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理念在课堂实践中升华

2014-04-17 05:26卢友玮
教育观察 2014年27期
关键词:大黑麦穗新课标

卢友玮

(响水县第一小学,江苏响水,224600)

每一位教师都在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理念最合拍的教学课堂,新课标的实施,再次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因为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并且毫无疑问地体现在课堂的教学方式上。所以,在这场新课改的战争中,课堂才是主战场。笔者认为理想的课堂是充满“诗意”“情意”和“创意”的课堂,这应该是新课改追求的理想课堂模式。

一、动态生成,打造“诗意”的课堂

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程,不仅注重构建校内外沟通、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学观,注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注重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生成的有效性及时对教学做出调整,从而更加有效、更有趣味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例如:江苏省特级教师孙建锋执教的《最大的麦穗》就是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营造充满“诗意”课堂的典型范本。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文章所讲的道理。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读文如观山,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最大的麦穗》,肯定会有更多的“美丽”的收获。

(五分钟后,师生对话)

师:现在大家可以说说自己的收获。

生1:一般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我们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却是用麦穗。

生2: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师:说得好!你们的思路越来越开阔了。其实,生活就是一部无字大书,宇宙就是一个神秘的大课堂。哪里有广阔的天地,哪里就有丰富的知识。

生3: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方式并不是直接告诉他们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身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哲理。

师:直接告诉道理不是很省事吗?何必兜圈子、绕弯呢?

生3:直接告诉容易忘记,如果是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往往是刻骨铭心的。

师:你回答得很精彩!

……

师: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起走进了《最大的麦穗》的“精神殿堂”,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不虚此行。[1]

这样的课堂正是智慧碰撞、情思相融的典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情境,而且为教师自身的成长提供了富有挑战性的平台。课堂预设固然重要,但在实施预设的过程中,也需要开放地纳入灵活的成分、直接经验及师生始料未及的体验。有了教学中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诗意”。

二、浸润学习,打造“情意”的课堂

浸润,主要指儿童可以凭借信息技术,自如地与信息世界进行全面的沟通。浸润,不仅意味着知识学习的无边界,儿童可以把整个世界作为学习的课堂,也意味着每个儿童可以敞开心扉与世界对话,在与世界的交互中丰富和完善自我。

在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教师为学生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彭德怀忍痛下令把自己心爱的大黑骡子杀死后,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样的画面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和冲击。这时,教师在旁边提示:“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缓缓摘下军帽的彭德怀,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1:曾记得,你和我一起走过皑皑雪山,小山似的物资没有把你压垮,生病的战士在你的背上得到了休息;曾记得,你和我一起出生入死,敌人的枪林弹雨中,你是那么无畏……

生2:对不起了,大黑骡子,请不要怪我!为了革命事业,只能牺牲你了,虽然我的心中有万般无奈,但是我没有选择。我需要你,但是革命的胜利更需要你!如果我不杀你,将要牺牲更多的战士,我只有对不起你了。

生3:大黑骡子啊,虽然你走了,但你血肉之躯却挽救了许多战士的生命,你的精神会继续在我们的热血中流淌。我们红三军团会永远记得你的!

生4:向你敬礼!我的大黑骡子,我亲爱的战友!为了革命事业,你任劳任怨;为了革命事业,你吃尽苦头;为了革命事业,你献出了全部!等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我要为你立一座丰碑!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活跃了学生思维,随之而来的是一个轻松愉快、自由开放的课堂,这种各抒己见的气氛也将整个课堂推向了高潮。只有这样保持学生爱思考、勤表达的天性,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自由发挥,深刻体会课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学生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课文。

三、质疑叩问,打造“创意”的课堂

教育界一直有一个误区,即认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没有问题。然而,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是一个过程的结果,又是另一个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遇到新的困难的情境一样。”[2]因此,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打造“创意”课堂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笔者将具体的方法总结如下:

(一)思维过程分析法

在教学《我给江主席献花》一文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课文里的“我”指的是谁?“我”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给江主席献花?“我”为什么要给江主席献花?这一过程正是要让学生明白,阅读一篇课文,可从题目、主要内容等入手,不断质疑,深入理解课文。这样的示范多了,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学习如何从整体思维的角度对课文加以思考。

(二)矛盾法

《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在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质疑“热爱”与“敬畏”是否矛盾,然后通过学生的思考及教师适当的解疑提示,学生深刻体会到,对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句子进行质疑也是深入研究课文的一种方法。

(三)类比法

笔者在《黄河的主人》一文中指导学生质疑“我”和“艄公”在船上的表现有何区别,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使学生明白,通过类比质疑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开放想象法

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想象作者和扫路人30年后再次相逢的场面,引导学生想象,再次相逢后的他们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这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课文进行探讨。如此示范,使学生懂得想象也是质疑的一种方法。

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在质疑中有所发现、领悟,这对于营造充满“创意”的课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教会学生质疑,实际上是教会学生读书、学习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终身学习中受益。

课堂是教师永远的情结,新课程理念在新世纪的创生为我们照亮了前行之路。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所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更是艺术;不仅是知识,更是人文;不仅是传递知识的物的载体,更是生命交往的美的诗情”。

[1] 张忠艳.寓明理于表演之中 于实例中升华主旨——《最大的麦穗》课堂实录与评析[J].小学教学设计,2004(34).

[2] 余廷安.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思索:疑问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8).

[3] 陈伯平.构建充满生命活力、和谐发展的语文课堂[J].教育科研论坛,2007(2).

[4] 郑百苗.生成发展: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J].河北教育,2004(4).

[5] 孙建锋.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实践和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03(7).

猜你喜欢
大黑麦穗新课标
五月麦穗金灿灿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大黑
麦穗穗
逻辑思维
拣麦穗
大黑兔做了一个春天的梦
绕口令、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