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腺癌CT强化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4-04-05 04:14
关键词:实性结肠癌腺癌

周 洁

(海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海南海口 570000)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人类膳食结构的变化,由于肉类食品的消耗比重不断增加,导致结肠癌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结肠癌的发病率由第6位上升为第4位[1]。CT作为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而且多层螺旋CT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CT在结肠癌的检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结肠癌CT征象方面的研究报道已经有很多,但是关于结肠癌肿瘤灶CT强化程度具体量化的研究则比较少见。本文通过收集2011年2月至2012年9月85例结肠腺腺癌病例的CT、病理、癌胚抗原(CEA)资料,对它们进行统计对比分析,探讨腺癌肿瘤灶ET强化程度的有效影响因素,旨在为结肠癌的临床研究提供更加客观的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85例结肠腺癌病例的CT扫描、肿瘤分级、CE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有治疗前的腹部CT增强扫描资料、肿瘤病理分级资料和治疗前CEA检验结果。其中男61例,女24例,年龄21~76岁,平均(45.6±18.5)岁。

1.2 CT扫描数据分析 对所有病例的CT扫描资料在CT工作站进行定量分析,计算肿瘤灶实性区的CT强化程度、肿瘤灶的大小、肿瘤灶位置。

1.2.1 CT强化程度首先观察CT增强扫描图像,在肿瘤灶最大层面选择实性区强化最明显的部分划定ROI(感兴趣区),以ROl的平均CT值代表结肠腺癌实性区的增强CT值。ROl的设置应该尽量避开肿瘤灶的边缘区、坏死区以及血管走行区,直径约为3 mm。然后在CT平扫图像上的相同位置划定相同的ROl,以ROl的平均CT值代表结肠腺癌实性区的平扫CT值。最后将增强CT值除以平扫CT值,即得到结肠腺癌肿瘤灶实性区CT强化程度。简化公式为:CT强化程度=增强CT值÷平扫CT值。

1.2.2 肿瘤灶大小选择肿瘤灶最大层面。如果结肠管腔存在,则以管壁最厚值代表病灶大小。如果管腔消失,病灶呈实心的团块灶,则选择最大直径的l/2代表病灶大小。

1.2.3 肿瘤灶位置 根据结肠腺癌肿瘤灶中心所在位置,将85例结肠腺癌分为右半结肠癌和左半结肠癌。

1.3 病理分级 其中60例有手术后病理,80例有内镜活检病理,55例同时拥有2种病理结果的以手术后病理为准。这85例均经病理明确诊断为腺癌。所有病理组织均由病理科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对腺癌结果进行肿瘤分级。

1.4 CEA所有病例于治疗前均有抽血查CEA,与CT扫描的时间前后相差在2周之内,以化验单数据为研究对象,记录其具体数值。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的相关性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等级资料之间的比较,整体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每两组之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如果方差不齐,则采用Welch检验。

2 结果

2.1 CT数据分析

2.1.1 CT强化程度85例结肠腺癌实性区的平扫CT值的范围为21~53 Hu,平均(31.541±7.283)Hu;增强CT值范围为49~125 Hu,平均(84.261±23.413)Hu;CT 强化程度范围 l.383 ~3.526,平均2.379±0.530。

2.1.2 CT强化程度与病灶大小的关系通过测量CT图像上肿瘤灶的最大径,85例结肠癌病灶大小的测定范围为5~51 mm,平均(13.953-1-8.805)mm。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CT强化程度与病灶大小之问呈正相关(rs=0.480,P=0.000)。

2.1.3 CT强化程度与左右结肠的关系85例结肠癌中累及升结肠22例、累及横结肠14例、累及降结肠癌23、累及乙状结肠36例,其中3例同时累及升结肠及横结肠、3例同时累及横结肠及降结肠,4例同时累及降结肠及乙状结肠。

这85例结肠腺癌,其中30例发生于右半结肠、55例发生于左半结肠,它们的CT强化程度范围分别为1.713 ~3.526、1.383 ~3.524,平均值分别为2.543±0.520、2.289±0.51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0,P=0.034)。

