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创造性思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培养

2014-04-17 03:59
教育观察 2014年36期
关键词:科学课创造性科学

程 刚

(扬州市江都区进修学校附属小学,江苏扬州,225000)

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进步的动力,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创新的三大基本要素是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科学观察事物的方式、科学探究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与能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启蒙学科,它为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品质和严谨的科学研究习惯提供了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偏重知识点的记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效果相对较差,使学生的思维趋同,偏离了科学教学的本质。结合自身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小学科学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巧设悬疑,引生入“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好奇心往往是探究的开始,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它使得学生保持积极、愉快的心境,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巧设悬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探求未知、奇妙的科学世界,并能有所创新。从学生身边发现有效的教学素材,并进行改造创新,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时,上课伊始,笔者就设置了一个疑问:谁知道老师最关心同学的哪个方面?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说成绩的,有说健康的,有说纪律的……而笔者的回答是——我最关心的是你们的玩。学生一下就愣住了,感到很好奇。这时,笔者拿出了一个气球,吹满了气后在衣服上来回摩擦,结果奇迹出现了:不管把气球放在身体哪个地方,气球就像被粘住了一样掉不下来。学生一个个摩拳擦掌,都要亲自试试。笔者把气球分给学生,让他们进行亲身体验,学生发现自己也可以像教师一样把气球“粘”在自己身上,他们的脸上写满了自豪和喜悦。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粘”在衣服上,为什么不在衣服上摩擦,就“粘”不住。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一个个兴致盎然,热烈地讨论着、思考着,然后由学生代表表述讨论结果。此时,笔者正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摩擦力。

本节课从日常所见的“粘”气球游戏出发,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致,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通过学生的做和思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使学生不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为创造性思维打下基础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创造性思维的源头。牛顿不观察苹果落地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达尔文不观察大量的动植物化石就不会有《物种起源》。在小学科学课上“看到了”不等于“观察到了”。所以,第一要培养学生观察的持久性,在让学生看好课本上图片、现象的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耐心地观察,以形成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第二要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创造性思维往往稍纵即逝,因此需要培养学生捕捉细微现象的科学观察能力,对课本内外的诸类现象保持“高度警惕”。第三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科学现象的成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感观进行科学观察的能力,比如对植物的观察,不仅要观察植物的形状、颜色、气味,还要观察它们成长的土壤、温度、阳光等。第四要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活泼好动、兴趣转移快、注意力不集中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比如在加热实验中,他们易对火焰感兴趣而不注意观察加热物体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吸引学生,让学生带着具体的问题去观察。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为创造性思维搭建桥梁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科学课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探讨问题的过程,但由于每个人思维和逻辑的差异,不少学生不能直接发现、提出问题。此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实物、实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例如利用实物进行展示,虽然现行科学教材已经提供了较多的文字介绍和插图,但没有任何一种知识的接受和问题思考能比实物研究来得快。[2]在研究植物时,可以让学生实现采集各类植物的叶片;在研究动物时,可以让学生课前捕捉蜗牛、蝗虫和蚂蚁。其次,创设问题悬念。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新奇的事物和知识较易接受,因此,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一些新奇而有悬念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教学《新奇的不倒翁》一课时,教师可利用部分道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取一个鸡蛋放在课桌上,问学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然后再拿出一个不倒翁企鹅放在课桌上,问学生下面会发生什么。当企鹅摇晃不倒时,学生自然产生了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能力,打开创造性思维之门

探究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学生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后,常常会出现另一问题:无意义提问过多,思考不能切中知识重点。这会给课堂进度和教学效果带来消极影响。[3]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问题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做好示范,把握问题关键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需站到学生角度去思考和提问,整体上可分为三大原则和三大步骤。三大原则包括抓主要矛盾、假设条件提问和逆向思维提问。三大步骤包括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探究。其次,引导学生质疑,提升探究价值。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中,教师可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自我探究、自我解答和自我创新,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再将问题和现象还原到生活中来,将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五、创造性思维培养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心灵的启导者。小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种子”,而“种子”能否生根发芽,取决于“阳光雨露”,也就是适宜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应转变角色,化严谨为宽松,化对立为平等,由知识的管理者转变为学习的合作者。其次,开展多元教学活动。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多种活动,如校园动植物观察、天气观察、汽车模型制作等。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交流、讨论、反思,并提出新的问题。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素养。

总之,创造是科学进步的阶梯,因此,小学科学课教学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这是基础;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这是关键;三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是目的;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这是灵魂。此外,创造性思维的达成,还需科学课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素养,转变自身角色,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1] 周振宇.浅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育[J].教育探索,2002(7).

[2] 谢铁汉.关于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法研究[J].教育探索,2004(2).

[3] 王萍.小学科学课中探究性教学模式之运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8).

猜你喜欢
科学课创造性科学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点击科学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科学大爆炸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科学课教学反思
科学拔牙
科学课不利因素的实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