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说谎问题的成因分析及教育解决策略初探

2014-04-17 03:29
教育观察 2014年24期
关键词:谎言道德班级

刘 静

(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江苏南通,226000)

“说谎”在小学生中是常见的现象。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评价》中认为,10岁是儿童说谎的转折点,说谎在10岁以前经常表现为随意的猜测、想象、开玩笑等;10岁以后出现“成熟的说谎”,是一种有意的欺骗或是对错误行为的掩饰。据此,我们通常将前者称之为无意识说谎,将后者称之为有意识说谎。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主观故意及是否存在恶意性质。追根溯源,探讨说谎的心理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本文所要研究的。

一、小学生撒谎的心理原因分析

(一)逃避可怕后果

这种撒谎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是有意逃避家长与教师的惩罚或者批评,年龄较大、较为调皮的孩子偏向于做出这些行为,他们已具备了初步判断是非的能力,做错了事后,总想找理由推卸、逃避,达到减轻或免受成人批评的目的。如把某个同学的橡皮弄没了、一时疏忽没考好等,他们知道结果将会是一场“狂风暴雨”,就下意识地逃避可怕的结局,用说谎来掩饰。当然,在越是严厉的教师、越是喜用暴力的家长面前,孩子的说谎就越是严重,也越会隐藏。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之下,那么孩子的叛逆、说谎的技术会越来越高超,形成恶性循环。

(二)模仿不良行为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父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有些家长以为孩子什么事都不懂,这绝对是错误的。其实,孩子是敏感的精灵,他们智慧的眼睛随时在搜索着世界上一切令他们新奇的事物,如果家长为了某些原因遮掩事情的真相,孩子也会默默地去模仿。例如,邻居来借东西,父亲就当着孩子的面对邻居说:“这个东西我们刚借给别人。”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做某事会故意在事前许下承诺,当儿童达到其要求时,却又不兑现自己的承诺,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变得不讲信用,用谎言来代替真诚。

(三)满足自我需要

小学生喜欢表现,喜欢受人关注,有些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在某些方面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有些学生为了表现自己,让别人对他产生羡慕心理,便编造谎言。小孩其实很单纯,说谎也许只是为了能引起大人注意,期望通过被别人赞美来满足自我情感的需要。如有学生会课间来到教师的身边,对教师说:“老师,我暑假学习游泳,能一口气游100米呢。”教师和同学听了都纷纷夸奖他,这时候另一个男孩很不屑地说:“哼,我暑假学游泳能一口气游上300米也不成问题。”这其实是一句谎话,但却获得了其他同学的尊敬,满足了情感上的需要。

(四)维护“集体荣誉”

在班级层面来讲,儿童在7岁时就会对班级谎言和真话做出积极或消极的道德评价。在9岁时,这种评价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做出积极评价的人开始越来越少,做出消极评价的人开始增加。11岁是所有儿童组中对班级谎言道德评价最积极,对班级真话道德评价最消极的年龄组别。这说明对他们来讲,集体主义观念对班级谎言和真话的道德评价影响最大。

二、干预撒谎的策略

(一)端正心态,善待无意撒谎

当你无意间发现了低年级儿童撒谎,千万不要着急,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的一种正常现象。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及其想象力、辨别力和分析力的发展,这些说谎现象会自然消失。教师、家长更不需要大惊小怪,一味地指责和训斥。这会使儿童不知所措,而且还会影响其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虽然我们说要重视儿童的第一次说谎,但是对于儿童中经常出现的属于幻想一类的说谎应该区别对待,因为严格来说,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谎言,而是儿童幻想和想象的产物。

(二)有效矫正,让谎言无处遁形

1.创造环境,发挥示范作用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教育孩子养成健康心理品质的最重要因素是为孩子创造一个民主、愉悦的生长环境,所以家长需要创造一个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诚实和谐的家庭环境。榜样的力量不可忽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诚实守信,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另外,父母和家庭成员之间也要讲诚信,对孩子或他人的承诺都要认真履行,言出必行,犯错后应及时承认错误,并认真改正。体会到这样家庭氛围,孩子也会深受感染而与撒谎分道扬镳。

2.引导儿童,正视说谎行为

教育的重点应着眼于控制儿童说谎的环境上,给予儿童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儿童感觉没有必要说谎。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会观察儿童平时的变化,善于发现问题和儿童及时沟通,解决问题于萌芽状态。在处理问题时,要和风细雨的耐心教导,注意孩子的神情、动作和言语,搞清楚事情发生的经过,用适当的方法分析给孩子听。教师和家长应当认真思考儿童为什么会说谎,尽量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认真帮助孩子分析说谎行为的真正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让孩子在拥有足够安全感的情况下,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培养孩子承认错误的勇气。

3.设定标准,实施奖惩措施

在教育孩子时,恰当的奖惩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要注意,奖励与惩罚一定要公平且适当。在实施奖励与惩罚的时候,不应以教师或家长的个人喜好为判断标准,而应该采纳宽容的社会道德标准。

国内外心理学实验表明,精神奖励对儿童诚实行为的作用远远大于物质奖励。只要有精神奖励存在,儿童的诚实率显著高于无精神奖励。所以当我们想要鼓励儿童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不妨多以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作为奖励手段,这样既可以达成我们预期的目的,也可以用这些手段让孩子大大提高做事的兴趣,待事情做成后给孩子期待的奖励,可谓一举两得。

4.家校联系,发挥合力的功能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常常是产生学生不诚实行为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必要时要和家长沟通,加强配合,有效地整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力量。教师可通过家访,耐心细致地做工作,逐步纠正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不给孩子说谎提供机会,使孩子家校表现真正一致,不说谎。

总之,对每一个小学生,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护,强调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要注重其平时的表现,如是为表现自己的智力与才能水平的发展,显示自己成就感的“谎言”,教师要懂得爱护、鼓励和引导,同时也要避免让他们忽视实际而长期陷于幻想之中;而对欺骗性的撒谎行为,教师则应及时加以干预和矫正,铲除说谎行为产生的土壤。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孩子是未来的花朵,我们必须用正确的方式浇灌,才能使他们结出“诚实”的果实。

[1] 傅根跃,王丽.儿童说谎行为的研究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 张亭玉,张雨青.说谎行为及其识别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8(4).

猜你喜欢
谎言道德班级
班级“四小怪”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不称心的新班级
真实的谎言
谎言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揭穿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