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有“我”才精彩

2014-04-17 00:44林丽英
教育观察 2014年30期
关键词:韵味同桌作文

林丽英

(长乐华侨中学,福建长乐,3502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初中作文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一句话,就是要有“我”的参与,要融入真我。

“我”是谁?从描写角度出发,“我”是描写的主体、作者的代言,是真实存在、有血有肉有个性的生命体。有“我”的描写就是有“我”的存在和参与,体现“我”的需求、观察和体验,融入“我”的情感的描写。反之就是无“我”的描写。如: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摘自《羚羊木雕》,有“我”的描写,写出了“我”在特殊心境下独特的体验)皎洁的月亮出来了。(摘自学生作文,无“我”的描写,只写共性,没有“我”的独特体验)又如:他眼睛虽然大,但是无神,倒是眉毛很可爱,弯弯的,像笑弯了腰的月牙儿。(摘自学生作文,有“我”的描写,写出“我”细致的观察,融入情感)他大大的眼睛,弯弯的眉毛。(摘自学生作文,无“我”描写,没有融入“我”的情感)

一、描写有“我”才不虚空

初中生作文普遍存在无“我”描写的现象,描写虚空是常见病、多发病。有的学生不明白描写首先是为了“我”表达的需要,只一味地追求给别人看的效果,结果丢了自我,如:夕阳把天空照得如火一般,秋风吹拂果树,教室里不断吹进一股凉风,感到阵阵清爽,大家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老师宣布要做一个游戏……这样的描写漫无目的,与记叙内容脱节。有的学生则喜欢端着架子描写,虚张声势,如: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我只是暑假出来锻炼一下,凭自己能力赚钱而已,换来的却是你们廉价的帮助,如果我多收了你们的钱,我还有什么尊严可谈?……这是典型的成人腔。还有的学生平时缺乏观察习惯,对生活“熟视无睹”,当需要描写时,又无从写起,只好借谎言来应付,如:透过昏暗的月光,我望见妈妈在吃力地洗着我的衣服,随着她搓洗的动作,她的白头发一闪一闪的,那耀眼的光刺痛了我的心……这与实际不符。还有很多的学生违背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无病呻吟,如写考试不理想时伤心欲绝、生不如死,仿佛世界末日。这一类描写的共性是忽略了“我”的存在,空洞虚假,这样的描写不但不能为作文增光添彩,反而往往成为文章的瑕疵甚至败笔。

叶圣陶说:“我们的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描写贵在真,唯有植根于真实的土壤,展示人、事、物的真形真貌和生活真情真理的描写,才能焕发无限的感染力量。如学生作文《最美的手》的描写片段:妈妈的手跟她教师的职业很不相称,手掌肥厚,关节粗大,手指肿肿的,特别是冬天,手指被冻疮挤得变了形,黑紫黑紫的,要多难看有多难看!但在我心里,妈妈的手是最美的手……这个片段无文采可言,但目的明确,以手的外形反衬内在,欲扬先抑,自然朴实中饱含对妈妈的爱和赞美。

存在就是价值,真实本身就是一种美,描写无需伪装。尊重生活,尊重“我”的观察,说“我”的心里话,就是美。朱自清谈到自己写《背影》的感受时,坦言“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中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源于自己经历和体验的描写是最能触动读者心弦的。

