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与中国大学发展的思考

2014-03-31 00:09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海德格尔本质科学

王 鑫

(哈尔滨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86)

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海德格尔深怀祖国的厚爱和大学发展的责任,对大学融入国家的发展做了深邃的思考,并在他的《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为题的演讲中得以切实的体现。海德格尔认为,“追求大学本质的原初和共同意志”是大学在国家生活中得以现实确认的基础,而“大学本质”是追求科学,“共同意志”是德国民族历史精神使命的意志。大学追求科学与国家发展结合的现实将体现在大学要肩负起培养具有国家发展使命感的学生,而大学教师将起着精神领导的作用。在海德格尔通篇不足万字的演讲中,蕴含了大学存在的智慧和发展的精要。今天,我们重新审读海德格尔关于大学本源与发展的思想,对于中国大学发展仍然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也必将使我们的大学更加科学而理性地选择自身前行的路径。

1 大学的精神使命

在海德格尔看来,大学的本质来源于大学的精神使命。有了精神使命,大学“这种本质才能获得其明晰性、地位和权力”[1]272,有了精神使命才会使大学真正根植于大学的本质中,并塑造师生的“此在”。那么,什么是大学的精神使命?海德格尔认为,“从科学出发,并通过科学,教育和培养德意志民族命运的领导者和守护者。”[1]273作为社会中一个“此在”的大学,坚守精神独立的同时,在培养学生的精神、塑造学生的人格中,服务国家是其应有之义。在海德格尔看来,大学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切真正良好的社会服务应以哲学与人文价值为基础。它明示了大学发展应当承载的一种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也明示了海德格尔在“黑森林”小屋里的深邃思考。

海德梅尔并没有空洞地理论大学的精神使命,而是为大学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大学只有认同12世纪西欧人用“精神与团结”成功建立世界文明典范这一事实,才能致力于大学精神维护、致力于国家和社会的“专诚”,才能自觉地在其恒久的精神使命的领导下,承担其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即时刻探寻哲学与人文深刻意蕴,用其指导前行的方向。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在更好地发挥其功能的同时而不致世俗化。因为只有对精神有足够的所求和对人类有足够的信心,才会使大学有决心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有人性、致力于国家富强和社会繁荣的人。

2 大学的知识

大学究竟应向学生传授什么样的知识?不同时代赋予大学不同的责任,不同的学派拥有不同的解读。海德格尔认为,大学应向学生传授科学,但同时他强调,必须让“科学直面其最内在的必然性”[1]273。如果“为一种太过此前的科学争取它的独立性和无前提性,那么,我们就定然不会在科学最内在的必然性中获悉科学的本质。”[1]273而“只有我们将我们自己再次置于我们的精神——历史性的此在的开端的权力之下”[1]273,科学才能得以真正的存在。海德格尔认为,“这个开端就是希腊哲学的觉醒”[1]273。海德格尔看到了科学的授用,但同时对科学远离开端产生一种深深的历史忧患。他说:“科学的本质却早已被抽空耗尽。”[7]275

海德格尔给我们的启示是:科学急速地缩短了人类与文明的时空,使工业社会用20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农业社会2000多年的进步。科学用它至上的魅力,让我们有太多的期待,有太多的理由去谄媚它。但是,当我们贪婪地吮吸科学带来的好处时,却忽视了它是一把“双刃剑”的现实。它在人类非理性面前,也肆虐着几近潘多拉盒子的淫威,迫使我们面对更多的生态失衡、价值扭曲、信仰丧失、道德沦丧……

面对着国家的发展,人类社会进步的需求,大学究竟应当向未来的“守护者”——学生传授怎样的价值与知识,而不让人类再次为效率付出太多惨重的代价。大学如何走向归途?比尔·雷丁斯为大学指出可尝试性路径:“人文科学是大学的本质所在,是大学的社会政治使命得以完成的领域。”[2]。追寻海德格尔的思想,笔者认为,大学应在探寻科学之时,努力追寻科学的内在逻辑。中国拥有5000多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它以充足的血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前行。同时,西方塑造的巨大历史文化工程,也需要去理解,去借鉴,去反思,以便大学用正义的价值判断随时修正自己的行动。深厚的中西文化底蕴会让大学理性地认识到,科学在造就人类美好的生活同时,也可能毁灭人类生存的世界。因此,大学在引导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之前,首先使学生透彻地理悟科学研究的价值与社会的伦理知识。大学只有努力回归学术的理性,它的学生才会用学术的理性面对现实的问题。大学的世俗化的知识取向,必将导致教育质量内涵的降低,从而危及国家和社会整体事业的发展。

