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历史与文化题材”教学

2014-04-17 00:44
教育观察 2014年30期
关键词:圆明园历史教学

李 利

(临沂市莒南县第二小学,山东临沂,276600)

小学品德与社会中有关历史与文化题材的内容,都是以某一特定的“散点”事件出现的,选取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以事带史、以人带史,折射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学生了解我国近代的屈辱史、抗争史及人类的文明遗产。这样编排是为了把关于历史与文化内容的学习作为道德培养的一个桥梁,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与文化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让儿童通过对历史与文化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基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可选择如下策略:

一、课前初探,初步感悟

课前初探就是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参观调查等来获得初步的信息,产生一定的情感,为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打好基础。如何有效收集资料?陶行知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的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的能力目标包括“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搜索和说明问题”。也就是说,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在收集教学资料时要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整理、分析,然后运用于课堂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明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参与准备活动。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跟学生讲清楚课前需要准备材料的内容(范围要小、要求要细)及其用途,以便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材料。

2.方法指导。首先要指明路径,如:阅读报纸、杂志、课文,听广播、讲座,看电视、文艺节目,参观、访问、调查、上网等;让学生走访仍活在世上的历史见证者,参观各种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址等。其次要进行细致的指导,尤其是对如何梳理、选取有用信息进行详细说明,这一点非常重要。

3.科学分组。在活动前,教师帮助学生根据性格、性别、学习状况、语言表达、家庭背景、住址等搭配成固定的学习小组。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将涉及的内容、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准备、从哪些方面收集资料等告诉组长,再让组长根据实际对组员进行分工。

4.提前布置。一般的教学内容,提前一两周进行,好让学生利用周末充足的时间多渠道搜集资料。而对于那些需要长时间搜集、整理的内容,如参观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调查访问历史见证人等则放在教学前几周甚至几个月进行。

案例:《在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

教师开学初就布置学生清明、五一或周末有时间去南京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雨花台、万人坑等地,并写下参观日记,寻找身边的老人进行访问,了解本地抗日战争时期的事情,并写下采访记录;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为学生提供“杀人比赛”“草鞋峡”“平顶山惨案”等之类的关键词,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并让组长分工,分别搜索不同的事件;告诉学生利用网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去查阅相关资料。

学生在途径有落实、时间有保障、方法有指导的情况下,搜集资料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而且,学生对自己主动搜集的资料兴趣大、印象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这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一定的知识、情感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课中深究,感悟深化

(一)引今及古,导入话题

历史往往因为年代久远,导致大多数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学生心理、横向学科等联系起来,就能消除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厌倦情绪,使他们带着亲切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

案例:《灿烂的古代文明》。

上课开始,教师首先从学生经常听说的四大文明古国谈起,然后借助古今地图帮学生弄懂四大文明古国不能直接称为“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的原因。这样通过古今地图的对比学生很容易知道:古巴比伦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消亡了,它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古埃及在历史上也曾经被灭亡过,现在的埃及是在原先古埃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与古埃及是有区别的,因此,我们在说到四大文明古国时,这两个国家的前面要加上“古”字。这样的导入,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切入点,学生学习起来自然亲切,对历史的厌烦情绪也消除了。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

1.联系性导入。联系学生已经学过的其他相关学科内容、学生生活实际、时事、学生心理(即设置悬念)等学生熟悉的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缩短学生与所学知识的时空距离,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

2.直观性导入。利用实物、借助多媒体(录像、FLASH、歌曲等)的优势,客观地直接刺激学生的感知,从而激活他们的求知思维。

(二)古今结合,探究感悟

对于小学生而言,历史知识是抽象的,离他们的生活较远,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要做教材和学生的知音,深挖教材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情感因素,围绕目标设计一系列活动,把自己对教学、生活、历史、人生的感悟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进一步看清历史真相,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其健康的审美情趣,并使其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历史人物可感化、历史事件故事化、历史细节生动化、历史情境动态化,丰富学生的感知,进而在具体案例的基础上使学生生成一定的道德情感。