二、描写有“我”才显精致

初中生作文中“望”字的使用频率特别高,可谓是“热词”,很多学生只要是表示“看”的意思,几乎都用“望”。如“望着手中这张发黄的老照片,我心潮澎湃”“她愤怒地望着我,仿佛我不是她的女儿,而是她的仇人”“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奶奶满是沟壑的脸,她那双混浊中透着善良的眼慈爱地望着我”……“望”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向远处看”的意项。“望”的动机、情感相对模糊,是个“泛”动词。以上摘录片段描写的场景不同、情感不同,本该用不同的动词,学生却一律用“望”字,只“望”不察,这是观察不细导致的描写不精。这种“泛”描写,是无“我”的描写。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观察对象,细致观察,用一双慧眼捕捉事物的特征。而观察的过程是伴随着“我”的个性思考和体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个体的观察结果是独一无二的。太阳只有一轮,对太阳的描写却千姿百态,那是每一个个体的“我”观察的结果。比如同样写眼神,需要仔细观察具体场景、人物特点和心境,仔细推敲该用“望”“看”“盯”,还是别的词语,不能随便一“望”就了事。古人写诗有炼字的习惯,描写也要有这样的习惯。因为每个词语都有自己的意味,描写过程要像泡茶那样把词语的味道泡出来,要根据需要选择使用。笔者曾针对“望”现象对学生进行过一次片段描写训练,要求描写中一律不能出现“望”字,并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比较不同“望”的意味,然后着手描写。一个学生描写的片段如下:“她(监考老师)那犀利的目光一遍一遍地扫视着整个教室,大有不漏过任何蛛丝马迹的架势,我偷偷地瞟了她一眼,谁知她的视线马上向我逼视过来,仿佛要逼出我心里所有的非分之想。”这段描写把平时习惯用“望”的地方,换成了“扫视”“瞟”“逼视”等,逼真地表现了监考教师犀利的目光对心存非分之想的“我”的威慑力量。可见作者是做了细致观察,准确捕捉了人物眼神的内涵,并融入了自己的深切体验,这样的描写是精致的。

三、描写有“我”才有韵味

韵味是情趣、趣味,但高于情趣、趣味,是描写的神韵和气质,好比有素养的人身上散发的凡人无法企及的精神魅力。韵味是描写的较高境界,读有韵味的描写如同面对一双赤诚的眼睛,在和你分享思想的光芒和心灵的悸动。

描写是再现生活,但不是给生活拍照。描写再现的是浸染了“我”的个性和气质的生活,不同人的眼中,世界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应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百态千姿。“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以赤诚之心面对世界,世界就有了“我”的灵气。以下是一个初一学生背英语单词的感受:每天二十个单词,对记性不好的我来说可不是轻松的事,单词们在别人面前乖乖的,可一到我这却变得淘气起来,有时在我脑袋里没呆几分钟,就顺着“滑梯”溜了出来,牵着风爷爷的手玩去了……对初一新生而言,背单词确实是苦恼的事,但作者用游戏般的心来写苦恼,单词就成了淘气的小天使,这是多么独特的体验,作者的童真童趣溢于字里行间,这种童真童趣就是韵味。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描写出韵味其实不是难以达到的境界,用心观察,稍微换个角度,就能制造一份属于自己的小清新。一个学生这样写他的同桌:那长长的刘海像一排门帘,从额上垂下,盖住了眉毛,眼睛不大,但很有生气,鼻翼旁生动地点缀着几颗青春痘。大家都喜欢和她并排而站,以显自己的威猛。对于自己的海拔,她倒丝毫不介意,她总大言不惭地说:“谁叫俺长得娇小呢?”……不说别的,单是几个青春痘的描写就够有韵味的。青春少女深恶痛疾的青春痘居然成了同桌脸上的点缀,给她的脸增添了几分生动,也增添了自信和青春,这是多么独特的感受!同桌看起来不美,但作者对同桌的喜欢充盈在字里行间。“点缀”一词看似平凡实则内涵极为丰富,可谓韵味十足。

韵味从字面上看是味道、情趣、趣味等的综合,但实际内涵要丰富很多。打个比方,韵味就是一个神奇的手,在你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轻轻一戳,你就舒舒服服地和她一起融化,就像“迅哥儿”的心“自失”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水乡夜色里一样。只有完全融入真我才能酿出韵味。

总之,只有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尊重生活、融入真我,才能使描写充满生机,韵味十足。生活时时处处都在上演精彩的微电影,“我”是编剧,更是主角,描写有“我”才精彩。

[1] 叶旭芳.让学生作文回归生活[J].作文教学研究,2006(4).

[2] 严敏霞.去伪饰,留真情[J].作文教学研究,2006(2).

猜你喜欢
韵味同桌作文
我的新同桌
换同桌
略述《三脚螭龙壶》的壶姿韵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壶中韵味
羡慕我同桌
秋之韵味
秋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