3 教师的责任

海德格尔在《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中,有关大学教师的论述相对其他方面并不算多,但廖廖数语中,却留给大学和它的教师深思的巨大空间。海德格尔认为,实现大学的使命是教师的天职与首要任务:“如果我们要求科学的这种本质,那么大学的教师就必须真正走到最危险的位置的前面,那里永远有着关于世界的不确定性。如果他们坚持在那里……他们就会强大起来而成为领导。”[1]276海德格尔认为,教师是实现大学使命基础性支撑。他对教师给予了太多的期望,希望教师“在领导中决定性的东西不是单单走在前面,而是那能够独自前进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固执已见和统治欲望,而是来自最高的天职和首要的责任。”[1]276大学如果有了这种“场气”,海德格尔认为,它就会“造就精英中的精英,并唤醒那些拥有了新勇气的人们的真正追随。”[1]276

教师是大学的核心力量,也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最直接的关键因素。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是大学教师的天职。而教师对大学本质的诠释将直接影响其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大学教师必须时刻坚守其对自然本质的追问、对人文关怀责任的叩问、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探寻,才能具有科学之本质的知识的单纯和宽厚。

走出围墙的大学教师,当自身的责任与世俗利益相冲突时,有责任使自身和大学免除世俗的困扰,维护正义、维护自然之法、维护大学的精神。同时,教师在行使天职、捍卫责任的时候,也会潜移默化地感召他的学生,唤醒学生沉寂的心灵,共同追寻真理,共同改造自然和世界。也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培养、塑造国家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真正人才。

4 大学生的培养与人格塑造

在海德格尔看来,大学生具有三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劳动服务、国防服务和知识服务。海德格尔认为,“第一项义务关乎民族共同体。它要求彼此帮助,一起担当,共同分享这个民族的所有阶层与成员的奋斗、追求和技能。……第二项义务关乎这个民族在其他民族中间所拥有的荣誉和命运。它要求一种随时可全力以赴的待命状态,而这种待命状态为知识和技能所保证,并通过纪律而绷紧。……第三项义务关乎德意志民族的精神使命。这个民族是这样来成就它自己的命运的,即将它自己的历史向人类此在塑造世界的所有无可抵挡的力量敞开,并让它的精神世界始终保持鲜活。”[1]277海德格尔号召大学生们能够将个人的意志与民族的命运维系起来,并从追求真理的本质中,推进国家的发展。

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精神缔造者和传播者,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守护者和推进者。因此,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并使其承担起历史使命,是大学使命的终极目标之一。大学应努力提高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缺少扎实的理论知识,追求无本之末,无源之水,发展后劲将乏力;缺少精湛的专业技能与专业实践,学生将纸上谈兵,无济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在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性知识、追求善与德的同时,大学应使学生关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及其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增强其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自身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大学还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学科发展趋于交叉融合,社会发展越来越网络化的时代,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完成社会事务已成为无法想象的事实。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善于沟通,学生才能更好地做好事情,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5 专业责任

专业是大学的基本构成单位,大学教师在专业中获得职业与专业的成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获得知识、技能与精神塑造。为使专业更好地服务于大学发展,在大学的精神使命领导下和对科学本质的追问中,“必须改造性地干预教师和学生身居其间的科学共同体的基本形式:学院和 专 业”[1]278-279。海德格尔把专业置于“精神立法的领域”,他主张专业的改造要“打碎专业壁垒,克服浮浅的职业培训的陈腐和虚伪,一个专业才成为专业。”[1]278-279海德格尔认为,“大学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利用人类智慧所发明的最经济、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把普通人培养成为优秀的专业人员”。[3]因此,培养专业人才是专业的根本使命之一。专业与学科不同,学科通过研究为人类发现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专业是面向国家、社会发展,利用学科成果培养国家、社会发展所需解决问题的人才。博克认为,大学的专业“在服务于文明社会众多领域方面所作的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4]。

在高等教育市场化、教育质量量化的今天,受追求高就业率的驱使,很多专业实行“短、平、快”的策略,理由是“上手快、出手快”,专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年五载,学生的技能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更新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没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的学生,没有准确价值判断能力的学生,没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化的能力将大打折扣。教育始终具有滞后的效应,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发展乏力,将会给国家和社会、大学和专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专业的发展,首先应尊重学生对多学科系统知识掌握的权利,关注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正像海德格尔所指出的,专业应注重学生的精神塑造、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质的追问。大学在赋予学生精神追求的同时,应努力赋予学生价值判断标准,赋予学生学习知识的技能。

大学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知识的发源地,是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辐射器。大学只有在其自身精神使命的领导下,不断地追问知识的本质,目标清晰地培养健全的学生,并理性地服务社会,才能保持其恒久的精进,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1] 刘小枫,陈少明.海德格尔的政治时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2] 比尔·雷丁斯.废墟中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

[3] 奥尔特加·加塞特.大学的使命[M].杭州:浙江教育出社,2001.

[4] 德里克·博克 徐小洲.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陈 军,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海德格尔本质科学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点击科学
回归本质
科学大爆炸
童年的本质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