工作者和其他双语工作者区分开来。翻译能力不是双语能力的衍生物,但也不能把翻译能力与双语能力完全区别开来。双语能力无疑是翻译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译者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目前,制约高校学生翻译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双语能力薄弱,不仅英语水平不高,汉语水平也不尽如人意。英汉对比学习不仅能提高双语水平,更能提高翻译水平。因此建议在英语专业增设英汉对比教学,从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两方面着手加强双语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

3.翻译专业能力

翻译专业能力包括翻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能力和策略能力[12]。翻译专业能力是区分翻译工作者和其他双语工作者的核心成分。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不能达到实现培养学生翻译专业能力的目的,因此翻译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其积极性,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学生的译文进行赏析;翻译作业可以采取“译文+翻译报告”的形式,让学生对翻译过程进行描述,对所涉及的翻译理论进行阐述。

四、结论

长期以来人们把翻译教学等同于外语教学,把翻译工作者等同于其他双语工作者,认为翻译能力是双语能力的衍生物,甚至对翻译能力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西班牙PACTE小组第一次提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翻译能力模式,并得到了普遍认可。不同的专家根据这一模式提出了不同的翻译能力构建模式,但前提都是认为翻译能力不仅包含双语能力,还包含其他多种能力。翻译教学的中心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双语能力以及翻译专业能力。认知能力是一种潜在的能力,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对原文体验的认知过程;双语能力是基础,双语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高;翻译专业能力是核心成分。三者相互影响,是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能力的基本构成。

[1]R T Bell.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M].London/New York: Longman, 1991

[2]穆雷.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J].上海翻译,2006(2):43-47.

[3]Neubert, A. Competence in language, in languages, and in translation[ C] ∥ C. Schaffner. & B. Adab(eds.)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Amsterdam: John Ben jam ins, 2000: 3-18.

[4]C. Schaffner & B. Adab(eds.)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0:115-130.

[5]PACTE. Building a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C]∥F1Alves.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in 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2003:43- 66.

[6]PACTE.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 Meta,2005(2):609- 619.

[7]仝亚辉.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88-93.

[8]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7-50.

[9]杨志红,王克非.翻译能力及其研究[J].外语教学,2010(6):91-95.

[10]Bloomfield, L. Language[M].New York: HenryHolt, 1933.

[11]Weinreich, U. Languages in Contact: Finding and Problems[M]. New York: Linguistic Circle of New York,1953.

[12]王晓农.论翻译专业能力与外语专业翻译教学[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57-160.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Based on the PACTE Translation Competence Model

YAN Dong-me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Jining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273155, China)

At present scholars of translation study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s it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core concepts in translation study. PACTE from Spain proposed the most systematical model, involving Bilingual sub competence, Extra-linguistic Sub competence, Knowledge about translation sub competence, Instrumental sub competence, Strategic sub competence and Psycho-physiological Compon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ranslation competence is complicated, including not only the transference competence between two languages but also many other sub competences. This paper,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se models, tries to propose a new model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for English majors, including cognitive competence, bilingual competence and specialized translation competence.

translation competence; PACTE; cognitive competence

2014-04-03

济宁学院教改课题( 2012JX06)。

颜冬梅( 1980- ) ,女,山东曲阜人,济宁学院外国语系讲师,硕士,从事英语笔译研究。

H059

A

2095-7602(2014)04-0092-03

猜你喜欢
双语译者语言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语言是刀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