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幸福指数窥探

2014-04-06 08:06
关键词:幸福感马克思主义群众

耿 俣

(合肥学院 机械工程系,安徽 合肥 230601)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况逐渐转好,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已的幸福感。幸福指数是一种衡量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调整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参考要素。因此,对幸福指数的研究也就进入了中国公众的视野和学者们的研究中。在2011年4月举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就把“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幸福指数”作为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之一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关注国民幸福指数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1]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指数的内涵阐释

幸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永恒话题,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目标,对于幸福的追求也是马克主义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幸福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幸福是指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称心如意”[2]即幸福是指人感知自己的需要、条件得到满足,生存的环境质量优越,自身活动、发展趋向和谐的生活状态。

幸福的本质是:人对生活的满意感、和谐感,满足感。也就是说幸福是可以感知的。我们把对幸福的感知称做幸福感。“幸福感是一种主观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3]那么幸福感可以量化吗?答案是肯定得。量化幸福的是幸福指数。幸福指数是衡量幸福感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幸福指数的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不丹王国。“他们认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人生‘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保持平衡’。在上述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不丹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民幸福总值’指标。如果说‘生产总值’体现的是产品生产、经济为本的话,‘幸福总值’则是体现以人为本。”[4]“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季铸教授认为,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态环境、政府管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居民生活与幸福水平的指标工具。”[5]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幸福指数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本真精神为指导,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关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生存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全面分析和研究全球化、信息化和现代性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人民群众形成的关于幸福生活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然后将之从具体的实践形态总结、提炼为抽象的理论形态,创建出全新的中国特色的“幸福指数”的评价体系。马克思主义幸福指数,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反映人民群众主观生活质量的中心指标。

二、马克思主义幸福指数的研究意义

马克思主义幸福指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幸福指数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方向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现实依据。对马克思幸福指数的研究,是对马克思理论的补充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人的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6]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7]人的幸福就是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归宿。不论是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归根到底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都要以人的幸福感为最终的目标和归宿,也是我们进行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的出发点和归宿。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发展,才能渐渐的感到幸福和满足,追求幸福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的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8]这个判断是非得失的主要标准,集中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特别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一标准更是集中体现了我党总是从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出发,以人为本,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与要求,是新的认识。”;“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民惟邦本,固国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今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仍是中国的首要任务。我们将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权,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十三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9]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种价值观,其本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为我们研究提升“幸福指数”竖起了灯塔。

综上可见,无论是在经典作家的著作中,还是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人的关怀,对人民群众幸福的追求都是一贯的。关注国民幸福指数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意。此外,对马克思幸福指数的研究还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幸福指数是社会主义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参数。马克思主义幸福指数反映人民群众主观生活质量,是“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指标,可以克服经济指标的不足,判断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第二,马克思主义幸福指数是判断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是否良好发展重要指标。“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10]可见,现代化建设、改革是否良好发展的标准就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是否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是否感到幸福。第三,马克思主义幸福指数是我国社会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我们党代表的始终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追求的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检验我们各项政策的标准只能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和调整各项政策的依据。

三、马克思主义幸福指数的指标基本内容探析

“马克思主义幸福指数”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指标体系,反映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着手,对马克思主义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进行简单探讨,认为马克思主义幸福指数指标体系至少应包扩“基本生活保障、基本权利行使、民主诉求和利益协调、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和维护等”[11]具体内容。

第一、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及保障。马克思说:“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2]由此,笔者认为,人的基本生活能否保障,是人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人是否会有幸福感的基本前提。

第二、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及行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及行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是为人民所拥有、为政府所保障的合法权利。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与人格权;监督权;社会经济权利;社会文化权利和自由;妇女保护权;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受国家保护”。[13]

第三、人民群众的民主诉求。“民主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14]民主,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进程处于幼年时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人民群众对于民主的诉求确是迫切的,这就要求我国在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快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推进。

第四、人民群众的利益协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利益诉求多元化,利益协调情况日益复杂。能否针对利益诉求多元化,做到利益协调渠道多样化,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幸福体验,也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社会是否和谐。胡锦涛同志指出,“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15]这为协调复杂的利益关系,利益协调渠道的多元化提供了基本原则和依据。可见,只有顾及、协调好各方利益,取得社会和谐,人民群众才能有幸福的体验。

第五、人民群众的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及维护。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16]当前,公平正义是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力持续迸发的真正源泉,是现代社会进行制度建设和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是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区域、体脑、行业、社会阶层等)的基本准则。可见,公平正义对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体验至关重要。

四、结语与展望

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还在不断向前推进,经济社会正处于转轨、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贯彻落是科学发展观,以十八大报告为指导关注民生,关注人民群众整体幸福感、关注马克思主义幸福指数。期望广大的学者、专家能更多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幸福指数的研究,从而促进我国科学、完善国民幸福指数体系的建立与提升,加快人民群众幸福感、生活水平的提高。

[1] 樊欣.论国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意义[J]黑河学刊,2008,(2).

[2][14]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百度名片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97223.htm.

[4]http://baike.baidu.com/view/635709.htm?fr=ala0_1.

[5]百度名片[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635704.htm.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EB/OL].http://news.sina.com.cn/w/2006-04-22/05238760416s.shtml,2006-04-22.

[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2012.

[11]唐建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高层论坛”综述[J].教学与研究,2011,(6).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http://baike.baidu.com/view/46498.htm.

[15]胡锦涛.“201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Z].北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2011.

[16]胡锦涛.“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讲话”[Z].北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2005.

猜你喜欢
幸福感马克思主义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多让群众咧嘴笑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