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理论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新探

2014-03-29 07:52吕艳华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传播学公众受众

杨 霞,吕艳华

(1.山西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山西 临汾 041004;2.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3.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受众理论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新探

杨 霞1,2,吕艳华3

(1.山西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山西 临汾 041004;2.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3.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从受众理论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既有学理上的可通约性,也有实践指导上的必要性。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参与主体的公众游离而分散,存在一定的参与盲区,参与程度不高,主动性不强,参与的满意度也不太理想,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借鉴受众理论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的路径,应当细分公众的心理需求,尊重不同层次公众的主体性,扩大参与的广度;研究公众的选择心理,改善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增强参与的主动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立完备的反馈机制,提高参与的满意度和效能感。

受众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

作为一种传播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一般的传播活动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因此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相关成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具有方法论意义。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公众参与广度不够、参与主动性不足、参与效度不佳等诸多问题。本文试图从现代传播学的受众理论出发,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众参与进行逻辑解读和路径探讨,以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一、从受众理论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的合法性

用受众理论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既有学理上的可通约性,也有实践指导上的必要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的信息传播和接受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质就是把一定群体的信息传递给另一群体,使另一群体理解并接受,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动。这种传递包括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灌输、说教,也蕴含受教育者的接触、选择和认同。这里的“接触、选择和认同”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讲是参与,用传播学的话语讲就是传播和接受。而传播学作为“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的科学”,其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就是关注信息如何通过大众媒介被受众接受和理解,揭示信息流动的过程和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播理论的发展,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已经扩展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分化出政治传播学、经济传播学、文化传播学等诸多分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播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实践活动显然可以归属于政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的构成要素与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构成要素之间联动作用的一个系统,参与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和自主性的社会大众,即公众;参与的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对象,参与的媒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所借助的中介性要素。公众参与就是公众在一定的引导下通过自身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挥,对一定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或行为规范等产生直观的感受和认识,从认知、情感等诸层面进行自我选择、自主建构,通过逐渐吸收和内化,最终形成符合一定阶级和社会需求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传播过程具有与此相一致的构成要素,受众依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文化素养、需要、心境与态度通过传播媒介选择性地注意一定的信息[2],通过自为性的活动对信息进行解码,进而理解和接受,并完成传播。参与的公众和传播学的受众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传统思政的研究较多关注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灌输和说教,早期传播学也更多研究传播者对受众的作用和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信息的瞬间海量更新,媒介信息过剩,传播载体立体多元化,思政研究开始转向作为参与主体的受教育者,传播学也呈现出受众理论研究的蓬勃趋势,这些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转向表明研究媒介选择和探究参与途径具有相通的基本逻辑线路。当然,无论是基于传播学的丰富性,还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参与的特殊性,把传播学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的探讨主要还是一种方法论层面上的借鉴。

二、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早期的传播学研究把受众比作消极被动的“靶子”,时代的变换促使现代传播学出现了受众研究的转向。受众理论非常强调受众的主体性,认为受众不仅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也是传播符号的译码者,更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和传播效果的反馈者。[3]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对象——公众,作为受众,也应当是教育活动的接受主体。基于这样的前提来审视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可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作为参与主体的公众游离而分散,存在一定的参与盲区。从广义上讲,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个人是最基本的公众组成,同时由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具有共同特征的群体也是重要的公众组织形式。[4]受众研究表明,以个体形式存在的公众具有众多性、混杂性、分散性和隐匿性的特点,要很好地站在这些个体差异性极大的受众立场上来制定理想化的思想教育方案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是针对组织中的个人,也就是公众群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建立了完备的基层组织机构,各级各类单位都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机构。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经济整体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员的流动性也日益加剧,尤其是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务工并成为准市民后,长期脱离原有村镇的政治生活,游离散居,流入地又尚未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机制,从而导致许多公众隐匿于信息阈之外。加之社会思潮运动的蓬勃兴起,网络时代信息更新的速度挑战了原有的调控极限,舆情监测之艰巨和复杂前所未有,原本对国家的政策主张就缺乏系统认知的广大民众在这样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里难免出现误读和曲解。严峻的现实困境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活动必须以最大的广角把最广泛的公众纳入传播视阈,给所有的公众成员建立参与的平台和机会。