案例:《圆明园的诉说》。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环节时,笔者首先让到过圆明园的学生展示现在的圆明园的照片,引起学生疑问:美似仙境的皇家园林怎么会变成一片废墟了呢?笔者引导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下,自由阅读教材第45页的小资料——“万园之园的毁灭”,让他们带着思考,观看圆明园毁灭时的影片片段,并谈谈感受;接着让学生再回到今天,分析圆明园的现状。学生在“今—古—今”的探究中,将圆明园的现状与不堪回首的历史相呼应,给学生造成强烈的震撼。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了历史知识,更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慨,学生情感的体验水到渠成,教学目标得到了落实。而这一点单靠机械的背诵是达不到的,这也正是品德教育的落脚点。可见,在教学中把各种教学方式多元整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让课堂教学中知识的理解始终处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最近区”,这样能使历史题材的品德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几点:

1.立足儿童立场,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历史,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历史,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历史,这样才能让由历史知识的探究而生成的道德情感真正植根于学生心中。

2.这一阶段分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小组内部的资料交流梳理,要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是全班交流互动,使资源共享。

3.注意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活动是教和学的共同中介,我们必须在活动的有效性、实效性上下功夫,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表面看起来热闹,实际却游离目标之外。要使活动收到实效,必须注意“四性”,即目的性、过程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三)以古鉴今,内化历史

在这一环节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功过、事件的后果等展开辩论,通过这样的活动,真正做到以古鉴今、内化历史,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让学生实现道德的升华。

案例:《圆明园的诉说》。

在探究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分析圆明园毁灭的原因。笔者首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昔日拥有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科技曾经领先世界的封建王朝,为什么会被外人侵略而毫无还手之力?学生经过思考、辩论后明白落后的封建体制使得清朝政府腐败无能、高傲自大,使得国家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然后再一次回归现实:历史上的国家落后会挨打,今天的国家落后又会怎么样?如果圆明园放在我们现代,它还会被毁吗?为什么?从而由古代的圆明园联想到现在的利比亚,以及现在逐渐强大的中国等实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不管是什么时代,也不管是哪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学生横向的、纵向的思维都得到了发展,道德品质得到了升华,真正达到了以古鉴今的目的。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让学生推想这段历史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或者想象把这段历史放在今天的结果,再或者提问当前的国家大事和学生能做的、所做的点滴小事,还可以对历史人物功过、事件的后果展开辩论,真正做到以古鉴今,内化历史,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关心国家大事、从小事做起的优秀品德,实现精神的升华,形成道德品质。

三、课后践行,引导生活

真理的价值和科学性是在实践中才能体会到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在生活中能否得到广泛的认同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想品德教学产生怀疑,弱化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知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让学生感到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也是一段正在书写着的历史,并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现实中的问题,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的痕迹,从对身边事、身边物的历史追溯、关心、了解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并指导自己的生活,使内化的历史思想成为生活中的自然,做正确的道德人。

案例:《圆明园的所说》。

在前面理解了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后,笔者又让学生思考:对于人来说,落后又会怎样?从而让学生明确“知识创造财富,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接着提问:作为现代的小学生,你觉得现在最应该做些什么?这样的问题又将历史和学生个人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强大应该从自己本身,从现在、具体的小事做起,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振兴中华,这正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实效性。怎样使学生将课堂升华的情感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自觉地用正确的道德情感指导自己的言行,并久而久之形成道德品质,这应该是我们品德与社会教学追求的最终目的。

新课程、新教材的推广和渗透,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在学习、培训过程中不断地摸索、研究,大胆地尝试、实践,产生自己的思考。笔者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迷茫与困惑,更感受到了“拨开云雾见太阳”的欣喜与收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携手共同探讨、学习,努力实现小学德育的最优化。

猜你喜欢
圆明园历史教学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满江红·圆明园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