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促进师生和谐需搭建的“三座桥梁”

2014-04-17 00:44赵卫云郭华坤
教育观察 2014年30期
关键词:共情师生关系师生

赵卫云,郭华坤

(1.诸城市实验小学,山东诸城,262200;2.诸城市教育局,山东诸城,262200)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亲师”是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重要保证,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依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教师应该发挥主动性,关心爱护每个学生,自觉在师生间搭建以下三座“桥梁”,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搭建“平等”桥梁,尊重学生人格,公正对待每个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在学校内发生的许许多多的冲突,究其原因是班主任不善于与学生沟通。”对待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应适度妥当、恰到好处地处理。从教师的角度讲,首先,要理解、信任学生。信任是开启学生心灵窗户的钥匙,也是激励学生的良方。在成人世界里,无论什么事情,如果受动者不理解、不认可,那么无论施动者如何硬性推进,都不会有好的效果,学生更是如此。中小学生在认识、处理问题上与教师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信任。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往往都是因为教师不信任学生导致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能动性,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能凭个人主观想法办事,要耐心调查、细致分析,并不断创新思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长期以来,成绩优秀的学生容易受到教师的宠爱,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遭受教师的冷落,成绩一般的学生则“在夹缝中求生存”。这样就导致了少数学生获得关心,大部分学生被忽视,有些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成见,最终转化为对教师任教学科的成见,甚至厌学。教师不能厚此薄彼,要“一碗水端平”,相信每个学生的潜力。再次,要尊重学生、宽容学生。敬人者人恒敬之,人无论尊卑长幼,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师生也不例外。尊重学生是基本师德,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会起到相反的教育效果。想在教育上取得成功,教师必须放下架子,经常和学生谈心沟通,虚心向学生请教,使学生从心底里信任教师,尊重教师。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学生犯了过错后无原则地让步,而是更加真诚地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最后,要让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明辨是非、发表见解,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精神。

二、搭建“尚学”桥梁,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认识并自觉做到:学校一切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教学工作必须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为此,师生关系首先要围绕学习展开。古语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养成学生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读书学习不是人的本能,而是后天和社会的需要,教师每天用“逼”的办法不但不能逼出人才,反而会使大多数生性快乐的青少年学生处于无可奈何中,而这又会增加教师的工作压力,使师生身心俱受煎熬。因此,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授之以渔”,提高其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还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实际效果。在普通中小学,要使学生更多、更牢固地掌握应试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学习乃至终身教育打好基础。尤其需要重视的是,教师应该努力寻求促使学生勤学好问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用社会现实生活中生动有趣的事例教育学生,使学生确定现实的学习和生活目标,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来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就随之自然减小。

三、搭建“共情”桥梁,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所谓共情,是指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通常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发生的一种积极的感觉能力。共情是重要的教师特质,教师应结合现实情况将共情理论应用于教育情境中,提高师生双向的共情水平。当教师视学生如同自己的子女,学生自然就会视教师如自己的父母。

俗语道,严父慈母。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严厉,在学生面前就很难建立威严感。但是如果没有仁慈,又难以让学生打心底里认可教师的教育行为。因此,教师必须“严慈相济”,也就是在仁慈的基础上严厉,并要把握好严厉的“度”,切忌以“恨铁不成钢”之论,行有过之而无不及之实。教师要“以爱育爱,爱满天下”。一是真情实意爱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感情倾注到学生身上,持之以恒、耐下心烦、细致诚恳、和蔼可亲,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慈母般的爱。尤其对后进生的辅导更要耐心细致,帮助他们寻找后进的根源,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要“扶上马送一程”,甚至要“再送一程”,以免出现“反弹”导致前功尽弃。二是时时处处爱学生。现在的中小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疑惑,教师必须时时处处关心他们,除了关心他们的学习之外,还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校外活动,以及他们的思想感情。要事无巨细,不论场合,过问到位,照顾到位。通过经常深入学生,在无缝隙的关心中,及时发现问题,妥善解决处理。三是不加选择爱学生。对一部分调皮捣蛋的男学生,以及一些后进生,要根据他们表现差、成绩差的通病,做好安抚工作,切不可听之任之,动辄让父母带回家反省。这样做的后果只是暂时为班集体和学校甩掉了“包袱”,但却是把包袱甩给了社会,有违教师职业道德。而且,后进是相对的,这个“包袱”甩了,新的“包袱”还会出现,是永远甩不完的。因此,要善意批评其错误,诚恳指出其缺点,把扭转表现和辅导学习同步进行,促其安心学习和不断进步。对学生的批评教育要以学生能否真正接受为标准,如果学生反感,自然是事与愿违。

[1] 王荃明.班主任如何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J].教师,2012(23).

[2] 李自锋.关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几点体会[J].中外教学研究,2006(10).

[3] 蔡颖,戎幸.国外教师共情的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

猜你喜欢
共情师生关系师生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