第二,公众参与程度不高,主动性不强。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教条化、客观化,教育形式的传统化都广受诟病,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欠佳的重要原因。公众参与的提出正是破解这一弊病的有益尝试,试图通过强化信息接收的另一极——作为主体的参与者来倒逼施教者的思考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1]。参与是教育民主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和演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协商、交流和互动关系,凸显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自觉自愿地参与其中,进而实现自我认知、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这才是真正的参与。受众理论所揭示的需要驱动规律告诉我们,这种自觉自愿首先源于受众的心理需要。受众一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有目的地选择某种信息。面对大众传播,受众对信息的接收会经历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记忆和选择性理解等过程。[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否进入公众的信息选择阈,被公众选择性注意,并且进一步被公众认知建构,继而吸收内化,不仅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也取决于传播媒介的有效性。事实上,那些假大空的生硬教条和填鸭式灌输的教育方式被公众天然地抵触,不但不能产生认同,反而激起了公众更强烈的逆反心理。所以,如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教育路径和媒介是亟需深入解决的重要议题。

第三,公众参与的满意度欠佳,参与效果有限。受众介入论(又叫社会参与论)强调注重受者的主体地位及其反馈信息,认为公民及团体既是讯息的接受者,又是讯息的传播者。“让受众参与传播,正是为了让他们积极接受传播,因为,人们对于他们亲身积极参与形成的观点,要比他们被动地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观点容易接受得多,且不易改变”[3]。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当公众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消极的思想情绪得到化解,积极的心理情感就会产生正能量,成为新一轮的信息来源,并且产生正面的积极效应,或者形成意见领袖,发挥舆论权威的作用,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公众参与的满意度对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然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充分重视公众参与的满意度考量,公众时常感叹“被参与”或者“在场的缺席”,这种体验无疑会挫伤公众参与的主动性,参与途径的单一、传播媒介的机械传统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三、 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的传播学路径借鉴

基于以上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借鉴传播学受众理论的研究成果,笔者提出几个方面的路径,供参考。

第一,细分公众的心理需求,尊重不同层次公众的主体性,扩大参与的广度。受众理论的个人差异论指出,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遇的社会经历和所受的社会教育不同,心理构造各异,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也就有差异,差异又影响人们对各种信息的选择和解释。社会分类学研究表明,由于同一群体的经历大致相同,会持有相似的价值观,因此他们会对某个特定的信息作出类似的反应。以上两种理论的交叉说明了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虽然个体差别很大,但具有一定的群体共性。用这样的逻辑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参与,就是要对公众进行多层次细分,研究每个层次公众的心理需求和精神状况,全面覆盖参与盲区。以往的公众群体多以正式的单位和机构组织划分,鉴于现有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分层,我们可以尝试多维细分的方法,依据个人发展相关的行业协会,比如家政行业、电气行业等,或者密切联系日常生活的球友、票友、车友等自发组织,针对不同组织群体中的公众的兴趣、需求、个性、价值取向等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让每个层次的公众都能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为自己服务的,从而愉快地参与其中。

第二,研究公众的选择心理,丰富参与途径和方式,增强参与的主动性。全面调动参与者的主动性,形成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体现。公众对和自己心理契合的教育内容会自发地认同,要使公众在教育者的引导和设计下选择性关注既定的教育信息,在一定的认知失调之后,达到对既定教育信息的理解和认同,将这部分信息纳入与自身心理倾向相一致的范畴。这个过程仅靠传统的口头灌输很难实现。尤其是在信息复杂且弥漫生活空间的当下,如何规避网络媒体的弊病,研发丰富多样而有效的网络思政教育方式是我们必须着力应对的严峻挑战。我们不能只是把原来印在书本上的内容换成电子版挂到网上,而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即时性和立体化空间,充分发挥每一种网络载体的功能,抓住各种微工具,实现点对点的教育互动,让参与者形成“自己人”的自主心理体验。

第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立完备的反馈机制,提高参与的满意度和效能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提升参与满意度和效能感的前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给公众创设和谐的接受氛围,促使公众参与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社会大环境和谐,个人工作生活的小环境融洽,公众的参与就更容易形成系统合力,参与的有效性和满意度无形中提高了,良性循环的参与机制就形成了。另外,传播能否取得效果关键在于传播者对反馈的重视程度,公众参与反馈机制的建立健全不仅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双向互动参与方式的建构。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反馈机制的研究和应用刚刚起步,有赖于在新媒体的介入下有所突破,需要在可持续的探索中发展建构。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5,236.

[2][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76,78-81.

[3]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6,207

[4]吕艳华.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参与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78.

2014-06-03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GH-11044);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工程资助课题(CXZZ13_0776);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

杨 霞(1980- ),女,山西洪洞人,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社会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4)05-0127-03

猜你喜欢
传播学公众受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