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的整合与重建:陈式太极拳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2014-04-17 04:22王院成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陈家沟陈式温县

王院成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覃怀文化研究所,河南焦作 454000)

一、问题的缘起

文化生态是指相互交往的文化群体凭以从事文化创造、文化传播及其它文化活动的背景和条件,是一种文化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明清至民国年间,覃怀大地独特的地域环境、发达的农耕商贸经济和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孕育了习练风格独特、文化意蕴深厚的陈氏太极拳。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背景下,陈式太极拳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被现代化进程迅速“解构”,致使其传承与发展困难重重。本文试图通过考察陈式太极拳生成与发展的传统文化生态系统及其要素构成,挖掘出哺育其生长的独特文化生态环境基因,提出对其进行整合与重建的对策,使陈式太极拳的保护与传承“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解构:陈式太极拳文化生态环境的解读与诠释

(一)独特的地域环境

陈式太极拳源于温县陈家沟。温县古称“温”,据《温县志稿》记载:“温,以泉得名,在夏已立国。明初隶孟州,寻废孟州,隶怀庆府。清因之。”[1]13-14战国至秦汉,温县富冠海内,唐以后逐步衰落,渐为偏邑小县,但因其地处中原腹地,踞黄河要津,南临有“中州之枢”之称的虎牢关,是南来北往商客必经之要道,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重地。特殊的地域环境强化了当地尚武尚勇习俗,尚武尚勇习俗反过来又有力地促进了陈式太极拳的生成与发展。

陈家沟所在的清风岭,地域广袤无垠,河沟交叉纵横,为社会动荡时期流民、盗匪等藏匿之地,习武或寻找习武之人来看家护院则成为清风岭上殷实大户的不二选择,这为陈式太极拳的延传提供了极佳的契机。陈家沟广为流传的陈式太极拳师神奇传说生动地再现了陈家沟浓重的习武传统。譬如清康熙年间,幼年因见义勇为、以高超拳术勇斗群匪、解陈家沟邻村北平皋王家之围的陈恂如、陈申如,后被誉为“大天王、二天王”;清咸丰年间孪生兄弟陈仲甡、陈季甡率村民抗击扰民匪军并诛杀其头目“大头王”而名震方圆数百里。陈家沟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张疙瘩好放羊,陈家沟尽出些捶把行”、“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谚语,形象地说明了陈式太极拳的发展实况。显然,独特的地域环境造就了陈式太极拳传延的浓厚“场域氛围”,陈家沟村民闲暇之余在村中空余之地相互切磋拳艺之事更是陈式太极拳“场域”氛围浓厚的结果。

(二)发达的农耕商贸环境

陈家沟所在的清风岭尽管沟壑纵横、高低不平,但是土地宽裕,有利于农事耕作。《温县志稿》记载:温之农事,清风岭南北约分为两派:岭北地狭人稠,土质较厚,……农以工精获利。岭南地滨大河,人稀地广,土质薄,……农以地广获利,唯水利不讲[1]46。位于清风岭之南的陈家沟得地利之便,耕作无须费大功夫,农事收获比较可观,村中流传的“四大院、八小院,三顷五顷不算院”传说,足以证明陈家沟大户人家生活之宽裕殷实,也为陈家沟人习练太极拳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温县地处晋豫边界,是晋商南下和豫商北上的重要交通咽喉,明清时期发源于覃怀大地的怀商以当地特产的“四大怀药”和粮食、棉花等为依托,“南到湖广,北达天津,东通冀鲁,西去川陕,并远销国外”[2]。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巨量物资的长途运输、大量货币资金的周转,对保镖等行业的发展提出了较高要求,而保镖职业禀性决定了走镖人员必须具备优良的武术功底,这为攻防技击技能俱佳的陈式太极拳提供了用武之地。据陈家沟广为流传的镖师、拳师的神奇故事,可以推测陈式太极拳的发展与怀商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譬如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第十五世陈耕耘走镖山东,就与怀商的经商路目的地之一——山东是相契合的[3]。显然,这一方面为陈式太极拳的发展拓展了相当大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也促使陈式太极拳向新的方面拓展——器械广泛使用,如陈氏太极单剑、陈氏太极双剑、陈氏太极单刀、陈氏太极双刀、陈氏太极枪、陈氏太极十三杆、陈氏太极双锏等。