2.2 病理分级与CT强化程度的关系85例结肠癌通过肿瘤病理分级最终确定为,腺癌1级28例、2级33例、3级24例,CT强化程度分别为2.416±0.436、2.370±0.621、2.346±0.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17,P=0.889)。

2.3 CEA与CT强化程度的关系85例结肠癌病灶的 CEA 测定范围为1.O6 ~1 243.32 ng/ml,中位数为48.7 ng/ml。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CT强化程度与CEA之间不存在相关性(rs=-0.061,P=0.579)。

2.4 病理分级与CEA的关系28例腺癌l级的CEA 测定范围是 l.06 ~943.92 ng/ml,中位数35.63 ng/ml;33例腺癌2级的CEA测定范围是1.08~1 243,32 ng/ml,中位数 58.41 ri9/ml;24 例腺癌 3 级的 CEA 测定范围是 1.11 ~787.58 ng/ml,中位数22.34 ng/ml。不同病理分级间C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59,P=0.169)。

3 讨论

结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多见于老年患者,好发于升结肠和乙状结肠。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结肠癌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结肠气钡双重造影、纤维结肠镜检查,虽然在结肠癌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但是两者都是通过观察肠腔内的结构改变来进行诊断,对于判断肠壁内的侵犯情况及肠外情况的价值有限。而由于肠道气体的存在,MR在结肠诊断方面的价值受到一定限制。CT能有效显示整个结肠癌肿瘤灶的形态、范围、肠壁浸润情况、肠外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情况,而且随着CT扫描技术的发展,扫描速度更快、图像更清晰,各种先进的图像后处理功能,使得CT在结肠癌诊断和分期方面的准确性大大提高[2-4]。结肠癌是富血供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容易出现坏死、水肿、浸润、钙化、瘢痕形成等各种病理改变,这些均会导致其血液供应发生相应变化,在CT增强扫描会常表现为各种不同特征。本文通过对结肠癌实性区的CT强化程度进行量化分析,比较CT强化程度与病灶大小、发生部位、肿瘤分级及CEA的关系,探讨结肠癌实性区CT强化程度的影响因素,希望能为结肠癌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更为客观科学的依据。

结肠癌和绝大部分恶性肿瘤一样,都属于富血供肿瘤。在肿瘤生长早期,肿瘤瘤灶一般呈实性结节灶,由于肿瘤血管的存在,其内部组织能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而未发生坏死,因此肿瘤灶的细胞密度相对较大。但是恶性肿瘤生长比肿瘤血管的生长要快得多,当肿瘤灶生长到一定的大小,其原来的肿瘤血管就难以满足整个肿瘤灶的血液供应,瘤灶中央组织由于血液供应不足而最容易发生坏死。组织坏死会引起体内一系列免疫反应,导致各种促血管生长的免疫因子得到释放,促进肿瘤灶新生滋养血管的形成。由于组织坏死,瘤灶的细胞密度相对减低,血液重新分配,而且新生血管的血管壁不完整,通透性高,导致局部存留的肿瘤组织呈现相对高灌注状态。这在CT增强扫描图像上就表现为存留肿瘤灶的实性区出现更高的强化程度。本文通过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结肠癌肿瘤灶的CT强化程度与病灶大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s=0.480,P=0.000)。这与李伟等[5]分析鼻咽癌 CT强化程度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结果基本一致。但是该研究[5]。是比较CT强化程度与肿瘤T分期的关系,认为CT强化程度有随着T分期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但是恶性肿瘤的T分期主要与肿瘤灶的浸润侵犯范围有关,而不完全决定于肿瘤灶的大小。在实际CT观察中发现,有的肿瘤灶挺大,但是肿瘤灶相对局限,周围侵犯范围不大,因此它的T分期虽然较低,但实际上肿瘤灶内部已经发生坏死,未坏死的实性区在CT上表现为相对更高程度的强化。因此本文不以T分期为研究对象,而以肿瘤灶的大小作为研究对象,希望提供更客观的研究结果。由于结肠属于管状空腔器官,其CT表现与许多实质脏器的恶性肿瘤往往不一样。有的结肠癌表现为肠管壁不均匀增厚、环状增厚等,而管腔同时存在;而有的则管腔显示不明显,表现为实性肿块灶。如果仅以肿瘤灶最大径线来表示肿瘤灶的大小,当病灶中央还有管腔存在时,显然与事实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在参考李伟等[6]关于食管PET/CT的研究中病灶大小的测量方法,对于有管腔存在的结肠癌病灶,以其管壁最厚值代表病灶大小,而对于实性肿瘤灶,则以最大径的一半代表病灶大小。

