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终觉浅 得入未为真
——吴中中等专业学校构建语文新教学课程评价模式研究综述

2014-04-17 05:26于志新
教育观察 2014年27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高职评价

于志新

(吴中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吴中,215110)

一、构建中高职语文课程新评价模式实践性研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尽管《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已颁布多年,其中也对语文课程评价标准做了明确的阐述,但据笔者观察,虽然相关的研究文章很多,但大多仅局限于对其必要性与重要性的理论阐释,而绝大多数的职业学校也依然沿用着之前以考试分数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评价方式——这种方式既忽视了职业学校不同学制、专业间学生学习素养与基础的巨大差异,也无法体现职业教育独特的办学宗旨与培养目标。它无法真实地反映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全貌,无法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态度,也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无法体现其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

二、构建中高职语文课程新评价模式的策略

为了改变新大纲评价标准“贯彻在口号上,落实在文章里”的现状,笔者在2013年初偕教研组同人以本校为例,对如何贯彻新大纲,构建切实可行的职教语文课程评价模式进行了实践性的研究。一年多以来,课题组同人以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方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务实的研究,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效果的比较,效果显著。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中,教学评价活动的主体往往是学校行政领导部门或教育主管部门,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或者教师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本专题研究中,我校李华珍老师将相对单一的评价主体转变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部门、同行教师、学生、教师本人、学生家长、学生实习工作单位等,通过精心设计的比照表格,对各方面评价进行跟踪分析研究[1],同时,还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课堂观察等手段对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做了深入的研究。从具体效果看,这样多元主体的评价不仅客观地反映了教学效果,还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也有利于教师、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学习活动进行归纳反思总结,从而自我修正,自我完善。更重要的是,这种将评价主体向学生、家长、社会延伸的方式,更能消除传统评价体系下的盲点,能更全面真实地衡量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评价内容全面性

对于以升学为目的的普通教育来说,中考与高考的要求就是他们全部的评价内容,但职业学校由于培养的目标不同,故而在“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进行评价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进行评价”。 具体来说,一是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二是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语文潜能;三是要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四是要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为了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笔者与陈斌老师根据学校生源实际情况制定了语文综合能力测试方案(校本)[2],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做了全面测评,并在学校的支持下大力拓展语文课程的教学外延,开设了电影欣赏、书法、文学鉴赏、名著导读、朗诵、交际礼仪、写作等多门选修课程,对这些选修课程的考查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之内。我们注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引导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其人文素养。全面的评价内容引导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评价方法多样性

在本专题的研究中,我校郭林峰老师大胆创新,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了灵活多样、切合实际、可操作的评价方式,通过“我行你赞”“我秀你赞”“我评你赞”[3]等有创意的多样的评价方式,编制并每周统计、反馈详细的《学生综合评价表》。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根据反馈积极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想学,自我检查,自我改进,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效率。而教师也能根据及时统计、反馈的综合评价表分析,认真总结得失,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和实效。

(四)评价过程发展性

相对于传统的以科目考试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发展性评价提醒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过程,要求教师能根据阶段性的评估,随时调整教学方式、内容,为学生制订不断变化的动态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升其综合语文素养。在本专题的研究中,我校李根云老师遵循教学目标与过程并重的评价理念,恪守“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交叉和融合,评价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整合”[4]的原则,通过调研实践后制定了符合五年制高职学生实际状况的《高职语文学习过程性评价表》,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效果、过程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心理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动态评价,较好地展现了教与学的动态生成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构建中高职语文课程新评价模式的核心理念——实效性

在进行实践性研究的过程中,全体同人均认识到,实效性是构建中高职语文新课程评价模式的基本点与出发点。而衡量教学实效性的唯一标准就是能否“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贯彻实效性的两个原则

1.差异性原则

尽管很多地区的中职已实行“注册入学”,但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也未见好转。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看到不同地区、学校、专业学生间的语文能力、人文素养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因此,在制订相关评价标准时,我们要“因材施评”“因班施评”“因专业施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动态地发展地评估学生的表现。以我校为例,如果以同样的评价标准去衡量机电班、烹饪班男生与财会班、文秘班女生的语文水平,不仅不符合教学公平的原则,甚至还有可能将很多男生本来就不高的语文学习兴趣消磨殆尽。即使是在同一个班级里,如果以同样的标准去评价中考时考500多分的学生与考100分都不到的学生,其结果只能是使那些分数低的学生更加自卑、自暴自弃。

2.激励原则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根据职业学校生源的实际状况构架切实可行的评价模式,以评促教固然重要,但“激励、唤醒和鼓舞”显然更重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适当引入譬如影视作品欣赏、名著鉴赏、书法、口语交际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在制订具体的评价标准时,可以适当地降低要求,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有能力来完成,进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能充分体会到达成目标后的成就感与快感。同时,“一个可见的近期目标远比一个遥远的终极目标要更吸引人”,我们在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将远程的目标细化为一个个近期的阶段性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步提升其语文综合能力。

(二)贯彻实效性的理念需要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再完美的评价模式,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与落实,也难以发挥作用。在贯彻落实新大纲、实行多元动态评价的过程中,我们每位职业教育工作者都应及时转变观念,认识到职业教育绝不是普通教育的补充,更不是“差生”的收容所,而是远比普通教育要复杂得多的新型学历教育,是对我国目前湮灭于“题山卷海”中的“应试教育”的纠正。为此,我们每个教师都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自觉提升教学品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笔者与同人在贯彻落实新大纲,构建切实可行的中高职语文教学课程评价模式实践性研究中的一些心得与体会,希望能抛砖引玉,得到诸位同人的批评指正,更希望能与大家一起,以此为契机,改变中高职语文教学现状,为培养有文化、有理想、有健全人格、有素养的合格劳动者而努力。

[1] 李华珍.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实践探索[J].学园,2013(11).

[2] 于志新.职校语文课程评价标准之评价内容全面性研究[J].学园,2013(12).

[3] 郭林峰.职校语文课程评价标准之评价方式多样性实践研究[J].商情,2014(14).

[4] 李根云.高职生语文学习现状分析与过程性评价表的实践探索[J].教师,2014(7).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高职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