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变革考核的方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014-03-29 07:5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考核内容立德理论课

杨 雪

(长春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吉林长春 130032)

以变革考核的方式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杨 雪

(长春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吉林长春 1300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更要通过传播人文思想丰富学生的生命内涵。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而言,要实现考核内容和形式的转变,即从内容上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从理论性向实践性转变,从形式上则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的考核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实践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不仅为中国教育确立了根本任务,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既要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和荣辱观的认同,又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为实现教育的“立德树人”做出更大的贡献。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导,更要通过传播人文思想丰富学生的生命内涵。

“立德树人”就是我们在社会主义阶段所要实现的一种人的发展状态。如果说“立德树人”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确立了新的教学理念的话,那么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都要随之进行必要的变革,否则这一重要的教育理念就不能得到真正具体的实现而只能停留于抽象的层面。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来说,为了促进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必须要实现考核内容和形式的转变。所谓的转变包括两个方面,从内容上而言是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从理论性向实践性转变;从形式而言则是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的考核从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下面,我们将分别从这两个层面阐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变革将如何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学习,从而在更深层的意义上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性的教育任务。

一、考核重点:从理论性向实践性转变

知识性考核强调考核内容的设置,主要考察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重要原理和知识的记忆;实践性考核则更多地关注学生通过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后能否确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即能否把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化到他的生命活动之中。这两种内容不同的考核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但是同样清晰的是它们所关注的重点是有着很大区别的。我们既可以说这种关注点不同的考核是源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也可以说通过这种考核内容的转换,我们可以引导或促进教学理念的落实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内容的转换是与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内在关联的,并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结构。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虽然也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更多地是要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并且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限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多地通过单向性的课堂式教育向学生灌输一种具有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原理和知识。由于考核内容与教学内容在逻辑上是相关的,那么传统意义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更多地只能通过卷面的方式关注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把握,这样的话即便卷面上有少数题目是要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和重点知识的应用,从根本上还是没有跳出知识性考核的局限。因为即便学生掌握了对一种原理和知识的应用,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把这种原理和知识所包涵的内在精神实质内化到他们的生命活动之中。举个例子,我们经常在考试的时候通过让学生分析一段材料来验证学生掌握理论的能力,但即便这个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得非常到位,我们也无法判断他是否真正确立了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如果考核内容依然关注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那么我们依然认为它还是属于知识性的考核,而无法验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否真正影响到学生的生活。

一旦我们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衡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标准就不能再用学生是否理解和把握了教材中一些基本的原理和知识了,而是要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所承载的那些思想能否触及学生的心灵,从而内化到他们的生命之中,这一点对于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而言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这可能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正是这种艰巨性才能显示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精神生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式。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不能再沿用“原理加案例”的课堂式教学,而必须要求教师把教材中的理论充实化,呈现出思想的魅力,从而感染和吸引学生,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通过参与具有生命力的思想,会逐渐感知到思想的引导。要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机会,从而让理论性的价值引导变成规范性的社会实践,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人生观和荣辱观的认同。如果说在“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理念的引导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了变革和转换,那么与此相关的考核内容也要进行调整和转换,即我们强调的实践性考核。所谓的实践性考核并不是完全废除通过卷面来进行的知识性考核,而是要在保留一定成分的基础上,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呈现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比重,或者说关注他们内化到日常生命活动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虽然考核内容是与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相关联的,但考核内容的变革也会强化和引导教学理念的落实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我们这里并不是完全否认原有的那种考核内容的价值性,相反,我们承认知识的增长对于确立人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但是知识仅仅是道德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虽然无知肯定不是美德,但知识也并不必然就是美德。考核作为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标尺,必须随着教学理念的变革而转变。“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的确立要求我们在考核的过程中要更关注学生在日常的生命活动中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而不是他们在头脑中和卷面上对理论的应用。马克思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因此只有落实到生命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体现这一理论的精髓。

二、考核形式: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句话,“任何存在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也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如果说上面论述的重点是考核内容的转变,那么要实现这种转变就要涉及考核形式的转变,即从单一化考核转变为多元化考核。考核形式的这种转变一方面是服从于考核内容的改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合新的教学理念的落实和教学模式的变革。

传统意义上的考核形式基本上都是单一的卷面考核,一方面是和知识性考核相配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一种灌输式的课堂教育。为了检测教学效果的好坏,我们只能实行老师出题学生解答的方式。除此之外,基本上不需要设置新的考核形式。也就是说,教学模式的单向性、考核内容的知识性与考核形式的单一性三者之间是内在关联的,那么结果就是我们最多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了解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记忆和应用,而无法考察学生能否将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内容内化为一种生命活动的自然因子。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立德树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要体现为对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引导和规范。如果说前者是一种理论领域的事情,那么后者则主要属于我们的生活实践领域;如果前者可以通过学生是否掌握一种知识和理论来检测的话,那么后者只能通过学生各种生活实践来检测。理论学习的检测可以是单一的,社会生活实践的检测则一定是多元的,这是由社会生活实践的复杂性决定的。因此,为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内容的转换,更为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我们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形式的单一化,实现考核形式的多元化。这里所说的考核形式的多元化,并不是仅仅在原有知识考核的基础上加上社会实践的考核,而是说作为衡量引导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的效果一定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为了更全面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要尽量多地设置不同重点的考核,通过这些考核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的把握和体现。

三、结语

以上都是在用一种理论的方式来谈考核变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种必要性就在于新的教学理念的确立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而它的重要性就在于既可以深化教学改革,又可以促进教学理念的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任,还要肩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使命。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内容和形式的变革就是要尽可能从更多的方面去引导学生逐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有关考核方式的变革从来就没有所谓最佳决策,只有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适宜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色、适用教育测量规律、适合师生考试应试心理的考核方式,才是考核方式改革实践必经的探索过程。

[1]闫玉,董丁戈.“行为体验式课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8).

[2]董玉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2011(4).

[3]欧永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面临的困境及出路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6).

[4]于明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方式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2014-04-17

杨 雪(1983-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

G642.0

A

2095-7602(2014)05-0176-03

猜你喜欢
考核内容立德理论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事业单位竞聘上岗制度探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变革初探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严以修身”先立德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改革趋势分析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