另外,根据陈式太极拳的习练架式、习练器械特点,不难发现陈式太极拳是陈氏族人看家护院、安身立命之本。因为无论是陈式一百零八势长拳还是陈式太极拳,其拳法都突出抵御贼寇的实战作用。最初对陈式太极拳进行实地考察的唐豪在其著作《太极拳研究》中从技术层面对此予以详加说明,他指出:“明末清初创造的太极拳,由于时代需求的不同,当初偏重于技击性的。拳套中有腾空一字腿落地和双手落地、双足先后向上蹬踢等高难度动作,有扑腿下腰以面部掠地面经前足尖而起的腰腿极为柔软的动作等。”[4]此外,在江湖上走镖也要求镖师的武功必须是大开大合、长线格斗,必要时要借助一定的器械,以求克敌制胜,而陈式太极拳大架的大圈发劲的拳路也恰恰满足了这一点。大架的向外传播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大架的习者多从事走镖职业。而小架的习练者在当时生活相对宽裕的条件下,不需要到江湖上去历险,因而一直保留了小架圈、小线短、风格内敛的特点,但小架同样有很强的实战性。由此可知,陈式太极拳的生存与发展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密不可分。

(三)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

在传统社会,专制政府为维持社会安定,严防民间习武,以防“以武犯禁”,对隐匿于乡野市井的民间武术采取高压态势。在“禁武”社会政治氛围之下,尽管少数陈氏族人走镖至外地,但陈式太极拳基本上未能突破温县及其周边“场域”。另外,在“家国同构”的传统社会中,为了满足自我防身、看家护院等维持生计需要,陈式太极拳主要采取家族传承方式,传授给陈氏后人或血缘关系亲近之人,外传给异姓则少之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陈式太极拳向域外的播迁和发展壮大。

民国年间,敌寇入侵、国势式微的内忧外患局面,使社会各界纷纷认识到“东亚病夫”不能御敌以自强。于是“尚武”之声日甚一日,一时间全国“习武以救国”之风群起。吴图南在《太极刀》一书中说:“倘自今以往,国人能全体一致,提倡国术,互相探讨,加紧锻炼,不出十年,国民体质均可强健,则健全之国家,亦可因之而产出,庶我中华民族,能与世界列强并驾齐驱,帝国主义自然闻风败走,一切不平等条约,不待废而自除,此非达到自由平等之地位也乎?……当道诸公,提倡国术,不遗余力,用以振奋民族,尚武精神,引起国人之注意,而一般行政机关,学校法团,尤重于太极拳,风行所至,几遍全国。”[5]陈式太极拳由于声名卓著,备受民国政府重视。陈式太极拳传人陈照丕被北平市政府、人民大学、朝阳大学等17家单位聘为武术教练,其后又被请往南京授拳,其叔陈发科也被邀至北平授拳。陈式太极拳由此走出陈家沟,开始大规模地向外播迁。由此可知,陈式太极拳的兴盛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民国年间特殊的社会政治诉求,反之民国特殊的“以武救国”社会政治环境有力地推动了陈式太极拳的发展。

综上可知,在明清至民国年间特定的文化生态合力中,陈式太极拳作为一种攻防技击极佳的民间武术,因陈式太极拳传承人“看家护院、外出走镖、受邀教拳”等维持生计需要而得以不断传承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陈式太极拳的风格与历史走向。