恶性肿瘤按分化程度一般分为1~3级,级别越高,恶性程度越大,表示肿瘤细胞向周围生长侵犯及转移更活跃,肿瘤灶生长更加活跃,应该更容易出现坏死,而导致肿瘤灶实性区CT强化程度更高。但是本文通过对比不同级别结肠腺癌的CT强化程度,发现它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通过单纯的统计数据比较,结肠腺癌3级的CT强化程度最低,原因可能为:由于结肠腺癌的恶性程度越高,越容易发生侵犯周围组织及发生转移,因此更容易引起相关症状而被临床发现,也就是说某些高度恶性的结肠腺癌病例来临床就诊时,其原发病灶相对来说还处于生长的较早期,肿瘤灶尚未坏死,故其CT强化程度相对来说并不高。这也就解释了本研究的另一个结果——左半结肠腺癌的CT强化程度低于右半结肠腺癌。左半结肠腺癌由于更容易影响患者日常排便情况,因此也更容易早期被患者或医生发现,即临床上发现腺癌病灶,其病灶也相对来说尚处于生长较早期,故CT强化程度亦相对低于右半结肠腺癌。

CEA是一种存在于结肠癌组织和胚胎黏膜细胞上的糖蛋白抗原[7],在临床上通常作为结肠癌首选的肿瘤标志物。它的数值升高,往往预示着结肠癌的发生。但是本文结果表明,结肠癌的CT强化程度与CEA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这也许提示,虽然CEA与结肠癌的发生有关,能帮助结肠癌的诊断,但是CEA并不能有效反映结肠腺癌肿瘤实性区的血液供应。

综上所述,结肠腺癌的CT强化程度与肿瘤灶大小呈正相关,肿瘤灶的坏死及免疫反应是影响肿瘤实性区血液供应的主要因素。

[1] 张晓鹏.结肠肿瘤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1,7(2):103 -110.

[2] 彭泽华,蒲红,白林.结肠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临床病理对照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9,24(10):1121 -1124.

[3] BURTON S,BROWN G,BEES N,el al.Accuracy of CT Predic—tion of Poor Prognoslics flealures in Colonic cancer[J].Br J Radi- ol,2008.81(961):10-19.

[4] 胡明华,翁媛英,吴玉林,等.多层螺旋CT对直肠癌和结肠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学,2010,22(8):847 -849.

[5] 李伟,段光峰,汤日杰.鼻咽癌CT强化程度与T分期的关系[J].广东医学,2012,33(6):772 -775.

[6] 李伟,樊卫.l8F—FDG PET/CT食管异常代谢灶诊断食管恶性病变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5(5):901 -904.

[7] 万德森.l临床肿瘤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94.

猜你喜欢
实性结肠癌腺癌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益肺解毒方联合顺铂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影响
MicroRNA-381的表达下降促进结肠癌的增殖与侵袭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实性结节的价值
HIF-1a和VEGF-A在宫颈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结肠癌切除术术后护理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4例临床诊治分析
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效果对比
GSNO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作用
老年胃腺癌中FOXO3a、PTEN和E-cadherin表达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