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历史课堂组织的有效衔接策略

2014-04-17 03:29崔恒祥
教育观察 2014年24期
关键词:初高中记忆知识点

崔恒祥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江苏苏州,215021)

高一年级很重要,它是整个高中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我们如何让高一学生很快从初中教学的模式下摆脱出来,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进行高一历史教学,使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这些是高中历史教学无法回避的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

一、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差异

在中考压力之下,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往往偏重于机械识记。在教师的帮助下,他们固然可以很好地记住基础知识,但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①学生学习方法不合理,习惯于机械识记,习惯于教师包办一切,习惯于教师的“严防死守”;②学习习惯不科学,不会记笔记和意义识记;③学习主动性不够,课堂表现不够活跃,不敢、不乐、不愿配合教学;④历史知识储备不够,知识面窄,仅仅局限于课本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中历史教学。

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环境变了,不再像初三那样紧张;同学变了,同班同学的水平不再是参差不起,而是旗鼓相当;教师变了,教师不再像初中那样盯得紧了。高一的学生都会用怀疑、好奇的眼睛观察着新环境中的同学和教师。他们既渴望得到新的学习方法,同时又受以往学习方法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科学地加以引导。引导得当,学生豁然开朗;引导不当,则适得其反。

二、衔接教学的渐进性原则

初高中学习方式有差异,所以初高中衔接教学也有自己的原则。这些原则是我们制定具体衔接教学策略时所必须遵守的。除了一般性原则外,笔者认为应该更重视渐进性原则,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上。

(一)从低起点到高要求

人的学习方法是有惯性的。高一学生无论在学习习惯、观念,还是学习方式上都有一个适应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时间可能较长。所以高一历史教学开始时,起点要低,不能一开始就拿高标准要求学生,否则教师会产生“现在的学生怎么回事啊?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初中的老师是怎么教的啊?”等这样的不满情绪,而在这种情绪之下,学生便会无所适从,从而产生“比较容易的历史学习怎么会变得如此之难?”的疑惑,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从关注过程到关注过程与结果

高一历史教学的评价要有别于初三教学。初三在中考压力下,追求分数至上。如果高一教学一开始也是这样评价的话,学生在潜意识里会认为高中和初中的历史学习一样,找不到新鲜感,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善。关注过程,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没有学习压力的前提下,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个人才华得到充分展示。我们的评价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课前预习、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在学生逐渐适应了高中的学习过程后,我们再将关注结果和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课堂组织的有效衔接策略

根据初高中历史学习的差异和衔接教学的渐进性原则,笔者认为高一历史课堂组织的有效衔接有如下几种策略。

(一)课前预习衔接:从“假”预习到教师指导下预习

课前预习很重要,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但学生往往存在不会预习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现了教学低起点和关注过程的基本原则。具体方法如下:

1.问题清单。教师可以开出问题清单,学生可以根据清单上的问题或提示进行有效预习。学生在预习时可按照以下提示的问题和步骤进行:理清标题之间和标题与子目之间的关系,寻找与标题有关的历史名词,寻找这些历史名词之间的有机联系,找出不太好理解的历史概念或现象,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等。

2.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的重要部分画出,写上相应的评注,并在课堂上验证自己所画的内容是不是教师讲课的重点。教师要求不宜太高,应该及时鼓励,给予肯定评价。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给一些简单的情境问题提示学生,学生回答不出时,教师正好可以以此为契机导入新课。

(二)情境问题的组织衔接:先整理知识点后解决情境问题

高中学习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基础知识点和情境问题解决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最好是学生能够在预习的基础上自主、合作解决情境问题。但对高一新生而言,这样做难度比较大。所以在衔接教学阶段,我们最好先整理好知识点,然后再解决情境问题。否则会耗时太多,不利于课堂任务的完成,而且容易给学生造成“一节历史课就是解决几个情境问题”的错觉。

(三)记忆指导衔接:从课后记忆到课堂记忆,从机械记忆到及时复述

学生往往习惯于课后记忆,忽视课堂记忆的重要性,这对历史学习是不利的。一是高一的学习时间有限,课后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用来记忆;二是课后记忆需要很强的自觉性,这不符合高一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课堂记忆很重要,课堂记忆使学生能够跟随教师进行记忆,可以使学生抓住重点,防止遗漏,从而提高记忆效率。当然,这需要师生间的有效配合,教师在解释时要注意语速,必要时可以重复;教师还需要合理整理教材,尽量化繁为简,让学生可以实际操作记忆,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可以精简为16个字: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自由平等;教师还应该及时检查与评价,及时鼓励,树立榜样,以强化学生课堂记忆的行为习惯。

及时复述是一种高效的记忆方法。传统板书能克服多媒体演示的很多不足,因此教师一定要设计好板书,不能一味依赖于多媒体。例如第二单元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的板书如下:

平民与贵族 BC509

习惯法——成文法 公民法:罗马共 和国

罗马公民(国内法)

|新问题 BC27

万民法: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国际法)

AD6C

《民法大全》:东罗马

复述:先有习惯法后有成文法;由于贵族滥用习惯法,导致平民与贵族之间产生矛盾;为了维护统治,调和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统治者颁布《12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公民法处理的是罗马公民之间的事务,属于国内法;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政治、经济、民族),为了维护统治,罗马帝国颁布了万民法,万民法处理的是罗马帝国内部的事务,属于国际法。公元6世纪,东罗马帝国颁布《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

这种及时复述的记忆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关注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既简化了记忆内容,又突出了对历史概念的理解,符合新课程和新高考的具体要求,学生很乐意接受,可以有效提高记忆的效率。

[1] 杨卉.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2011.

[2] 阚韶辉.对高一历史教学要解决好初高中衔接问题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9(6).

[3] 吕淑杰.让历史课堂“活”起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2(3).

[4] 冯一下,李洁.试论历史学习方式及其变革[J].历史教学,2003(2).

猜你喜欢
初高中记忆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关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一些建议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