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辩证整体论视角下的生态文化

2014-03-29 07:52孟维娜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整体论人类生态

孟维娜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广西 南宁 530027)

试论辩证整体论视角下的生态文化

孟维娜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广西 南宁 530027)

本文基于生态学辩证整体论的视角,将生态文化拓展至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站在更加宏观、高度整合的层面,探讨生态文化价值观问题,树立自然生态系统健康、持续、美丽的终极价值目标,摒弃狭隘的“国家利己主义”,抵制“生态殖民主义”,期待通过文化道德的自我调节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化,推进人类文化的“进化”和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的构建。

辩证整体论;生态文化;价值观

当今,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科学文化难以引导人类走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困境。面对生存的困惑和人类精神文化家园的荒漠化,人类不得不认真反思所有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根源。经过一系列生态事件的教训后,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生态危机不是一个单纯依靠技术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关涉人类精神、道德和文化如何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世界著名生态和社会学家唐纳德·沃斯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度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1]生态文化应运而生,它是继工业文化之后更适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文化形态。

生态文化的感召不仅是文化领域的一场革命,同样也必然伴随着哲学范式的转变。工业文明之下,人与自然是主客二分、截然对立的,人是自然界的目的和主宰,这是机械论的范式。生态文化则将人类纳入到生态系统中,重新定义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秉持的是一种生态整体论的世界观。告别旧有的机械论范式,生态文化获得更加广阔的视野,整体论给予生态文化更加科学、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视角。

一、生态文化综述及其整体主义诉求

生态文化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罗马俱乐部的创始人佩切伊,他指出人类创造了技术圈,入侵生物圈进行过多的榨取,从而破坏了人类明天的生活基础。结论是:如果我们想自救的话,只有进行文化性质的革命,即提高对站在地球上特殊地位所产生的内在的挑战和责任以及对策略和手段的理解,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那种文化革命。[3]随着生态危机的全球化蔓延,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把目光转向生态环境问题,从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探讨生态危机的根源和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生态文化就是其中有益的探讨。国外对生态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的革新,例如《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三本著作,都是对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工业文明进行反思,从生态学中汲取生态智慧,保护人类的生态环境,走出生态困境。二是从价值论角度探讨生态伦理问题,如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倡导的“大地伦理学”,罗尔斯顿在《环境伦理学》中倡导的“自然价值论”,奈斯在《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长期生态运动论纲》中倡导的深层生态学,都试图从自然价值的角度解决生态伦理的一些困惑。三是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源,要想摆脱生态环境危机,就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逻辑,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

国内对生态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生态文化内涵的研究。最有影响力的要数余谋昌教授,他从狭义、广义两个维度给生态文化下了定义,得到了国内许多学者的认可,并广受引用。二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和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力图从儒法道三家学说中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渊源,对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思想关注最多。一些学者也开始关注到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中生态文化的元素,结合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体现了生态文化研究的本土化倾向。三是从实践的角度探讨生态文化的建设问题。这方面研究紧密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从不同侧重点提出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途径。

比较国内外对生态文化的研究不难看出,国外更加关注哲学层面的研究,着重从最基础的价值观、方法论层面为生态文化构建理论基础,而国内研究偏重于实践和应用,缺乏哲学层面的观照。国内外对生态文化的研究殊途同归,都希望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形态。现有的研究还倾向于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层面的探究,而缺乏从更加宏观、更加整合的高度对生态文化的探讨。因此,从整体论的高度和广度探讨生态文化,给生态文化研究打开一个新视角,这对于解决生态文化关涉到的诸多哲学困惑,为生态文化建设构建理论基础,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辩证整体论与生态文化认识视角的转移

整体论关注系统的整体性,认为系统各部分之间的整合作用与相互联系规定系统的性质。它是在反思还原论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认识方法,但整体论也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和局限性:失去对细节的把握,可能会丢失事物原本的一些信息,从而影响对整体的判断和认知。而辩证整体论就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辩证整体论“是用辩证的观点更正确、更深刻地看待和处置系统整体与内部、外部关系的理论。辩证整体论既是对前者的整体论的扬弃,又是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综合研究现代科学的前沿成果和当今社会实践的新鲜经验以及科学史与认识史的基本历史经验而提出来的一种最高形态的整体论。”[3]

辩证整体论有其深刻的现代生态学科学认识发展背景,呈现出显著的科学理性特征。随着生态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生活的外部环境就是一个大大的生物圈,其中包含不计其数的边界大小不一的生态系统,各个生态系统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制衡、相互依赖,在共同的自然规律指挥下,保持动态的系统平衡,充满着玄妙却可以让人清晰感知的生态智慧。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物圈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从一开始它所关注的就是共同体、生态系统、整体。从另一方面来看,生物圈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我们在认识生态问题时需要秉承整体主义。种群与种群之间、物种与物种之间、群落与群落之间、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它们之间的横向、纵向联系,都不是完全的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有些是非规律性、非线性的。在还原论的指引下,人类可以研究到原子、分子、生物细胞等层级,但若不站在更高的高度来认识人类所依赖生存的大自然,那些非规律性、非线性的联系不被考虑进去,我们的认识仍然是不客观、不科学的,有时甚至是与实际背道而驰的。此外,人类的探索越来越走向微观世界,越发意识到世界的整体性。20世纪之后,量子理论的诞生,使我们可以认识微观粒子的性质,但量子理论的诞生颠覆了还原论的基础,在认识论上肯定了事物的整体性。量子论认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非机械的、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还原)的世界。物质世界的根本元素就不是被分割的机械的原子、质子、中子,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人类所生活的生物圈是一个共同体,这是它的本来面貌,只是我们在认识它、研究它的时候人为地把它割裂开。同样,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需要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才能获得生命的维持与发展。人类在与自然打交道(劳动实践)中认识自然,并积淀出生态文化,又在一定的生态文化指引下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目的。但是如何看待人——自然?如果把人类当成自成系统的一方,而自然(姑且视之为人之外的自然)就必然成为相对应的另一方,这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主客二分法,我们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姿态去认识生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就容易滑向狭隘主义、自我主义。而这时的生态文化关注到的仅仅是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忽略了生物圈所构成的大系统是一体的。