三、重构:陈式太极拳文化生态环境的整合与重建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事项,都与其生成与发展的特定文化生态环境休戚相关,因文化生态环境而创生,因文化生态环境而衰亡;因文化生态环境而传承,因文化生态环境而变异。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经陈照丕、陈昭奎等太极拳名家培养的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 陈小旺、陈正雷、朱天才、王西安——早已名扬海内外,但是陈式太极拳因社会急剧变迁而不容乐观的生存现状、在民间的传承性难以为继却是不争的事实。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认为:“社会中每一文化要素都有其特定功能,其生产的目的在于满足该社会的某种欲求。”[5]那么,基于现代社会多样化社会需求指向,对陈式太极拳文化生态基因进行现代整合与重建,是陈式太极拳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

(一)文化空间的再造

文化空间是指“汇集了民间或者传统文化活动的地方和周期性发生事件的时间”[6]。它完整地、真实地、生态地、生活地呈现了一个特定族群或社区所共创、共享的传统文化,是特定族群或社区集体记忆与社会认同所在。在陈式太极拳文化空间的再造中,可借鉴平遥古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活化传统戏曲的有益做法,在坚守陈式太极拳核心文化基因的前提下,借助陈式太极拳文化产业发展,对“温县(太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实验区”,特别是陈家沟进行“符号化”整合与重构,在环境氛围、空间布局、景观格调、生产生活习俗、节日庆典表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融入“陈式太极”元素,演绎独特的“陈式太极”风格,重塑具有“陈式太极”风貌的地方空间体验和地方感,使陈式太极拳在现代性“场域”中回归。

(二)经济土壤的培育

经济利益诉求是陈式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明清以来陈式太极拳就是陈氏族人因“强健体魄、看家护院、外出走镖、受邀教拳”等维持生计需要而得以不断传承与发展,显然,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陈式太极拳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产业开发潜力,依托陈式太极拳而衍生的专业化比赛、文化旅游、健身养生、修学、演艺、文化产业开发等新兴现代社会需求,既是陈式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动力来源,也是其传承与发展的丰厚经济土壤。毋庸置言,不同的行为中心会产生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不同的行为主体想要达成的目标和实现的利益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陈式太极拳经济土壤的培育必须建立“有序、公平、合理”的利益分成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传承人为主体”的原则,借助现代市场实施文化项目带动战略,进而实现陈式太极拳保护与传承的双赢。

(三)社会环境氛围的营造

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是陈式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当今社会语境下,社会各界都对陈式太极拳的保护与传承给予了高度关注,并采取了许多诸如“申遗”、“非遗名录”、“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有效措施。但是,陈式太极拳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仍遭遇了“口号震天响,具体实施难”的现实尴尬,问题的关键在于陈式太极拳保护与传承政策与措施未能准确切中“时代发展需求和民众利益诉求”这一根本症结。毋庸置言,陈式太极拳是陈式太极拳传人生产生活的集体创造与结晶,与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因此,在陈式太极拳社会环境氛围的营造中,无论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创新还是专家学者的主动学术担当,无论是文化产业的积极介入还是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都必须以当下社会发展需求和陈家沟人特别是陈式太极拳传承人的利益诉求为出发点,把握和平衡以上两者的契合点,唤起陈式太极拳享有者和消费者自然而快乐地参与其保护的文化自觉,陈式太极拳的保护与传承才能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1] 河南省温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温县志稿[M].1986.

[2] 程峰.简论怀商[J].殷都学刊,2008(3):62-68.

[3] 程峰.怀药经济的历史学考察[J].焦作大学学报,2006(1):11-13.

[4] 唐豪.太极拳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1.

[5] 童恩正.人类与文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23.

[6] UNESCO.Proclamation of Master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nanity[EB/OL].[2014 -01 -03].http://www.unesco.org.6.

猜你喜欢
陈家沟陈式温县
陈家沟陈式太极拳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互动模式的构建
陈家沟:孕育『太极梦』的地方
河南省道235温县城区段改建工程竣工通车
陈家沟村落文化对陈式太极拳的影响研究
温县
一代宗师陈发科铜像将在陈家沟落成
温县
拳种的研究
短小的铁棍山药是个宝
陈式太极拳大师——杨文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