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能力培养与二语词汇习得研究

2014-04-17 03:59
教育观察 2014年36期
关键词:理据性多义词义

马 翠

(郑州师范学院,河南郑州,450044)

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尤其是隐喻思维的发展提升了人们抽象和概括事物的能力,从而促进了语言和词汇的习得与发展。胡壮麟指出:“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新鲜感得益于隐喻的创造。”词汇是构成语言的若干要素之一,与人们的认知与思维紧密相连。多义词是语言普遍存在的现象,各种意义间的联系不是随意的,而是通过既定的语义引涵机制发展的。隐喻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和思维模式,是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重要理据。国内外学者对隐喻认知与词汇习得的关系做了大量相关研究。Low指出学习者有必要培养隐喻意识,以促进词汇学习。Aclennan提倡在外语课堂教学中重视隐喻理论的传授,并进一步指出掌握一些隐喻模式可以简化词汇的习得过程。Lazar等指出鼓励学生把词汇按一定的隐喻模式归类,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扩大词汇量的技能。Aintzane Doiz通过对传统、以翻译为基础的记忆方法和基于对目标表达系统解释的认知方法对学生新词表达的理解和记忆率的比较,指出隐喻认知方法对词汇理解和记忆的较好效果,同时认为在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对单词的多义性理解应重视语言文化输入对隐喻认知能力的培养。

一、语言象似性与隐喻思维下的语言教学观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的象似观逐渐取代了语言任意说对语言形式和所指意义之间的解释。语言在语音、语形、结构层面与所指意义之间存在象似性关系,象似性是以相似性为认知基础的。这种理据性的关系是基于人们的认知方式、认知规律和概念结构与语言符号发生联系的。语言符号与其所指之间的象似性是以某一点的象似性关系为联系的。王寅指出象似点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是隐喻形成的理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lakoff和Johnson等语言学家提出了隐喻认知理论,并提出语言的本质是隐喻这一重要观点,从而将隐喻研究从传统的修辞学研究推向认知研究的新领域。隐喻逐渐被认为是无意识的认知思维模式,普遍存在于全世界的文化和语言中。因此,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思维方式,是人类的认知现象,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

Taylor认为随着对语言符号象似性和隐喻思维认识的不断深入,在语言教学上形成了语义本体观教学法(the semantics-based approach),注重语言形式与所指意义存在种种对应相似的理据性现象,强调人的经验结构和认知方式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意义形成的关联,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对传统上被划归为惯用法的语言现象做了很好的理据性解释。如英语词素和构词的理据性的分析就体现了语言教学的隐喻观。

二、词义引申的重要理据分析——隐喻认知机制

一词多义现象属于语义范畴,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长期以来备受语言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一般来说,一个词在首次出现时只有一个原型词义,但是随着人类经济性动因、交际动因、认知动因的需要,人们不再任意创造新词汇来表达新生事物或抽象概念,而是利用隐喻认知从词汇的已知概念向未知概念映射,所以形成了语言中意义的多义化。词义的多义化主要通过范畴中原型意义的延伸及分裂来实现。在词义范畴扩展的过程中,新成员的衍生、己有成员的分裂主要是在基本词汇原型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转喻和隐喻来实现的,是人类认知范畴概念化的结果,隐喻性思维是一词多义发生的重要理据。在隐喻发生过程中,基于源喻和目标喻之间的共享属性,以实喻虚自由发射。映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视角切换造成了意义网络的错综复杂,以及各个词项之间出现意义互不联系的现象。如由在词汇衍生过程中man一词派生而来的新词汇有manly、manlike、manhood等,复合词也有很多,如superman、horseman、postman等。gay一词在词义的分裂过程中由最初单义词快乐,经过隐喻和委婉的用法分裂为男性同性恋者,还有英语中一些表示身体部位和颜色的词汇等。类似经过原型分裂的词汇还有汉语中的“同志”和“小姐”,它们在词义引申中意义发生了变化。

三、隐喻认知意识对词义引申记忆的现实意义

隐喻认知意识(metaphoric competence)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词汇的学习建立在理解、分析、内化和对隐喻语言辨认的基础之上,以及注意隐喻语言表达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首先,在二语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层次范畴词汇的讲解和分析,运用构词法、联想法和搭配法对基本层次范畴词汇进行深度加工,帮助学习者在基本层次范畴词汇的基础上建立由原型意义向边缘意义延伸的语义网络。其次,采用概念隐喻教学法使学生了解现实和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这一中介是语言的基础。人类在对客观世界认知加工的基础上形成了概念结构,语言形式与客观现实、经验结构和认知方式之间存在映照相似现象,语言形式和所指意义之间存在对应性相似关系。大量的隐喻语言并不是任意构成的,而且许多概念隐喻根植于身体体验。所以,概念隐喻与它们的语言表现形式并不是任意的,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也不是任意的。如mouth、eye、head在最开始时指身体的器官,经过类比推理和联想,这些经验图式被映射到其他事物上,就有了新的表达法。如the mouth of a tunnel,the eye of the soul,the head of the school等,可见大部分多义词的意义都是有关联的,语言是具有理据性的。最后,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的学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隐喻认知作为普遍的语言现象,是文化的产物与反映。Macletman指出,外语学习者应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隐喻与概念隐喻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在扩大外语文化输入的同时,加强对隐喻概念体系的讲解,使学习者了解隐喻是建构、体现特定文化的内在机制,使学生根据相关隐喻知识能够比较容易地识别常规隐喻,并且能够联想到相似的隐喻表达方式,以此来拓展词汇意义,扩大词汇量。

二语词汇学习是一种“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语言输入只有在语言学习者的体验、感知、身体运动及对物质和社会经历的基础上,在已有知识和输入的新知识相互作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转化为可理解输入。隐喻认知是意义引申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文化的产物与反映。

[1] Lazar G.Using figurative language to expand students’vocabulary[J].EL Journal,1996(6): 43-53.

[2] Low G.On Teaching Metaphor [J].Applied linguistics,1998(2):125-147.

[3] Maclennan C.metaphor and prototypes i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grammar and vocabulary[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4(1):97-110.

[4] 王寅.认知语言学概论语义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理据性多义词义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从字形看汉字背后的文化和理据
中国人姓名的理据性分析
维吾尔语动词“t∫iqmap”多义范畴的语义延伸机制
一个所谓多义句式的本来面目
字意与词义
多车道自由流技术在多义路径识别领域的应用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
俄语动词隐喻的语义解读*——兼动词多义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