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厄普代克的《兔子快跑》看美国小镇文化

2014-03-29 07:52吴桂兴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哈里兔子小镇

吴桂兴

(厦门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从厄普代克的《兔子快跑》看美国小镇文化

吴桂兴

(厦门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以讽刺的手法、细腻的笔触描写了美国社会中产阶级家庭、性爱、伦理等问题。本文主要依据他的兔子四部曲之一——《兔子快跑》,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环境,探讨厄普代克眼中的美国小镇文化。

厄普代克;《兔子快跑》;美国小镇文化

1932年出生的约翰·厄普代克是美国著名的当代小说家、评论家、诗人。他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丰富的心理描写、讽刺性的语言,构建了一个个符合当时社会环境的历史人物,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当时的情况,被人们誉为“社会历史变化的准确记录者”。他一生创作了40多部小说,文学造诣令人钦佩。在走上文学道路之初,厄普代克便希望可以创作一个引人深思、令人难以忘却的小说人物形象,这个愿望在创作《兔子四部曲》后得以实现。在《兔子四部曲》中,他塑造了在理想和现实的困境中苦苦挣扎,受理想和梦幻的刺激,渴望自由,但同时又因现实的沧桑而痛苦不堪的人物形象。《兔子四部曲》写出了美国社会40年的变迁和发展,反映出了美国社会诸多的社会问题。

一、厄普代克的生平和《兔子快跑》的由来

厄普代克的文学成就与他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1932年,厄普代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一个贫困家庭出生,并在一个名叫Shillington的小城镇中逐步成长起来。他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母亲是一名作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小厄普代克既继承了父亲的数学天赋,有着极强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又继承了母亲的文学天赋,有着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对文学的热枕。由于深受口吃和牛皮癣的困扰,厄普代克将绝大部分精力投注于文学方面。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这使他的思想更加深沉。16岁时,厄普代克便因其杰出的文学天赋而被誉为“Plowville的天才作家”,这也奠定了他对写作的信心,使他萌生了将写作视为职业的念头。考入哈佛大学后,他继续着自己的写作事业,为多个杂志报社撰稿。在哈佛求学期间,他与第一位妻子相知、相恋。后来他成为了《纽约时报》的一名记者。大城市的快节奏和巨大的生活压力使得他最终离开了纽约,来到了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城镇上,并在那里生活了17年。这17年的小城镇生活使他找到了与家乡相似的感觉,激发了他的写作灵感,使得他的《兔子快跑》有了形成的契机。在这里他真正体味到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感受到了他们的文化氛围。就像厄普代克自己所言,他感觉自己置身于一个温暖的鸟巢,逐步健全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见证了社会的变迁,领悟到创作的灵魂。[1]

在《兔子快跑》中,厄普代克根据自己在小镇生活17年的感悟,深切地感受到了美国社会中产阶级的生活,并将这些感悟在书中由兔子哈里表现出来。他书中的主人公哈里·安斯特罗姆,即兔子,感受到美国的社会形态,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文化上的冲突。在厄普代克的《兔子四部曲》中,哈里带着人们一起走过了美国社会40年的社会变迁,为美国人民和社会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美国。可以说,哈里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哈里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

二、《兔子快跑》与美国小镇文化的融合

(一)《兔子快跑》内容阐述

小说《兔子快跑》主要描述了20世纪50年代的一个人物——哈里,他以推销一种削皮器为生。名不见经传的他在高中时代却是学校里著名的篮球主将。过往与现在的反差使得他心情郁闷,枯燥乏味的工作、单调的家庭生活、无趣的周遭环境使他感到无所适从。哈里的妻子詹妮丝当时正怀着哈里的第二个孩子,但作为家庭主妇的詹妮丝并没有尽到妻子应尽的义务,整日酗酒,无所事事。一天,当下班回家的哈里看到酗酒无度的妻子和脏乱的房间时,一种无与伦比的厌恶感使他萌生了逃离的心思。他独自一人驱车南下,幻想着新的生活。在迷路后却又只得原路返回,在返回途中通过原本的教练认识了妓女卢思,随后便开始了和卢思几个月的同居生活。詹妮丝产下女儿之后,哈里不得已回到家中。一个星期后,因为夫妻吵架,哈里厌恶之下再次出走。詹妮丝绝望之下借用酒精麻痹自己的神经,失手将自己的女儿溺死。哈里返回参加女儿的葬礼时被人指责,于是又开始了逃跑。在这时他知道卢思也怀有身孕,当得知卢思要与他结婚时,害怕被束缚的他再一次选择了逃离。

(二)当时背景下的美国小镇文化

最早从欧洲迁移到北美洲这片新大陆上的人是清教徒,但他们到这儿来的原因并不是为了金钱和利益,而是为了躲避迫害、坚守心中的信仰,这在托克维尔所著的《论美国的民主》里有着详尽的描写。清教徒崇奉新教伦理精神,这种精神主要倡导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上的解脱,注重的是精神生活而非物质活动。因此,这些迁移过来的人们严守着清教徒所具备的谦逊、怜悯、顺从。而这些也被传承于美国的小镇文化中,并形成以节俭自律、淡然安逸为主的小镇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小镇文化主宰了美国的文化。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小镇文化中所倡导的安逸舒适的慢节奏生活方式已不能被城市人接纳,小镇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挑战。