辩证整体论给予生态文化高度与深度相结合的认识视角,辩证整体论语境下的人被完全纳入生物圈之中,超越人与自然的界限,整个生物圈系统的健康、持续、美丽才是生态文化首要的核心内容,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是其中的关键要素。从整体的高度认识生态文化是前提,辩证整体论同样也会关注到各要素、各要素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辩证整体论给予我们宏观、微观两个维度视角来认识生态文化。

三、辩证整体论视角中的生态文化价值观

“不同的时代中,人类面对的生存环境不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方式不同,生态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内涵。”[4]基于这点认识,我们在辨证整体论的视角下探讨生态文化的价值问题,就必然要注意它的时代内涵。在当代语境中,生态文化不是对自然的畏惧和顺从,而是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对科技文化的反思,是人类的理性自觉和对未来的重新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态文化也表现了人类自身固有的积极进取、自我超越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为了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自我完善。

在辨证整体论的视角中,只有明晰了目标,才能明确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李奥帕德表述了人与自然事物相处的是非标准:凡有利于生态系统之完整、稳定和美丽的事情都是对的,反之是错的。[5]借鉴李奥帕德的观点,笔者认为辨证整体论视角中生态文化追求的目标应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持续、美丽。健康是指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除了人之外的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具有自我调节机制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某一物种的消失抑或变异都是自然的选择,在此消彼长中,自然生态系统达到了动态的平衡,这是自然的智慧。而人的自我调节主要反映在精神文化方面,通过文化的调节,指导人来建立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持续是指自然生态系统在动态平衡过程中各物种的进化和人类精神文化的进步,是地球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可持续是人类的共同目标,但它不是仅以人类为尺度,而是以整个生态系统为尺度。无法实现持续,那么人与其他物种为了生存所付出的代价与努力都是没有长久意义的。美丽是指对大自然的文化判断,是将生态美学成为指导人改造自然、改造人类社会的思想。综上所述,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以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为整体,追求健康、持续、美丽的目标,而人对自由、发展、权利的追求也要在自然生态系统健康、持续、美丽的大框架下进行。

生态文化是人的文化,在自然界中只有人是高等智慧动物,也只有人可以通过文化道德的调整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辩证整体论视角下的生态文化并不是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置于同一层面探讨,而是追求一种平等的地位,让人与自然在生态系统中各司其职。正如上文所述,除了人,自然中的其他生物都具有自我调节功能,这是优胜劣汰自然法则下所必需的天性。人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唯有通过文化道德的自我调节,使人的实践活动控制在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所能容纳的范围之内,才能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持续和美丽。作为高等生物,人类应主动承担起应尽的道德责任,摒弃自私、短见和贪婪,尊重作为他者而存在的自然界和其他物种及群体的合理要求,追求人性和人类自我的回归。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撇开文化的影响和干预,人与自然客观地存在矛盾和冲突,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消解矛盾、产生矛盾的循环中产生。在当代语境下,我们更应该直面人与自然矛盾与冲突的现状。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不可能回到“饮毛茹血”的时代,人类也不可能为了人与自然实现原始状态的协调平衡而放弃现代文明所包含的汽车、精美的服饰、精致的食品,它们在满足人类自然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人类精神文化的需求,否定了这些并不意味着文明的进步。因此,生态文化的价值追求绝不是人类的一味谦让和忏悔,而是站在一个有所作为的位置,在合理的程度内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美丽的同时,求得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的方方面面都必须实现生态化,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通过技术的生态化这些都必将成为现实。

辩证整体论视角中各子系统追求的价值追求应是一致的,各子系统之间应是平等、相互支持、和谐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因此辩证整体论视角中的生态文化不存在狭隘的利己主义。但从全球来看,人类还未能摒弃利己主义的生态文化。发达国家早于发展中国家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但他们并没有为消除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关系做出实质性的努力,而是利用经济政治优势,把生态危机转嫁给发展中国家。这完全是赤裸裸的“生态殖民主义”和“国家利己主义”,完全不符合生态文化的价值追求。我们应该积极追求平等、互助、和谐的生态文化,摒弃狭隘的国家利益、区域利益,这才符合辩证整体论视角下生态文化的价值追求。

[1]陈德钦.论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09(7):59.

[2]福瑞斯特.世界动态学[M].中国环境管理、经济和法学学会编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04-105.

[3]冯国瑞.整体论的发展形态及其重要意义[N].光明日报,2008-04-22(11).

[4]张保伟,孙兆刚.生态文化及其当代价值定位[J].理论与改革,2007(6):98.

[5]余谋昌.生态文化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014-04-15

孟维娜(1981- ),女,河北邢台人,中共南宁市委党校讲师,硕士,从事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G112

A

2095-7602(2014)05-0195-03

猜你喜欢
整体论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类第一杀手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科学理论是整体论的吗?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职业发展路向的自洽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从整体论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