(三)《兔子快跑》折射出的美国小镇文化

在美国的诸多小说和电影文学中,城市与乡村的文化、思想对立是随处可见的。认同城市文化的派别便会在文学作品和电影中极力抨击小镇文化的乏味、单调和古板,不满他们的安逸闲适。还有一些人认同小镇文化,怀念小镇文化所带来的放松的气息。这些人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乌托邦的情怀,诉说小镇的清幽、美好,使自己感觉像是受到了灵魂的洗礼和升华,找寻到久违的精神家园。

与其他三部兔子系列的小说相比较,《兔子快跑》没有直接与美国的社会现象接轨,但是它将美国小镇社会文化和社会现象渗透到书中的每一个细节,写出了兔子哈里渴望自由、厌恶约束的内心世界与美国小镇那种沉闷、压抑、枯燥的现实相背离的情况,以及内心与现实冲突的纠结。《兔子快跑》作为一部反映现实世界的著作,必然有其历史性和社会性。它是美国小镇文化的一个缩影和再现,同时它也反映出美国小镇中的居民无所定居,没有激情和事业,整日忙忙碌碌却又不知为何而忙的现象。兔子哈里所要逃离的不仅仅是枯燥的工作、整日酗酒的妻子和繁重的社会责任,更是美国的小镇文化。哈里的逃离是对美国小镇中无为环境的抗争,是一个没有社会归属感的人在理想与现实冲突中所爆发的一种情感。

三、《兔子快跑》折射出的美国小镇文化的特点

(一)古板单调,一成不变的社会生活

文中的哈里有着新教伦理精神的特征,注重精神和情感的体验,向往自由,希望摆脱束缚。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枯燥和乏味一次次地与他的内心世界相背离。在心灵与现实的焦灼中,他一次次地选择了逃离。由此可以看出,美国的小镇文化有着单调、乏味的特征,而这种特征与美国人传统观念里崇尚自由、向往激情的价值观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美国小镇文化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倡导一种闲散的生活态度,这与工业革命之前的美国社会是相契合的。但是对于那些受城市文化渲染、追求自由和激情的人来说,这种文化状态和价值观念便成为束缚他们的一条枷锁。

(二)安逸空虚的现状

在《兔子快跑》中,哈里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小说模式被构建成一个英雄般的人物,而是作为一个渴望被认同、向往自由、因现实的不得意而沉溺于对过去的追逐的小人物被构建。我们无法评说他的对与错,而仅仅可以从中窥秘出一点美国小镇文化的特色。哈里在第二次逃跑后想再度回归,却因为人们的指责而不得不再次出逃。原本的小镇已无法接纳哈里,哈里不知该何去何从。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小镇上的人已经满足于小镇一成不变的生活,他们不再试图去改变什么,也不会再想去创造什么,因此他们无法理解哈里的逃离,并将此视之为一种背弃和不负责任。小镇中的人们已经习惯并适应了这种无自由状态,他们没有想过要逃离,并将之视为一种安逸。[2]

(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

《兔子快跑》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受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该作品具有艾森豪威尔时代的特点。哈里因为生活上的不得意和心理自由的束缚而一次次地出逃,但是在出逃的过程中他并没有想过要去改变现状或是展现自己的能力,而是一次次地沉溺于肉体的满足,并因生活上的不得意而不断消沉。小镇上的人们也因为这种意识形态而早已无法理解哈里的内心世界。哈里虽然想要逃离这种环境,但其实他已在有些方面与小镇文化相融合。他渴望摆脱束缚,却又无法充满激情地去工作,而是一味地逃离,将自己的不得意发泄于肉体的满足,以此期望获得灵魂上的救赎。小镇中的人们更是深受小镇文化的束缚,墨守成规地按照小镇中的文化现象理解哈里,他们丧失了对自由的渴望,成为了小镇文化中的附属人。[3]

四、《兔子快跑》体现的美国小镇文化中的社会象征性

通过对厄普代克《兔子快跑》的解读和对兔子思想的阐释,我们看到了厄普代克对美国小镇中中小阶级的理解。他运用美国中产阶级和小镇中文化中的人物形象去阐释哈里。在美国小镇文化中,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以及男性主义等仍旧是小镇文化中的主导力量。作者通过兔子对社会的抗争,抨击了小镇文化中的自然保守主义和过度的安逸感,但缺憾是厄普代克过分地用道德伦理观念去掩盖社会经济形式。[4]

五、结语

厄普代克的《兔子快跑》描述的是一种对小镇文化的摒弃和不满的心态。书中的兔子哈里无法在这种呆板、生硬、墨守成规的小镇文化中找到归属感,一次次地选择了逃离。其实这也正是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的表现。书中通过对哈里的描述来对美国小镇中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并期望以此来解决社会问题。

[1]金衡山.分裂的自我—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中的当代美国[D].北京:北京大学,2004.

[2]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金衡山.兔子为什么要跑?——《兔子, 跑吧》的文化解读[J].欧美文学论丛,2002(1):57.

[4]王守仁. 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31.

2014-04-16

福建省教育厅A类项目(JA13557S)。

吴桂兴(1977- ),男,福建惠安人,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I712.074

A

2095-7602(2014)05-0119-03

猜你喜欢
哈里兔子小镇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你已经拿到了
哈里·吉尔斯
兔子
守株待兔
想飞的兔子
可爱的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